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民企製造企業,近幾年遇到了很大挑戰,甚至談實業色變,大家怎麼看?

峰兒322


我09年開始的,剛才看了一下,相同的產品09年平均成交價25元,今年平均成交價9.75元。平均工資09年2000,今年5000。房租09年16萬,今年32萬。之所以還活著,1設備更新了2輪,以設備換人,人數減少了60%,產能提高了3倍,2工藝持續更新,不良品,損耗降低了20%左右。3庫存,待料時間降低了一半。我公司除了老闆,產品沒有變,其他的都變了幾輪了。外邊環境翻天覆地,日新月異,製造業從業人員,要麼變,要麼死!設備,工藝,人員,管理 還是老一套的,只能等著被超越,被淘汰!抱怨,牢騷阻擋不了社會的發展洪流。最後說句找罵的話,這些馬車伕不被淘汰,哪有我們汽車司機的路可走?


博爾傑


剛過完年,一個朋友東莞的,廠關了,問為什麼?200-300人的廠一整棟樓的廠房,老闆說房租5年到期了,續租漲70% ,我問:多少?8萬漲到13萬,我說這麼大廠5萬一個月利潤沒有嗎?回答有呀,但是錢收不回來,算上利息,就沒有了,漲五萬等於白乾了,風險勞心勞肺 沒有意義了!關成一個頂樓小房間,一個會計一個老闆,為什麼?因為他有2000萬的外債和2000萬的債權,說白了就是這裡去催款,轉手還債主,都是賬期都是爛賬,你可以放棄你的債權,但你不能讓別人放棄你的債務,只能打算用一到兩年時間專門催款還債,這都是活生生的例子,他廠不倒閉,我們一直還以為他多大個老闆呢!工廠的空壓機那麼大 ,好幾臺,注塑機幾十萬一臺幾十臺,實際給5萬的漲租壓垮!


戰系


我突然發現一個問題,企業家為什麼不肯和技術員工,工人分享成功達成風險共擔,是因為國內企業家都是通過變賣家當親戚朋友東拼西湊借錢弄來的啟動資金,自己一個人嘔心瀝血創的那點家當,人的本性是有私心的,人付出那麼大代價弄出來的成就絕對是不可能和他人分享的,不僅中國,西方,美國都是這樣,那些所謂的家族企業,財團不正式這樣麼,我的疑問是中國有多少企業是通過國家無息貸款,大學生創業基金這類資本支持而成就的企業,這些企業把成果分享給技術工人,員工的概率會大很多,如果沒有這樣的企業,那麼其實這個經濟上的問題還挺複雜的,你不能要求一個企業家把拿自己身家性命創出來的東西和人家分享,這也是問題所在,理念相悖的後果就是惡性循環,員工沒有積極性,企業主急於變現資本,總得而言,風投的進入有一定的緩解,然而銀行這一塊走的路還有很長,除了硬塞給國有企業貸款,能做的還有很多


李流比


不能簡單地就說實體經濟不好搞了。虛擬經濟以後也不是那麼隨便賺錢了,再想產生讓全社會眼紅、坐不住的效益怕是也很難。這幾年就是因為虛擬經濟瘋狂生長在社會信用、金融風險、經濟泡沫、實體經濟融資難度加大等等方面造成很壞的影響。從新聞上可以看出,國家這幾年會將更加規範虛擬經濟的發展,促使虛擬經濟在推進實體經濟發展中發揮應有作用。

當全社會指望虛擬經濟掙快錢的思維和精力都回潮到實體經濟時,恰恰是實體經濟自身進行轉型升級的有利時機。

實體經濟是立國之本,任何時代都不可能放鬆實體經濟發展。十九大以後,我國尤其重視實體經濟,下力氣"正本清源"。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方向進行轉型升級。在轉型換擋期,實體經濟因技術升級、工藝轉換、人員配備、設備投入等諸多方面而造成經營的艱難期。這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必須經歷的階段。相信經過這個時期的儲備優化後,我國實體經濟仍會迎來美好的明天。對民營製造業來講,可能會多需要一段時間,對服務業和農業來講,也許就一兩年後就迎來了很好的發展期。


Ukola瞭望哨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增長由高速轉為中高速,很多行業發展不再像以前那樣快了,不單單是實體經濟,就是虛擬經濟也沒有以往發展快了。只是實體經濟相對於虛擬經濟放款的速度更大而已,就讓人們覺得實體經濟增長出現了非常大的困難。

2016年以來連續三年我國GDP增速都在7%以下。這個增長速度是是1991年以來增速最低的三年。以前就是經濟形勢再不好也能達到8%以上,比如在90年代的末期的亞洲金融危機中,我國GDP增速也能達到8.3%以上。


