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6506037445
路邊隨處可見的“蒲公英”,都有什麼用途?
從小記得蒲公英就是我們吃的野菜,那時候,自己家裡種植的蔬菜確實太少了,吃菜主要是採挖蒲公英、苦苦菜、灰條菜等幾種。我們當地把蒲公英叫“革老菜”(諧音)。
蒲公英在田間地頭、荒地很普遍,並且採挖時間長,我們做野菜吃的部分是幼苗和嫩葉,從三月開始一直到八九月都可以採挖。後來一些藥房和藥材商販專門收購成熟乾的蒲公英,那個主要包括根和地上全草,我們採挖回來晾嗮幹後賣出去還可以增加一點收入,添補家用。
作為農村人我就知道蒲公英的用途,一是可以當野菜吃,二可以當藥材用。在一些資料顯示蒲公英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和藥用成分,因此蒲公英在農村是有實用價值的植物,也是受到人們歡迎的野生植物。
老姚談植物
路邊隨處可見的“蒲公英”,都有什麼用途?
蒲公英其實它的名字許多,又叫作黃花地丁,又叫谷谷丁等。蒲公英是屬於藥食同源的食物,它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消癰腫的功效。在農村很多人會用它來治療一些瘡毒。
那麼什麼人可以用蒲公英呢?蒲公英都可以用來調理哪些方面?
(1)清降肝火
肝火旺盛的人,平時易怒暴躁,容易發熱,失眠入睡困難等,那麼肝火旺的人可以喝蒲公英茶,降肝火的效果很好,當肝火消散後即可停止。
(2)腮腺炎
在中醫裡面認為,腮腺炎一般多在春季高發,這個病一般多是由風熱溼痰導致,邪毒從體表侵入,那麼就會鬱積在腮部,造成腮部的氣血運行不暢,所以就出現腮腺腫脹。
那麼蒲公英就可以治療這種熱毒造成的腮腺炎,一般用蒲公英煎水後服用,還可以用蒲公英研磨成醬後,外敷於患部。
蒲公英是一味很常用的植物,但是它卻不適合所有人。因為蒲公英性寒,所以脾胃虛寒,陽虛怕冷的人不宜服用。孕婦和兒童也不宜服用。
關注我!帶您正確養生,改善脾虛問題!每日介紹養脾中成藥!
脾胃範兒
農村路邊隨處可見的“蒲公英”,都有什麼用途?
小時候最喜歡玩的就是吹蒲公英!黃花開過,就會慢慢長出球狀的白色冠毛。這時將其摘下,順風輕輕一吹,便會飄起許多白色的“小傘花”,盪盪悠悠,隨風而去……
蒲公英,又名蒲公草、尿床草、婆婆丁、黃花地丁、黃花郎。多年生草本。為人們春夏喜食的野生蔬菜之一。其葉還可製茶。在農村的路旁、田野、山坡、草甸、溪澗、溝谷,到處都可見其頑強的身影。
蒲公英株形矮小,幾乎貼近地面生長。其根入土較深,有鬚根;葉形多變,多呈長圓狀披針形或羽狀披針形;花黃色,呈刺球狀,獨立;結果後有白色絲狀毛,球形;果呈卵狀披針形,暗褐色。花期4一9月;果期5一10月。
蒲公英不僅是人們春夏喜食的野菜之一,還是一味方便易取、藥效極好的藥材。其全株入藥。春、夏採收。採回後,除去雜質,洗淨,切段,曬乾備用。其性寒,味甘、苦。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抗菌消炎等功效。多用於治療感冒發熱、咳嗽、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痄腮、支氣管炎、肝炎、腸炎、痢疾、尿路感染、疔瘡腫毒、湯火燙傷及蟲蛇咬傷等。可鮮用,亦可幹用。可內服,可外用。內服:烹食;或幹品10一15克,煎服;亦可泡茶飲。外用:鮮品適量,搗敷;或煎汁洗。
一、治目赤咽腫 蒲公英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功效,尤善清肝熱。對治療目赤腫痛和咽喉腫痛均有較好療效。可取新鮮嫩莖葉,涼拌或炒食。亦可取鮮全株或幹品適量,煎汁服。或以幹品沖泡,代茶飲。
二、治痄腮 痄腮即腮腺炎,症狀為腮腺腫大,人們亦稱其“撐耳風”。蒲公英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治療痄腮有很好的療效。可取蒲公英鮮全株適量,洗淨,搗敷。亦可取幹品30一60克,煎服。
三、治癰腫瘡毒 蒲公英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功效益於治療癰腫瘡毒。可取蒲公英鮮全株適量,洗淨,搗敷。也可與野菊花、金銀花、地丁草各30克,煎汁服。
四、防治雀斑 蒲公英可防治雀斑。取蒲公英花適量,煎汁服,可起到淡化、預防色斑的作用。愛美的美媚不妨一試。
蒲公英,其主要功效即清熱解毒、散結消腫。功擅疔瘡腫毒、乳癰、瘰癧等症,兼治其它疾病,且採製方便。挺好的!
