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椅,亦稱胡床,原為中國古代馬上民族的用具

交椅,亦稱胡床,原為中國古代馬上民族的用具。漢魏以前,古人都是席地而坐的,自然沒有什麼椅子。而“床”,在早期是坐具,不是臥具。《說文》中解釋:“床,安身之坐者。”顯然,床是以坐為它的主要功能。

交椅,亦稱胡床,原為中國古代馬上民族的用具

交椅可以摺疊,攜帶和存放十分方便,它們不僅在室內使用外出時還可以攜帶。宋、元、明乃至清代,皇室貴族或官紳大戶外出巡遊、狩獵,都帶著這種椅子,以便於主人可隨時隨地坐下來休息。交椅遂成為身份的象徵。所以我國有“第一把交椅”代表首領的說法。因胡床攜帶方便、使用舒適,在中原地區得到廣泛流傳。替代了當時人們“席地而坐”的習慣方式,將“跪”改化為了“坐”。同時提高了人們日常生活用具的較矮特點。成為這一時期北方民族融合,對於中原的一大貢獻。

漢靈帝時,從北方傳入了“胡床”,其樣子猶如矮凳,與胡床同時傳入的還有一種繩床。繩是雙足交叉的,可以摺疊,好像現在的馬紮。這種繩床後來也叫胡床。

隋朝時,因為忌諱說“胡”字,而且這種椅子的特點是木頭的雙腳交叉,張開後才能平隱,所以改名為“交床”.明代人程大昌在《演繁露》裡說:“交床以木交午為足……足交午處復為圓穿,貫之以鐵,斂之可挾,放之可坐;以其足交,故曰交床。”“交午”指中間交叉,“交午處”是指胡床腿部中間交叉的位置。

交椅,亦稱胡床,原為中國古代馬上民族的用具

到了南宋,人們便將交床改稱為交椅。據說,南宋宰相秦檜坐交床時頭總是向後仰,以至巾幘墮下,京尹吳淵為了拍秦檜的馬屁,特地在交床後部裝上託背,人稱“太師椅”.

後來宋人吸收了圈椅上半部的特徵,增加了靠背和扶手,才有了今天的“交椅”.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里,交椅不是任何人都能坐的,坐交椅乃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北宋末年,宋徽宗車駕出行,往往讓隨從扛著黃羅珠纓的金交椅。南宋前期,不僅宰執大臣,連州府的知州、通判們也都坐必銀交椅。南宋初年,儘管交椅在皇家官場已經司空見慣。但據比陸游年輩稍長的人說,當時士大夫家的婦女坐椅子,“則人皆譏笑其無法度”;而到陸游寫《老學庵筆記》時,不論男女,都已經垂足坐上了椅子。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