經濟增速下滑了,自然就會影響到老百姓的收入,收入降低了就會影響對消費品的需求。再傳導到實體經濟行業就是銷量增長速度下滑。這是一個正常的傳導機制。所以說收入是一連串的事情,收入的變動能夠對各行各業產生很大的影響。

我們就拿2018年的汽車行業來說。去年全國汽車銷量2,356萬輛,較2017年下跌5.8%。2018年是至今28年以來,全國汽車銷量首次出現下跌的年份。這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的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期,全國汽車銷量也不曾出現下跌。


2018年全國汽車銷量出現下跌,主要原因不是我國汽車保有量飽和了。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車保有量還很低。銷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居民的收入增長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同時由於房地產行業價格出現了飆升擠佔了居民大部分的收入,那麼用於消費像汽車這樣的大宗產品家庭支出當然就減少了。

剛才說過不單單是製造業的增長速度受到的影響,就是一些前幾年發展勢頭非常旺的虛擬經濟,這種速度也出現了下滑,不再像往年那樣風光。就拿騰訊來說,2018年第三季度控股營業收入約為800億元,同比增速為24%,其中游戲板塊還出現了負增長。騰訊控股的這個增速是近幾年以來最低的一年,像往年的遊戲板塊都是非常賺錢的,增速都在百分之三四十,2018年的第三季度竟然出現了負增長。


說實話,任何一個經濟體高速增長的時間總是有限的,不可能永遠維持下去。一個行業一家企業也是一樣,不可能永遠是高速增長,總有恢復到正常的一天。改革開放40年過去了,我國GDP年均增速達到9.5%。現在,國GDP增速已經下滑到6.5%左右,且再也不可能恢復到8%以上的增速了。

宏觀環境影響行業增長的根本性因素。不論是實體行業還是虛擬經濟,能維持現在的增長速度已經不錯了,未來甚至還有可能進一步下滑。


財經知識局


感謝有機會回答這個問題,實體經濟和民營製造業遇到很大挑戰是事實,今天藉此機會簡單談談我的觀察。

實體經濟難做跟電商有沒有關係?

雖然大家都在說實體經濟,但是真正的實體經濟代表那些?相信很多人都沒有一個概念,簡單來說大家把實體經濟給狹義化了,判斷標準就是有實體經營場所為主的經濟就叫實體經濟。比如:服裝店、便利店、餐飲店等等。那麼電商算不算實體經濟?按照我的理解也算是的,因為畢竟電商也是有經營場所(只不過經營場所在網上,但是辦公場所總是要有的對吧)。但是估計很多人把電商作為虛擬經濟來看待,那麼我今天就簡單談談區分。

對於大多數生產廠家來說過去的經營模式是:出廠——總經銷商——分銷商——代理門店——消費者;如今互聯網出來後變成,出廠——電商——消費者。中間省略了至少2個環節,自然網上很多東西就比實體店的便宜了。

所以個人覺得很多人把電商作為實體經濟難做的一個原因,其實個人是不敢苟同的,這種模式的成功只能說明過去我的的市場渠道是有問題的。而且電商對於一些行業的衝擊是有限的,最大的就是:服裝、食品、電子產品等,不過說到底對於製造廠商來說衝擊不大(畢竟廠商最後的產品都賣給消費者了,只是渠道商利益受損)。

製造業難做的原因在哪?

第一、消費群體沒錢了,簡單來說就購買力不足。這個是市場問題,企業產品賣出去自然生意就會受到影響,而如今很多人的消費水平確實很有問題。有個數據顯示現在只有50%的人月純收入(扣除房貸、車貸等)達到2000元,說明了什麼問題,有很多人沒有錢去消費。

第二、生產成本提升。

主要體現在房租、水電費、人員工資、設備更新等方面,一個製造企業最大的成本就是在人員工資這塊,但是面臨著不斷提高的勞動力成本很多企業不堪重負是必然。

第三、不掙錢或者融資難。有個數據顯示,我國3000多家上市企業中有大約95%或多或少參與過房地產投資,說明了什麼?過去很多年真正做企業的不掙錢,不得不把資金投入到房市上了,這才是助長我國很多城市房價上漲的根本。自然一些想做實體的企業自然沒有錢來進行產品研發和生產了。

困難是暫時的,沒必要那麼誇張

第一、互聯網對於線下的衝擊基本已經到了後期,很多互聯網企業要做線下體驗店就是例子,比如:小米之家、京東便利店等等,畢竟一個沒有體驗的購物是不完美的。

第二、實體經濟已經開始回過味了,開始利用互聯網。尤其是以服裝店、便利店、餐飲店、工作室為主的這些小實體,都已經轉變了經營模式,不再以地段為王了。因為他們發現可以利用互聯網手段來彌補地段不好而錯失的客流量。

