向左,還是向右?能否正確認知高度敏感是關鍵

但凡是個敏感的成人,生來就有資格鬱鬱寡歡。——菲茨傑拉德

公司團建,多數票選擇了吃飯,然後卡拉OK,得知結果,心裡一陣哀嚎。

我特別不喜歡卡拉OK,自己不會唱歌是一個緣故,最大的原因是,在密閉的環境裡,聽到別人在那裡大聲放歌,對我來說,是一種折磨。我更喜歡在一個獨立的空間裡,靜靜地自己待著,看書也行,不看書純粹的犯傻也覺得很自在。

為了不讓別人覺得自己不合群,都會勉強自己撐下去。當團建結束後,同事都情緒高漲,活力滿滿。相反,我自己覺得腦子裡已經是一團亂麻,最大的願望是我要找個安靜的地方,誰也別理我,任何人都不要和我說話。

我一度認為自己太獨了,特別矯情。我在心裡會經常譴責自己:為什麼自己不能和別人一樣?我努力去適應環境,追隨別人的做法,最後自己做得特別累,同時不斷產生挫折感,自我價值感也越來越低。

向左,還是向右?能否正確認知高度敏感是關鍵

如果我沒有了解高敏感人格這個心理概念,那麼我會繼續在自我否定的道路上繼續下去,活得越來越自卑,越來越沒有自我。

當我瞭解了高敏感人格的心理概念後,我才明白,我不過是屬於高敏感型的人,相對於一般人更容易受到環境影響,復原能力差而已,就像女人之於男人,力量上有天然的差別而已。高敏感的人自然不能以高復原力型的人輕鬆就做到的事情來要求自己,高敏感的人應該正確認知自己的天賦和能力,揚長避短,找到符合自己的成長之路。

美國心理醫生兼研究員伊萊恩·艾倫(Elaine Aron)首次引入了“高度敏感型人格”這一概念,並給出了它的定義。他發現約15%~20%的人屬於高度敏感者,他們天生擁有一種特殊的神經系統,能比其他人更深入而敏銳地感知並處理內外刺激。因此,他們也常常被貼上“玻璃心”“矯情”“脆弱”等標籤。

卡特琳·佐斯特是一名高度敏感型的人,同時也是一名高度敏感性研究專家,高度敏感者網絡社交平臺的創始人。身為“高度敏感性”大使,她為高度敏感者提供諮詢建議,組織談話活動,舉辦講座和報告。

《高度敏感的力量》是卡特琳·佐斯特根據真實案例,加上客觀信息集合而成的一本情感工具書,它並不是一本心理學手冊。

本書收集了包含感官、健康、工作、家庭、娛樂等多個主題的豐富案例,鼓勵高度敏感者拋棄世俗的標準,大膽做自己,更好地利用自己的特殊稟賦,造福自己和他人。

向左,還是向右?能否正確認知高度敏感是關鍵

你是高度敏感者嗎

當我向朋友說我應該是一名高敏感者,朋友說:你不是啊,高敏感者不是那些對別人的語言特別敏感的人,情緒特別容易波動的嗎?

大多數人認為高敏感者都是類似於林黛玉那樣的,敏感而脆弱,多愁且善感。林黛玉的確是一名高敏感者,她不屑遮掩、不願勉強自己。因為她的特立獨行,不願溶於世俗的行為,讓她在大觀園裡形單影隻、步履維艱,只能將滿腹的心思傾訴到詩詞中。

因為高敏感者的行為特性與普世價值不符,大多數的高敏感者都會違背自己的特性,強迫自己做到和多數人一樣。就像公司的團建活動,我雖然不喜歡,但是還是會參加,會讓自己忍耐,做到表面的其樂融融。

因為對高敏感人格特徵的不瞭解,所有不符合普通人價值標準的行為都會被認為異端。

對高敏感型人格特徵的正確認知,不僅僅是對高敏感型人的要求,也是其他復原能力強的人的要求,因為只有正確認知,才能理解和包容。

瑞士高度敏感研究所所長、作家布里吉特·屈斯特指出,所有高度敏感者都共有三個明顯的標誌:

狹小的舒適區域

受到刺激後易產生過度反應

在接收刺激和信息後,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平復

他將高度敏感分成了4個不同的範疇

移情能力

認知能力

感官敏銳性

靈性

高敏感者具有高度共情能力,容易受別人情緒影響。他們從小時候開始,就容易感知到身邊人的不安和焦慮,並將責任攬到自己身上,想盡辦法去解決。

多數高度敏感型人都會厭惡自身所處環境中的衝突。比如目睹一場爭吵,或者只是待在一個氛圍緊張的環境中。

擁有強大認知能力的高度敏感者可以用分析和研究的方式快速精準地思考問題,找出邏輯漏洞。對他們來說,理解和描述複雜的聯繫是非常簡單的。至於情感,他們更願意讓他們成為自己的私人物品,而不是向他人展示。

感官敏銳的高度敏感者對感官的刺激尤其敏感。能讓那些感官高度敏感的人產生深刻感知的,不僅有讓人舒適的刺激,還有引起人們不適的刺激。對聲音敏感的人就熱別不能容忍喧譁和嘈雜。

