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除了文聘,吳懿還有哪些混子,這些人的綜合實力又如何?

三孚叔達


文聘怎麼可能是混子!

第一文聘出場就比較拉風,劉備諸葛亮張飛趙雲帶著十幾萬軍民到了襄陽城下,按諸葛亮的意思就是要劉備攻入城內,奪取襄陽。魏延打開城門請劉備速速入城。劉備猶豫了一下,文聘就出場了:反賊魏延,識得大將文聘否!然後與魏延交戰。在襄陽內人心不穩,外有劉備十幾萬人,軍有魏延反叛的緊要關頭,文聘此舉穩定了襄陽軍心民心,震撼了劉備諸葛亮,迫使劉備放棄入城的打算。顯示出文聘智勇兼備,與魏延城門交戰,面對魏延數百兵,文聘既要安排守城防劉備,又要用城門交戰製造混戰使劉備軍不致一擁而入,文聘所帶的兵應該也是數百。劉備離開前文聘與魏延混戰,劉備一離開,文聘迅速將魏延軍剿滅只剩魏延一人逃走,要把握住這個度,文聘武力值必須高於魏延。

文聘第二次出場更加拉風。曹操入襄陽後,文聘稱病不降,曹操去請才來,曹操立即封他為關內侯,領江夏太守。曹操得知劉備已往江陵逃去十多天了,立即讓文聘和曹純領五千鐵騎去追劉備,曹純文聘一晝夜馬不停蹄急行三百多里才在長坂坡趕上劉備。一陣衝擊就擊潰了劉備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全夥文武加十多萬軍民。這一仗說明文聘加曹純武力值遠大於劉備加張飛趙雲。

文聘第三次出場比較背,赤壁大火燒起,文聘去阻擊黃蓋,被黃蓋一箭射落水中。然後張遼一箭將黃蓋也射落水中,救曹操登小船逃生,曹操卻令將文聘救起帶走。在逃命時,曹操都要救文聘,說明曹操已將文聘當成了核心將領看待。

文聘第四次出場也是拉風的。赤壁之戰後曹操為提升士氣,搞了個校場閱武(現在說的閱兵)。重傷剛愈的文聘縱馬一箭射中靶心。得到曹操的獎勵,並放心地讓文聘去江夏任職。

第五文聘所領的江夏,郡治在東吳手上,東吳的江夏太守是周瑜,夏口在劉琦(後劉備),領江夏太守的是關羽。文聘只有鎮守幾個小縣卻能堅守始終不失。

這是演義中的文聘,演義都足以說明文聘武力值遠高於魏延張飛趙雲及東吳諸將。

三國志中,關羽主政荊州時曾三次大舉攻打文聘的江夏諸縣,第一次敗給文聘,後兩次敗給文聘加樂進,說明文聘強於關羽!

這樣牛叉的文聘居然有人說他是混子,不知道還有誰不是混子!


逍遙1906


所謂混子,就是有事往後縮,戰場上以自保為主,從不輕涉險地,專揀軟柿子捏。

題主列舉了文聘、吳懿,在《三國演義》中,文聘是荊州上將,但是前期荊州和孫堅、孫權交鋒時,也沒見到文聘的影子,後來他投降曹操,當了帶路黨,追殺劉備時,被劉備一頓痛罵就慫了,也不敢交鋒;吳懿是益州將軍,這貨最經典的就是,被生擒以後,理直氣壯地來了一句:“我既被擒,如何不降?”真是讓人驚呆了。所以說,這兩人可以稱為混子。

除了這兩人,在我的印象中,另有臧霸、糜芳二人,也可以稱為混子。

臧霸

臧霸本來是呂布的八健將之一,地位和張遼差不多。在呂布麾下時,還能衝鋒陷陣,和樂進在陣前單挑。等到後來投靠曹操以後,基本上就開始全程隱身了,沒見到再有什麼戰績,和屢立奇功的張遼形成鮮明的對比。

等到赤壁之戰時,曹操估計實在看不下了,正好徐庶此時散佈流言,說西涼軍的馬超、韓遂要攻擊潼關,於是曹操趁機把臧霸打發了,讓他和徐庶這個一言不發的貨一起去潼關。

曹操麾下能征善戰的將軍很多,所以臧霸在曹操軍中就是個混子。

糜芳

糜芳是富豪糜竺的弟弟,也算是個武將。

劉備麾下,糜芳算是最能混的了,此人臉皮極厚,長坂坡之戰時,劉備被曹軍衝散,糜芳“面帶數箭”,趕來找劉備,臉上捱了這麼多箭還能活下來,甚至還能正常說話,可見臉皮比盾牌還堅硬。

糜芳身為武將,卻毫無戰功。關羽北伐時,一開始任命傅士仁、糜芳當前鋒,結果這兩人在營中喝酒,帳後起火,糧草軍械,都被焚燬,燒著了火炮,打死本部士卒,關羽一怒之下免了他們的先鋒之職。真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後來呂蒙白衣渡江,糜芳又叛變,呂蒙兵不血刃,拿下了江陵堅城,導致關羽後路被斷,終至身死。

所以說,臧霸、糜芳兩人,雖然掛著武將之名,但是很少有戰功,基本就是隨軍蹭蹭經驗。論綜合實力,臧霸的實力還是不錯的,糜芳可就遜色多了,劉備留著他,更多還是看在糜竺和糜夫人的面子吧!


