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國的蕭太后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蕭太后是遼國著名的女政治家,我略述一下其主要事件。

第一,遼景宗的皇后

蕭太后,原名蕭綽,小名燕燕,出身遼國名門望族。她父親蕭思溫,曾擔任遼國北院樞密使、北府宰相,位高權重。蕭燕燕從小聰慧過人,其父讚道:“此女必能成大事。”十六歲那年,她被選為貴妃入宮,後被冊立為皇后。蕭燕燕政治上的才華,在遼景宗在世時就脫穎而出了。由於遼景宗身體一直不太好,國家大事的決斷,許多是出自皇后蕭燕燕之手。史書中有這麼一段話:“刑賞政事,用兵追討,皆皇后決之,帝臥床榻間,拱手而已。”

第二,蕭太后臨朝稱制

遼景宗去世後,蕭太后臨朝稱制,成為國家真正的統治者,這位女強人註定要讓整個世界為之震驚。她與唐朝女皇武則天有許多相似之處,只是沒當皇帝罷了,兩人都有高超的政治手腕,內心之強大常人難以想象。蕭太后剛上臺時,地位是很不穩固的,她曾這樣說:“母寡子幼,族屬雄壯,邊防未靖,奈何?”在這個時候,兩位大臣的效忠與輔佐,是政權得以順利交接的關鍵。這兩人,一位是契丹人耶律斜軫,另一位是漢人韓德讓。

第三,蕭太后與韓得讓

韓德讓與蕭太后關係十分微妙,有些野史甚至稱蕭太后下嫁給了韓德讓,這雖然說得離譜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兩人維持著情人的關係。由於契丹佔據幽雲十六州,漢人也成為遼國人口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蕭太后執政期間,重用漢人,推行漢化,致力於契丹與漢兩個族的和睦。蕭太后“漢化”思想的背後,未必沒有韓德讓的影響。

第四,打擊党項與女真

蕭太后上臺後,遼國的實力不僅沒有削弱,反而比遼景宗時更強大。蕭太后深知大宋帝國頗為強大,未敢輕啟戰端,在南方採取守勢,而把進攻重點放在打擊党項人及女真人。公元983年,遼國討伐党項,擊破十五個部落;即公元985年,遼國大敗女真,俘獲十餘萬人,馬二十多萬匹,軍事力量更加強大。

第五,重用耶律休哥

蕭太后執政後,宋太宗對她頗有輕視之心。實則蕭太后雖是女流之輩,對軍事卻是十分精通,史書上稱她“習於兵事”,想必當年遼景宗親征,她都隨行的。她知人善任,對耶律休哥的軍事才華大加讚賞,提拔他為南京(幽州)留守兼南面行營總管,全權負責邊關事務。耶律休哥赴任後,一方面勸農桑、修武備、積極備戰,另一方面則派出大量間諜,潛入宋帝國境內,傳播假情報,故意示弱於敵。雄州知州賀令圖、嶽州刺史懷浦等上書稱:“契丹主年幼,國事決於其母,韓德讓寵幸用事,國人疾之,請乘其釁以取幽薊。”

第六,挫敗大宋的北伐

公元986年,即雍熙三年,宋太宗發動北伐,史稱雍熙北伐。

執掌遼國大權的“女漢子”蕭太后竟然帶著未成年的小皇帝御駕親征,這真的是太不可思議了。中國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女政治家,比如西漢的呂稚、東漢的鄧綏、唐朝的武則天等,她們都曾經是帝國最高統治者,但從來沒有一個女人像蕭太后這樣御駕親征。她非但勇敢,也有識人、用人之才,同時也知曉軍事,把兩位契丹名將用以對付兩位宋朝名將。耶律休哥將對陣曹彬,而耶律斜軫則阻擊潘美。

御駕親征的蕭太后及遼聖宗已達抵達涿州以東五十里之處,她命令耶律休哥等人派出輕騎兵,反擊曹彬大軍。在巨馬河之戰中,曹彬的宋軍大敗。耶律休哥則成為契丹的民族英雄,蕭太后封他為“宋國王”。耶律休哥提議,乘勝南略,把遼、宋的領土分界線南移到黃河一線。但是蕭太后有自己的考慮,未予批准。

這一戰,是宋遼歷史上的關鍵性一戰。從此,遼國進入最強盛的“蕭太后時代“。


君山話史


大家好,我是平谷地氣兒。今天來聊聊蕭太后。


1、出生——身為蕭家女,註定皇家緣

平谷有一個地方,叫做太后村,最有名的是太后煎餅。


太后村的名字怎麼來的呢?


平谷王辛莊鎮太后村,舊稱蕭家院。據傳遼代成村,因最早蕭姓居於此,且四周群山環抱,形如宅院,故名。民國時因山中有興隆寺,改稱興隆莊,日軍侵華時期化名太后村,沿用至今。


當地世代流傳著蕭太后生於蕭家院龍潭泉邊的故事。


民國九年(1920)《平谷縣志》對蕭家院的環境及蕭太后身世傳說有記載 :“邑西北二十里,山勢高聳,四周環抱如城郭,唯東南山口近大道。山中地勢平坦,東西寬一里許,南北半里許,相傳舊有尼庵。西山角下有龍潭,水勢淵深。有幼尼出行汲,忽內急而溺於潭側,潭中龍因有人道之感,孕而生女,棄之山陬。鄰村蕭姓者憐而養之,長而韶秀聰慧。後入遼宮為後,主卒子幼,後即專政, 遂有蕭太后之稱。至今其地名蕭家院。”


其實,蕭太后是否真的出生在平谷,很難說,但是出生在北京是歷史認可的。

蕭太后小名燕燕,是因為她的父親蕭思溫娶了遼太宗的女兒燕國公主。


蕭思溫被人稱為歷史上“靠女人”走上權利的“別樣傳奇”。


成為駙馬爺後,其家族已與貴族高層(尤其是述律平)聯繫緊密。此時的蕭思溫初露鋒芒,家世顯赫,是遼太宗面前的紅人,正是春風得意的時期。他先後擔任了祗候郎君、林牙、左宣徽使等職。


在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後的不久,因遼太宗十分信任蕭思溫,故將其派到剛剛獲得的燕雲一代重鎮——南京任職。一方面讓其施展才能、統帥軍隊。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更好地控制燕雲一帶,防衛當地人民的叛亂與南方漢族政權的北伐。


就在南京,也就是現在的北京任職期間,蕭思溫生了三個女兒,包括小女兒燕燕。


蕭思溫不具將才,但精於聯姻。


遼朝一直到遼景宗時期,也就是蕭太后老公那個時期,才建立嫡長子繼承的制度。因此,之前每一任皇帝去世後,都很難確定下一個繼位者是誰。


但精於算計的蕭思溫,認定肯定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三個兒子的後輩來繼承,於是分別將三個女兒,嫁給三個派系。


長女嫁給了次子耶律德光一系,二女兒嫁給了三子耶律李胡一系的趙王耶律喜隱。小女兒蕭綽年齡還小,她被許配給了長子耶律倍一系、世宗皇帝的兒子耶律賢。這一切他做得不動聲色、從容不迫。


因此,身為蕭家女,註定皇家緣!


