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經》中的所有用具,飲茶用具只有一種,打臉現代人喝茶瞎講究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唐代陸羽所著。陸羽能寫成此書與他長期在茶區生活有關,但主要得益於佛門經歷。可以說,《茶經》主要是中國僧人種茶、製茶、烹茶、飲茶生活經驗的總結。中國茶道自帶三分佛氣。《茶經》分三卷十節,約7000字。

《茶經》中的所有用具,飲茶用具只有一種,打臉現代人喝茶瞎講究

陸羽(733—804),字鴻漸,今湖北天門人 。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陸羽三歲,被龍蓋寺住持僧智積禪師拾得。智積禪師為其取名“陸羽”。至於為何陸羽被養育到3歲遺棄,是陸羽身世的千古之謎。陸羽不願削髮為僧。十一歲逃出龍蓋寺到一個戲班作了優伶。他雖其貌不揚,又有些口吃,但卻幽默機智,演丑角很成功。陸羽二十一歲時決心寫《茶經》,為此開始了對茶的遊歷考察,每到一處,即與當地村老討論茶事,將各種茶葉製成各種標本,將途中所瞭解的茶的見聞軼事記下,做了大量的“茶記”。經過十餘年,實地考察三十二個州,陸羽最後隱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歷時五年寫成《茶經》初稿。以後五年又增補修訂,這才正式定稿。此時陸羽已四十七歲,前後總共歷時二十六年,才最終完成這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茶的鉅作《茶經》。中國茶經從一開始就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茶經》中就有不少對佛教的頌揚和對僧人嗜茶的記載。《茶經》一書不過七千餘字,卻花費了陸羽26年的光陰,真的可以說是字字珠璣了。

《茶經》中的所有用具,飲茶用具只有一種,打臉現代人喝茶瞎講究

龍蓋寺,現稱西塔寺。首創於漢末西晉,初名青雲寺,後更名龍蓋寺。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改名西塔寺。 西塔寺久負盛名,隋唐時就是當時的名剎。2003年,重修時遷移西湖以北。

《茶經》中的所有用具,飲茶用具只有一種,打臉現代人喝茶瞎講究

湖北天門市

智積禪師,龍蓋寺的主持,陸羽與世人均尊稱其為積公。龍蓋寺唐時在復州竟陵縣(今湖北天門市)城西湖之濱。 智積約於唐開元至貞元初在世。

《茶經》中的所有用具,飲茶用具只有一種,打臉現代人喝茶瞎講究

《茶經》一問世,即為歷代人所寶愛,盛讚他為茶業的開創之功。《茶經》篇幅並不長,全書共7000多字,分為上、中、下3卷共10章。上卷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分別介紹了茶的起源、製茶的工具、製茶的方法;中卷為四之器,介紹煮茶、飲茶的器皿;下卷為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分別介紹了茶的煮法、茶的飲法、茶的歷史故事、茶的產地等。《茶經》系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採製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產、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可以說是當時最完備的茶書。

《茶經》中的所有用具,飲茶用具只有一種,打臉現代人喝茶瞎講究

【上卷為一之源】

陸羽《茶經》“一之源”,極為簡明地闡述了茶樹原產地、茶樹的性狀特徵、茶的用字與名稱、茶的生態環境與栽培技術以及茶的功用等等,內容豐富,文字精練。茶的別名,不下數十種,茶經中寫到一為茶,二為檟,三為蔎,四為茗,五為荈。唐玄宗李隆基的親身統一了稱謂,讓“茶”字很快普及。茶的種植,山間碎石堆積的土壤,出產上等好茶;砂壤土質,出產中等茶;而黃土只能產下等茶。茶有十德,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經》中的所有用具,飲茶用具只有一種,打臉現代人喝茶瞎講究

