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建城牆,西方人建城堡?

見過吧


中國人多,歐洲人少。城堡太小,駐不了百萬雄獅,養不了黎民百姓。

中國統治相對穩定,經濟更好,城堡容納不了。


弋靈


為什麼中國人建城牆,西方人建城堡?

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國情不同。

先看中國。

城牆,是城的邊界和屏障。城,或叫“城邑”、“城池”,是中國歷史和文明的重要內容。

在中國,早在史前的新石器時代,一些部落為保護自己的居住地,已開始在聚落周圍設置屏障。

但最開始,城的邊界不是牆,而是溝。

仰韶時期的半坡遺址,距今6000-6700年,發現了居住區周圍,挖有防禦性壕溝。同屬仰韶文化的姜寨遺址,亦發現聚落外部挖有壕溝。

距今4300年的陶寺遺址,已經發現有了城牆建築。與之同期或稍晚的的河南登封王城崗遺址,發現了兩座100米x100米的方形城牆及環繞的城邑。

甲骨文中,釋讀了“郭”字。其含義,就是“城之邊界”,即“城郭”。後來,“郭”字的含義轉為“姓”;而城郭的含義,新造了“墉”字。最早的“城”字,也是甲骨文,發現於周原甲骨。

就是說,“城郭”、“城牆”的名稱,在殷商,已經有了。“廓”,是從“郭”發展而來的,又是以後的事情。

考古證實,商代,曾存在不少規模較大的“城邑”。當然,周圍有一圈作為屏障的城牆

比如,河南偃師商城遺址、鄭州商城遺址、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都是如此。其城牆,都是夯土所建。

但到目前,安陽殷墟只發現有壕溝而未發現城牆。究其原因,一是,遺址範圍太大,到現在,只發掘了很小一部分,或許還沒發現;二是,殷墟是“大邑商”——都城,四方拱衛,或許商王覺得不必建牆也未可知。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事頻仍,於是,掀開了中國早期大規模建城和修建“城牆”的序幕。

一方面,春秋時期,曲阜魯城、洛陽東周王城、秦雍城等的城牆厚度,達到了10米左右。

戰國時期,齊臨淄、燕下都、楚紀南城的城牆,加厚到了20米左右。而且,夯層密實,並建有瓦質排水道。

另一方面,為防範西北遊牧民族的入侵,一些諸侯國,開始修建長城。長城也是“城牆”,不過屏障的,是“國家”這個大“城”。

漢代,城牆的設計建設水平大幅提高。邊城的城門之外,開始建曲尺形護門牆;城角,設計為45°斜出墩臺。

魏晉南北朝,內戰不斷,原來用於邊城的城牆設計,逐漸向內地城邑的城牆擴散。東晉的統萬城、北魏的洛陽金墉城,城牆均建有突出城外的墩臺——“馬面”。徐州城和鄴城等,已在夯土城牆外包砌磚壁。

唐代“城牆”的設計,已經“標準化”和制度化。建城牆,一般要建有“羊馬牆”、“轉關橋”、“弩臺”等城防設施。邊城,一般要建“甕城”。

宋代,外擾不斷。所以,對城牆城防建設愈加重視。唐代用於邊城的甕城等設計,應用到了都城。南宋中期,創造出“萬人敵”,就是“箭樓”的前身。南宋末年,火藥已用於戰事。為加強防禦,城牆大多以磚石包砌,城門亦改為磚石券洞。

明初的時候,曾大力建造地方城邑。城牆大部分用磚石包砌。沿用數千年的夯土城牆,至此時基本為磚城代替。甕城外,均建“箭樓”和“閘樓”。明中期,開始大修長城和設防衛所,現在所建的長城大都是明長城。

