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醫孫思邈活了141歲,臨終前為何告誡徒弟一定要毀了“五石散”?

薛學銘



說到歷史上的名醫,孫思邈的流量也太少了。不僅沒有扁鵲、華佗這樣的存在感,也沒有神農嘗百草那樣的傳奇故事。事實上,孫思邈的醫術和貢獻,絲毫不比這幾位弱。更值得一說的是,除了著有《千金要方》,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禁毒大使。這個“毒”就是五石散。


(孫思邈)


什麼是五石散?


追溯到先秦時期,古人追求長生不老,早在道教誕生之前,已經有了服用丹藥的傳統,五石散就是這個丹藥。


到了東漢,張仲景開始用五石散治傷寒。《傷寒雜病論》中所記載的侯氏黑散和紫石寒食散,是坊間所流傳的五石散方劑。侯氏黑散中使用了礬石(含砷的礦石,可制砒霜),紫石寒食散則是由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石鐘乳和石硫磺合成。


從這配方可以看出,五石散不是什麼溫和的藥。礦石性的藥材大多藥性偏熱,服用後全身酷熱難當,血液循環加快,長期服用會有很大的副作用。


(五石散原料)


五石散雖源於秦代,但真正流行卻是在魏晉南北朝。要說古人的生活真是嗨,雖然物質匱乏,但總能變著花樣兒玩。這兩味藥,在醫生手中,治病救人,到了貴族手中,卻成了毀人於無形的毒藥。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就是曹操的女婿——何晏。


魏國前期,何晏的存在感並不高,除了貌比潘安,政治上碌碌無為。到魏明帝曹叡時期,他開始引領潮流,掀起了長達百年的“嗑藥”之風。何晏曾說:“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


(何晏)


五石散盛行,世風日下


魏晉南北朝,時局動盪,名人志士開始麻痺自己,逃避現實。加上道教興盛,人們開始在虛無縹緲的神仙境界尋找精神寄託。五石散的出現,無疑給士大夫提供了一個出口。而且,這時的五石散,已經經過何晏的改良。服用之後,不僅使人發熱興奮,還會讓人飄飄欲仙,產生幻覺。


我們現在常說“顏值決定一切”,古代也不例外。貴族們看到何晏這副好皮囊,他的安利自然是要吃的。五石散就此風靡,除了尋求精神刺激外,還有鬥富擺闊的附加功能,引來無數社會名流的痴迷和癲狂。情況愈演愈烈,西晉時,已經到了不吃五石散都不好意思出門的地步。


(魏晉南北朝時盛行化妝和五石散)


所以,如果你穿越到魏晉時期,在街上,你會看到,有人光著膀子瘋瘋癲癲,他可能在滿大街找冷食,也可能正舉著劍砍一隻蒼蠅……與後來的鴉片和迷幻劑無異。


我們今天談到魏晉風流,文人的放浪不羈,其實也與服用五石散脫不了關係。


(獨特的魏晉風流)


身體、精神雙重摺磨


是藥三分毒,五石散的毒可不止三分。五石散還有很強的成癮性,說白了就是一種慢性毒藥。除了讓人精神恍惚外,也會讓人“舌縮入喉、癰疽(毒瘡)陷背”。長期以往,中毒症狀會越來越明顯,胸悶、乾嘔、腹痛……沒有一天安寧,服用者最終在病痛的折磨下,油盡燈枯。魏晉時期,因五石散喪生的人不計其數,著名的“竹林七賢”和書法家王羲之父子都是五石散的受害者。


(王羲之也是五石散的愛好者)


到了唐代,儘管魏晉風流已經一去不復返,但是社會上食用五石散的風氣依舊沒有減弱。直到禁毒大使孫思邈上線,在目睹了五石散帶來的危害後,晚年的孫思邈發出了“寧食野葛,不服五石”的吶喊,並且呼籲世人“有識者遇此方,即須焚之”。從此,這味“奪命散”才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關注“全歷史”

在這裡

文明脈絡隨心玩轉,關係圖譜任你來盤

世有萬象,史有千面

換個角度看世界!!!


全歷史


在我們的歷史中,有兩大“毒品”曾在相應的時代裡危害了無數人,這兩大毒品第一個就是在近代史中由英國人輸入的鴉片,第二個就是在魏晉時期風靡一時的五石散。

而這兩大毒品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在最開始的時候,都是以藥品身份存在的。

鴉片在成為危害之前,其實一直都是歐洲人用來鎮痛的奇藥,曾經為那些飽受痛苦的人帶來了片刻安寧。

五石散在成為荼毒之前,情況也是如此。

五石散最早是由漢朝時期的醫生們發明出來的,主要由白石英、紫石英、硫磺、鐘乳石、赤石脂等礦物成分組成,因為人們在服用之後身體內會出發散出一些暖意,所以自出現開始,就成為了一劑治療風寒的奇藥。



改變了五石散用途的何晏

要說到五石散由藥變成毒的過程,有一個重要人物我們是不得不提的,這個重要人物就是曹操的女婿、三國時期的美男子何晏。

何晏此人的人生經歷非常複雜,在他很小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因為他父親去世而改嫁給了曹操,而在他母親嫁給曹操之後,他也隨之進入了曹操的府邸中,被曹操當成了養子來對待。