擁有靈性的高度敏感者可以感受到一個大部分人都不能感受的“世界”。他們中的很多人都覺得自己被一些神秘的思想所吸引。

向左,還是向右?能否正確認知高度敏感是關鍵

高度敏感者的錯誤成長方向

對於非高度敏感者,他們對環境、他人情緒等包容性較大,且在受刺激後也不會產生過度反應,在人際交往上更受歡迎,因為復原能力強,他們會有更多的精力和能量。

自我懷疑和脆弱感

人的自我價值來自於兩方面,他人認可和自我認可。

社會的普世價值更推崇非高敏感者,高度敏感者往往被認為矯情、玻璃心。

高敏感的人為了符合普世價值,會嘗試改變自己,去迎合他人。

但是因為這些對非高度敏感者來說輕而易舉的事情,對於高度敏感者來說實現起來就非常困難。

就像簡單地和人交談這個事情,對於非高度敏感的人來說完全就是身心放鬆的一件事情,但是對於我來說,就算是很好、平時很聊得來的朋友,呆在一起的時間長了、也會覺得疲累,我需要自己靜靜呆會兒。對不太能聊起來的朋友,更是覺得煎熬。

在當下的文化環境中,為了職場發展的需要,高度敏感性的人也必須適應那些為非高度敏感的人制定的框架和標準。

一方面我們在不停地督促自己,對自己繼續改進,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因為事情的不成功,產生消極情緒,懷疑自己的能力和價值,長久以往,自信心會持續下降,形成惡性循環。

我們經歷的消極事件越多,就會變得更脆弱。在我們渴望和這個世界以及周圍人和平共處時,讓人不舒服的經歷卻越來越多。我們就會傾向於對周圍人所說的話賦予一種過高的意義,並且曲解他們的意思。

《紅樓夢》中,黛玉性格敏感、容易生氣,大觀園中眾人對她都頗有微詞,喜歡拿她和寶釵對比。平時已經比較敏感的黛玉只要碰上寶玉親近寶釵,就會變得尖銳,不講道理。

黛玉剛入榮國府時,處處小心,行為謹慎,說話得體。但是在後面的情節中,常見的是她的各種小性子,小心眼。

在二十回裡,史湘雲來到大觀園,大家都去賈母那裡會面。黛玉先到,後見寶玉和寶釵一起過來,並獲知寶玉剛剛在寶釵院子裡,馬上就進入自憐脆弱狀態,開始觸發習慣性防衛,冷笑道:“我說呢,虧在那裡絆住,不然早就飛了來了。”寶玉笑道:“只許同你玩,替你解悶兒。不過偶然去他那裡一趟,就說這話。”林黛玉道;“好沒意思的話!去不去管我什麼事,我又沒叫你替我解悶兒。可許你從此不理我呢!”說著,便賭氣回房去了。

向左,還是向右?能否正確認知高度敏感是關鍵

罪惡感

由於高度敏感者的認真及理想主義、對和諧的強烈需求和移情能力,我們很容易產生一種對其他人的責任感。

高度敏感者很容易感知別人的情緒,有很高的共情能力,所以當朋友或家人出現情緒問題時,高敏者會習慣性去尋找解決問題方法。

事實是,我們除了能對自己負責,其他人的情緒我們無能為力。當事情沒有變好時,高度敏感者會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覺得是自己沒有做得更好。

當然,不是所有高敏者都會這樣。當他們被刺激淹沒,精力耗竭時,也會非常不顧及他人,甚至是難以接近。

向左,還是向右?能否正確認知高度敏感是關鍵

作為高敏感型人應該怎麼做

轉變認知,掌握主動權

高度敏感不是一種缺陷,而是一種天賦,高度敏感型的人應該去發掘自己的優勢。

比起關注高度敏感性帶給我們帶來的挑戰,我們更應該去關注它的優勢,以及所有讓我們變得強韌的東西。

《高敏感是種天賦》的書中,作者寫道:不是情緒決定認知,而是認知決定情緒。

認知的改變是第一步,是讓高敏感者變得強韌的開端。

學著接受自己不是一個能量高漲的人,找到讓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待著,慢慢地,你會回到屬於你自己的軌道上來。

肯定自我,接受自我

“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我才認識到,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都只是在警告我:我的生活違背了自己的本心。”

——查理·卓別林

學會接受自己,接受自己本來的面目。

在工作中,你或許不如別人高效,但你可以極大程度地保證質量;你可能在廣度上遜色,但你在深度上卻可以綻放奪目光彩。

在朋友的結交上,高度敏感者因為不喜歡無聊的淺度交談,看似朋友不多,但是真正能留下來的都是可以深度聊天,值得深交的朋友。

就像黛玉,雖然在大觀園裡沒有寶釵受歡迎,但是她有寶玉懂她,元春最欣賞她,還有名為丫鬟,實際親如姐妹的紫鵑。

主動創造自己的生活

當上帝關上了一扇門,一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當你不再努力變得跟他人一樣、內心強大而自信時,你可以開始接受自己脆弱的靈魂,並根據你獨特的敏感需求來安排自己的生活。漸漸地你會發現,即使沒有源源不斷的壓力,在快節奏的生活和麻木的環境裡,你也可以開心地活著。當敏感型人發現自己可以主動創造自己的生活環境時,他們也會適應得越來越好。

——《高敏感是種天賦》

高敏感者容易被過量的信息淹沒,產生不適感,艱難應對。高敏感者充分了解自己的應激源,可以提前準備,用自決的行動代替被動的反應。

對於那些擅長感知別人情緒的高度敏感者,可以選擇遠離那些負面情緒的人,減少對自己的影響;也可以有效利用感知到的信息,跟對方內心的脆弱情感進行溝通,傳遞能量,幫助對方,建立良好關係。

不同敏感者在瞭解自身情況下,找到合適的應對方法,減少壓力,創造更好的生活。

向左,還是向右?能否正確認知高度敏感是關鍵

一切外在的力量都依賴於內心的堅韌。

高度敏感者之所以會產生脆弱感,那是我們以為自己是孤獨的存在,是不被理解的獨行者。閱讀《高度敏感的力量》,瞭解更多高度敏感者和他們與自己的柔弱相處的故事,從同類人中吸取力量,讓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堅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