歡迎關注土家族阿妹,謝謝分享、點評土家族阿妹
蒲公英又叫婆婆丁、黃花地丁,農村田野、路邊、果園、山坡常見,藥食兩用的保健性蔬菜,也是傳統的清熱解毒抗菌的中藥之一。
1、蒲公英是養生保健型蔬菜
蒲公英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粗纖維、維生素、微量元素、蒲公英醇、有機酸、膽鹼、菊糖等多種營養物質,是營養保健功能強的野菜之一。
蒲公英葉子的可食率能達84%,是清熱解毒,養生保健型野菜。生活困難時期,蒲公英曾是人們的救命菜。蒲公英可以生吃蘸醬、炒食、做湯、開水焯了涼拌,口味清鮮。
蒲公英是藥用價值高的傳統中藥
蒲公英是傳統中藥之一,在有著悠久的用藥歷史。它全草入藥,性寒味苦,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等多種功效。
以前農村孩子得腮腺炎,採摘新鮮的新鮮的蒲公英,搗碎了敷在臉上,效果很好。咽喉腫痛,嗓子發炎了,喝點兒蒲公英茶見效還是蠻快的。
蒲公英還具有抗菌消炎、利膽護肝、增強免疫力、抗腫瘤等多種功效。蒲公英的種子沒有休眠期,春秋季都可以播種,作為中藥種植收入也比較客觀。
提醒各位朋友,蒲公英性寒,體質陰寒的人不要隨意服用。
歡迎關注“漫行草木間”,喜歡記得轉發。草木心,鄉間味,細細品,漫漫行。漫行草木間
蒲公英,又名:黃谷丁、白鼓丁、蒲公英、谷谷丁、黃花地丁,是國家衛生部新近列入藥食兩用的品種。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用於疔瘡腫毒,乳癰,目赤、咽痛、溼熱黃疸,熱淋澀痛等。
據《本草綱目》記載,蒲公英可清熱毒、化食毒、消惡腫。《唐本草》、《神農本草經》、《中藥大辭典》等歷代醫學專著均給以高度評價,民間用以治療瘡毒、腦膜炎、流感、肝膽病。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它具有“抗病毒、抗感染、抗腫瘤”的三抗作用,引起了國際關注。
美國著名的營養保健專家Earl Mindell博士對蒲公英的最新研究表明:蒲公英是天然的利尿劑和助消化聖品;含有豐富的礦物質,不僅能幫助預防缺鐵引起的貧血症,而且它的大量鉀成分還可以和鈉一起共同調節體內的水鹽平衡,並使心率正常;含有豐富的蛋黃素,可以預防肝硬化,增強肝和膽的功能。
現代人很多都會將蒲公英根炒制後,製成黃谷丁根茶來飲用,那麼黃谷丁根茶到底有什麼好處呢?什麼人都能喝嗎?