何晏成年後,曹操更是因為欣賞他的才學以及對他的偏愛而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這裡面的種種經歷,造就了他與眾不同的歷史地位。

不過何晏最出名的並不是自己這些身份以及經歷,他最出名的其實是他的才學與空談,他是魏晉玄學的開山鼻祖之一,被時人視之為名士,在士人階層中,是那種如同明星一般受人追捧的人物。

正如同現如今很多粉絲瘋狂追逐自己偶像一些行為的情況一樣,那時候人們因為崇拜何晏、受他的影響,就開始模仿起了他的一些行為。

五石散就是何晏的推廣下,變成“毒品”的。

五石散的潮流

在最開始的時候,因為何晏本身有著一些小毛病的原因,所以他就在醫生的建議下,初步服用了五石散。

而隨著他服用五石散的時間越發長久,他開始從五石散中發現了另一些奇效,那就是在服用了五石散後,整個人的體力會大增,一改以往的萎靡,與此同時,精神也會變得恍惚飄蕩起來,彷彿整個人飄入了仙境一般無我。

這種精神上的感覺對於一直以來追求玄學的何晏來說是非常誘惑的,所以在歷經了這種感覺之後,他開始對五石散著了迷,瘋狂服用起了五石散。

後來,由於怕別人把自己當成磕藥的另類,他就想辦法推廣起了五石散,想讓整個士人階層都服用五石散。

這個時候,在他這種重磅級人物的推薦下,服用五石散就迅速成為了當時士人階層中的潮流,被很多追求那種虛幻感覺的人捧為了“聖藥”。

五石散在歷史之中的流傳是非常久遠的,在何晏被司馬懿殺掉之後,五石散仍一直在接下來的兩晉南北朝時期流傳,彷彿那最後的精神支柱一般,支撐著那些南方苟活士人們的最終幻想。

在五石散傳播最為熱烈的時候,服用五石散的人不再僅僅限於最初的士人們,很多的僧人、官員、道士、士兵、百姓在潮流的影響下,也服用起了這種危害極大的藥物。

即便在後來的歷史時期中五石散不再是時代的潮流,也仍然有一小部分人因為貪戀於五石散帶來的虛幻感覺,仍服用著五石散。

五石散的危害

而五石散的危害也是非常明顯的,雖然說在剛服用五石散時人們的體力確實會大增,但是在服用了這種藥物之後,人們卻會感覺到自己的身體變得燥熱起來。

在這種渾身燥熱的情況下,他們是根本做不了其他事情的,只能整天袒胸露乳躺在室外通風的地方乘涼,喝點小酒緩解燥熱。


這種狀況,無疑中就消耗了很多人力。

除此之外,五石散本身的毒性也是不容忽略的,在歷史中,因服用五石散過多而丟掉性命的案例其實比比皆是。

孫思邈的年齡以及對五石散的態度

正是因為深知五石散所帶來的嚴重危害,所以孫思邈等一眾名醫才會一直利用自己的名氣極力反對著人們服用五石散。

為了徹底摧毀五石散,孫思邈甚至還號召著天下人要把記載了五石散的藥方通通燒掉。


在他去世之前,他更是囑託了自己的弟子,讓他們一定要徹底毀掉了這害人的五石散。

而說到孫思邈,有一個問題是人們一直爭議很大的,那就是關於他的年齡。

說到孫思邈的年齡,一般大家比較認同的是101歲的說法。

不過在另一些史書之中由於種種記載的偏差,則有人稱其活了141歲。


孤客生




古代,有一種藥,叫“五石散”,吃了之後能治傷寒。至於發明這方子的人,老有名了,他就是張仲景。

但神奇的是,魏晉時期,這五石散竟然名聲大噪。

過了幾百年後,唐朝有位神醫,叫孫思邈,據說活了141歲(也有說只活了101歲)。在臨死之前,孫思邈告誡所有徒弟,將“五石散”的方子毀了。徒弟們含淚點頭,孫思邈放心歸去。

只是,對於毀掉五石散,孫思邈儘管徒弟眾多,也難以做到,因為五石散早已“天下皆知”,是妥妥的明星產品,各種改良和深加工的方子到處都是。直到今天,五石散的方子還是存在的。

問題是,孫思邈為何想毀掉“五石散”,難道是人老糊塗了?完全不是。接下來,我們一起聊聊五石散。

五石散本來是藥,後來成了助興的佳品



五石散在魏晉時期,成了名士們最喜歡的產品,如果說哪個文人名士沒吃過“五石散”,都不好意思和別人打招呼。

關於五石散為何崛起於魏晉時期?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因為一個人,此人名叫何晏,是曹操的女婿。成為曹操女婿前,他是曹操的後兒子,因為曹操娶了個熟女,這熟女就是何晏的媽。長大後的何晏,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特別是對玄學一道,很有造詣。說通俗一點,何晏此人很能空談,在魏國士大夫群裡,威望很高。

因為何晏身患傷寒病,不得已吃“五石散”治病,吃著吃著,老何吃上癮了,為什麼呢?因為五石散吃完後,人的精神一下變得非常好,力氣也增加很多,人會處在迷幻當中,醉生夢死,同時,全身出汗,需要喝溫酒,吃寒食,不停活動。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對於文化大家何晏的行為,大家覺得很酷,這是真文士,不是假名流。