在未嫁人之前,蕭太后16歲,有“細娘”的故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故事。



這個時候,她是白富美,她可以學習各類知識,可以有父母的保護和疼愛,可以有姐姐們的關心,她是最幸福的。


2、16歲,離家,便意味著成長!

在遼穆宗因為嗜殺成性被身邊廚子和近侍殺死後,蕭思溫做了一生最英明的決定:封鎖遼穆宗被殺的消息,派出親信飛報耶律賢。


隨後,耶律賢就當了皇帝,蕭思溫也因此更加位高權重,更是把最小的女兒嫁給皇上,於是,16歲的燕燕,就被封為皇后。這是政治聯姻,沒有兩情相悅,那個時候,燕燕已被許配給韓德讓,但只能聽父親的,嫁給更牛的人。


蕭思溫成了權傾上下的第一人,自然也引起後族蕭氏的不滿,飛黃騰達的背後,潛伏著殺機。


於是,在次年五月,國丈蕭思溫於巫閭山(今遼寧西部)盤道嶺遇到強盜伏擊,遇害了。


有得就有失,剛剛成為皇后,父親就被殺了。



這對於17歲的燕燕來說,其實一切才剛剛開始。等待她更殘忍的,是要自己殺死兩個親姐姐。


3、殺死兩個姐姐,不是真要這麼殘忍,更多的是無奈!


上述說了,因為父親的佈局,三個姐妹嫁給三個皇室派系。既然是皇室的,都有機會當皇帝,誰又能心甘呢?


先說二姐,嫁給的是太祖三子耶律李胡的兒子趙王耶律喜隱,史書上稱她為“趙王妃”。


趙王的父親耶律李胡,本身可能有機會得到皇位,因為有最愛他的母后述律平支持,但無奈還是遼世宗繼位了。


但當皇帝的夢想,子承父志,趙王在遼穆宗、遼景宗兩個時代,均一直謀反。而二姐和丈夫志向一致,堅決支持謀反。在愛情和親情面前,二姐選擇了愛情。



謀反了一次又一次,失敗了一次又一次,因為兩位皇帝都沒有殺他,他就一直謀反,至死不放棄。


公元981年,耶律喜隱再一次謀反被抓,此時景宗病重,處理國政的已經是蕭綽了,她忍無可忍,不再念及他是自己的姐夫,下令處死。


深愛的丈夫竟然被自己的小妹殺害,趙王妃傷心欲絕的同時,內心升起了強烈的憎恨。仇恨扭曲了她的心,她決定要報復。

於是趙王妃假裝諒解了妹妹,安排下鴻門宴,計劃在酒中下毒,毒死小妹蕭綽為丈夫報仇。


然而,身在權力中樞,蕭綽早已經歷了更多的政治險惡,早就收買了二姐府中的侍女,輕鬆識破了她的陰謀。最親近的孃家人、一起長大的親姐姐也要害自己,蕭綽十分傷心。


但是,別無選擇,姐妹變仇人,溫柔的燕燕變為手段強硬的政治家,賜死了自己的親姐姐。


這個時候,就剩大姐一個親人了!


二姐讓自己失望,還好大姐支持妹妹。

大姐蕭胡輦嫁給的是當時穆宗皇帝的親弟弟、齊王耶律罨撒葛。大姐和齊王的感情也很好,她時常隨齊王南征北討,參與各種軍機謀劃,顯示出傑出的軍事才華。


齊王是穆宗的親弟弟,本來穆總去世,也是有機會當皇帝的,不料因為蕭思溫封鎖消息,被別人當了,心裡委屈,抑鬱成疾。三年後就去世了。


大姐就開始守寡。為了安撫齊王一派系,景宗和蕭綽將之被追封為“皇太叔”,蕭胡輦封為“皇太妃”,並且支持她全盤接管了齊王的權力和部眾。


失去了深愛的丈夫,大姐在難過之後,帶著草原女兒的英氣和軍事才能,開啟了自己建功立業的生涯。


終究是女人,還年輕,特別渴望愛情!多年後,她終於找到了那個人,可惜是奴隸出身,被當時已經貴為皇太后的妹妹所不容。於是在捉拿、痛打大姐的愛人之後,將其流放了。


大姐怒了!態度變得強硬了!不再朝拜、不再進攻、堅決要嫁!


妹妹心軟了,可惜這個時候做什麼也有點晚了。姐妹之間已經有了縫隙和破裂。


雖然愛人被放回來了,還封了將軍。但恐怖的是,這個叫做撻覽阿缽的男人,不能忘記曾經的恥辱與流放的苦難,於是不停挑唆慫恿姐妹關係。


大姐想起二妹的遭遇,新仇舊恨一起湧上心頭,也擔心自己會有二妹的遭遇。於是乎,先下手為強。


大姐憑藉在西北的駐守,以為聯合異族一起謀反就能成功,無奈忠誠的大士兵並不支持。


有人將她們的陰謀密報給了皇太后蕭綽,蕭綽先發制人,在遼聖宗統和二十四年(公元1006年)將蕭胡輦及其情人撻覽阿缽一舉擒獲。


此時的蕭太后也步入暮年,姐姐是唯一的親人了,她多麼想姐姐能認個錯呢。無奈,姐姐非但不認錯,還勾結關押的人準備逃走,無奈,蕭太后在人生的最後幾年,又親手賜死了大姐。



兩年後,蕭太后也去世了。這三姐妹有緣成為一家人,卻因為父親的安排,命運的捉弄,最後走到對立面,互相殘殺。 沒有所謂的勝利者和失敗者,只有沉重的痛。


4、丈夫早逝,兒子年幼,多年征戰,對一個女人是多麼大的挑戰!


16歲那年,她嫁給了他,遼景宗。


但是,這個4歲經歷父母被殺,逃過一劫的皇帝,身體不好,時常夜裡驚醒和身體不適。諸多朝廷大事,都需要蕭皇后來處理。


還好,她得到皇帝丈夫的充分信任和尊重。在成為皇后的第八年,即976年,耶律賢乾脆傳諭史官說,從此以後,皇后的話,“亦稱‘朕’暨‘予’”這等於正式宣告天下,給了皇后以與皇帝同等地位。


24歲的她,“代理皇帝”,開啟了正式處理政務的忙碌模式。


誰成想,6年後,30歲的她,風華正茂,35歲的丈夫卻病逝了。留下了12歲的皇子耶律隆緒,臨終前遺詔“軍國大事,聽皇后令。”將國家大權,正式交予了能幹的妻子蕭綽。


以前,丈夫身體不好,可還有依靠,現在要自己來了。無奈,她想起了曾經的那個他,韓德讓。


在朝中重臣韓德讓的協助下,蕭綽才在政治軍事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她也重拾了曾經的愛情,這也算值得欣慰的事情。


蕭太后主政期間,大力推行漢化,廢除了嚴刑峻法,並且嚴明法紀。在與北宋的多次交戰中,蕭綽親臨指揮,幾乎全部取得了勝利。我們熟稔無比的楊家將在蕭綽手下勝少負多。後來雙方簽訂“澶淵之盟”,遼國獲得了大量歲幣,佔盡便宜。




人生可能諸多挫折,但蕭太后就是勇於面對,不斷努力和接受挑戰,於是成為一個傳奇的女人。


總結——鏗鏘玫瑰,蕭太后是一朵耀眼的女人花!


