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要生活質量不要房子,你同意嗎?


進入2020年,我們可以扳著手指算算,90後年齡最大的已經邁入了30歲大關了,一般作為主要購房力量的男同志會被叫做而立之年,還有一般在文學上稱呼半老徐娘的90後美女們,這代人是怎麼想的呢?

幾乎所有人都會想到:“人生有幾個三十年呢”?而作為90後的我們也會想想,關於買房的事件發生之後可能幾十年都"抬不起頭",而產生的膽怯,對於買房這件"恐懼的事"望而卻步

不錯,最初涉及到買房的時候,尤其是聽到首付是多少多少萬,光靠工資就得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湊夠的情況,還有每個月要交還的房貸更是一家人收入的極大一部分的時候,臉上和心裡都是懵的狀態當中,反應過來的後則是無比的惆悵,然後就是想拔腿就走,衝出這個銷金窟般的售樓部,回到租的房子裡,躺在床上用被子把臉蓋上的衝動;但是硬是忍住了這種的下意識的行為,有說有笑的和售樓部的小姐姐打得火熱,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向小姐姐瞭解更多的關於房價知識,拼盡全力和售樓人員打好關係,想讓給自己或許買的房子進行打折,因為他是傳說中的"剛需者"

90後要生活質量不要房子,你同意嗎?

購房前需要了解方方面面

作為"剛需"者,在房價增長的過程中已經沒有了任何"剛"的機會了;作為90後的我們,誰硬氣的說聲:"我不買房了,我要租房住,我要享受生活",那麼會被社會上的人們一致評價為"異類";他們的評判標準是很現實也很科學的,基本上能夠包含99%以上的情形,現在的90後這一代人是支撐社會正常運行的一代,他們揹負的東西有很多很多,身上的擔子會越來越重,用很簡單的那句"成家立業"就能反映出來擔子的重量了;90後的我們現在面臨的是娶妻生子階段,如果結婚的話,你給丈母孃說和老婆的婚房是租的房子,我想就算岳父不抽你兩耳光,你這門親事也要完,就算是你老婆要和你同甘共苦,和家裡斷絕關係,和你一起在租的房子享受生活,你們的下一代的醫療、學業等等怎麼辦?估計這個時候就會是鬧離婚的情況了,用25歲結婚的平均值計算,孩子也快要上小學了,你準備給孩子一個怎樣的學習環境呢?是老家沒有教育資源的鄉村小學還是學區房旁邊呢?再然後,你願意把父母長輩扔在家裡或者你就"啃老"心安理得的花著父母的錢財嗎?

這些都是旁人評價你的標準,也是你評價別人的尺子,共同構成了社會的道德標準;

90後要生活質量不要房子,你同意嗎?

規則有時候是傳承下來的習俗

如果在現實生活中絲毫不在意別人的評論,別人的看法,進行著所謂的一意孤行,像題目所言,享受著高質量的生活,今天下館子,明天吃鮑魚,後天買包包等等這些操作,活出精緻的你,居住的地方僅僅是一個睡覺的地方而已,平時孝順老人的錢,給長輩買東西,自己身上穿的是知名品牌,最主要的是給孩子買的玩具都是緊跟世界最新款的,當然,各種補習班什麼的都要報,這一系列的操作之後,基本上剛好能夠夠得上一個工薪階層正常的生活了,甚至也有所積攢,來應付之後的各種突發事件,這樣看起來似乎真的不錯;我們甚至暢想若干年後國家各項福利都大大的提高了,退休後的這些人有著豐厚的退休金,還有國家在各個地方都設有福利院、老年人公寓等等福利設施,逢年過節時不時的有子女來看他們,到90後90歲的時候,養老院的幾百號人和家裡人給過生日,這是多麼令人嚮往的盛況呀;

90後要生活質量不要房子,你同意嗎?

好像某國達到了這種情況

上面兩方面的描述似乎都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作為"定"錢,也就是說一個人或者一個群體擁有的錢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可以看做是動態的穩定數額,

怎樣將這裡的定數的錢的基本盤擴大就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項目了,錢數的用途和所謂的科學分配就需要提上議程,上面兩種情況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是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沒有對錯;然後我們需要從上面兩種情況更加深入的瞭解下,才能發現他們所代表的性質是大大的不同的;

90後要生活質量不要房子,你同意嗎?

努力

花去兩對父母、和夫妻6個人算起來能有上百年工資的錢來購買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這樣看起來很不可思議,但是從目前來看,這裡的習俗基本上是這樣的,換去安定生活的同時,頗有些同甘苦共患難的感覺,這樣的幸福裡面包含了很多東西,其中一條是對自我的"壓榨",也就是說努力掙到更多的錢是很重要的因素,所謂的"壓榨",我想在此時會是一個比較中性偏好一點詞,在這裡"壓榨"是一種主動承擔起來的責任,心中有所期盼,能夠對鋪面而來的壓力有著無比強大的承受能力,發揮出很強的潛力,將原來可以預見的"穩定"收入變成在穩定收入的基礎上增加一筆筆不菲的收入,最後賺的幸福;

至於第二種情況更加趨向於歐美風格,可能在這片土地上不是很適用,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因為這類情況似乎和中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東西有點不匹配,總是感覺缺少了那麼點東西;

我們都知道在20到30歲的這個時間段,是很多人一生努力拼搏的重要階段,在最開始的時候,如果沒有壓力,本本分分的安心手中的這一份工作,心中的那點些許野望會在自己所創造的"世界"消磨殆盡,之後的幾十年的結果是可以預測到的,肯定是在某些方面的承受力不足;現實的社會需要具有責任心又能夠承受壓力的人去創造;

任何時候都有很多拿著結婚的錢,買房的錢的人去做那些普通大眾認為大逆不道的事情,比如創業之類的,但是社會的環境給予這方面的資源還是太少太少了,除去所謂的成功的極少數人之外,他們活的生活質量極為低下,活出了他們自己所認為的高品質生活質量;人各有志,從“買房後的生活"到"不買房創業之類的瞎折騰”以及“不買房卻比其他各方面生活的沒壓力”等等這所有的一切都是每個人的選擇,作為90後的你會選擇哪個呢?

90後買房VS90後不買房 (單選)
0人
0%
買房
0人
0%
不買房
<button>投票/<butt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