1、乳腺炎、婦科炎症
想必好多產婦在哺乳過程中,大多出現過乳腺炎的問題。高熱,疼痛。除了用西藥頭孢抗生素以外,好多催乳師會推薦飲用黃谷丁根茶,很快就能退熱消腫,同時還有促進泌乳的作用,一舉兩得,即便沒有炎症的時候,也可以飲用一些通乳。可見黃谷丁根茶清熱消腫的功效是非常強大的,已經成了治療乳腺炎,特別是急性乳腺炎的良藥。
女性朋友,偶爾也會有難言之隱,有的人羞於看醫生,那麼可以日常飲用:谷谷丁刺玫茶。蒲公英有"尿床草"之稱,可見其利尿作用之強。通過尿液沖刷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排汙抗菌作用,常喝對尿道炎、尿路感染、盆腔炎有治療作用。刺玫花,性質溫和,可中和蒲公英的寒性,比一般的玫瑰更滋補養神,還可以調節內分泌,疏肝解鬱,保護乳腺。二者搭配在一起,製成:谷谷丁刺玫茶,每日代茶飲,可以防止婦科炎症,並且不寒不燥,適合長期飲用。
2、保肝利膽。
黃谷丁根茶,歸肝經,經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其保肝、利膽作用明顯。動物實驗表明: 用黃谷丁根煎劑灌胃或用蒲公英注射液注射, 對四氯化碳引起的谷丙轉氨酶升高有明顯抑制作用;能顯著緩解四氯化碳性肝損傷引起的組織學改變。臨床上對慢性膽囊痙攣及結石症有效。
日常愛飲酒或者肝不好的人不妨每天飲用一些黃谷丁根茶,或者與小白菊、金銀花、桂花搭配製成:白鼓丁甘菊茶。可以幫助肝臟排毒解毒,其含有的蒲公英甾醇能夠使肝糖原含量增加,肝脂肪酶的活性下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肝作用。
3、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體炎等疾病。
還是依賴於黃谷丁根茶的寒性,發揮清熱解毒作用。對於感冒引起的發熱、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氣管炎、急性扁桃體炎等都有很好的清熱解毒作用。
4、清胃熱,治胃炎,抗胃潰瘍。
黃谷丁根茶的抗炎、清熱功效上面已經講過。歸胃經,對胃熱胃炎也有良好的療效。要說明的是,黃谷丁根茶既能清胃熱又不傷胃。黃谷丁根茶具有消炎殺菌作用,內服還有抗胃潰瘍作用。青壯年的胃炎、胃潰瘍等胃部疾病,大部分是胃熱所致,所以常飲用一些有幫助。
同時黃谷丁根茶對應激性潰瘍有顯著保護作用;對無水乙醇所引起胃黏膜損傷亦有顯著保護作用;並能明顯對抗幽門結紮胃潰瘍的形成。
日常有胃潰瘍或者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人,可以適當的飲用蒲公英紅茶,將蒲公英葉子發酵後炒製成蒲公英紅茶,對胃部的殺菌及抗胃潰瘍有很好的幫助。
五、調節血糖。
蒲公英可以與番麥須、刺玫、玉竹共同搭配製成:谷谷丁番麥須茶。番麥須又叫玉米鬚,民間常用於藥茶藥膳中,作為治療糖尿病、高血壓的常用藥物。味甘、淡,性平。蒲公英也可以降糖,並且對糖尿病對肝功能產生的損傷有幫助!玉竹也是糖尿病人常用的食療,適用於糖尿病引起的口渴、口乾、發熱煩躁等症狀。
說了那麼多好處,黃谷丁根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飲用的,那麼什麼人不能用呢?你能喝嗎?
1、陰寒證者不喝
不加辨證而濫用黃谷丁根茶治療各種感染。臨床上所見的感染多數為熱症,用蒲公英根一般不會有不良反應。但少數感染屬於陰寒症,不適合用。
2、不過量喝
黃谷丁根茶雖然養生好處多多,但也不能過量飲用,一般每天飲用量在5-10g即可。每天大量飲用會有個別敏感的人,產生胃腸道反應,如噁心、嘔吐、腹部不適及輕度洩瀉。
3、脾胃虛寒者不單獨喝
對於脾胃虛寒的人不宜單獨飲用,可以添加溫性的茶飲以後在飲用,如加點刺玫製成谷谷丁刺玫茶,或者大棗、枸杞等。或者直接選用蒲公英紅茶。
什麼名字太長記不住
我爺爺說蒲公英清火明目,小時候爺爺會把蒲公英切碎了跟雞蛋一起攪拌了煎給我吃,本身蒲公英是苦的,但是煎雞蛋一起吃就不會苦,蒲公英還可以曬了泡水喝哦,堅持和對神通是有好處的哦。
米田格子
蒲公英得主要作用就是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的作用,長時間飲用蒲公英茶,對女性的乳腺增生也有很大的幫助。長期經營蒲公英茶,小小的一點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