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醒來,刷新冠病毒疫情信息,很焦慮恐慌,怎麼辦?

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密切關注疫情的最新信息,感染人數、預防措施,這一切都牽動著我們的心。我們每個人都在希望,都在心底企盼,希望數字永遠停留在那裡,不能再往上漲了!

但今天確診病例已逾4萬。新冠肺炎在蔓延,心理的焦慮在表層之下持續低吟,這是一種無意識邊緣上陰暗沉鬱和令人不安的存在。

打個比方,我們每天眼看著同胞被不明的敵人帶走,我們會是什麼心情?這就是我們現在的心理狀態——焦慮、恐慌。


每天清晨醒來,刷新冠病毒疫情信息,很焦慮恐慌,怎麼辦?


昨天,我接到一個電話,說基層一線的一名工作人員被確診了。這個消息讓他所有的同事、家人感到恐慌。

更讓人心慌的是難辨真假的信息,周圍的一切都太令人焦慮和恐懼了。


為何會引發焦慮和恐慌?因為人心是善良的。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當把幾個嬰兒放置在一起,一個嬰兒的啼哭,會引發其他嬰兒的不安。從王陽明心學所說,“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人的美好與善良發端於此。


重負荷壓力之下會導致能量耗竭。大家有沒有遭遇過這樣的場景:準備好的臺詞,臨上場就忘了;老師提醒考試時間快到了,發現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在疫情期間,醫生高強度的工作自不必說,此外,還有基層人員、路面交警、管理幹部等等,都在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壓力之外,能量容易耗盡,情緒容易被激怒。

如果說疫情是個意外性的災難,那麼,隨著隔離時間的延長,對於某些特殊人群可能意味著創傷。比如早年遭遇過遺棄、分離、居喪、親人重病等,“隔離”會激發早年創傷的感受並活現在當下,使人體驗到嚴重的絕望、被拋棄感,激發抑鬱和焦慮情緒。

最後,在疫情之下,我們普遍感受到焦慮,焦慮會使人對危險的信息過於敏感,就像晚上走在墓地裡,任何風吹草動都會讓人心驚肉跳。

在疫情蔓延期,我們會額外關注媒體信息,大腦的資源是有限的。我們用大腦稀缺的資源來應對網絡無限的信息,我們的時間被切割,精力被分解,從而造成心理的焦慮和資源管理的困難。

我們每個人都無法做到袖手旁觀,每一個人支持的力量都很重要,但也要承認並且接納,自己此時能做的事情其實很有限。

面對這次疫情,除了一線人員外,我們可以做的事情非常有限。在有限的事情裡,我們要照顧好自己,當我們每一個人照顧好了自己,我們就更有信心和希望來抗擊疫情。

面對這次疫情,我們沒有一個人是孤島。我們除了自愛,還要學會愛人。在身處險境時,我們給予他人一點點的幫助,都是一種極為有力的支持。

最為重要的是,我們也會收穫巨大的回報。當我們感受到被支持、被信任、被身邊的人接納時,我們便不再孤獨,便會充滿了力量。

在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通過遠程的方式,感恩一下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學會發現家人的五個優點,並嘗試向他們表達出來。


隔離在家,不能出門,這是一個事實,我們要學會接納這個事實,接納是積極應對的前提。就像喝了咖啡晚上失眠時,當我們理解“是因為咖啡,所以失眠”,我們就能夠接納它。既然睡不著,那就起來看會兒書,想睡的時候再睡吧。

既然出不了門,那就讓生活回到最簡單最原始的生活狀態之中吧。吃飯、思考、睡覺,這不是我們一直期待中的生活嗎?

但過一個簡單的生活的談何容易?朋友圈裡滿屏的新聞,微博裡不斷刷新的求助貼……模糊性信息,會使感知能力產生顛倒、重構及虛構聯想。同時,要防止恐慌情緒感染,這會導致認知“狹窄通道”的產生;要避免“瓶頸”認知,這會弱化個體心理。

我們要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手機使用時間,從使用之前就要計時,每天不要超過自己預設的時間。同時,要謹防一些為吸引眼球販賣焦慮的新媒體,適當閱讀權威媒體的新聞,增強掌控感,這有助於降低恐慌


作者:舒曼(心理學博士、華東交通大學教授)


每天清晨醒來,刷新冠病毒疫情信息,很焦慮恐慌,怎麼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