於是乎,吃五石散的行為開始在士大夫中流傳。到了最後,誰吃誰驕傲,誰吃誰高雅。什麼建安七子,什麼竹林七賢,紛紛開始吃五石散。



那種感覺太好,一邊吃的滿頭大汗,一邊喝著酒暈暈乎乎,再加上很多人敞胸露懷,半裸步行,剎那時間,這竟然成為了流行,成為了時尚。

如果五石散只是何晏等人彰顯“名士風流”的工具,也許傳播就不會那麼廣了。它還有著一個獨特的功能,讓吃者歡樂不已。

什麼獨特功能呢?壯陽,提高性能力。就這一點,讓無數人趨之若鶩,吃藥的男人就此大增,傳播也變得又快又遠。

之後的五六百年裡,五石散一直很受人重視。就算有人為此而送命,還是有其他人前仆後繼,樂此不彼。

直到孫思邈出現,發出那震耳欲聾的吼聲“統統毀掉”,人們開始重新審視這五石散。

孫思邈為什麼讓人毀掉五石散



五石散治病沒說的,對於傷寒病,對於惡性痢疾,都有不錯的作用。如果只是治病,這是不錯的藥。

但,如果有人常吃它,用來助興,那問題就大了去了。

一是這玩意會上癮,有點像如今的“海洛因”,幾天不吃它,人就難受,關鍵是有些男人對這玩意有依賴,吃了它雄風萬丈,不吃它“一洩汪洋”。凡是容易上癮的東西,沒幾個好玩意,那是會麻痺神經中樞,對大腦有損害的。

二是吃了這東西后,全身燥熱,必須四處走動,讓身體快速排汗,最好是不穿上衣,或者袒胸露乳,這樣讓人感覺有傷風化。為了讓人少嚼舌根,於是,我們經常看到畫上的魏晉名流,穿著寬衣寬袖的衣服,看起來很瀟灑,實際上,有些時候是為了散熱。



三是常吃五石散,性情急躁易怒,容易發脾氣。所以,常常看見史料上,有些魏晉名流脾氣大的嚇人,這當中有一部分人就是常常吃藥所致。

四是吃了五石散後,最好喝溫酒,吃涼食,要快速散熱,這就導致常常有人喝多,喝多了尋釁滋事,禍害周邊人等。

最後,這玩意是藥,是藥三分毒,吃多了對身體實在有害,讓人短壽。



作為“神醫”的孫思邈,深知五石散的危害,看了無數的病,見了太多的人,最後,在141歲(有說是101歲)高壽臨終之際,告誡所有徒弟:遠離五石散,毀了五石散。

但,影響已經形成,傳播如此廣泛,哪裡能毀掉?目前社會,吃“散”的人基本沒有了,因為有了新的替代品,那就是“毒品”,無論是冰毒,還是麻煙,無論是可卡因,還是海洛因,都會讓人迷幻,讓人沉浸其中。

其實,五石散也好,毒品也罷,都對神經中樞影響很大,都對五臟六腑害處不小,如果想死得早,那沒辦法攔。但,如果想多活一些年頭,最好還是遠離。

正所謂:珍惜生命,遠離毒品,遠離五石散。


藍風破曉


五石散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寒食貼,其實是一種處方藥。它具有一定的毒性,初衷非常好,是用來治病的,只是後來被用亂了。


曹操養子何晏首吃藥,五石散成為潮流

人們談到中國歷史上的士大夫,肯定避不開魏晉時期。因為很多人認為魏晉時期的士大夫才是真正的名流,出現了何晏、王弼、嵇康、阮籍、王導、謝安等人。

但是伴隨著他們飄飄仙的姿態的時候,總是和另外一個名詞聯繫在一起——五石散。魯迅曾經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一文中,就大肆批判過這種藥。

在這篇文章當中,他如此批判何晏:其一,他是空談的祖師。其二,他是吃藥的老祖。這裡的吃藥,說的就是五石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五石散是由張仲景所研發的一種中藥,在漢朝的時候還都不敢亂吃。但是何晏改了配方,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這些藥的主要成分是:石鐘乳,石硫黃,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幾種。

吃了之後會有什麼樣狀況?和鴉片差不多!

張仲景發明這種藥方的初衷是好的,主要是給傷寒病人所使用。因為這種藥有燥熱的功能,所以對於傷寒病證非常有用。但是普通人吃了就不行了。

由於這種藥可以轉體弱為強,因此何晏有錢之後就開始吃了起來,其他人也跟著效仿。當時五石散的流行程度,和清朝末期的鴉片差不多。根據是否吃了藥,來判斷這個人富有與否。

因此你有沒有能力吃五石散,在當時竟然成為了攀富的一種手段。但是根據隋巢元方做的《諸病源候論》,這種藥吃起來還比較麻煩。

剛剛吃下去之後沒有什麼反應,得稍微過了一段時間才有反應,這個過程稱作是散發前期。如果沒有後來“散發”的過程,那麼就是有弊而無利。

因為這種藥屬於熱性,無散發說明熱存在了體內,古人尊崇體內“冷熱均衡”,因此認為是有弊無利。

另外吃了之後不能休息,必須要持續走路,只有走路才能散發。所以當時把走路稱作是行散。有詩為證:至城東行散。其實這首詩也是個笑話,因為不是魏晉時期所作,離開了時代背景,就沒有了“行散”之意。