就“城牆”形態來說,戰國時期的“周王城圖”影響影響至深。

絕大部分“城牆”,呈方形或長方形。

比如,秦咸陽城、漢長安城、三國時期的建康城、北魏的洛陽城、唐長安城、遼上京城、金中都、元大都、明清時期的北京城等皆如此。

不過,也有一些特色變化。例如,在方形基礎上建抹角、圓角,也有圓形及其他不規則形態。亦有一城分為多城建設,如洛陽舊城、西安舊城、蘭州舊城等。另有些,建有“關城”,即在“城牆“的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外另建小城,如明清時期的西安城。

關於“城牆”的“結構”。牆體古代稱墉,下寬上窄。城門樓,原用木質骨架支撐平頂或梯形頂的城門通道,頂上建木構城樓,各代城樓一至三層不同,南宋後期城門改用磚砌券洞。

“甕城”,是圍在城門外的小城,或圓或方,方的亦稱“方城”。甕城門側開,便於從大城、甕城上兩個方向抵禦攻打甕城門之敵。明代為甕城門增設閘門,稱為“閘樓”。

“馬面”,是向外突出的附城墩臺,約60步建一座。 相鄰兩馬面間可組織交叉射擊網,對付接近或攀登城牆的敵人。

“敵樓、戰棚、團樓“,是防守用的木構掩體。馬面上的稱“敵樓”;城牆上的稱“戰棚”;城角弧形墩臺上的稱“團樓”,構造其實相同。用材原為密排木柱,明代,改敵樓為磚砌結構。

“城牆”外,一般挖城壕,即護城河。一般闊2丈,深1丈,距城30步左右。壕上有橋。一端有軸可吊起的,稱“釣橋”;中間有軸,撤去橫銷可翻轉的,稱“轉關橋”。在橋頭,或建半圓形城堡,稱“月城”。

“羊馬牆”,是城外沿城壕內岸所建小隔城,上築女牆。羊馬牆內屯兵,可與大城上的遠射配合阻止敵人越壕攻城。

這就是中國“城牆”的大致情況。城邑之牆為城牆,邊境之牆為邊牆——也是國家的大城之牆。作用都是防禦。

中國之所以“城牆”普遍,重要原因,是城邑絕大多數處於平原,不於平原也在地勢較為平緩之處。因為,自春秋戰國以來,即便是在分裂時期,每一國的體量和人口都相當可觀。《說文》解“城”字曰:“城,以盛民也”。每座城邑,都有大量居民,這是歐洲歷史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比不了的。要把這些民眾像碗一樣“盛在”城中,只能靠造城牆了。

再看西方。

所謂西方“城堡”,其實就是歐洲的“城堡”。

這種“城堡”,也經歷了不同時期的變化。

“城堡”,有一個專用英語名稱,叫“castle”。其主要的含義,指中世紀歐洲要塞,一般是國王或貴族領主領土內的住所。

這種城堡誕生的並不早,9世紀起在歐洲西部迅速興起。

法國10世紀城堡多建在山丘上,有壕溝環繞,山頂建一座領主居住的塔樓。後來,又在山腳構築一道或多道內有一些空地的外牆或城郭——其實也有“城牆”。

11世紀中期,此種被稱為“山丘城郭”的私人城堡在歐洲西部盛行。

如前所說,歐洲城堡也有城牆,城牆的厚薄,視所在地點天然地形的防禦性能而異。牆外也有一道或數道壕溝,城門外的壕溝上架吊橋。城門外,同樣常有一外堡作為外圍工事。城門門道,有可升降的閘門和槍眼。閘門一般由鐵板包鑲橡木製成。槍眼有兩種,一種是門道頂上的開口,敵人通過門道時,可從此向敵人進攻;另一種開在城門和城牆的胸牆上的梁託之間,從此可向下面的敵人射擊或擲物。