【二之具】

當時的製茶工藝,共十九種工具。第一個茶具是籝,就是採茶時的竹筐,也叫籃、籠、筥。用竹子編織,茶農採茶時背在肩上。蒸茶,有灶、釜、甑、叉。製茶的一個關鍵工序是殺青,這裡的蒸茶就是殺青工藝,現在的概念叫“蒸青”。現代茶葉的殺青工藝主要是用炒青,即用熱鍋炒。中國現在還有少量幾種綠茶使用蒸青工藝,比如湖北的恩施玉露。甑,現在的蒸籠。把蒸過的粘成一團的芽葉弄散,相當於現在製茶中的“攤涼”工藝。這個用來弄散茶葉團的工具就是一個有三個枝椏的榖木枝。

《茶經》中的所有用具,飲茶用具只有一種,打臉現代人喝茶瞎講究

茶的成型,工具有杵臼、規、承、襜四種工具。杵臼,是中國古代很常見的工具,其作用是搗、舂,這種用的時間越長越好,新的杵臼有異味。規,也就是模具。鐵製,可以把茶壓制成不同的形狀。承,就是壓制茶餅的工作臺。對承的要求主要是穩,用石沒問題,用木就要埋一半在土裡,才會穩。襜,工作臺上的一個墊布,這墊布要有點油性,才不會粘茶。

《茶經》中的所有用具,飲茶用具只有一種,打臉現代人喝茶瞎講究

乾燥,工具有芘莉、棨、樸、焙、貫、棚六種。芘莉,就是用兩根竹棍,左右分開,中間用竹篾編一個長方形的篩子,上面擺上一些茶餅,一個成年人雙手抓住兩柄抬走是合適的。棨的作用就是在茶餅的中間鑽一個孔。樸,用竹子做成,把鑽了孔的茶餅串成一串,便於搬運。 焙,就是在地上挖個坑,坑的周圍再砌起牆,然後在坑裡燒火,用於焙茶。貫,就是把茶串成一串放在棚上面焙火的竹子。貫和樸都是用竹子做成,都是用來串茶,不過一個是為了焙火,一個是為了運輸。棚,臨時搭建的,棚不高,兩層才一尺高,這是為了讓茶更接近焙裡面的火源,提高焙茶的效率。分兩層的道理,是把半乾的茶放下層,全乾的茶放上層。全乾的茶實際上應該還含有些水分,所以要放在上層,微熱續焙。

《茶經》中的所有用具,飲茶用具只有一種,打臉現代人喝茶瞎講究

《茶經》中的所有用具,飲茶用具只有一種,打臉現代人喝茶瞎講究

《述評》中的焙、棚、貫示意圖

茶餅乾燥以後,接下來就是存放。這裡說了兩個工具,一個是穿,把茶餅串成一串;一個是育,存放茶餅,並且保持乾燥溫熱的小環境。

穿,與前面說的樸、貫有些相似,都是用來穿茶餅的,不過“穿”所穿的茶餅是成品了,並且量是一定的,也含有計數的作用。一般認為,是把竹剖成竹篾編織成繩子。穿的另一種做法是“紉榖皮為之”,就是用榖樹皮搓成繩子。育的結構、材料寫得比較清楚,但沒有尺寸。育的作用,不僅僅是藏茶,還能“養”茶。

《茶經》中的所有用具,飲茶用具只有一種,打臉現代人喝茶瞎講究

《述評》中“育”的示意圖

【三之造】

採茶都在(唐歷)二月、三月、四月間。 當天有雨不採,晴天有云也不採,晴天才能採。 茶的形狀千姿百態,從採摘到封裝,經過七道工序;從類似靴子的皺縮狀到類似經 霜荷葉的衰萎狀,共八個等級。 若既能指出茶的佳處,又能道出不好處,才是最會鑑別茶的。

《茶經》中的所有用具,飲茶用具只有一種,打臉現代人喝茶瞎講究

【中卷為四之器】

生火器具4種:風爐、灰承(承接炭灰)、炭撾(打碎炭塊的工具)、火筴(夾炭用具);

煮茶器具3種: 鍑fù(煮水的鐵鍋)、交床(放鍋的架)、竹夾(煮水時攪動水流);

烤茶、碾茶、量取茶的工具6種:夾(夾茶用)、紙囊náng(放置烤過的茶,不使香氣散失)、碾(把茶碾成顆粒的工具)、拂末(清理茶末的工具)、羅合(羅篩和儲茶之“合”)、則(量取茶入鍑 fù 的工具);