走了一段時間之後,身體會全身發熱,發熱後全身發冷。一般情況下發冷就多穿點衣服,再不濟吃點熱的東西。然而吃了五石散之後,發冷和平時不一樣。

要把衣服脫掉,吃一些冷的東西,再用冷水往身上澆。倘若你把它當成平時發冷處理,比如說多穿點衣服,多吃點熱的東西,那肯定必死無疑。

但是服用五石散之後,有一樣可以不用吃冷的——酒。因此在當時服用五十散之後,要用冷水往身上澆,然後吃一些比較冷的東西,再喝上一些酒。


由於五石散在當時非常流行,基本上魏晉的名流時不時的都會來上一口。所以在後世的記載當中,我們所看到的魏晉名流,基本上都是輕裘緩帶、寬衣,後來甚至被推崇為高逸的表現。

但是也有不吃藥的人,為了迎合這種時尚,穿衣服也就寬大起來。另外吃了這種藥之後,皮膚也變得容易磨破,這是由於體內燥熱,需要通過毛孔排氣。

當時的名流不穿鞋襪而是木屐。我們所看到很多魏晉名畫,裡面的人仙風道骨,以為他們很舒坦,實際上內心很痛苦。

再者因為皮膚容易破,破了之後就容易流血,很容易把新衣服弄髒。因此他們道風仙骨的衣服,實際上都是一些舊衣服。而且因為長時間不洗,上面還有很多跳蚤。

吃藥吃到居喪無禮,實在是荒唐至極。

當時有一個名詞叫做捫蝨而談,沒想到竟然成為了一種時尚。不過也正如我們前文所述,這種藥是富貴的象徵。然而買不起藥的還大有人在,買不起藥怎麼辦?那就假裝吃了藥。

(捫蝨而談”這是王猛的故事。《晉書·王猛傳》說:“桓溫入關,猛被褐而詣之,一面談當世之事,捫蝨而言,旁若無人。)

所以等到了東晉時期,大街上經常有各種人作假。他們在大街上橫七豎八的躺著,但凡有人過來問他們,他們就說自己在這裡“散發”,以此來顯示自己很闊氣。

另外由於“散發”之後,要儘快的吃一些比較冷的食物。而且吃的還要快,否則身體會無比的燥熱。而且也不分時候,只要吃完藥過了散發的時間,就要立刻吃冷的食物。

有的人為了顯示自己有錢,一天要吃好幾次藥,因此一天要吃好幾頓飯。而正是因為這種不規律的情況,影響到了魏晉時期的居喪之禮。

何為居喪之禮?據考究發現,在魏晉時期對於父母的禮節非常繁瑣。比如說你今天打算拜訪友人,要提前打聽他們的父母、祖父母的名字。

但凡有一人去世,和他交談的時候,不小心說了他名字當中的某一個字。那麼你這個朋友要立刻大哭起來,否則會被認為不孝。

而且居喪的時候,是不允許多吃,也不允許喝酒的。但是但凡你嗑了藥,不僅要多吃,而且還要喝酒。因此影響了居喪之禮,形成了居喪無禮的情況。

不過由於吃藥主要發生在名流上面,因此在居喪之際,喝酒吃肉,竟然成為了名流的象徵,實在是荒唐。


另外還有很多由於嗑藥發生的荒唐事情,這裡就不再贅述,不過也說明了五石散在當時的危害性堪比鴉片。藥王孫思邈才會在彌留之際讓弟子把這種藥毀掉。

參考資料:《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魯迅,1927


史之策


話說當年,孫思邈外出行醫,自己病倒了。孫思邈得了什麼病呢。其實是得到了丹毒。當時唐代很多人都想長生不老,很多醫生都在那裡煉一硝二磺三木炭,拼在一起吃。孫思邈在備急千金方是這樣記載的:人們都說了服了五石散可以長生不老,其實根本不是這樣,應該統統燒掉。我就配過這個藥,吃了之後,這個腦袋大了,左額生丹毒,長了一個大包。


當時,孫思邈走到四川雲陽,早上起來一個大包,到了晚上都是大包。當時雲陽縣令是他的朋友,請了好多醫生看,沒看好。後來自己給自己開了一個藥方,就好了。後來,他寫《備急千金要方》時說:石在身中,萬事休泰。意思是你要是吃了石頭,一萬年都好不了。泰是好的意思。後來又說:寧食野葛,不食五石。有識者遇此方則須焚之,勿久留也。


當然,孫思邈的話有的人沒聽。比如李世民想長生不老,就吃了這個藥方,不到五十歲就死了。雍正帝還開了一個煉丹廠,自己吃死了,又送給李衛吃,三年後,李衛也死了。因此,孫思邈教焚燬五石散,其實是對人民負責。可惜,後世的皇帝不少不聽話。


商業風尚人物


這天下之藥,大抵分為兩類。七分藥,三分毒,為一類。三分藥,七分毒為另一類。

前者民俗間常有“是藥三分毒”的稱謂,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並且也知其中道理之一二了。天下沒有十全十美之人,更無十全十美之物。