山腳下的城郭之外,一般有堅固的木柵,後改為石砌的圍牆。

以1020年前後法國洛什城堡和1130年前後英格蘭羅切斯特城堡為代表,後來的城堡,常常在構築炮樓的同時,又建造起更為堅固的長方形塔樓。

城堡塔樓,是城堡的核心。一旦外圍陷落,守軍就退至塔樓。

塔樓中,差不多都有一口水井,還有私人住室、辦公室及服務用房,並備有供長期固守的設施。通過塔樓,可以指揮外面作戰,一般還有撤離的通道。

第三次十字軍遠征(1189-1192)以後新建的城堡,基本都選在陡峭的山頂上,背靠懸崖,前面設兩三道防衛工事。生活區設施都建在內城院內。塔樓不再用作住所,而只是最後一道防線。此時的城堡,樓體較小,但更堅固。

15至16世紀,火器迅速普及。1494年,裝配槍炮的法軍,以驚人速度連續攻陷眾多意大利城堡。

中世紀城堡時代至此結束。

從此,也開始了歐洲現代軍事築城技術的階段。

遍佈歐洲的新型堡壘的設計形式,是整個堡壘建築在一座堅固的建築物中,四周矮牆都有大炮防衛,槍炮架在陣地工事和凸角堡上。

需要特別說的,是西班牙“要塞”。這是14-15世紀西班牙人建造的一種城堡。

摩爾人曾長期佔領西班牙,西班牙人為了復國,勵精圖治,所以,他們建的,既是要塞又是宏偉大廈。

要塞一般呈長方形,有易於防守的城牆與雄偉的角樓。要塞內有空曠的庭院,庭院四周建有小教堂、客廳、醫院、花園等。現存要塞遺址主要在塞哥維亞(14世紀);托萊多(14世紀,16世紀重修)等地,最著名的在塞維利亞市(其城建於1364年)。

隨著14世紀世俗勢力的興起和封建莊園制度的衰落,產生了貴族階層的競敞而仍設防的私人住宅。

這是歐洲城堡的又一新階段,叫“城堡式府邸”。

這種城堡,一般建於俯瞰溪谷的小山丘上,牆厚窗小,女兒牆常有防禦用的雉堞。

建築形式多仿效中世紀的城堡。如皮埃爾豐府邸(1390- 1400),高踞於石崖之上,院落周圍有8座巨大的塔樓和帶雉堞的高牆,院牆厚達7米,只有通過吊橋方能進入。

15世紀,封建制度愈加衰落,鄉間的豪華府邸更適應貴族的需要,但還保留著中世紀城堡的某些特徵。例如尚博爾府邸還帶有防禦性的特點,建有長方形的圍牆主體建築被圍在內,牆外有壕溝。內部城堡主樓,帶有中世紀英國城堡的特色。四角,是圓錐頂的角塔。建築採用壁柱,古典式的女兒牆和帶老虎窗的陡坡屋頂。

17 世紀時,府邸建築已不再需要設防。代之而興的,是鄉間別墅和莊園。

歐洲的城堡就是這樣,原為國王和貴族的官邸加要塞;後來要塞的色彩更濃一些;再然後,就又向住宅轉變了。

城堡一般很小,因為國家太小,而且經常是一家一戶的。城堡基本建在山上。不是沒有城牆,只是太短而且不顯眼而已。


一老沈一


▲西方城堡

西方人建設城堡是因為城堡可以保護領主的安全,形成一個外可防禦內可享樂議事的小天地,相當於武裝了自己的領地。

▲中國被城牆保護的城市

但城堡的面積較小,存糧也十分少,雖然說可以防禦,但只限於防禦偷襲所造成的暫時軍隊短缺,一但被困住,那麼極其危險。

▲圍的起?