水具4種 :水方(盛放生水)、熟盂(盛放煮開的水)、漉 lù 水囊náng(濾水器具)、瓢;

食鹽用具2種:鹺簋 cuó guǐ(盛放鹽)、揭(取鹽工具);

飲茶用具1種:碗(現代人喝茶都在這上面瞎使勁);

清潔用具4種:滌方(盛放洗滌用水的器具)、滓 zǐ 方(盛放茶渣、沸水的器具)、巾(茶巾)、札(清潔茶碗用的刷子);

其他器具:畚 běn (放置茶碗的器具)、具列(陳列茶具的架子)、都籃(盛放茶具的籃子)、筥 jǔ(竹編盛器)器具4種。

《茶經》中的所有用具,飲茶用具只有一種,打臉現代人喝茶瞎講究

【下卷為五之煮】

炙茶,是古代製茶技術。炙即烤,主要用於處理陳年茶。炙茶主要見於唐代,宋時已不常用,隨著年代的流逝而逐漸消失。焙乾的餅茶,烤到水汽蒸完為止;曬乾的,烤到柔軟就可以了。烤了以後,要趁熱用紙袋貯藏,使香氣不致散失,待冷卻後再碾成細末。(好的茶末,形如細米;差的就像菱角。)因唐代飲茶是將鮮葉蒸熟搗碎,做成茶餅,亦叫餅茶。故炙茶即是對茶餅的一種再加工方式。炙茶的目的,是要把餅茶在存放過程中自然吸收的水分烘乾,用火來逼出茶葉本身固有的香味來。茶餅經炙後要碾成粉末,再用細紗茶羅來羅(篩)。

《茶經》中的所有用具,飲茶用具只有一種,打臉現代人喝茶瞎講究


煮茶的燃料,最好用木炭,其次用硬柴。(如桑、槐、桐、櫪一類的木材。)沾染了油腥氣味的燒過的炭,以及含有油脂的木柴(如柏、桂、檜樹)和腐壞的木器(廢棄的瘸朽木器)都不能用。古人認為這類柴木燒出來的東西有木的異味。

《茶經》中的所有用具,飲茶用具只有一種,打臉現代人喝茶瞎講究

煮茶用的水,以山水最好,江水次之,井水最差。山水又以出於乳泉、石池水流不急的為最好;像瀑布般洶湧湍急的水不要喝,還有流蓄在山谷中的水,從炎夏到霜降以前,可能有蛇蠍的積毒潛藏在裡面,可先加以疏導,把汙水放出,到有新泉緩緩流動時取用。江河的水,要從遠離居民的地方取用。井水要從經常汲水的井中取用。

《茶經》中的所有用具,飲茶用具只有一種,打臉現代人喝茶瞎講究

煮水,當開始出現魚眼般的氣泡,微微有聲時,這是第一沸;邊緣像泉湧連珠時,為第二沸;到了似波浪般翻滾奔騰時,為第三沸。再繼續煮,水就過老而不適於飲用了。水初沸時,按水的多少放入適量的鹽調味,第二沸時舀出一瓢水,用“竹夾”在沸水中繞圈攪動,再用“則”量茶末從漩渦中心投下。等到滾得像狂奔的波濤,泡沫飛濺,就用方才舀出的那瓢水加進去止沸。斟茶時,舀茶湯倒入碗裡,須使沫餑均勻。沫餑是茶湯的精華,薄的叫沫,厚的叫餑,細輕的叫花。花很像漂浮在圓池上的棗花,又像曲折的水邊和水州上新生的青萍,也像晴朗的天空中魚鱗般的浮雲。沫像浮在水面上的綠苔,又像掉在酒罇中的菊瓣。餑是沉在下面的茶渣沸騰時泛起的一層含有大量遊離物的濃厚泡沫,像耀眼的白雪。