後者便屬今天藥物中禁忌一類。如罌粟,從藥理大抵上看少量鎮痛,過則禍事。統觀來看,其是三分藥,七分毒。

我們今天要說的五石散,就和罌粟一般無二。

五石散最早期,應源於魏晉名流曹宴。也就是曹操女婿。曹宴是個整日修仙的逍遙子,為了讓自己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竟搗鼓出“五石散”以服用。服用五石散後,臉上不飾腮紅便是紅撲撲的自然好氣色,再加上全身燥熱難耐需著青衣飄飄,時人一睹其風采以為風流絕代,紛紛效仿。



(影視何宴食五石散臉色紅潤,搔首弄姿)

後何宴為了掩蓋其嗑藥醜聞,不僅自己嗑藥,還拉著別人嗑藥,放出“服散,非唯身體清健,亦覺神明清朗,飄飄乎如臨仙境”的厥詞。

這一下,魏晉人不僅土豪鄉紳,連後來竹林那七個吹簫打鐵的好漢也開始跟著嗑藥了。於是魏晉的都城就有了這樣一個怪現象。晚飯過後,約摸傍晚日頭將落未落而有清風徐徐之時,洛陽城就會有一群大老爺們如醉如痴地身著青衣卻衣不遮體乃至可以說袒胸露乳,橫七豎八地躺在大街小巷。並且,越是繁華達官貴人出沒之地而躺者越多。問其緣由,答曰“行散!”



(光膀子行散的魏晉名流)

原來,自何宴大忽悠食五石散之後,魏晉名流紛紛效仿,久竟颳起了不食散而不富不貴不風流的妖風。慢慢地,五石散發展成了一“散”千金非權貴無以得的地步。食散後因內體燥熱需行走運動出汗而散去,故有俗語日“行散”。而洛陽好名虛榮者甚眾,行散者,忽悠者十有八九。真貴族,像何宴那樣的,都是服散後和朋友宅在家裡一起悄摸摸地招呼滿桌子的美酒寒食以散熱。真要如大街小巷的那些摳腳大漢那樣安逸躺著不做它事,恐早因熱氣不洩,爆體而亡。

時至今日我們研究五石散,其概有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鐘乳石和硫磺組成。

(五石散)

其它的我們可以不認識,單說硫磺,民間驅蛇鼠蟲毒之物,又怎麼會是多好的東西呢?!

五石散與罌粟類似,其藥理七分毒,三分藥。適量輔以藥物確可使人祛寒排溼,精神清明。過度服用則使人精神亢奮而後竭力,致人入飄飄乎之幻境,忘乎所以。且其所帶來燥熱之症不僅使人五臟六腑如翻江倒海般熱騰,更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而皮膚分外嬌嫩敏感,摧之必破。因此而皮膚潰爛瘡毒感染者,不計其數。

唐時藥王孫思邈也認為五石散乃三分藥,七分毒之物,雖食少量可藥用而世人多為之過量嗜毒,荼害無窮。孫思邈於生前徹悟禁散之事,深覺過往不可追,當代不可絕,唯後代有可為,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費盡心思與其徒弟踏遍五湖四海宣揚五石散之害且蒐集民間五石散藥方盡毀之,唯恐其傳至後代,遺禍無窮。


不書


古代人大多壽命都比較短,而神醫孫思邈絕對是一個例外。這個人活了141歲,這種壽命就算放在現代,也絕對是一個非常長壽的人了。孫思邈一生共經歷了四個朝代,分別是西魏,北周、隋和唐,他是一位神醫,擅長使用中藥材,同時還留下了很多珍貴的文獻!提及此人,大家會有一個困惑的問題,那就是孫思邈非常痛恨一種東西,此物名為“五石散”,他去世之前還對自己的徒弟說,一定要毀了五石散,那麼神醫孫思邈究竟為何如此痛恨五石散呢?

孫思邈對中醫頗有研究,中醫上面有一句話,相信大家都有聽說過,這句話是“是藥三分毒”!人在生病時需要用藥物來治療,最終人的身體可以得到康復,但這些藥物也會給人的身體帶來三分的傷害,雖然有一些傷害不太明顯,但日積月累一定會讓我們的身體不堪重負。就算是像人參或者是一些其他珍貴的補藥,也同樣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甚至會危害到我們的生命。這些補藥都如此,就更別提五石散了!那麼五石散究竟是一種什麼東西呢?人們把五石散又稱之為寒食散,這種東西是由很多種藥物組合而成的,裡面還有十幾位的草藥呢。

五石散是東漢末年的張仲景製作而成這種東西,主要是用來治療傷寒的,而且治療的最終結果通常都非常的好。不過張仲景去世之後,這個方子就被很多人進行了改良,因此方子本身的作用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最終形成了魏晉時期人們口中的五石散!經過人們改良之後的五石散可不是用來治療傷寒那麼簡單了,五石散成為了人們眼中非常神奇的一種東西,人在服用了它之後,體內會越來越熱,人越來越不懼怕風寒了。同時還會成為我們的身心愉快,性格愈加的開朗,而且體力也逐漸增強。人們越來越依賴五石散了,並且把它當成了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東西!很多人都會在家裡面備上一些五石散,沒事的時候就服上一些,當家裡來了客人,人們還會把它拿出來招待別人。若是家裡面拿不出五石散的話,客人來到家中,主人甚至會覺得招待不周並且很丟面子。因此,服用五石散成為了魏晉時期社會上的一種奇怪現象,有越來越多的人對五石散產生了依賴性。