總是有人拿蕭太后和大秦宣太后,大漢鄧太后,大唐武則天,北宋劉太后做對比,還讓排序。


我只想說,蕭太后是獨特的一枝花。


她美麗,她鐵血,誰看到了她的傷心與無奈?


她風光,她有作為,但是她還是選擇把政權交給兒子,這可能是一個母親在權利和兒子親情的選擇,也是一種明智之舉。


她曾經錯過,但既然嫁了,也全心全意,為景宗生了三子三女。


但景宗去世,她可能無奈,但機會來臨,她也不優柔寡斷,既能夠重拾舊愛,也保住江山。

57歲,在她終於放下一切,打算回到出生的地方——南京(現在的北京),打算安度晚年時,無奈,上天不眷顧,在南行的路上,因病去世在行宮。


這多美麗的花兒凋謝了,留下了傳奇的一生,留下了諸多的故事!


歷史已經久遠,人都是複雜的,蕭太后究竟是什麼人呢?


歡迎大家來平谷的太后村,看太后相關遺址遺蹟,爬一爬太后山,聽村子老人講述他們心中的蕭太后,聽一聽關於她的故事。



關注我,更多精彩!


平谷地氣兒


蕭太后是中國契丹族歷史上傑出的女政治家和軍事家,她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歷史上,她曾兩度登上政治舞臺,在遼景宗和遼聖宗兩朝期間,參與政事,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政治上,她勵精圖治,選賢任能。

經濟上,她輕徭薄賦,積極發展農業生產。

軍事上,她綱紀嚴明,對外修和。

蕭太后(953-1009),本名蕭綽,小字燕燕,遼北院樞密使兼北府宰相蕭思溫的第三女,她是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后,遼聖宗耶律隆緒的生母。

保寧元年(969),十七歲的蕭綽被立為皇后,然而遼景宗自幼體弱多病,不能正常主政,後來便下詔讓蕭綽臨朝參政,長達14年之久。乾亨四年(982),遼景帝駕崩,遼聖宗耶律隆緒隨即即位,由於聖宗年僅十二歲,遂由蕭綽奉詔攝政。統和元年(983),蕭綽被尊為"承天皇太后",臨朝稱制,開始了她的"承天后攝政"時期。統和二十七年(1010),蕭綽把權力轉交給遼聖宗,隨後不久病逝,終年五十七歲。

《遼史》中記載的蕭太后"明達治道,聞善必從",又"神機智略,善馭左右",是一個極具才幹的女強人。然而由於歷史小說、評書和戲劇等作品的廣泛流傳和影響,蕭太后在許多人心目中的形象並不好。

尤其是《楊家將》等歷史小說,為了表現楊家將忠君報國,英勇抗遼的事蹟,更是將以蕭太后為代表的遼朝人物,和以宋朝潘仁美為代表的宋朝奸臣,設定為陪襯的反面形象,虛構甚至醜化了蕭太后的形象。例如小說中將蕭太后描寫成"膽小怕事、愚昧無知的蠢人",又虛構了九龍飛虎谷大戰,宋朝代表遼國,蕭太后最終自殺身亡的情節,更是模糊了蕭太后的真實形象。

歷史上真實的蕭太后,在參與朝政近40年中,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實行了一系列強國利民的政策,鞏固了遼王朝的統治,加快了契丹社會的封建化進程,對遼朝的中興和少數民族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政治上,蕭綽在輔政和攝政期間,積極推行"惟在得人"的用人政策,不拘一格地啟用大量人才。例如他任用在管理政務、戍邊治軍等方面能力較強的耶律休哥總管南面軍務,以便以從事,歷史上記載他"智略宏遠,料敵如神。""戍兵,力更休法;勸農桑,修武備,邊境大治。"足見蕭太后識人、用人的眼光。又任用有經國之才的耶律斜軫委北院樞密使參決大政,甚至大膽啟用有才智的漢人,韓德讓、馬德臣等都是當時有名的漢官。

在經濟上,蕭綽採取改革賦稅,減免租賦的措施,積極鼓勵和發展農業,使遼代的農業生產規模得以擴大。此外,她還在災年中,減免賦稅,賑濟災民,《遼史·聖宗紀》中記載道:"統和元年,九月癸丑朔,以東京、平州旱、蝗,詔振之。",據統計,在蕭太后攝政的二十七年裡,這樣詔令賑濟災民多達三十多次。除了輕徭薄賦,鼓勵農業發展,她還"詔疏舊渠",興修水利,實施了一系列利民強國措施。

在軍事上,蕭太后還是"巾幗不讓鬚眉"的女漢子,《遼史》中記載她"親御戎車,指揮三軍,賞罰信明,將士用命。"最能體現她軍事家謀略的,該算是歷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遼史》中記載道"習知軍政,澶淵之役""聖宗稱遼盛主,後教訓為多。""澶淵之盟"創建了宋遼兩國的和平發展時期,遼國坐收歲幣之利,更促進了遼國經濟發展。

此外,在法律上,攝政後的蕭太后還參考《唐律》重新修訂遼律,改變當時法律紊亂,不平等的現象,以至出現了"國無幸民,綱紀修舉,吏多奉職,人重犯法",甚至"囹圄空虛"的現象。

她還大量釋放奴隸,將他們設置成新的部族,緩和了當時的社會階級矛盾。

在大量啟用漢人的同時,隨著漢族官僚集團勢力的增長,蕭太后也開始開科取士,採用唐代的進士法,通過科舉考試來選拔人才,就連考試後,人才的錄用,也是參照唐代的制度進行,可見她對於漢族文化的重視。


煮酒君


蕭綽(953年-1009年),小字燕燕,原姓拔里氏,拔里氏被耶律阿保機賜姓蕭氏,契丹族,遼朝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改革家,她攝政期間,遼朝進入了歷史上統治中原二百年間最為鼎盛的輝煌時期。

(1)簡要生平

遼應歷十九年(公元969年)二月,遼穆宗帶著蕭思溫等親信大臣前往黑山(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崗根蘇木境)打獵。入夜,喝醉酒的遼穆宗被不堪虐待的近侍們刺殺。蕭思溫封鎖消息,協助與自己來往甚密的耶律賢——遼世宗耶律阮的次子登上皇位,是為遼景宗。遼景宗晉封蕭思溫為北院樞密使、北府宰相、尙書令、魏王,並且徵召他的女兒入宮。

蕭綽三月剛進宮,就被封為貴妃;過了兩個月被正式冊封為皇后。

971年(保寧三年),生遼聖宗耶律隆緒,後又生三子三女。

982年(乾亨四年),遼景宗崩,遼聖宗繼位,尊蕭綽為皇太后,攝政。

相傳蕭綽與韓德讓自幼有婚約,在遼景宗去世後不久,蕭綽私下對韓德讓說:“我曾許配給你,願諧舊好。而當國的幼主,也就是你的兒子了。”相傳蕭綽派人秘密毒殺韓德讓的妻子,聖宗也把韓德讓視作自己的父親來侍奉他。蕭綽之後任韓德讓總領禁軍,負責京師宿衛。此後,韓德讓出入宮帳,與蕭綽情同夫妻。兩人出則同車,入則共帳,就連接見外國使臣的時候都不避忌。