中國人口眾多,外國是下級不服從上上級,而中國是普天之下盡歸王屬,所以城牆將城市圍起來,保護的人也多,可以說相當於城堡的放大版。

▲一望無際

一但中國的城池被圍困住,可以說只要國不被滅就還可復生,要知道中國城池的存糧十分豐富,一個稍微大一點的就可以支持幾年之久。


南政昔風



張果老忠記


東西方的國情不一樣。

咱們國家的農耕文明發展很早,人口聚居程度遠超西方。因此,中國的實際需求是,造一個大大的城市,通過城牆來保護居住在城內的達官貴人、商旅以及一般市民等。

比如當年的唐長安城,北宋開封城,明清北京城,都是人口過百萬的城市。這種人口規模修城堡,是不可能的,只能是修城牆。


另一方面,我國自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後,真正的貴族幾乎就沒有了,也就是沒有所謂的封地領主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帝老兒總管天下,哪個不怕死的敢私自大興土木,建城堡自守?

在古代,藏甲冑都是死罪,更何況城堡。

當然,我國曆史上也不是完全沒有城堡。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只要中央政府崩盤,天下秩序大亂,一些實力比較強的地主豪強為了自保,也會修城堡。歷史上又稱之為“塢堡”。

“天下兵爭,聚眾築塢以自守”——《資治通鑑》
“與宗家親屬作營塹自守”——《後漢書 樊宏傳》

↓東漢塢堡泥塑模型



除了傳統漢地之外,偏遠地區,比如西南少數民族聚集區,還比如東南山區,由於皇權影響不到,而且又因為是土司制度,土司相當於封建領主,所以這些地區的土司或當地居民,通常也會建城堡以自保。

比較有名的有福建土樓、江西圍屋、湘西窨子屋,青藏地區的羌寨、藏寨等。

當然最有名的城堡,還是拉薩的布達拉宮。




不過這類形式的防禦設施在中國歷史上不是主流,修城牆才是主流。

相比於中國,西方的需求完全相反。自西羅馬帝國崩盤後,西方國家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領主制,沒有大一統式的中央政權,就連王權稍微強勢一點的王國都很少。而沒有強大的中央政府,也就註定沒有成規模的商業和手工業,也就註定不需要建太大的城市來保護市民。只需要有相對堅固,且規模不大的城堡保護貴族和少量市民即可。

“城堡”這個詞的英文含義“castle”,本身就指得就是“領主私人所有的防禦性居住地。”

castle:“the private fortified residence of a lord or noble”——Wikipedia



所以說。中國修城牆,西方修城堡,主要原因就是社會需求不一樣。

我國曆史上除了幾段大分裂期,都有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因而我國實際需要的是,一個能保護幾千、幾萬、十幾萬,甚至是上百萬定居居民的防禦設施。也就是城市。

而西方國家沒這個需求,他們需要的僅僅只是保護封建領主生命安全和封建領主私人財富的堡壘。也就是城堡。

不過前面也說了,中國歷史上也不是不存在城堡。咱們現在鮮見城堡,主要原因還是我們的建築形態和歐洲差異很大導致的。

至於嗎為什麼中西方的建築差異這麼大,我覺得主要原因也是國情不一樣導致的。

通常來說,修歐式城堡一定要有石料,沒石料的地方,就得要等社會上發展出大規模使用煤炭而產生的制磚業才行。否則,城堡就只能是難以保存的土木結構。

我國中原漢地向來缺乏石料,而我們歷史上一直到宋朝才有大規模使用煤炭的紀錄,因此我國古代建築,以土木建築為主,磚石建築並不多,水平發展也遠不如西方。(這就是為什麼明代以城牆堅固留名,而現在保留的城牆也主要是明代城牆的原因)



西方歷史上的建築則不同。西方自古羅馬時期開始,就有了類似我國“三合土”之類的建築材料,而且從古希臘開始,與建築密切相關的幾何、力學等自然科學都成為完善的系統科學,因此西方建築一直是以磚石結構為主,能建得很高,而且極為堅固。