若是五石散真的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倒也就罷了,但殊不知,五石散所產生的副作用是致命的,而且副作用非常的明顯。其中最致命的地方就是,服用五石散會讓人越來越戒不掉它,就像是抽菸吸毒一樣。過量食用還會直接致人的死亡。不僅普通人會吸食它,就連一些王公大臣,宰相,諸侯都被五石散深深的吸引了,甚至包括帝王。這些人逐漸變得暴躁,而且殺人無數,慢慢的失去了人性,而社會也開始變得動盪不安。

當然了,每個時代都是有一些比較明智的人的,而神醫孫思邈就是其中一位,在大部分人隨波逐流去服用五石散的時候,孫思邈意識到了這種東西所帶來的危害,因此開始強烈反對濫用五石散的這種風氣,並且當時還有很多著名的醫者對五石散都是深惡痛絕的。正是因為孫思邈親眼目睹了五石散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因此他才會在臨終前,吩咐自己的弟子一定要把五石散這種東西給毀掉。

服用五石散是一種惡習,好在有人出來制止了,因此這種惡習開始慢慢的有所好轉,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會說“寧食野葛,不服五食”了,人們會拿這句話去勸誡那些服用五石散的人,並且希望他們早日擺脫五石散!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服用五石散的這種惡習被消滅的差不多了,僅有的一些擁有惡習的人,只能夠藏在道觀中,穿著道士服偷偷摸摸的服用!


木劍溫不勝


孫思邈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醫學家。他不但醫術精湛,常常能妙手回春,輕鬆解除百姓的病痛之苦,被人尊稱為“藥王”“藥聖”。而且醫德高尚,不論“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都一視同仁,真正做到了“大醫精誠”。他一生修書立著,所寫的《千金方》,為後人推崇備至,被譽為“人類之至寶”。

這位偉大的醫學家,生前曾對一劑流傳已久,被大家所熱捧的方子進行了嚴厲批評。他多次上奏皇帝,要求在全國範圍內禁燬。可惜並沒有引起皇帝的重視。這讓孫思邈鬱鬱不樂,頗為無奈。臨終前,他反覆要求自己的弟子:“遇此方,即須焚之,勿久留也。”

(孫思邈坐像)

那麼,這是一個什麼方子,孫思邈為何對它如此深惡痛絕呢?

這個方子,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石散”。

“五石散”在不同的時期配方有所區別,但大體是由乳石、紫石英、白石英、硫黃、赤石脂等五種石藥構成。最初是用來治療瘧疾、傷寒或者溼疹的偏方。

但因其藥性燥熱,服用後,可以讓人精神亢奮,飄飄欲仙。因此在魏晉時期,漸漸成為上層社會的“潮品”,成為魏晉名流們身份地位的象徵和精神食糧。

最先服用“五石散”的人是何宴。

何宴是魏晉時期的名人,東漢大將軍何進之孫。曹操在任司空時,娶了何宴的母親,於是,何宴就成了曹操的養子。後來,曹操又把女兒金鄉公主嫁給了他,何宴又成了曹操的乘龍快婿。

據說何宴是個美男子,“美姿儀,面至白”。皮膚很白,擁有眾多女粉絲。魏明帝對何宴白皙水嫩的肌膚很是不服氣,認為一個堂堂男子,怎麼可能如女人般膚若凝脂呢?因此,懷疑他抹了白粉。

於是魏明帝耍了個小聰明,在盛夏時節,當眾賜予何宴一晚熱氣騰騰的熱湯。何宴喝完熱湯後,汗如雨下,就用衣袖擦拭,結果肌膚反而越發白皙。這就是典故“傅粉何郎”的由來。

何宴不但服食“五石散”,還到處宣揚服食後的感受:“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而且,何宴“耽聲好色”,聲稱服用五石散後,體力倍增,即便勾搭於眾多美女之間,也遊刃有餘。

(何宴)

於是,在何宴這個時尚達人的大力推廣和代言下,“五石散”的奇效,轟動了整個京城。上至帝王將相,達官顯貴,名流雅士,下至鄉紳富豪,平民百姓,紛紛抱著獵奇的心理爭相效仿。以服用五石散作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使得服食五石散之風長盛不衰,直至隋唐年間。

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竹林七賢”嵇康、劉伶等人,對“五石散”近乎痴迷。道武帝、明元帝、孝文帝等人也對五石散推崇備至,每日都須服食才覺神清氣爽。

那麼,孫思邈為何要“絕盡”五石散呢?

