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可以通過大量購買上市公司的股票成為大股東,從而進入上市公司的管理層工作呢?

向榮投資


我是【玩轉交易】,本人專注於股票交易思想 、策略與方法的研究,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與交流探討。

通過大量購買上市公司股票成為大股東在理論上是完全可行的,因為這僅與買方的資金實力密切關係。只要資金實力足夠強大,只要市場上有足夠多的股票在流通,這一目的均可以實現,而不論是通過二級市場買入,還是通過大宗交易集中買入。


但是,通過購買股票成為大股東的方式並不是在所有股票上都可以實現的。一是大股東高度控股的企業,像中國國貿、中國化學等,大股東持股比例均在70%以上。如果大股東沒有出售股份的想法,再多的錢也不可能成為大股東。所以,收購股份成為大股東需尋找股權結構分散的標的;二是涉及國家經濟命脈或敏感度較高的上市公司,例如中國石油、工商銀行、航天動力、中國衛星等,先不論有沒有實力成為大股東。即使有實力的話,大量收購股票必須經過國資委批准;三是原有大股東與管理層是否認可。如果原有大股東不認可的話,則會通過毒丸計劃或引進戰略投資進行反收購,購買方也未必能夠如願。例如著名的“寶萬之爭”就是再典型不過的案例了;四是購買方的經濟賬。如果買方收購所付出的成本遠遠高於企業股權所代表的價值,我相信也不會有人會不計成本的收購。

理論上講,成為大股東即可改組董事會,將董事會成員全部換成自己的人馬。即使成不了控股股東,只要持股股權有一定的分量,也可以擁有董事名額,安排自己人進入管理層。但這種情況也並非絕對。首先,董事會成員選舉必須遵守公司法的有關規定;二是能否得到現有董事會的配合。當然,控股股東有權罷免董事會,但可能為企業的運營帶來很大的困擾。如果非控股股東,如果協商結果不理想的話,則很難如願了。

上市公司資本運營的情況並不是千篇一律的,各有各的特點,更需要針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而“一刀切”的結論往往都是錯誤的。

【對您的認真閱讀表示衷心感謝,在成長路上希望有您相伴,歡迎關注】


玩轉交易


你們覺得只要有錢就可以當上市公司的家!我告訴你們永遠不可能!下面假設你的錢是無限的!

當你買到5%的時候:各種電話就打過來!有某會的有某局的!某公司的…總之你得出公告(甚至於開新聞發佈會)

當你買到20%的時候:就會被說成野蠻人!然後各種限制!各種猜測!而且每多增持一股都要發公告(基本上短期內沒有減持的可能)

當你買到30%的時候:這個時候要增持就難了!每年只允許增持1%(那些說100%的我怕你活不到那麼久)!而且還有通過審核!

當你買到40%甚至50%的時候:我所知道的基本都在大牢蹲著了(操縱股價)!

當有幾個同仁和你一樣都買5%以上時:直接退市!(上市公司的股東要高於1000人!人數太少的直接退)

其它限制條件:當你超過5%以後!某會就問你為啥買這麼多啊!沒有好的理由是買不了的!當快要大股東時!有沒有好辦法讓公司繼續賺錢啊?(其實就是重組的時候要往裡面注入資產!還要給公司描繪一個天堂般的未來)!你想買大量的股票還不能直接從市場買(只能通過大宗交易!協議轉讓…)假設你一次性買了5%肯定要請過去喝茶!一天買了30%你就可以直接領囚服了


大達達


稍微介紹一下股本市場,當年我在萬國證券混過2年。

股票分為1.2級市場。一級市場就是董事會。如果我要收購某公司,或者入股某公司,可以採取接觸其董事會的方式,通常叫做良性收購。董事會也有兩種方法:一個是直接把他們手中的股票賣給你,他們股票縮水,但整體股票總價值不變。如公司價值10億,董事會有6億,他們把2億賣給你,他們還有4億。