《茶經》中的所有用具,飲茶用具只有一種,打臉現代人喝茶瞎講究

水在第一沸後,去掉浮在上面的像黑雲母似的水膜,因為它的滋味不正,第一次舀出的花湯稱為“雋永”,可把它盛在“熟盂”裡,以備抑止沸騰和孕育精華之用。以後舀出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碗茶湯都次於“雋永”,第四、第五碗以後,不是渴極就值不得喝了。茶性儉,水不宜多,水多了則淡而無味。茶湯色淺黃。香氣至美。滋味甜的是“檟”;不甜而帶有苦味的是“荈”;入口有苦味而回味甜的是“茶”。

《茶經》中的所有用具,飲茶用具只有一種,打臉現代人喝茶瞎講究

【下卷六之飲】

要解渴,就得飲水;要消愁,就得飲酒;要消睡提神,就得喝茶。茶的種類,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要飲用餅茶時)用刀砍開,炒,烤乾,搗碎,放到瓶缶中,用開水衝灌,這叫做"夾生茶"。或加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煮開很長的時間,把茶湯揚起變清,或煮好後把茶上的"沫"去掉,這樣的茶無異於倒在溝渠裡的廢水,可是一般都習慣這麼做!

《茶經》中的所有用具,飲茶用具只有一種,打臉現代人喝茶瞎講究

茶有九難:一是製造,二是識別,三是器具,四是火力,五是水質,六是炙烤,七是搗碎,八是烤煮,九是品飲。陰天採,夜間焙,則製造不當;憑口嚼辨味,鼻聞辨香,則鑑別不當;用沾染了羶氣的鍋與腥氣的盆,則器具不當;用有油煙的柴和烤過肉的炭,則燃料不當;用流動很急或停滯不流的水,則用水不當;烤得外熟內生,則炙烤不當;搗得大細,成了綠色的粉末,則搗碎不當;操作不熟練,攪動太急,則燒煮不當;夏天才喝,而冬天不喝,則飲用不當。珍貴鮮美馨香的茶,(一爐)只有三碗。其次是五碗。

《茶經》中的所有用具,飲茶用具只有一種,打臉現代人喝茶瞎講究

【下卷七之事】

茶事的歷史記載 (共四十七則)。主要講的是飲茶能養生修性。

《茶經》中的所有用具,飲茶用具只有一種,打臉現代人喝茶瞎講究

【下卷八之出】

主要是茶葉的分佈地帶,以及不同地方茶葉的好壞。總體說來,湖北宜昌、河南光山、湖州、彭州、越州等地產的茶葉最好;其次是湖北江陵、湖南衡陽、河南信陽、安徽懷寧、常州、綿州、蜀州、明州、婺州;而陝西漢中、蘄州、黃州、潤州、蘇州、眉州、漢州產的茶又次之。

《茶經》中的所有用具,飲茶用具只有一種,打臉現代人喝茶瞎講究

【下卷九之略】

如果正當春季寒食前後,製茶的這七道工序都可以不要了。如果在松間,有石可坐,那末具列(陳列床或陳列架)可以不要。如果用乾柴鼎鍋之類燒水,風爐、炭撾、火夾、交床等都可不用。若是在泉上溪邊(用水方便),則水方、滌方、漉水囊也可以不要。如果是五人以下出遊,茶又碾得精細,就不必用羅篩了。倘若要攀險巖,進山洞,便先在山口把茶烤好搗細,或用紙包,或用盒裝,碾、拂末也可以不用。要是瓢、碗、夾、札、孰盂、鹽都用筥裝,都籃也可以省去。但,在城市之中,貴族之家,如果二十四種器皿中缺少一樣,就失去了飲茶的雅興了。

《茶經》中的所有用具,飲茶用具只有一種,打臉現代人喝茶瞎講究

【下卷十之圖】

用白絹四幅或六幅,把上述內容分別寫出來,張掛在座位旁邊。這樣,茶的起源、採製工具、製茶方法、煮茶方法、飲茶方法、有關茶事的記載、產地以及茶具的省略方式等,便隨時都可以看到,看在眼裡,《茶經》從頭至尾的內容就記完備了。

《茶經》中的所有用具,飲茶用具只有一種,打臉現代人喝茶瞎講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