一、“五石散”其實就是一種毒品。

短期內服食“五石散”,能讓人性情亢奮,神明開朗,體力激增。但如果長期服用,就會逐漸上癮,並對身體產生致命的傷害,讓人心神不寧,渾身燥熱,直至賠上性命。

何宴在久服“五石散”後,“魂不守宅,血不華色,精爽煙浮,容若槁木,謂之鬼幽”。道武帝在長期服用“五石散”後,導致性格古怪,喜怒無常,直至精神恍惚,終被兒子殺害。即便是醫學家皇甫謐,也因鍾情於“五石散”,最終過量攝入而致殘。

就連“書聖”王羲之也深受其害,這位千古奇才醉心於服食“五石散”,因此影響了兒子王獻之。王獻之長期服散後致疾,並落下後遺症,43歲便去世了。

從魏晉時期到隋唐年間的數百年中,因服散而導致生病、殘疾和喪命者,不計其數。

(王羲之)

二、服食五石散在一定程度上敗壞了社會風氣。

由於“五石散”太過燥熱,而且要配合溫酒飲用,所以服食之後全身發熱,這些名流們便會脫掉衣服,袒胸露腹散熱,抑或太過亢奮,產生幻覺,甚至出現裸奔等現象。

“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在服散後,就經常一絲不掛的地躺在家裡。鄰居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勸他收斂一些,至少不能讓孩子們看到他的不雅之態。但劉伶反倒斥責對方,“我在自己家裡裸睡,與你何干”。嵇康也為了散熱,常常只著一個褲頭就在竹林裡爛醉如泥地睡覺。

在民間,百姓也跟風效仿,即便一些莊重嚴肅的場合,如喪葬儀式等,也爭相服用“五石散”,因此不得不突破禮法,大肆飲酒,甚至當中脫掉衣服,大傷風化。

由於“五石散”還具有一定的壯陽功能,引得大批男子躍躍欲試,更是導致世風日下。

正是由於這些原因,孫思邈才留下遺言,號召後人將五石散藥方禁絕。


張生全精彩歷史


“五石散”又名寒食散,是中醫配方,主要有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鐘乳石、硫黃等五石,所以取名為五石散。

五石散的出處及作用

東漢末年,當朝政局不安,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兵禍綿延,到處都是戰亂,平民不僅飽受戰亂之苦,更要抵抗疫病流行,而政府縣衙自顧不暇,很多人因此死於非命。


據史書記載:東漢共發生大疫不下十次,疫病流行肆虐,成千累萬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難。

這時候,有一個叫張仲景的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從小見慣了官場的種種醜惡,也見慣了當時的“生靈塗炭”,所以他立志成為一名濟世為懷的醫生。也好在他家境也算殷實,所以他有機會讀書,他也確實勤奮好學,博覽群書,更是接觸到了很多醫學典籍。經過他不懈的努力,後來他終於成為了一位出色的醫生。


隨著日積月累,張仲景有了豐富的臨床經驗,醫術也日漸精湛,救下了不少的疫病患者。後來他根據自己的醫術、他的臨床經驗,寫出了一部創造性的醫學鉅著《傷寒雜病論》。這部著作包含了豐富的臨床醫學和中醫方劑,“五石散”就是出自於該著作。



由此可見“五石散”是用來治療傷寒症的,而且治療的效果都非常的好,張仲景利用這個方劑救活了很多人。由於這個方劑確實效果很好,就這樣一直著流傳下,到了東晉時期,由於使用的人越來越多,產生的作用效果也越來越“寬廣”。

根據當時東晉人的說法,吃了“五石散”之後,人不但不畏風寒,同時還有其他的諸多好處,人的性格也會變得開朗活潑,還能治療腰痠背痛的老頑疾。而且體力也逐漸增強。

還有些人服用後,人體忽而發冷忽而發熱,等一會精神卻可以進入一種恍惚忘我的境界。世俗的煩擾、內心的迷惘都可以被忘懷,進入一種超凡脫俗的“忘我境界”。






因為功效獨特,一時間讓人對“五石散”趨之若鶩。發展到後來,家裡來了客人,可以不上茶,但是不可以不用“五石散”待客,如果家裡沒備有“五石散”,會讓主人家覺得是沒有面子的事。

五石散又名“寒食散”。按照書上的說法,就是““寒衣、寒飲、寒食、寒臥,極寒益善”。

關於服用“五石散”,由於其藥性燥熱,食用方法也很講究,也很麻煩,價格也很貴,所以只在士族貴族中間流行。雖然很麻煩,不過那些貴族都是樂此不疲,在當時也有一套很完善很流行的服用方法,具體方法如下:

1、服散後一定不能靜臥靜坐,而是要走來走去。所以魏晉名士最喜歡散步,稱之為“行散”。



2、服用“五石散”後可以讓人性情亢奮,渾身燥熱,身體肌膚敏感變高,所以急需散熱,方式有不停地吃冷東西、喝溫酒、泡涼水澡,或者脫衣不停地運動,用出汗方式來發散熱量,直到身體的餘熱發散完全為止。

“五石散”盛行於 魏 晉 ,就連一些名人雅士都有服用。

宋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 何平叔 雲: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

在那個時代的薰染下,就連“書聖”王羲之也不能免俗,對這些“服散”好處多多的傳聞深信不疑,隨波逐流服用起了“五石散”,而且達到了沉迷的地步。

《晉書·王羲之傳》中的記載:“羲之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採藥石不遠千里,遍遊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

這裡說的是王羲之認識有一個叫許邁的道士,兩人經常一起遊玩,一起服用石散。由於服用途中並沒有預期的效果,於是不惜踏遍萬水千山,就是為了採集好的藥石。

(王義之)

關於王羲之服用石散,還誕生了一個“東床快婿”的故事:“有一次王羲之剛服用完五石散,熱的受不了,就把衣服脫下來散熱,“老丈人”郗鑑看到王羲之也服用五石散,有當地文人雅士的風範,於是就決定招他做自己的“東床快婿”。