第二種方法是一板市場融資。說白了就是稀釋每人的股票價值。如公司價值10億,董事會有6億,你入股2億,這時公司總資產變成12億,董事會加你變成了8億不到,小股東有4億多。

以上方法適用於收購,融資,一般和董事會都談好了的,大家你好我好,小股東嘛!不要在乎他們!著名的有聯想收購IBM,吉利入股奔馳。

如果董事會特別是董事長不想賣公司股份。那麼這時候大家就要去股市上收購,也就是2級(二板)市場收購。但這個收購是非常麻煩的!通常你才把資金投進去,股票反應過來就會立刻上漲,導致收購成本直線上升。所以收購時間非常長,有時候達到1—2年。由於收購隱蔽,也叫惡意收購。

收購成為股東不是不可能,各個國家規定的收購標準也不一樣。我離開資本市場的時候,美國好像規定,當你擁有5%的股權以後就必須進入董事會。中國好像是8%。

但對於短期炒家來說,一旦進入董事會就是災難,所以他們通常採用多個賬號收購方式。大家可以看一下徐崢演的那部驚悚電影。徐崢就是一個操盤手,擁有200個賬號,這樣保證每個賬號不至於某賬號持股太多,而被董事會警覺,被銀監會查賬。有空可以去看一下。

華為為啥上市,就是怕這些破事。

美國很多公司也擔心自己公司被人控制。也曾經發生過洛克菲勒財團買了不少公司5%的股票,進入董事會,就控制了某公司的事。

怎麼辦?同股不同權!

美國股市解決方法就是發明同股不同權!如著名的谷歌公司,幾個開始的原始公司持有者在上市以前向相關部門提出同股不同權,如果被批准後上市。董事會中他們也許只有10%的股票,但因為是原始持有人,所以具有10倍的投票權。那麼即使所有其他股東都反對你,結局也是10%×10>90%。這樣保證了原始持有人控制公司的權利。當然分紅必須一致,你只能拿走10%的分紅,其他股東拿走90%。否則沒人買你的股票了。

阿里巴巴當年先在香港談上市,香港股市拒絕同股不同權,馬雲本身持股就少,於是不敢在香港上市。轉身去了美國。雖然股票佔有比例少,但因為投票權大,所以馬雲還是控制著阿里巴巴。

至於進入公司管理層,如果是董事會,前面已經講了,持股達到一定比例必須是董事會成員,開除都無法開除。那些可以開除的董事會成員一般持股比例都不大!

你說的應該不是當經理或者CEO這些事吧?

呵呵!有錢人的生活你真的不懂,人家只要是董事,有事開幾個會,沒事泡幾個公關部的妹妹!當經理!腦袋秀逗了嗎?


鬥天鬥地鬥自己


理論上是可以的,你只要買入股權,持有百分之五以上的股份,就可以要求召開股東會。股東會的時候你可以舉薦自己出任公司職位,進入管理層。如果你完全控股,那直接自己投票自己就可以出任董事長了,理想很豐滿,事實上很難做到:

上市公司為了規避局外人通過購買二級市場的股權來控制公司的行為,設置了很多障礙。

一,同股不同權

阿里巴巴,騰訊,京東這些大公司都是用的同股不同權,比如馬雲持有百分之八的股權,但是投票權缺大於百分之五十,這是投資前已經設置好的。所以他們才能一直控制公司。

A股市場上很多公司都發行H股,也和同股不同權類似。比如:H股是一股相當於百分之十的投票權,那控制H股就行,二級市場就隨意買賣了。

二,持有一定防範風險的股權

更多公司大股東持有較大的股票來控制公司,只需少量股票進行市場流通。

大股東持有的股份可以隨時質押獲取資金,也可以減持和回購來穩定控制權的同時還獲利。

三,市值管理團隊

每個上市公司都有市值管理團隊,對自己家的股票進行檢測,一旦發現你有侵佔的意圖而不是財務投資時。會啟動回購政策或者與你談判,如果談不成功。

對方會繼續增發股份,來不停的稀釋你的股份,甚至申請停牌,鎖定你的資本。

四,公司章程規定

大多數公司章程都會自己修改,鎖定經營團隊等條款。

像萬科和南玻那樣的公司,股權極度分散的公司還是很少的。發生這些號稱:野蠻人強行收購事件後,上市公司都做了預防和調整。

目前A股收購事件大多還是私下談判協議成功的。我們稱為借殼的案例都是如此。

總結:二級市場價格較高,除了極端案例之外,很少人來二級市場收購公司。買一個空殼高價公司的事不值得。你有買一個上市公司的夢想嗎?

我是伯樂集團董事長李合偉,20多年創業經驗,天使投資人、《覺悟行果修渡》創投課導師、《財富人生密碼》財富增值課導師、《李合偉演講學院》首席講師、關注我分享更多知識


合偉說


近些年,通過大量購買上市公司股票成為大股東的案例不勝枚舉。最大的例子就是姚振華舉牌萬科A,姚振華讓屬下的企業在二級市場上大量購入萬科的股票,姚振華持有萬科的股票一度達到22%,引發了姚振華與萬科管理層的一番爭鬥。

在一般情況下,大量購買上市公司股票,超過5%就要被交易所通告了,這通常是險資想進行財務投資,只想獲取利益,不想幹涉企業管理。而超過20%以上,就是大股東了,進入上市公司管理層恐怕要進行雙方溝通的,那要看人家願意不願意讓你參與進來,但是進入到董事會,給你幾個上市公司的董事的位置那是沒問題的。

不管理你通過二級市場上購買,還是大宗交易股票,到一定持股比例了,都可以成為大股東,而大股東的目的有二個,一個是財務投資,只想賺取股東紅利,其他什麼都不想管,二個是參與到管理層,這要看人家願意不願意,有些參與進來的人,亂指揮反而搞亂上市公司的運營管理,所以這是被人家所忌憚的。


不過,你作為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公司董事會給你留幾個董事名額是必須的,而且成為大股東後,也可以弄個董事長或者副董事長的位置坐坐也是有可能的。所以,樓主的說法肯定是行得通的,只是你要有大量的資金足以捍動上市公司。


不執著財經


只要你有足夠多的資金,整個股市都是你的!當然了,私人是不可能擁有那麼巨量的資金的,所以就不要妄想買下整個股市了。

可以通過購買大量上市公司的股票成為大股東,並且進入上市公司管理層。當然了,如果超過了5%的股份就需要作出相應的公告,並且最後可能會觸發要約收購。其實,從理論上來講是可以達到你為所欲為的程度,但是對於很多上市公司並不希望你胡鬧進入管理層擾亂管理。我國股市也是發生過類似情況,在2015年、2016年期間“野蠻人”姚振華就一舉“大鬧”了萬科A、南玻A、格力電器等等上市公司,成功的闖入了萬科A把王石踢出局。這些權利都依照於“同股同權”的股權設定,也就是說有多少股份就存在公司的多大權利。如果說你把整個上市公司所有的股份進行買入持股,那麼你就擁有了100%的權利,就算是持股達到了51%,也是擁有著絕對的話語權。當然了,既然存在上市公司之間的話語權,那麼對於進入上市公司管理層工作是無可厚非的。

但是,對於我國上市公司中存在很多公司股份不是說你想買入就能夠買到手,存在股東非售股份、長線持股股份等等,而盤面上的浮游籌碼可能只能夠讓大量購入股份的投資者進入管理層的資格,有了資格進入上市公司管理層工作也是可以的。


厚金說


能從二級市場買股票成為大股東的公司,確實存在,比如梅雁吉祥,大股東可以經常換。但是做了大股東未必能做管理,即使做了管理,未必懂經營,不懂瞎指揮就是害人害己,有一個萬億市值的公司正在被一個不懂瞎指揮而且人品極差的傻叉管理,用權術弄走上一任董事長,他正在把這家公司搞垮。