983年(統和元年),聖宗率群臣給蕭綽上尊號承天皇太后。

在韓德讓的輔佐下,蕭綽對遼國的制度和風俗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這些改革不但將遼國從奴隸制國家進一步向封建制轉化,而更改善了契丹族與漢族之間的關係。據《遼史·刑法志》記載,自蕭綽變革之後,遼國“國無幸民,綱紀修舉,吏多奉職,人重犯法”,“統和中,南京及易、平二州以獄空聞”,遼國內政呈現一片興旺的景象。

986年(統和四年),宋太宗認為遼聖宗年幼而母后攝政,大舉北伐,以收復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正月,宋軍兵分三路,東路攻幽州,中路攻蔚州,西路攻雲州朔州,失敗,宋太宗下令全線撤退。在撤退途中,遼軍俘宋將楊業,後者不降絕食而死。

1004年(統和二十二年)閏九月,蕭綽以索要周世宗收復的關南地為名,大舉伐宋。除了在瀛州遭到抵抗外,遼軍勢如破竹,十一月就至宋都開封的門戶澶淵。遼大將先鋒官南京統軍使蕭撻凜在前線察看地形督戰時被射中頭部,當晚死去。遼軍士氣受挫,又孤軍深入,十分疲憊,加之後方宋軍襲擊其後路。蕭綽利用宋真宗急於求和的心態,與宋朝談判,達成澶淵之盟。[1]

1006年(統和二十四年),遼聖宗率群臣給蕭綽上尊號睿德神略應運啟化法道洪仁聖武開統承天皇太后。1009年(統和二十七年),蕭綽歸政於遼聖宗,不再攝政。同年十二月,病逝於行宮,享年五十七歲。

次年,葬乾陵。

(2)歷史評價

因為其鐵腕的政治手段及爭議的殘殺政敵事件,歷史上對蕭綽的評價一直兩極化。

元版《遼史》的評價很簡單,書中說:“後明達治道,聞善必從,故群臣鹹竭其忠。”

宋人的《契丹國志》便有了人身攻擊,葉隆禮在《景宗蕭皇后傳》裡指責道:“(蕭後)好華儀而性無檢束。”“後天性忮忍,陰毒嗜殺,神機智略,善馭左右,大臣多得其死力。”


寫乎


蕭太后,本名蕭綽,小名燕燕,父親是大遼北院杻密使兼宰相蕭思溫。蕭家祖輩為契丹人,後仰慕漢丞相蕭何威名而改漢姓蕭氏。蕭太后是遼國中期女政治家、軍事家,足智多謀,文武全才,可以狂甩慈禧太后十八條街。

蕭太后自幼聰慧美麗,而且早熟,16歲就被遼景宗耶律賢選為貴妃,第二年就封為皇后。蕭太后陪伴了遼景宗十四年,為其生四子三女,由於遼景宗體弱多病,朝政大權實際由蕭太后掌握,但是蕭太后從沒有僭越之心。


公元982年,遼景宗駕崩,幼子耶律隆緒即位。宋太宗看到遼國孤兒寡母執政,覺得有機可乘,於是率兵奪取幽雲十六州。蕭太后率奮起抵抗,宋軍大敗,遼軍還俘獲老將楊業,後來楊業絕食而亡。

1004年,大遼國兵鋒正盛,蕭太后揮師千里,直趨澶州。儘管後來受挫,但宋真宗急於求和,兩國簽訂《澶淵之盟》,蕭太后平安撤軍。在此後的一百多年裡,宋向遼每年進貢白銀十萬兩、帛二十萬匹。

蕭太后在攝政期間,勵精圖治,選用漢人,開科取士,消除番漢不平等待遇,勸農桑,薄賦稅,內政修明,軍備嚴整,綱紀確立,上下和睦。而且以戈止武,坐收宋朝歲幣之利,經濟文化高度發展,對外軍事強盛,對內政局穩固,使遼朝邁入鼎盛時期。



蕭太后還是一個敢愛敢恨的女人,對待感情從不將就敷衍,也不委屈求全。蕭太后在嫁遼景宗之前就與漢臣韓德讓訂有婚約,但是皇命不可違,二人雖彼此相愛,無奈被棒打鴛鴦。遼景宗死後,蕭太后就公開示愛韓德讓,並且舉行了隆重的喜宴,慶祝二人舊夢重圓。面對契丹貴族的議論紛紛、指指點點,甚至還拋出“非我異類”危言聳聽的言論,蕭太后不為所動,仍然對韓德讓始終如一,愛的無怨無悔。

蕭太后下嫁韓德讓之後,遼聖宗非但不反感,而且對韓德讓非常尊敬。兒女孝順,婦唱夫隨,蕭太后功成名就,想到了激流勇退。1009年,蕭太后將皇權交給了耶律隆緒,從此結束了她近四十年的攝政生涯。兒子擔起了責任,蕭太后一身輕鬆,於是她決定到南京(今北京)安享晚年。不幸的是途中染病,一個月後病死行宮,終年57歲,葬於乾陵。


中國歷史上的后妃數不勝數,然而通觀下來,只有蕭太后,不但建功立業、彪炳史冊,而且作為一個女人,她真正享有了完整的人生。因此,蕭太后是一位智慧與美貌並存的女人,巾幗不讓鬚眉的女人,一位值得讓後人敬佩的女人。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遼國的蕭太后,又叫做蕭綽(953-1009年),別名又叫做蕭燕燕,契丹族。她不僅是遼國遼景宗的皇后,也是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和軍事家,有著武則天一樣的雄才大略。尤其在遼景宗去世之後,蕭綽就被分封為“承天皇太后”,然後以太后的身份當朝管理國家。在蕭太后的統治下,遼國進入歷史上統治中原兩百年鼎盛輝煌的時代。蕭太后的死去,是在1009年在南行途中患上疾病,不治身亡,終年五十七歲,尊號承天皇太后,葬於乾陵。現在,就聽小編介紹這一位中國歷史上傑出女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傳奇人生。

早年人生經歷

  • 童年

北京平谷區王辛莊鎮有一個太后村,那裡群山環抱,形如宅院,流行特色小吃“太后煎餅”。相傳,蕭太后就出生在這個村裡蕭家院的龍潭泉邊。父親蕭思溫家族在遼國世代為官,自然也出身在顯貴的官僚貴族之中。蕭思溫不僅善於心計、足智多謀,在遼太宗乃至遼穆宗的時候,曾經擔任南京(今天北京)留守,兵馬都總管,“以密威預政”。可以看到,蕭思溫一家與其他契丹貴族相比較,是受著漢族文化影響很重的家族。

小時候蕭綽一直都是聰明伶俐,美貌出眾,辦事情利索,對任何事情都有一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執著精神,在一些生活瑣粹小事情也是一樣。這一種精神也獲得了父親蕭思溫的讚許。就有一則故事,就是蕭太綽和幾個姐姐一起幹家務活,其他幾個姐姐很早就收場了。只有她一個人還在執著擦傢俱,把家裡一切東西都收拾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看著這一股認真勁和執著勁,蕭思溫用讚許眼光表揚著:“此女必成一番大事業!”

