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離婚,你恨他們,還是愛他們?”我採訪了3位單親孩子

曾經不止一個單親爸爸或者單親媽媽對我說過這樣一句話:

“有時候,我對孩子很失望。”

這些單親父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好爸爸”、“好媽媽”——他們獨自承擔起撫養孩子的責任,儘自己最大的能力甚至傾其所有,去賦予孩子更好的教育和成長環境。

然而,每當孩子流露出對另外一位家長的期盼和依戀時,他們哪怕再裝得不在意,內心裡都會有一種被辜負的感覺——

“我對你那麼好,你為什麼還對那個爹/媽放不下?”

我在專欄《這樣離婚,不傷孩子》中,曾經分析過單親父母對孩子“忠誠”的心理需求(詳情見《 》)。期待孩子對自己忠誠,是每一位單親父母或多或少都有的心理。

沒有什麼離婚會是愉快的,離開的那個前任,終將是單親父母記憶中最不愉快的標記。而孩子卻還愛著那個曾經制造了那麼多痛苦的人,這對有些單親父母來說的確難以接受。尤其是,那個人在離婚後,或許並沒有做得很好,盡到父母的責任。在這個時候,孩子還有必要去愛那個父母嗎?

對此,我想到了香港明星鄭少秋和沈殿霞,以及他們的女兒鄭欣宜的故事。

“父母離婚,你恨他們,還是愛他們?”我採訪了3位單親孩子

沈殿霞生前曾冒著生命危險生下了女兒鄭欣宜,鄭少秋卻拋妻棄子,另取新歡。在孩子的成長歲月中,缺乏爸爸陪伴與關心,諷刺的是,想和爸爸見上一面,竟只能通過電視節目的邀約。以至於在沈殿霞去世後的追思會上,同行的親友公開指責鄭少秋,質問他:“你這些年來付出的,到底是什麼?!”

“父母離婚,你恨他們,還是愛他們?”我採訪了3位單親孩子

而長大後的鄭欣宜,雖然也曾經恨過爸爸,但在歲月的流逝中,恨意終究被親情沖淡,取而代之的,是血濃於水的愛。她和爸爸一起上節目、開演唱會、聽到爸爸拍戲受傷也會失聲痛哭、逢年過節也會和爸爸以及繼母一家團聚。在近期的一檔節目中,她更直言自己:不缺父愛。

看到女兒如今和“渣男”前夫相愛相親,如果沈殿霞地下有知,她會是高興還是生氣,她會覺得,自己被女兒“背叛”嗎?

我想她應該不會,畢竟,這位善良的單親媽媽,一直在維護前夫的父親性相,一直教給女兒的,是“寬容大度”的做人信條。

“父母離婚,你恨他們,還是愛他們?”我採訪了3位單親孩子

父母離婚、彼此怨恨、或者在分離的歲月中暴露出自己的缺點,都會讓孩子失望。這會影響孩子對父母的愛嗎?孩子又是怎麼想的呢?

為此,我採訪了5位單親孩子,讓他們說說自己的經歷和故事。

【1】說不出口的愛

父母離婚後,我跟媽媽。爸爸是擺菜攤的,每當放學路過爸爸的菜攤,爸爸都會給我零食、買各種小玩意給我,而我在回家之前,把爸爸給我的東西“消化”掉。也許,爸爸真的傷害媽媽很深吧,如果她知道我和爸爸總是見面,會生氣、會罵我不懂事。

我知道媽媽帶著我很不容易,她打了兩份工,白天夜裡都在工作。在她的面前,我只能努力做一個懂事的孩子。但我很記掛爸爸,有時候看到他形單影隻地收菜攤、一個人回家,我的心裡會生出幾分疼痛,就像我聽見媽媽深夜回家,一個人坐在黑暗中嘆氣一般,我的心也會疼痛。

有一年春節,大人在忙,有人敲門,我打開門一看是爸爸,手裡提著一包零食禮盒。我本能地接過來,啪地一下就把門給關上了。我的下意識反應是:爸爸媽媽不應該見面,一見面肯定會吵架、肯定會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媽媽問我是誰,我說是爸爸。媽媽說:“幹嘛關門,快叫他進來啊!”我趕緊打開門跑出去喊爸爸,卻看見遠處爸爸的背影,越走越快,最後消失在茫茫白雪中。

爸爸送來的禮盒,是看上去很高檔的進口巧克力。我不知道欠著債的爸爸買這個花了多少錢,更不知道他用了多少勇氣來敲門送禮。但是,因為我那些說不出口的愛與掙扎,竟當著他的面把門關上。

這一刻,將是我內心一輩子的內疚、一輩子的痛。

“父母離婚,你恨他們,還是愛他們?”我採訪了3位單親孩子

【2】刺探與沉默

爸爸媽媽離婚後,我跟著媽媽,但每個月也會去爸爸那兒住上幾天。每次在爸爸那兒,我都得到了最好的待遇。爺爺奶奶給我買昂貴的禮物、給我做好吃的、爸爸有時候帶我去玩一些比較奢侈的項目。這些,都是我在媽媽那兒沒有的。