A股有個公司,只需要5%的持股就可以做大股東,就是梅雁吉祥,這個公司現在大股東恰好持股5%,你比他多一點持股,就是大股東了,只是這家公司經營很差,如果你的管理能力真的很好,那就去吧。

而好的公司,一般不會允許從二級市場買成大股東再去管理公司,所有人都怕不懂瞎搞的人進管理層,很快就會把一家好的公司做沒了,像寶能買萬科,成為第一大股東,也不給參與管理,因為外行管內行必然倒閉,寶能通過二級市場買股成為南玻A的大股東,並且徹底換成寶能的管理,可是做保險的不懂經營實業,所以南玻被經營壞了,南玻從2015年一直跌,跌了四年還覺得沒跌過癮,還要跌。


假如你為了逞能,非要做大股東去管理公司,結果像南玻,從18.5元跌到4.66元,出現類似的情況,每天瞎指揮公司的經營就等於每天用石頭砸自己的腳還不夠,砸小股東的腳。


西格瑪的化學


專業人士來了。

看了看回答,有的確實是業內人士,說的正確。問題是為啥有很多不懂裝懂的人,在這裡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還有說一級市場就是董事會的!!!

樓主的問題答案是可以。不過樓主既然有那麼多錢,目的只是進入上市公司管理層工作?! 真是大炮打了個蚊子。

下面是正文。

1,在股票市場(二級市場)是可以不斷增持股票的,不過當達到5%,10%,15%等比例時,上市公司都要公告。別人也知道你在不斷增值股票。你留意上市公司公告,很多公司都會被某些公司和個人增持達到一定比例,都要公告的。只是公告,到沒有什麼問題。

2,如果一個公司股權比較分散,你增值到20%多,就可能成為大股東了,但是很多時候你增值到15%或者20%接近大股東時,很多人知道實際控制人要變化,股價會上升,你繼續購買股票的成本也會上升,但是這不是實質性的阻礙,只要你有錢。有的公司大股東持股比例較高,如果到30%以上才可以成為大股東,會出發要約收購,這個就相對專業些了,但是這都不是實質性障礙。因為我們假設的前提是你有足夠的錢。

3,目前,假設你已經是大股東了。那麼怎麼介入公司管理呢?(注意,你是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就是老大,你直接管理也是管理層中的老大,而不是隻進管理層,管理層一般包括財務總監,副總,也分三六九等)首先,召開股東大會,提議改選董事會,你可以把自己的人提名,然後投票,一般情況下因為你票數最多,你的人會進入董事會,控制董事會,很多時候你可以是董事長。

4,下一層。公司治理結構裡,股東會選舉董事會。董事會確定管理層,管理層管理公司。所以董事會可以委任高管團隊,你如果高興可以把自己委任成總經理,同時委任一些副總之類的管理層。這樣你作為公司實際控制人,也控制了公司。

5,最後,你不管進入了管理層,還是管理層的老大,公司的老大了。


當然,上述都是簡化了的流程,理想狀態下。實際中上市公司也有很多實際控制人變更,管理層變更的例子,很多。當然很多在具體操作中有所不同。

注意:有的上市公司目前的大股東甚至持有60-70%的股份,這種情況下,你是無法通過購買股票成為大股東的,因為你收購了所有股票,也才30%。 一般情況下購買股票成為大股東都是一些股權分散的企業,比如萬科當年的寶萬之爭就是經典的例子。但是後來寶萬之爭被行政介入了,不然就是一個經典的教科書案例。


星爺說財經


理論上當然可以,但你這又是何必?