以至於至今,歐洲仍隨處可見上千年的古羅馬建築遺蹟,中世紀的城堡更是隨處可見。



總的來說,拋開建築形式的不同,東西方的最大區別在於國情不同。一個是分封,一個是中央集權。分封者有自治權,所以他們會建城堡來標榜地方老大。中央集權不會允許地方私造城堡一類涉嫌造反的建築,所以中國自宋朝以來,城堡就漸漸消失,僅在偏遠地區才存在。


Mer86


古代西方人與古代中國人一個區別就在於,中國人喜歡建城牆,比較典型是萬里長城。西方人喜歡建城堡,這些城堡處在深山密林之中,比較典型是德國巴伐利亞州的的新天鵝城堡。造成中國人建城牆,西方人建城堡的原因在於這些:

一 歷史文化決定

中國人自己建城牆,來源於中國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就建立了大一統的封建社會,權力是集權的性質。修建城牆,主要是保衛領土,也是為了防禦外敵的入侵,防止小偷入侵或者保護家人。如古代安徽徽商的房屋都是很高,主要都還是因為男子在外經商,女子留在家,怕有強盜的入侵。另外,高高的城牆也是一種權力的象徵。

歐洲城堡除了在軍事上防禦的用途之外,還有控制地方與政治上擴張領土等用途需要,這也是歐洲中世紀政治體制的產物。在公元1066-1400年,歐洲的政治體制如同我國西周時候的分封制,也就是典型的家族部落的封建城堡形態。當時,歐洲貴族們為了爭奪糧食、土地、牲畜、人口不斷爆發各種戰爭,然後興建許多城堡。戰爭的密集造成歐洲貴族修建城堡越來越多,越來越龐大。通過城堡,使貴族能夠有效守衛自己的領土。歐洲貴族們的戰爭都是在自己城堡裡進行的,由於城堡具有地勢易守難攻的特點。貴族們可以在城堡中利用很少的人抵抗外面強大自己幾十倍的敵人。所以,城堡在歐洲貴族預防敵人入侵這一方面,發揮很大的優勢!

二 戰爭需要決定

中國由於是統一的國家,人口眾多,打仗都是規模很大,非常強烈。西方中世紀的國家,都是城邦制的小國家,資源少,人口少,打仗規模也是非常少。修建一個城堡就能把少數人與資源都裝進去了。中國人打仗就是大規模兵團作戰的性質,小城堡很難裝下眾多人口與資源,修建城牆,抵禦遊牧民族入侵與保護人民。如萬里長城和西安城牆,能裝下幾萬或者換幾十萬平民。所以,西方的城堡,如同我國的村寨人口規模。我國的城牆,圍起來就是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人口的城市,這就是中西方歷史文化上的區別。

三 建設主體不同

西方城堡都是貴族自己修建的。中世紀西方國家,土地都是屬於貴族的,百姓就依附貴族生活。貴族可以有充分時間,用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修建屬於自己的城堡,藉此在戰爭中保護自己的家族。所以,城堡裡應有盡有,房屋洗手間廚房倉庫都齊全。打仗的時候,就是貴族待在城堡裡面,一個人吃喝拉撒,不管外面百姓的死活。

中國古代是禁止百姓自己修築城堡。由於古代中國都是大一統國家,一切權力歸於皇帝。如果百姓修建城堡,就是造反的象徵。百姓要修建,就是建私家園林。城牆的作用,就是保境安民,所以就只能修建連綿數十里、數千裡的城牆,把成千上萬的百姓保護起來。自然功能也沒有城堡這麼多,只發揮防禦的作用。


七彩飛揚


熟悉歐洲歷史的,一定都聽過或親眼見過"城堡”這種歐洲獨有的建築。作為中世紀歐洲特有的產物,城堡是古代歐洲的上層貴族用來守衛自己的領地的軍事堡壘,通常用石材建設,異常堅固,儼然一個獨立小王國。歐洲的城堡興起於一千年左右,當時的歐洲大陸可謂遍地都是領主和貴族的城堡。也就在同以歷史時期的我國宋代也開始大規模的營造。不同的是宋代建造的卻是堅固的城池。在宋代之前,城池包括秦長城在內,基本上都因地取材,都是夯土結構,經不起長時間的風吹雨打,而宋代由於長期面臨著遼,西夏等外族軍事壓力,又沒有幽雲十六州天險阻隔,所以宋朝建造城池逐步開始改用,更加耐用結實的磚石結構。

