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抱甕取水到轆轤汲水,說說中國古代汲水工具的變遷

水是生命之源,人類的生產、生活都離不開水。現在我們可以使用清潔衛生的飲用水,但是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如何利用自然之水供人們生產生活使用,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通過中國古代汲水工具的變遷,我們可以從中窺見一部如何利用工具,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的歷史。

從抱甕取水到轆轤汲水,說說中國古代汲水工具的變遷

汲水工具——轆轤

一、抱甕取水

在遙遠的古代,人們一般傍水而居,通過各種器皿打取江河湖泊的地表水供日常使用。然而,河水與池塘的水會發生季節性的變化,無法滿足人們的使用需求,於是人們開始挖坑抱甕取水。由於土坑較淺,而且易容易被汙染和破壞,所以人們開始鑿井取水,在浙江餘姚河姆渡原始社會遺址就發現了一口水井。

在商代時,用木搭方型井盤、用繩捆罐抱甕汲水方式已經開始普及。根據《世本》記載:“湯旱,伊尹教民田頭鑿井灌田。”商朝時發生旱情,湯王的大臣伊尹教人們田頭鑿井灌田。在先秦時期民間的《擊壤歌》中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這首民歌描述了上古堯時代的太平盛世,鑿井耕田的幸福生活。


從抱甕取水到轆轤汲水,說說中國古代汲水工具的變遷

抱甕取水

二、桔槔汲水

桔槔的原理

隨著時間的推移,抱甕取水這種低效的取水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的迫切需要,於是到了春秋時期,桔槔這種汲水工具應運而生。

桔槔的原理十分簡單,只需要在井旁架上設一個槓桿,一端繫上汲水器具,另一端懸、綁石塊等重物。從力學原理來分析,桔槔是利用槓桿原理從低處提水置高處,將汲取的水用水桶提起。這種方式依靠重物自身的重力就可以調節,比起用抱甕取水、繩捆罐提水,方便又省力,一天可以灌溉百畦。

《莊子·天地》中,用一個有趣的故事對比了抱甕取水與桔槔汲水兩種方法:“子貢南遊於楚,反於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子貢曰:‘有械於此,一 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為圃者仰而視之曰:‘奈何?’曰:‘鑿木為機,後重前輕,挈水若抽,數如泱湯,其名搗槔。”

子貢在返回晉國的途中,看到一個老人仍然“抱甕取水”,在他看來這種方式十分費力低效,於是他就向老人推薦“槔”這種工具,但這個老人卻以“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為由拒絕了。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每一種先進的生產工具取代落後的工具,人們的接受都是有一個過程的。

由於桔槔構造簡單,使用靈活方便,在江、河、湖、塘、溪 的邊上 ,均可用桔槔汲水。因此在中國古代,桔槔被廣泛地應用在農業灌溉上,一直作為中國農業史上一項重要的水利設施而存在,為中國農業生產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並且極大地方便了人們日常的生活。從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中所描述的桔槔來看,它的基本構件都沒有任何變化,直到20世紀50年代,我國不少農村地區仍然使用桔槔汲水。

從抱甕取水到轆轤汲水,說說中國古代汲水工具的變遷

桔槔汲水圖示

桔槔的文化意象

所謂意象,是美學中的一個概念,簡單點說,就是用來寄託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桔槔,作為一種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工具,也常常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如同《淮南子·汜論訓》說: “斧柯而樵,桔皋而汲。”唐代詩人王維《輞川閒居》中說:“青菰臨水拔,白鳥向山翻。寂寞於陵子,桔槔方灌園。”。閒居在輞川時,王維向我們展示了桔槔灌園、悠閒自得的鄉村生活。唐代陸龜蒙詩歌《江邊》雲:“江邊日晚潮菸上,樹裡鴉鴉桔槔響。無因得似灌園翁,十畝春蔬一藜杖。”則向我們生動地描述了人們使用桔槔汲水時的場景,如同一幅美麗的田園畫,讓人心馳神往。

從抱甕取水到轆轤汲水,說說中國古代汲水工具的變遷

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中的桔槔汲水圖

三、轆轤汲水

轆轤的原理

使用桔槔汲水,汲水處一定要淺,否則繩子一長,槓桿原理就無法很好地應用,也就不能省力了,因此有著很大的弊端。戰國時期,出現了陶圈沉井技術打井,一邊挖井,一邊沉砌陶圈,這樣可以增加井的深度和出水量。隨著陶井的出現,由抱甕汲水、桔槔打水進而創造出轆轤汲水