理論上,只要你有足夠的資金,就可以在資本市場上有錢任性,想買哪一隻股票就買哪一隻,但是我想一般來說也是要分幾個階段的。

初級階段

初期你可以隨便買買買,如果當日漲幅不大,或者換手率不高,甚至不用上龍虎榜,也就是誰也不知道你在收購這家股票,但是比如說漲停了,或者換手率過大,那麼一般來說得上龍虎榜,會顯示交易量買賣雙方最大的前五家營業部,那麼你離引起注意就不遠了,當你收購的股份超過這家公司總股本的5%的時候,就要“舉牌”了,也就是公示信息,大家都知道你在大量收購這家公司的股票了。

中級階段

當你舉牌的時候,標誌著你收購股票的難度和成本就要加大了,一個是市場上其他投資者知道有人在大量收購股票,會抬高賣出價,二是這家公司有所準備,看看是否準備歡迎你收購。

最終階段

當你收購的股票又達到一定的比例,公司如果不想你持股比例過高,可以採取一系列的措施,比如當年的“寶萬之爭”萬科就採取了通過媒體表態施壓,定向定增稀釋股份,甚至準備推出“毒丸計劃”反收購。

當然,最終能否實現通過收購股份進入董事會,還要看該公司的公司章程,給你舉個另類的情況,馬雲支持有不足10%的股份,卻能控制公司。


鑫財經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兩個標準。

首先,上市公司大股東的標準是什麼;其次,什麼程度才叫進入了上市公司的管理層。


何謂上市公司大股東?

對非上市公司而言,大股東的法律定義是持股佔50%以上或者未達到50%但按其持股比例已經形成對股東會決議產生重要影響的股東,稱為大股東。但是,上市公司的的大股東則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並不是法律意義上的最大股東。通常我們把上市公司的股東按照持股比例分為三個層次:控股股東、大股東和中小股東,其中控股股東包含在大股東範圍內,一般把上市公司持股在前十名的股東都稱之為大股東。

那麼可以通過大量購買上市公司的股票成為大股東嗎?答案是肯定的。

通常在二級市場通過購買而取得上市公司董事會席位甚至取得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地位,往往是帶有目的的惡意收購。為什麼這麼說呢?對想要購買上市公司大量股權的機構或者個人來說,通過受讓其他大股東股份,以大宗交易形式完成所動用的資金量遠遠小於直接在二級市場購買,為什麼還會有人在二級市場去購買上市公司大量股份,面臨大量的買盤,股票價格一定是越買越高。所以,二級市場購買股權企圖取得大股東地位甚至控股上市公司,往往是下策,能談則談,談不了就使用這個方法。

2016年到2017年發生的以“寶萬之爭”為代表的險資舉牌上市公司系列事件就是典型。

近來也有一些案例,不過為了使交易更加公開透明,股票市場健康發展,《公司法》以及證監會和交易所對這種交易也有相應的信息披露規定,稱之為“要約收購”。具體不展開了,篇幅有限,大家可以查閱一下證監會官網的法律文件。

上市公司要約收購的案例還是相當多的:


第二個問題,什麼程度才叫介入了上市公司的管理層?

現代公司治理結構,頂層架構是委託管理理論,也就是管理層受股東(出資方)委託進行公司管理,為股東創造利潤,對股東負責。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或者我們的生活用語當中,由大股東選舉出來的董事會對公司管理是介入比較深的,大部分董事對關係到公司發展方向的重大決定都具有投票權,從廣義上,我們可以認為進入了董事會就算是介入了公司管理層的工作。

那麼董事會是如何產生的呢?董事本質上是股東的代表,是由股東選舉產生的,也就是說同股同權的背景下,誰佔有的股份多,誰就擁有的票數多,誰就可以上位成為董事。比如通過二級市場要約收購而成為金科股份二股東的融創,目前在董事會中擁有一個席位,在公司管理委員會四大委員中也擁有一個席位,在公司重要決策上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綜上,理論上是可以通過在二級市場購買股票成為上市公司大股東,而且進入公司管理層工作的。不過《證券法》對大股東持股比例也有相應要求,最高持股不能超過75%,也就是說,必須保證至少還有四分之一是流通的。在遵守法律的條件下是可以實現上述操作的。當然,必要條件是需要相當雄厚的資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