  • 封為皇后

遼應歷十九年(公元969年)二月,遼穆宗帶著蕭思溫等親信大臣,一起去黑山(今天的內蒙古巴林右旗崗根蘇木境)一帶打獵。這些平日受遼穆宗虐待的親信大臣就想謀殺他。於是,就趁著遼穆宗深夜喝醉酒,這些親信大臣就刺殺了他。

在刺殺成功之後,遼國的權臣蕭思溫就封鎖消息,然後協助平日與自己交往甚密的遼世宗耶律阮的次子—耶律賢登上皇位,這就是遼景宗。遼景宗也就晉封扶持自己登基的蕭思溫為北院樞密使、北府宰相、尙書令、魏王等一系列官職。權高位重的蕭思溫,也把自己小女兒蕭綽(之後的蕭太后)嫁給當時二十二歲的皇帝遼景宗。當時,年僅十六歲的蕭綽三月進宮被封為貴妃。在兩個月之後,就在父親蕭思溫幫助下,被正式冊封為皇后。蕭綽就這樣成了一國之母,母儀天下。

政治上成就

  • 步入政壇

蕭太后步入政壇,也就是從父親蕭思溫被刺殺開始。在保寧二年(公元970年)五月,遼景宗前往閶山(今天遼寧阜新)這一帶行獵,蕭思溫也跟隨著前行。高勳和女裡兩人合謀把蕭思溫刺殺了。父親的死,也使年僅十七歲的蕭綽漸漸成熟起來了。她開始發揮自己傑出的才幹,幫助多病的遼景宗治理國家政事。

說起遼景宗耶律賢的體弱多病,還得來源於他是遼世宗兒子,在父親遼世宗“火神澱之亂”被刺殺的時候。當時,四歲的耶律賢被裹在毛氈子裡躲在柴垛裡,才免遭叛逆大臣的毒手。但是,遼景宗耶律賢也受到驚嚇,使他小時候就遭遇到了風疾。當時,蕭綽在嫁給遼景宗時候,滿腹才情的她不甘心只做一個賢淑的繽妃,下決心是要做一番大事業,於是就插手管理夫君遼景宗的國事。

  • 當權親政

當時,遼國的局勢是比較混亂,還處在奴隸社會階段。遼景宗是想做一番大事業。可惜身體不好,經常發作風疾。每到犯病的時候,就由皇后蕭綽代替他處理國家大事。於是,扭轉遼國契丹王朝的國運任務就交到了有著政治抱負的蕭綽身上。蕭皇后的精明能幹,處理國家政事都是決策高明,遼景宗覺得欣慰又快樂。伴隨著時間推移,在遼景宗的默認下,遼國一切日常政務都由蕭綽一個人獨自裁定。所以,蕭綽貴為皇后,名為輔助實質也是一種當政。她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決策政事告訴躺在病床上的遼景宗,遼景宗表示只是“知道”,不會有任何意見和干預。在遇到重要的軍國大事,蕭皇后就召集群臣,一起商議解決辦法,最後綜合各方意見再做決定。

這樣,在蕭綽的勵精圖治下,遼國軍事逐漸強盛,政治經濟走向了繁榮的正規道路。在乾亨四年(公元982年)九月,正值三十五歲的遼景宗在出獵的路途中,經過雲州(山西大同)一點,在焦山行宮病逝。臨終之前,遼景宗下了遺詔:“梁王隆緒嗣位,軍國大事聽皇后命”。這就直接指明瞭蕭皇后決定軍國大事。在年僅十二歲的兒子梁王隆緒,也就是耶律隆緒繼承皇位之後,史為遼聖宗,第二年改年號為統合。由於“母以子貴”,在983年(統合元年)蕭綽被封為“承天皇太后”。這樣,蕭綽就由皇后一舉變為太后,以太后身份臨朝管理政事,更好輔助遼聖宗的統治。

  • 與青梅竹馬漢臣韓德讓聯姻,建功立業

蕭綽在成為皇太后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與小時的青梅竹馬——漢臣韓德讓結婚。實質上,蕭太后在嫁給遼景宗之前,與漢臣韓德讓一直都是青梅竹馬,私下訂有婚姻。但是,由於皇命不可違,蕭綽被選為貴妃,這一對彼此相愛的鴛鴦也只能就此被扯散。

在遼景宗死後,

蕭太后此時三十歲,也正是女人成熟豐豔的年齡。此時的她,就流露自己敢愛敢恨的性格,公開表達對漢臣韓德讓的愛慕之情。如她說的:“我從前與你就一直有婚約。現在皇上去世,願意與你再續前緣,重諧舊好。我的兒子現在當了皇帝,他也就是等同於你的兒子,願你這一生照看好他!”

面對蕭太后的表白,韓德讓也是感動不已,沒想到當年的小女孩在經歷這麼多年後,對自己依然舊情繾綣。面對契丹貴族“非我異類”一類危言聳聽的攻擊言語,以及旁人的指指點點和流言蜚語,蕭太后不為所動,依然無怨無悔去追求自己兒時的戀情。這也令韓德讓有莫名地感動,對蕭太后更是忠心耿耿。

之後,韓德讓與蕭太后同為夫妻,出則同車、入則共帳,就連接見外國使臣時候也不做任何避忌。這個治國下手無情不手軟的蕭太后,對韓德讓身份特殊的股肱之臣卻表達繾綣的兒女情長。為了回報蕭太后的愛情,韓德讓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對太后與幼主更是忠心耿耿。他先為太后與幼主獻出了一個管轄宗室的絕佳良策,並且自己擔任“領宿衛事”,直接負責兩人的人身安全。

(漢臣韓德讓)

蕭太后也出於回報,給予韓德讓高官厚祿。如在統合十八年(公元994年),韓德讓被封為賜姓為遼國的國姓耶律氏,改名為耶律隆運,出宮籍。官職為太保兼政事令,總理南北二院樞密院事,拜大丞相,進齊王。除了這些頭銜,韓德讓也獲得一套規制與皇宮同等的文忠王府,享受與帝王級別一樣的隨從隊伍。這樣,韓氏家族過去在遼國以述律平皇后奴隸身份出現,也正式被封為皇族。

相傳蕭太后知道韓德讓有妻子之後,派人秘密毒殺了他的妻子,這也為她下嫁給韓德讓清掃了障礙。在統合六年九月一天,蕭太后一改過去在皇宮宴請朝廷群臣的慣例,卻在韓德讓的帳室宴請群臣,對群臣施予重賞。這一場以蕭太后和韓德讓為宴會主人的酒宴,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是蕭太后下嫁給韓德讓的婚禮喜宴,兩人也是名義上的夫妻。之後,韓德讓就是大遼國的太上皇帝了。也有謠言,就說遼聖宗耶律隆祐實質就是韓德讓與蕭太后生的兒子。

  • 大興政治改革,繁榮遼國

韓德讓也沒有辜負蕭太后對自己的愛慕與信任,一生都對蕭太后忠心不二,從不利用她授予給自己的特權,做出任何危害遼國朝政的事情,更沒有篡位的念頭,為遼國的振興和繁榮可謂是忠心耿耿、殫精竭慮。