那麼我國古代除了城池之外,有沒有城堡呢?也有,就是著名的福建的土樓以及明朝的湘峪古堡,此外還有那個讓明英宗銘記一生的土木堡等等。但是於歐洲遍地城堡相比,我國的城堡在軍事防禦方面,實在算不上主流,更多時候我們憑藉的是城池以及邊塞城牆的防禦。

那麼為什麼古代的中國人很少建造城堡這種建築呢?我認為是理念上的差異,歐洲從古到今講究個人主義,而中國人更傾向於集體主義。在中國文化裡,不允許建造用來保護個人的防禦設施,中國古代的城池其實用性大於城堡的功能,只不過城池規模更大。中國古代的戰場規模很大,每場戰鬥投入的兵力3萬一8萬人並不算稀奇,城堡在面對這麼大的規模戰鬥是,防禦能力基本全無。城堡是中世紀們領土擴張領地的工具,而在中國大多數朝代,財富都掌控在皇帝手中,而皇帝根本不需要靠城堡來保護自己的財富。

與中世紀的歐洲相比,中國早己統一了,他們要做的是防禦北方邊界敵人,除此之外沒有什麼要防禦的,這也是中國要修建長城的主要原因所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要麼保護所有人,要麼所有的人都不保護。城堡其實是城市生活崩潰的象徵,而在中國城市從來沒有像歐洲那樣真正崩潰過。從黃巾起義到隋朝崛起這段歷史時期,即使經歷數百年戰亂,但他們依然可以重建秩序,組成統一的文明,維持團結,所以古代中國的文明始終同上繞著城市,軍事行動也圍繞著城池展開。

城堡,城池從表面上看是規模大小的差異,但背後折射的卻是大一統觀念。與歐洲歷史上一盤散沙的城邦制相比,中國早在二千多年前秦朝,就終結了商周以來的城邦諸侯,成為一個大一統國家,並將這種觀念深入人心。所以歐洲用城堡來保護貴族家庭,而我們則用城池和長城保護所有的勞動人民。


徐國華


這其實是一個錯誤的觀念。

因為中國人也修建城堡,西方人也不乏宏偉的城牆。

像閩南地區的土樓、西南地區的屯堡、長城附近的堡壘,以及漢代、魏晉時期盛行的烏堡,都是典型的中國城堡。

巴黎的城牆、伊斯坦布爾的城牆、羅馬城的城牆,也都是西方城市的城牆。

既然東西方都有城堡城牆,那為什麼大夥還會有這種中國人建城牆、西方人修城堡的觀念呢?

這就要談到東西方長期所處時代的社會性質不同了。

可以說,整個中世紀,包括文藝復興初期,歐洲的大多數國家都處在封建時代,分封建制成了國家的最基本組成形式。雖然大家名義上是一個國家,但是每個封建領主在自己的土地上都有著幾乎完全的財政權和軍事權。

既然每一塊分封地都歸封建領主管理,那領主的自身利益就和所分封的土地綁定在了一起,如果不想利益受損,領主就必須保護好轄地的安全。

但是整個封地的人力和物力資源都是有限的,你要像巴黎一樣修個大城根本沒這個條件,因此每個領主早期只能修一個小城堡,供自己和家人居住。

後來每一代人再不斷的完善城堡的職能,使得城堡原來越強大,最後不僅僅可以抵禦敵人的進攻,還能威懾統治區的農民別搞事情。

相比之下,中國自秦漢以來,一直到明清,都是中央集權的帝國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皇帝思想的把控下,帝國擁有的更多的是被皇帝所控制的城市,而不是封建殘餘的城堡。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從東漢到東晉,剛剛興起的士大夫門閥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也建立了不少向西方城堡的一樣的烏堡,只是和西方的堡壘相比,烏堡更具有東方特色罷了。