一開始,我回來後會告訴媽媽在爸爸那兒幹了什麼,說得繪聲繪色的時候,總能慢慢注意到,媽媽的臉色便越來越難看。

“真的啊……說過你不能吃那麼多冰淇淋啊……他們也太慣著你了吧……呵呵……”即便她不說我什麼,即便她還在假笑,我的內心也開始侷促不安。

媽媽有時候還會向我打探:“你爸這麼有錢做這個呀,不如你下次問問他現在能掙多少錢呢?”“是你爸一個人帶你出去玩的嗎?沒有別人嗎?有沒有別的阿姨什麼的?”……

久而久之,我不再覺得去爸爸那兒是一件好事情,即便他們什麼也沒做錯。而面對媽媽的打探,我乾脆一律回答:“不知道。”

有一次,爸爸說暑假想帶我去坐郵輪旅遊,這個提議像是在我心裡壓了一塊沉沉的石頭,我害怕向媽媽提起,不知道有什麼方法既能滿足我的願望,又能避免背叛媽媽。我痛苦而不安,又隱隱感覺一種莫名的憤怒。

直到媽媽突然問我:“聽你爸說,他想帶你去坐郵輪旅遊,你想不想去?”聽到她的話,我像僵住了一般,過了很久才膽怯地點點頭,淚水卻莫名其妙地在眼眶裡聚集起來。

令我意外的是,媽媽只是摸了摸我的頭說:“坐郵輪旅遊是一件挺好的事情,你別怕告訴我,媽媽雖然捨不得你去,但也希望你過個開心的暑假,明白嗎?”

我撲在媽媽懷裡,淚如雨下、如釋重負。第一次,我感覺到媽媽能夠接受我和爸爸在一起的需要,即便她自己的感受不一樣。而因此,我覺得自己更愛媽媽了。

【3】我恨我丟不下他

爸爸鬧離婚鬧了兩次,都是為同一個小三,他說那才是他今生所愛。不論媽媽如何爭吵、哭鬧、哀求,爸爸就像著了魔一樣一意孤行。

那幾年聽到太多的人對我說:“你爸不要你了。”我心裡既恥辱又憤怒,我懷疑過自己,是否都是自己的錯?其實爸爸一直對我都還不錯,至少很大方,可就是對媽媽視而不見,我不理解,一個男人,怎麼可能對一個陪他白手起家的女人如此冷漠絕情。

他們最終離婚的時候我12歲,我橫著眼睛看著爸爸,當著他的面對媽媽說:“媽媽別哭了,我會永遠和你站在一起。”我在自己的日記本里寫下一個大大的“恨”字,告訴自己,從今以後,對爸爸只有這種情感。

可是沒過兩年,媽媽發現得了癌症,拖到我考上大學後,她撒手人寰。

媽媽這輩子沒享過一天福,是我一生的痛。我的憤怒達到了極點,對爸爸咆哮:“這都是你的錯,媽媽的死都怪你!我永遠都不會原諒你!”

爸爸一直給我寄錢,也試圖來看我,緩和父女關係,我避而不見。我把自己當作孤兒,不能面對這樣一個給我太多創傷記憶的爸爸。

去年爸爸的小三打電話給我,說他腦子裡發現血塊,要做手術,有可能成植物人,讓我回來看看。電話裡我生硬地回絕了,我說:“關我什麼事?”掛了電話後我卻後悔了,我胡思亂想著——如果爸爸真的醒不過來了,我對他說的最後一句話是什麼?如果爸爸真的不行了,我是不是,就真的成了孤兒了……

我哭了一夜,因為我發現自己內心深處,還不能割捨這一段親情的事實。所幸後來爸爸手術很成功,他也並沒有怪我不去看他,過年的時候還讓我去他家,生平第一次,我答應了。

“父母離婚,你恨他們,還是愛他們?”我採訪了3位單親孩子

晴朗有話說:

我想對離婚的夫妻說一句話——

對於孩子來說,同時愛父母雙方,要比被迫在父母中做選擇,容易得多。

孩子要比我們想象的懂事。他們有能力清楚地看到自己父母的錯誤和缺點,也很明白父母對彼此有什麼看法、關係如何。儘管如此,在他們的天性中,仍有一種原始的、很難抗拒的需求:愛父母、依戀父母、並渴望與父母產生聯結。

孩子也比我們想象的是脆弱敏感。對於離婚的父母,他們在竭力地尋求這一種平衡。他們既想得到雙方的愛,又儘量避免讓父母有受傷害的感覺。當孩子被撕裂的情感困擾,而不得不過著夾層生活時,最終的輸家,只能是孩子自己。

離婚的夫妻,單親的父母,請誠實地理解,寬容地接納孩子的感受吧。

為自己的感受和行為承擔起責任,努力建立一種相互尊重的共同養育的關係,或許,是每一對離婚夫妻必須學習的能力。

瞭解更多,請關注我的專欄《婚姻必修課:這樣離婚,不傷孩子》。我願意與各位父母,一起來探討婚姻,探討婚姻中的孩子教育。專欄請點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