在漢臣韓德讓的輔助之下,蕭太后對遼國的風俗和制度做了一番深刻的改革。這些改革有獎勵農耕、減輕農民的賦稅、提倡官吏廉潔、治理冤假錯案、解放一部分奴隸、重新組建部族。蕭太后在執政遼國的時候,虛心依靠漢人將領,任用漢人不做任何懷疑。她也教育兒子遼宋宗學習中原文化,寫出“樂天(詩人)詩集是吾師”的漢語詩句。在漢族文化普及上,她積極利用契丹文翻譯白居易的文集和群臣共同欣賞。遼宋宗也喜歡讀《貞觀政要》這一本書,從中積極汲取治理國家的經驗。

通過改革,使遼國由奴隸制國家變為封建制國家,也改善了契丹遊牧民族與漢族之間關係。

(蕭太后的遼國銀元)

在《遼史·刑法志》中也記載,在蕭太后蕭綽改革之後,遼國

“國無幸民,綱紀修舉,吏多奉職,人重犯法”,“統和中,南京及易、平二州以獄空聞”

可以看到,改革之後,遼國一片欣欣向榮和興旺的景象,國力是十分強大了。

在遼宋宗耶律隆緒這一方看來,蕭太后的下嫁和韓德讓的“繼父”身份,他沒有任何反感,對韓德讓也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尊敬和父子一般情感。他如父親一樣對待韓德讓,每天讓自己兩個弟弟隆慶和隆祐每天去繼父韓德讓身邊起居問候,讓他們在距離韓德讓寢帳二里以外的地方就應該下車步行。當韓德讓離開京外出返回的時候,這兩位親王也要去站守迎接和問安拜見。遼宋宗自己貴為遼國的皇帝,在會見韓德讓的時候,禮節也不含糊。在距離五十步之外的地方下車步行。韓德讓雖然從帳篷出來迎接,遼宋宗卻先對他行禮。在入帳篷之後,更是讓韓德讓高居在上座,自己對他執行父子之禮。

軍事上傑出成就

北宋由於一直想收回被契丹佔領的燕雲十六州。當北宋雄州(今河北雄縣)知州賀令圖和其父親嶽州刺史賀懷浦等人聽說遼國孤兒寡母和蕭太后的風流韻事之後,就進言:

“如今契丹主年幼,國事決於其母。而其母與韓德讓不清不楚傷風敗俗,定然招來國人痛恨,遼國肯定內亂,上下不齊心,會有誰願聽一個敗壞婦德的女人指揮?正是對遼用兵的大好時機。”

當時,宋太宗聽了覺得有道理,就與雍煕三年(遼統和四年,公元986年)的三月,對遼國發動一場“雍煕北伐”。當時,宋軍兵分三路進攻遼國,先獲得一些小勝利。

蕭太后也不甘示弱,以大將耶律休哥抵禦曹彬率領的宋軍東路,也以大將耶律斜軫抵禦宋軍楊業率領的西路,自己也御駕親征,親自率領韓德讓和兒子遼聖宗趕到南京,與耶律休哥協助作戰。在五月,蕭太后親自披上盔甲上陣,一面率兵與曹彬在正面對陣,一面派大將耶律休哥包抄宋軍的後路,阻斷水源和糧食的通道,曹彬的軍隊大敗。

之後,蕭太后抽出兵力,轉而對抗西路的宋軍。由於前兩仗的勝利,很大鼓舞了遼軍的士氣,宋太宗連忙命令西路軍全部撤退。西路宋軍在一路吃敗仗情況下,士氣低落,再加上楊業也得不到後方的支援。最終包括楊業的兒子楊延玉在內所有部署都全部戰死沙場殉國,楊業本人也被遼軍活捉,悲憤之下也殉國。

當蕭太后把楊業的頭顱割下裝入匣中,傳送在邊關各地時候,遼軍受著鼓舞士氣大振。宋朝的守軍士氣也受著打擊,失去了戰鬥的自信心,無法守住已獲得的土地。這樣,遼國順利收回了所有的疆土。

在遼宋宗統和二十二年(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的深秋閏九月,蕭太后率領遼聖宗耶律隆緒和韓德讓,率領二十萬遼國的精銳部隊南征伐大宋。一路上,遼國的軍隊勢如破竹,才兩個月功夫就攻打到檀州(今河南濮陽),距離北宋都城開封就是隔著黃河。

當時,北宋的宰相寇準堅持皇帝宋眞宗親自御駕親征,藉此激勵士氣。當宋眞宗的車駕出現在澶州的戰鬥前線時候,士兵情緒高漲,高呼“萬歲”聲音連綿不斷,士氣高漲,人人同仇敵愾和視死如歸,很快集結起數十萬之多的援軍和遼軍直接對抗,戰場形勢對宋軍是非常有益處的。

接下來一個噩耗,對遼軍是巨大打擊。遼國名將蕭撻凜在察看地形時,被宋軍射中身亡,這也很大影響了遼軍的士氣。這時候,蕭太后審時度勢,再加上對韓德讓建議一番權衡,考慮遼國國力並不足以撼動宋朝,以及遼聖宗耶律隆緒還是幼主,決定陣前議和。這樣,遼宋就達成了歷史上著名的檀淵之盟。

澶淵之盟中,宋遼乃是兄弟之國。遼聖宗耶律隆緒稱宋眞宗趙恆為兄長,趙恆稱皇太后為叔母,維持宋遼兩國固有的舊疆界。宋國每年進貢遼國三十萬金帛。這樣,兩國結束了多年的戰爭,進入了長達一百年相對和平的階段。

蕭太后的逝世和歷史的評價

蕭太后蕭綽晚年時候享受著兒女孝順、丈夫恩愛。在1009年(統和二十七年)十一月為兒子遼聖宗耶律隆緒舉辦了傳統的契丹禮儀“柴冊禮”之後,把皇權還給兒子耶律隆緒,結束了她在遼景宗和遼聖宗年間長達四十餘年的攝政統治生活,去南京(今天北京)安享晚年。不幸的是,在南行途中,蕭太后患上了疾病。同年十二月逝於行宮,享年五十七歲。

蕭太后的死使遼聖宗耶律隆緒悲傷不已,寢食俱廢,哭到一直嘔血為止。為了表達對母親的思念,他給母親加尊號,諡號為“聖神宣獻皇后”,且隆重安葬在遼乾陵。蕭太后的死也給晚年的韓德讓帶來沉重打擊。韓德讓為此鬱鬱寡歡,重病不起。雖然耶律隆緒和皇后蕭菩薩哥依照兒子與媳婦的禮節伺候著他,每天為他端湯送藥卻回天乏術。在統和二十九年(公元1011年)三月初,韓德讓也跟著撒手人寰,享年七十一歲。遼聖宗耶律隆緒也為韓德讓這個繼父舉辦葬禮,一切規制如同母親。並且,遼宋宗親自為他服喪,拉著繼父韓德讓的靈車送出百步之遠,把他葬在自己母親的身邊。

蕭太后由於鐵腕強硬的政治手段,以及對政敵冷血無情地殘殺,使後人對她評價一直是兩極化。如在元版的《遼史》評價非常簡單,書中就寫著“後明達治道,聞善必從,故群臣鹹竭其忠。”就是說她善於治理國政,使群臣對國家忠心耿耿,乃是正面評價。但是,宋人著的《契丹國史》就是負面評價,有了人身攻擊。如葉隆禮在《景宗蕭皇后傳》指責蕭太后:

“(蕭後)好華儀而性無檢束。”“後天性忮忍,陰毒嗜殺,神機智略,善馭左右,大臣多得其死力。”

就是負面評價,說蕭太后這個人陰毒邪惡,善於勾心鬥角與權謀。

從一個妃子與女人角度來說,中國歷史上后妃雖然數不勝數。但是,這些貴妃也只有蕭綽蕭太后,能夠建構立業,彪炳史冊,也能擁有一個女人事業成功、愛情美滿、兒孫繞膝的幸福人生。這一點,是一代女皇武則天也難以媲美的。

參考文獻:

遼國武則天:蕭綽皇后.中國古籍出版社【M】2015.9.1


七彩飛揚


遼國是契丹人建立的國家,在遼國,有兩個姓氏最為尊貴,一個是“耶律氏”,乃是帝族,而另一個就是“蕭氏”,貴為後族!

有遼一朝,共有十八個皇后姓蕭,如果將後期追封的加上,則有二十二個皇后姓蕭,哪怕是皇后不姓蕭,後宮中必有蕭姓貴妃存在!


原始時期,耶律氏與蕭氏(乙室、撥里氏)互為對偶部落,即部落中的女子都嫁到對方部落,後來耶律氏成為帝族,乙室、撥里氏自然就成為後族,因耶律阿保機自比劉邦,認為乙室、撥里氏的地位不亞於漢相蕭何,遂改為蕭氏!

蕭太后就是出自撥里氏,撥里氏被耶律阿保機賜姓蕭氏後遂稱蕭太后,原名蕭綽,小字燕燕,遼景宗耶律賢之妻,遼聖宗耶律隆緒之母!

969年,因其父蕭思溫幫助耶律賢登上皇位而奉昭入宮,剛進宮就被耶律賢封為貴妃,僅兩個月後正式冊立為皇后!

982年,遼景宗逝世,遼聖宗繼位後,尊其為皇太后!


蕭太后從小聰明伶俐,機智過人,辦事凌厲,其父蕭思溫常常用讚許的眼光稱讚到:“此女必成大事。”

嫁給耶律賢后,蕭太后就憑藉自己的聰慧幫助耶律賢處理國事,時間一久,在遼景宗的默許下,遼國的一切日常政務都由蕭綽獨立裁決。

遼景宗重病時,耶律隆緒僅十二歲,於是他在臨終之時留下遺詔“梁王隆緒嗣位,軍國大事聽皇后命”,將遼國交到了二十九歲的蕭綽手裡。

在其攝政期間,改革弊政,御駕親征兩敗宋軍,迫使北宋簽訂《檀淵之盟》,使遼國國力達到鼎盛!
這是一個能夠將所有權臣都治的服服帖帖的人物,她所治理下的遼國“國無幸民,綱紀修舉,吏多奉職,人重犯法”,“南京及易、平二州以獄空聞”!


Mr這史香


文/史事春秋

與武則天、慈禧一樣,蕭太后也是歷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之一。歷史上的蕭太后被稱為“承天太后”,是遼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軍事家。 蕭太后,名綽,小名燕燕,是遼北院樞密使兼北府宰相蕭思溫之女,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后,遼聖宗的生母。

▲ 蕭太后

遼景宗時期,蕭皇后的的政治、軍事才能已嶄露頭角。當時,遼景宗身體不好,蕭皇后參與軍國要事決策,“境內刑賞、政事、用兵追討,皆皇后決之”,當時蕭皇后傾向漢化,主張革新。

到了遼聖宗時,蕭皇后榮升為蕭太后,因兒子才12歲,她奉遺詔攝政,遼聖宗繼位之初,遼朝處於“母寡子弱,族屬雄強,邊防未靖”的局面。因此,蕭太后整頓吏治,提拔治國之才的人擔任要職,加強對宗室的約束和對吏民的管理,使政局漸趨穩定。蕭太后注重改善契丹族和漢族的關係,她還經常出入疆場,贊成宋朝提出的議和要求,雙方訂立“澶淵之盟”,促進了契丹族和漢族的友好交往。

▲ 影視劇照

經過蕭太后的治理,遼朝開始步入全盛時期,為遼朝盛世奠定了基礎。景愛先生給她的評價是“她是一位古代少見的女政治家、女軍事家。”大家對蕭太后活捉楊業一事也是誤讀,公元986年,宋軍三路大舉攻遼,戰爭初期,遼軍獲勝,遼將耶律奚達捉住宋軍大將楊業。蕭太后曾密令統帥耶律斜切勿用暗箭傷害楊業,必須活捉。耶律奚達正是用暗箭射傷楊業而捉住的為此,受到了蕭太后的處分。由此可見蕭太后對楊業的欽佩和重視。

此外,真實的蕭太后並沒有與漢官韓德讓有君臣之戀,是有人制造了他們的緋聞以醜化蕭太后,這些都在景愛先生的《歷史上的蕭太后》中加以考證澄清。

▲ 韓德讓

(參考史料:《宋史》、《遼史》、《楊家將》)


我是專注於歷史研究的“史事春秋”,歡迎大家關注!


史事春秋


遼國在歷史上共歷九帝,國祚二百零九年。在遼國,蕭氏是僅次於皇室耶律氏的貴族。在遼國皇帝的后妃中,蕭姓皇后就佔據了十餘位。但提起遼國的蕭太后,一般特指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后蕭綽。






蕭綽在景宗時即參與朝政,聖宗耶律隆緒時又臨朝攝政二十七年。在她主政期間,重用賢臣穩固政權,改善民生與民生息,改革吏治選拔人才。蕭綽文治武功,巾幗不讓鬚眉,以太后之尊,帶幼帝聖宗親征伐宋,最終取得大勝。遼國在蕭綽的勵精圖治下,國力達到了最為鼎盛的時期。而蕭綽也成為遼國曆史上眾多蕭太后中最有成就的一位太后,從而名垂青史。

蕭綽出身於遼國的顯赫貴族,她的母親是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女兒呂不古,呂不古是遼國首位正式獲得公主稱號的皇帝的女兒。蕭綽的父親蕭思溫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皇后述律平的近親,是遼國的外戚重臣。蕭思溫有三女,但他最看重的便是自幼做事嚴謹認真的幼女蕭綽,認為此女日後必成大事。



公元969年,蕭思溫陪遼穆宗耶律璟到懷州黑山打獵。因為穆宗耶律璟平日對近侍殘忍兇暴,殺人如麻,所以在耶律璟爛醉之際,近侍花哥、廚子辛古等人忍無可忍,將耶律璟刺殺。

由於耶律璟無子,當時蕭思溫便極力擁戴遼世宗耶律阮的次子、穆宗耶律璟的侄子耶律賢繼位。

耶律賢接到蕭思溫的密報得知穆宗耶律璟在懷州死去時,立即率騎兵千餘人趕往懷州,在穆宗靈柩前宣佈即位。

出於對蕭思溫擁戴之功的回報,景宗耶律賢任命蕭思溫為北院樞密使、北府宰相、尚書令,晉魏王。蕭思溫加官進爵的同時,他的幼女蕭綽被景宗召入宮中立為貴妃,三個月後又升格為皇后,此時蕭綽年僅十七歲。