到了隋唐之後,中央的權力進一步提高,各地的世家城堡數量也就少了,但是在各地的軍事重鎮,依然會修築很多城堡和主城構成犄角之勢,起到軍事上互相援助的作用。有些地方的城堡,甚至獨立於一些險地,成為扼住兵家必經之路的釘子。

就比如今天重慶市合川區的釣魚城,就是中國著名的山城城堡,在南宋末年曾一度擊退蒙古汗國的攻勢,擊斃了蒙哥汗。一直到後來南宋傾倒之際,釣魚城才宣佈投降。

所以說,不管東方西方,都是擁有城堡和城牆的。只不過因為根本制度的差異,西方的城堡密度更廣泛一點。而東方的城市城牆相對更厚一些。


火器工坊


先來說說中國的城牆。牆,在中國大地上隨處可見,從古至今、各朝各代,都流行修築城牆。在建築中,牆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牆作為建築物的局部構件,如 “簷牆”、“檻牆”、“山牆”。 另一類牆,是以“院牆”、“照壁”、“城牆”等形式存在。特別是城牆,又寬又高,極為堅固。城牆源於原始部落,主要用於居所和防禦野獸與外敵,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城牆修築進入到了高潮,直到後來秦始皇修建萬里長城。

從文化層面來看,牆的精神功用和象徵意義,被拓展與放大。牆分隔的不僅僅是空間地域,更劃分著不同的社會階層。比如帝王與貴族的威嚴,多是通過宮城的封閉性和隔絕性表現出來的。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在時代的多重需求下,牆的種類越來越多。從土牆到版築牆、亂石牆、磨石牆、琉璃磚牆等等,開發出了很高的審美功用,不同地方,呈現出不同的地域特色與風采。

再來說說西方的城堡。

西方的城堡,是一種中世紀獨有的產物,曾在歐洲大陸十分盛行。開始城堡的功能往往是作為貴族用來保護家族的軍事堡壘。中世紀時期武器並不發達,以石頭打造的城堡相對來說就非常堅固了,不會受到任何外來威脅。當初的西方城市也就是城堡,分上城和下城,上城是貴族騎士,下城是老百姓,皇族另有單獨的皇宮,這些其實與中國的城池差不多,只是表達的方式與規模不同。後來這些城堡主要發展成了貴族生活的地方,城堡也更偏向於藝術化、文藝化,而呈現出富麗堂皇的神秘色彩。

無論中國的城牆,還是西方的城堡,起初都屬於防禦體系,後來隨著時代變遷開始多元化多功能,只是大小、高低、規模、型式及文化意義不同罷了。

如果一定要問為什麼中國人建城牆,西方人建城堡?或許有以下的潛在因素:

其一、西方崇尚騎士精神與個人英雄主義,而中國人傾向集體主義,而不是幾個城堡。

其二、歐洲中世紀戰爭規模很小,但中國古戰場動不動就是數十萬人的大戰爭,城堡無任何防禦作用。

其三、歐洲古代是城邦制國家各自為陣,而中國歷史最終是迴歸大一統,執政者需要的是萬里長城。

站在歷史的門扉回望,作為一名中國人,能瞻仰到那些數千年來歷史遺留下的宏偉城池與文化底蘊,能感受那種沙場征戰、血與火的動人心魄的故事,能閱讀那些蕩氣迴腸、可歌可泣的英雄傳奇,我們難道不為自已的民族文化與博大的胸襟而感到自豪嗎?





海子V梵塵文化


我認為中國古代修城牆主要是用來防禦。外國人修城堡主要是居住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