這當然是故事了。不過這個故事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當時在東晉時期的“上流社會”,確實很流行服用“五石散”。

為什麼孫思邈在臨終前告誡弟子要毀了五石散

我們先看看遊山玩水、撫琴飲酒,長期服用石散的“書聖”王義之是怎麼樣的。

長期服用五石散,王羲之身體並沒有越來越好,反而變得越來越差。

他曾向親友多次提及:“胸中淡悶,乾嘔轉劇,食不可強,疾高難下治”。

王義之更寫了(夜來腹痛帖)來抒發心中憋屈的心情,也有一些後悔的情緒在裡面,可惜已經為時已晚。王羲之長期服散的結果是:乾嘔、心痛、吃不下飯、肚子痛、且病入膏肓難以治療。在被病痛折磨一通後,王義之於公元361年去世,享年59歲。




由於“五石散”含有(砷)的成分,也就是砒霜,而且該方藥效“燥且猛烈”,長期服用無異於慢性中毒,還會導致精神恍惚,急躁之時透徹骨髓,狀若顛狂,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對人拔刀相向。

“藥王”孫思邈一生致力於醫學臨床研究,正因為他很長壽,活了141歲,見多識廣的他更明白“五石散”對人體、社會的危害,“服散”惡習的流行也讓他深惡痛絕,所以他在臨終前就告誡弟子一定要毀了“五石散”。


小刀刀說史


說到五石散,先得說說它的代言人何晏。

何晏是東漢大將軍何進之孫,其父早逝。後來他母親就帶著他改嫁大司空曹操。由於何晏自小就長的帥,又聰明,所以曹操很寵愛他。

何晏長大後,曹操將女兒金鄉公主嫁給了他。但何晏有個毛病特別好色。久而久之,就有點力不從心。有段時間,他腸道不好,醫生就給他開了五石散。

吃了幾天藥後,腸胃好了。但何晏發現五石散的另外一個用途,“近世尚書何晏,耽好聲色,始服此藥,心加開朗,體力轉強。”對於好色之徒來說,這就是古代的偉哥。

有好東西當然要跟好兄弟們分享,憑著何晏的身份地位,五石散迅速在達官貴族階層傳來了。這些人家裡女人多,有了“神奇”的五石散就再也不擔心資源浪費了,都恨不得讓五石散當飯吃。

什麼東西吃過量了都不是啥好事。五石散也不例外。這藥副作用特別大,還容易上癮。人吃完藥後身體就開始燥熱,然後就很亢奮,要麼需要做“運動”,要麼就要想辦法散熱。

當時散熱還有這幾種方式:先敞開衣服,或脫掉衣服,然後吃冰的食物,沒有冰食物就得喝酒。服用五石散還有一個毛病就是對皮膚傷害很大,連新衣服或粗糙的衣服、鞋子磨腳都會磨爛身上的皮膚。

看起來五石散除了加強了“運動”能力,好像壞處挺多,為啥人們還爭相服用呢?首先,五石散在當時是一種貴的藥,一般人用不起。其次五石散容易上癮,沾上了很難戒掉。

另外五石散當時在何晏之流的推廣下,已經在上流社會流行起來了,成了身份的象徵。所以大家在聚會或宴請賓客時都不得不用五石散招待,就類似於今天的茅臺酒的檔次。


在這種大環境下,以致當時老百姓識別貴族的方式是:走在大街上,穿著寬鬆的長袍,踏著拖鞋,精神飽滿的就是牛逼人士。當然這其中就有一些是打腫臉充胖子的。

其實當時普通老百姓根本不知道,這是那些牛逼人怕磨破皮膚才這班打扮。關於五石散當時都流行還有一個典故——東床快婿。

書聖王羲之年青的時候就開始服用五石散。在他16歲那年,太尉郗鑑為女兒選婿,他想跟王家結親。王父說二十幾個兒子隨便挑。

郗鑑就去王家選婿,王家兒子們誰都想攀上太尉這門親事,所以爭先恐後地表現。而只有王羲之坦胸露乳躺在床上沒有前去。

是王羲之淡泊名利嗎?其實不是,是他當時沒辦法,他剛剛服用過五石散,需要散熱,他也急得很。但結果無心插柳柳成蔭,郗鑑認為這孩子與眾不同,就挑了他做女婿。



五石散的危害還遠遠不止燥熱、皮膚病這些危害,據《晉書·皇甫謐傳》記載長期服用五石散會有如下症狀:違錯節度,辛苦荼毒,於今七年,隆冬裸坦食冰,當暑煩悶,加以逆咳,或若溫瘧,或類傷寒,浮氣流腫,四肢酸重。

這是中毒症狀,會致人死亡。但當時沒有人懷疑是過量服用五石散的作用。因為五石散的配方是出自醫聖張仲景的鉅作《傷寒雜病論》。

五石散就這樣在貴族階層流行了500年,直到另一個醫學大神藥王孫思邈的出現。其實在孫大神之前有不少名醫對五石散的副作用提出質疑,但沒人信啊。

但孫思邈就不同了,他的醫術,還有他牛逼的年紀(有爭議,但至少100多歲),在大唐上到皇帝,下到民間百姓,都是神一般的存在。所以他的話有人信。正是在他的主導下,五石散才走下神壇,逐漸消亡在歷史長河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