景宗耶律賢在四歲時,父親世宗耶律阮死於燕王耶律察割叛亂。當時年幼的耶律賢被廚官所救,這才死裡逃生。但自此一劫,耶律賢自幼便體弱多病。所以,蕭綽被冊封為皇后後,逐漸地參與到朝政來。

蕭綽參政後,展現出出色的政治才能。她知人善任,任用賢臣耶律賢適出任北院樞密使兼侍中;她重用漢臣,任用韓匡嗣出任南京(今北京)留守。遼國在蕭綽的治理下,國勢有所上升。在976年,景宗耶律賢下詔准許史官在記錄皇后蕭綽之言時,將蕭綽“亦稱‘朕’暨‘予’”。這實際上意味著蕭綽在地位上已與景宗皇帝平起平坐。自此以後,蕭綽實際上已成為遼國的最高統治者。


景宗耶律賢的父親世宗耶律阮三十四時死於察割之亂,而耶律賢也在三十五歲時英年早逝。臨終之際,耶律賢遺詔傳位於長子耶律隆緒,軍政要事聽皇后蕭綽命,耶律斜軫與韓德讓為顧命大臣。

耶律隆緒即位時年僅十二歲,當時遼國皇族都擁兵自重,皇權極不穩固。為防止主少國疑,皇太后蕭綽再次展現出高超的智慧,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安定了局勢。

首先,蕭太后任命耶律休哥為南京(今北京)留守,鎮守邊防;又任命耶律斜軫為北院樞密使,管理內政。蕭太后的父親蕭思溫對耶律斜軫有舉薦之恩,耶律斜軫還娶了蕭太后的侄女,所以耶律斜軫絕對是蕭太后信任的心腹。

同時,蕭太后依據南院樞密使韓德讓的建議,命令皇族宗室“諸王歸第,不得私相燕會。”又令皇族親屬入宮為質。如此,宗室諸王逐漸失去兵權,又投鼠忌器,皇室內部爭權的隱患迎刃而解。



皇權穩固後,蕭太后專注於遼國的民生髮展。她首先廢除了隸制,還奴隸以人身自由,調動了平民的勞動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飛躍發展。她還改革了人才選拔制度,變世襲製為科舉取士,為遼國招攬了大批人才。遼國社會經濟在蕭太后的治理下,得到了持續、飛速的發展。

蕭太后在治理內政方面,睿智開明,政績斐然。在軍事方面,蕭太后也冷靜果敢,親臨疆場,膽魄不輸鬚眉。

986年3月,宋太宗趙光義聽信蕭太后與韓德讓的曖昧傳言後,認為遼國國主年少,蕭太后寵幸用事,所以趁機發兵攻遼。


面對大宋的數十萬大軍,蕭太后臨危不亂,帶幼帝聖宗耶律隆緒親征疆場。

在蕭太后的調兵遣將下,遼軍一改先前的頹勢,戰局逐漸被扭轉。

在岐溝關大戰中,宋軍大敗;在陳家谷口一戰中,宋將楊業被俘,楊業的二子楊延玉戰死。楊業被俘後絕食而亡。

這場為時半年的“雍熙北伐”在蕭太后的冷靜指揮下,取得對宋軍的完勝。而宋朝經此一役,失去了收復幽雲十六州的最好時機,對遼國從戰略進攻也轉入了戰略防禦。

1004年秋,蕭太后、聖宗耶律隆緒率遼軍攻宋,大軍一路勢如破竹,直逼澶州。在寇準的建議下,宋真宗趙恆御駕親征澶州,宋軍士氣大增,遼軍攻城不利,連先鋒大將蕭撻凜也被宋軍重創頭部,重傷不治。



在戰事陷入膠著之際,蕭太后審時度勢,權衡再三,有意與宋議和,但又要求必須由宋先提出議和意向。

宋真宗趙恆本來就不想再打下去,議和正中其下懷。在議和進程中,蕭太后利用宋朝求和的心理,先發制人,雙方最終簽署澶淵之盟。盟約約定:遼聖宗稱宋真宗為兄,宋真宗稱蕭太后為叔母;宋向遼每年交納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等。

蕭太后巧妙地利用心理戰術為遼國爭取到最大利益。澶淵之盟的簽訂,也使宋、遼進入了百餘年相對和平的時期。正是由於蕭太后的高曕遠矚,使宋遼兩國的百姓獲得了休養生息的時機。



1009年十一月,蕭太后還政於聖宗耶律隆緒。同年十二月,五十七歲的蕭太后死於風寒。

蕭太后在遼國政壇活躍了整整四十年。在她主政時期,她文能治國,武能安邦,文治武功,將遼國推向了國力最為強盛的時期。蕭太后以其出色的政治才能被後世推崇為我國曆史上為數不多的傑出的女政治家。


歲月是一條河流


這個問題問得其實很有問題,因為遼國的蕭太后是不止一個人的。這裡問的蕭太后是其中的哪一位呢?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認為就是遼聖宗耶律隆緒的母親,蕭綽。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因為十分崇拜漢朝丞相蕭何。於是,將自己的後族統一賜姓蕭。所以,遼國的所有太后,除了阿保機的老婆之外,就都是蕭太后。遼國前期的歷史很混亂,混亂的原因其實是契丹各部族之間的各種爭權奪利,以致從遼太宗之後,皇權常常是以殺伐來角逐。

因此,當遼穆宗駕崩之後,遼國的南院大王兼丞相蕭思溫封鎖消息,立了自己覺得比較好控制的耶律賢為帝,這就是遼景宗。不僅如此,蕭思溫還把自己的小女兒蕭燕燕嫁給遼景宗為貴妃,不久又被立為皇后。這就是遼國曆史上著名的蕭太后,蕭綽。



其實,當然最有希望當皇帝的人是蕭思溫的大女婿,他是穆宗的親弟弟。然而,蕭思溫卻對大女婿封鎖消息,導致他失去了繼位的機會,最後抑鬱而終。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劇了蕭綽姐妹之間的恩怨。而蕭綽的一生都在與她的姐姐們戰鬥,最終殺掉了她的兩個姐姐。

由於遼景宗體弱多病,很快朝政就由蕭綽一手承擔了。以至於遼國只知有皇后不知有皇帝。遼景宗在位十四年,與蕭綽也算十分恩愛,生下了三個兒子,其中長子耶律隆緒後來繼承皇位,成為遼國曆史上有名的聖主。

並且,蕭太后在兒子登基之後就舉大軍伐宋,御駕親征打到了黃河邊上的澶州。於是,遼宋在澶州城下締結了澶淵之盟,從此兩國之間和平相處了一百多年。這也為遼國進入全盛時期奠定了基礎。



當然,蕭太后在中國的民間並不是什麼正面形象。中國的民間小說裡,一直流傳著蕭太后與遼國丞相韓德讓之間的緋聞,甚至編出了蕭太后下嫁韓德讓的故事。1009年,蕭太后在掌權四十年後,還政於遼聖宗,並於同年去世於去南京(今北京)的途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