歷史都付笑談中


就《三國演義》中的表現和戲份來看,列舉以下幾個人可稱為混子。

特別註明:僅以《三國演義》的描寫為判斷依據,不涉及真實歷史。

魏國:于禁、樂進

于禁、樂進,位列魏國五子良將,其他三位分別是張遼、張郃、徐晃

張遼戰功無數,有威震逍遙津,令東吳小兒不敢夜哭這樣的代表作,不愧一代名將

張郃在三國後期成為蜀國大患,多次令諸葛亮頭疼,生涯代表作是擊敗馬謖,攻取街亭,令諸葛亮北伐無功而返,也不愧一代名將。

至於徐晃,雖略微遜色,但他跟隨曹操征戰多年,在官渡之戰立下諸多戰功,也有解關羽樊城之圍這樣的功勞,也算名將。

而另外兩位,于禁、樂進,最大的優勢是跟隨曹操非常早,是魏國元老。但戰績上卻沒有拿得出手的。在《三國演義》中屬於跑龍套的角色。

樂進在小說中戲份最多的一回,是輔助張遼擊敗孫權,威震逍遙津一戰。其餘鮮有戲份,存在感不強。

而於禁,早期因為降服叛亂的青州兵,得到曹操的賞識,以治軍嚴整而聞名。後來與關羽交戰,排擠龐德,導致關羽水淹七軍,戰敗投降,屈辱至極,晚景也十分淒涼。

值得一說的是,這兩位在真實歷史上並非混子,而是的確十分有能力,南征北戰立功頗多。但在《三國演義》中,的確出場不多,猶如混子。

吳國:張昭、諸葛瑾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這是孫策留給孫權的遺言。可見張昭在吳國的地位頗重,與周公瑾並列。

但觀其行為,真不愧為混子。他在《三國演義》的表現,除了勸孫權投降,就是出餿主意,扮演攪屎棍的角色,沒有太多光彩之處。

吳國的後起之秀,呂蒙、陸遜,都比他更受重用。張昭唯一的優勢,可能就是年紀大,德高望重了。

而諸葛瑾,也是一個屢屢出醜的人物。小說中至少寫他三次“出醜”。

一是勸弟弟諸葛亮歸降東吳,被諸葛亮拒絕

二是在關羽守荊州時,代表東吳向關羽求親,結果被關羽以“虎女焉能嫁犬子”罵退。

三是劉備起兵要為關羽復仇,進攻東吳,諸葛瑾去求和,又被罵回。

後兩次被罵,關羽和劉備都這樣說:若不是看在你弟弟諸葛亮的面子上,早就對你不客氣了。可謂折辱至極。

諸葛瑾一心想為吳國立功,卻屢屢挫敗而回,淪為笑談。

蜀國:糜芳、馬謖

糜芳之所以得到劉備重用,就在於他在劉備早期落魄時,就已經跟隨。劉備到徐州投靠陶謙,糜竺糜芳兄弟舉家跟隨,歷經顛沛流離,不變其志。可以說是劉備的親人一般。

但說到能力、功勞,兩兄弟則非常一般。糜竺還好,糜芳在關羽北伐樊城之時,面對呂蒙攻城選擇投降,導致關羽兵敗被殺,蜀國丟掉荊州,諸葛亮隆中規劃破滅,一系列的惡果,使得蜀漢失去了一統天下的資本。

糜芳是劉備任人唯親的惡果,馬謖則與他相似。

馬謖由於熟讀兵書,給諸葛亮提了不少好建議,因此頗受諸葛亮青睞。

但他除了這點才能,真沒有半點功勞和實幹。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為了給他立功的機會,不用別人,反而讓他去守街亭,導致滿盤皆輸,失去了北伐最好的一次機會。

糜芳和馬謖,一丟荊州,一丟街亭,都是具有轉折性的失敗。兩個無實幹的混子,憑藉與領導的關係,擔任要職,鑄成大錯,可悲可嘆。


造作的楚狂人


應該是董卓吧,作為第一個挾天子的人,口碑不咋好,其實也可以理解的,因為勝利畢竟是勝利一方所寫的。像董卓這樣的人,肯定寫不出來什麼好,何況董卓做的壞事一籮筐,自己做了相國以後就肆無忌憚了,見到天子不喊陛下。等等…


筷樂寳鋇


首先他倆個都不是混子,只不過都是降將讓人不太重視而已。文聘劉表大將,一直在劉表身邊,比黃忠魏延甘寧地位高,武功比三人弱點。投曹營後因有許徐二張二夏侯和二曹等壓著,沒有很大的表現。吳懿劉璋之將,降劉備後其妹嫁與主公,雖武功一般表現不多,但地位不低。文吳二將在前部的表現,沒後部表現好,所以都不是混子。


老夥計162720415


首先我們要了解三國演義是一部小說,小說中的人物與電視劇中的人物是不是決定權在作業呢?


積薄為厚


說出吾名,嚇汝一跳

吾乃零陵上將邢道榮[捂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