明朝羅頎《物原》中記載:“史佚始作轆轤。”史佚是周代初期史官,說明在那個時候已經出現了轆轤。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葵》中說:“井深用轆轤,井淺用桔槔。”元代王禎《農書》則說:“凡汲水於井上,取其俯仰則桔槔 ,取其圓轉則轆轤,皆挈水械也。”說明了桔槔是利用仰俯的工作原理,而轆轤是利用圓轉的工作原理。

轆轤,根據簡單的槓桿和輪軸原理相結合而成,它可以滿足深井汲水的要求,其特點是將桔槔的單向用力方式改為循環用力。與桔槔相比,轆轤的優點是汲水深淺都可以使用,在支架上設木軸,繩索兩端各系一盛水容器即可交替汲水,省力又省時。它的缺點是製造相對複雜,位移相對不便。

到春秋時期,轆轤已經廣泛應用於農業灌溉和日常生活中。漢代以前的轆轤包括“滑輪轆轤”和“細腰轆轤”(如下圖1和圖2所示),它們是在水井邊豎起兩根架子,固定支撐輥軸或滑輪,汲水時,用一根繩子拴住水罐,繩子放在輪子上,人站在地上拉繩子的另一端向下拉。

到了漢朝以後,人們已經開始使用轆轤汲取地下水灌溉菜園,開始出現手搖曲柄轆轤(如下圖3)。轆轤作為一種汲水工具,在今天的中國農村仍然被廣泛使用。

從抱甕取水到轆轤汲水,說說中國古代汲水工具的變遷


從抱甕取水到轆轤汲水,說說中國古代汲水工具的變遷
從抱甕取水到轆轤汲水,說說中國古代汲水工具的變遷

圖3:元代王禎《農書》中的曲柄轆轤

轆轤的文化意象

同桔槔一樣,由於轆轤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在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轆轤作為一個意象,經常與其他意象結合在一起,表達人們的各種情感。

“轆轤”常和“金井”兩種意象組合起來,在古代,官宦之家常常在井邊裝有雕飾精美的欄杆,這樣的井被稱為“金井”,“轆轤金井”兩種意象結合在一起,所體現的多是一種懷人、閨怨的感傷情緒。

比如,南唐中主李璟的《應天長》中說:“柳堤芳草徑,夢斷轆轤金井。昨夜更闌酒醒,春愁過卻病。”這首詞,詞人以“轆轤金井”為意象,抒發了一種傷春的情緒以及對南唐風雨飄搖的命運的憂慮之情。清代著名詞人納蘭容若的《如夢令》雲:“正是轆轤金井,滿砌落花紅冷。驀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難定。”則以轆轤金井為背景,寫出了與一位美麗女子刻骨銘心的邂逅,讀後讓人無比傷感。

中國人常常在庭院種植梧桐,“轆轤”還經常與“梧桐”組成複合意象,表達閨怨、思念或失意的心緒。比如唐代詩人張籍《楚妃怨》說:“梧桐葉下黃金井,橫架轆轤牽素綆。美人初起天未明,手拂銀瓶秋水冷。”這首詩描寫了轆轤金井下,飄落的梧桐,表達了出了美人的閨怨之情。

此外,古代文人將轆轤汲水的原理運用到律詩用韻之中,還產生了轆轤格詩體。它是一種銜頭接尾格的詩,它可以象轆轤一樣旋轉,讀來饒有趣味。

從抱甕取水到轆轤汲水,說說中國古代汲水工具的變遷

古代轆轤井

結語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水是國民經濟的命脈,關係著人民的幸福。由於抱甕取水的不便,人們巧妙地利用物理原理,創造了桔槔汲水與轆轤汲水的方法。這部汲水工具的歷史,既展示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傑出智慧,從中也蘊涵和承載著中華民族深層的文化與審美心理。


參考文獻:

1.《水井的歷史》,文史雜談,王振凱

2.《桔槔創造起源考》,中國農史,張卓研

3.《漢代的轆轤及其發展》,農業考古,李趁友,

4.《淺析轆轤的設計及傳承》,陶瓷科學與藝術,熊偉

5.《我國單曲柄轆轤普遍應用的年代考》,農業考古,史曉雷 , 張柏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