第三、資本的口子已經開始向製造業準確輸送。不論是央媽還是其他商業銀行都在積極為製造業創造更好的融資環境,包括上面講的過去上市企業參與房地產的情況,已經很多地方明確了禁止企業購買房產。雖然說很多政策來的晚了點,不得不說現在亡羊補牢還來得及。

綜上,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問題,而且互聯網給我們經濟的衝擊是世界上任何國家沒有經驗的,我們也是在摸索中前進,發展中解決問題。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原創不易喜歡就點贊、關注、轉評吧。


勇談房產壹貳叄


投資若是為了賺錢,還是遠離實體經濟為好;若是為了情懷,不妨放手一搏。

中國有三個產業。三號產業主要指銀行信託證券業。本行業號稱經濟血脈,由於來錢多,來錢快,資本趨之若鶩,終於形成高脂血症。血脈裡裡外外,上上下下富得流油,肌體潛伏大量慢性疾病而渾然不知。

二號產業加工製造。本行業標誌生產力水平,為百業筋骨,強國根基。古列強馳騁海陸無不賴此船堅炮利,兵強馬壯。今列強厲兵秣馬,蓄勢待發寄希望於機械製造與自動化。世界各國由於“脫實向虛”,頻繁爆發資本主義經濟危機(21世紀兩次——互聯網泡沫、次貸危機),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正忙於“再工業化”,新型~~主義國家正在對抗輸入性經濟危機和由於自身發展不平衡帶來的各種危機。

一號產業種地採礦。本行業為社會根基。所謂根基就是埋在地下,每日與蛆蟲做伴,不見天日,為的是營養枝幹防風沙,鬥海浪。目前殖民地農業、殖民地礦業通吃全世界,傳統農業、傳統採礦業紛紛破產,成為全球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洩洪區”。

回到本題,竊以為目前投資實體經濟,只有主權國家和跨國資本有這個實力;如果講好故事,天使資金(投機資本)也可以陪你走一段;個人投資不被我看好。

當然了,實在沒啥乾的又不差錢,從小打小鬧開始也未嘗不可,萬一做大了呢?


於廣濤報道


很正常的一個經濟規律,20年前的美國和日本,也同樣經歷過這樣的階段,當前我國實體經濟主要面臨三個挑戰:

第一:高額的租金成本

第二:人力成本逐年遞增

第三:電商的衝擊

所謂危機的背後就是轉機,不是實體經濟不好做了,而是需要轉型了,東南亞的越南、印度、等國家,他們的人力成本更低,所以,越來越多的工廠遷到東南亞去了,而中國的實體經濟必然會向智能製造轉型升級,這是美國不願意看到的,等到有一天,中國的科技實力超過美國的時候,美國就會失去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下面,我從自己身邊的案例出發,看看實體經濟究竟遇到了怎樣的挑戰。

兩年前,馬雲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所以,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開始轉型做新零售,線上線下結合,打造自己的社交電商體系,以及內容電商體系,開始將線上銷售渠道從淘寶、京東,過度到微信、抖音等平臺,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內容電商的形式,一些網紅店、網紅服裝崛起了,最近以張大奕為代表的杭州如涵電商已經在美國納斯達克遞交了招股書,而這家公司的主營業務就是社交+內容+電商,旗下籤約了100多名KOL,這就是一個新零售企業轉型的縮影。

不是實體不好做了,而是消費者的購物方式發生了變化,如果跟不上這個時代的變化,實體企業最終就會變成別人的代工企業,面對越來越高的人力成本,傳統的實體企業將寸步難行。


蔣昊說經濟


實體經濟的挑戰主要有二:一是市場,二是資金。

表面上看,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有衝擊,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幫忙也是巨大的。再之,時代正往更效率的通與聯發展,虛擬經濟正以勢不可擋之勢融入我們的生活,如果實體經濟遇到重大挑戰,而去怪罪虛擬經濟的存在及發展,不客觀,不理性,也不夠寬容。

首先講市場。

中國經濟在不斷向前,生產力的不斷提升是有目共睹的,生產力的提升意味生產能力的提升。這些年,產能過剩,以及供給側改革,大家應當都有耳聞。產能過剩,意味著供給與需求失去了平衡,意味著產品可能賣不出去。沒有訂單,或是產品在市場銷量不振,這對實體經濟才是最要命的事。

產能過剩的情況在比較多的領域都有存在,對於企業而言,實際表現就是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了,東西難賣,價格難穩。市場暢通才能正常運轉,市場不暢就有危機存在的可能,實體經濟對市場的把握能力弱了,這才是最重大的挑戰。

其次講資金。

一般市場不夠通暢的時候,也意味著企業的現金流比較有限,這時候需要正常運轉或產品創新,就需要有資金來源。融資對於大企業來講,即使整體市場環境不振,但起碼自身的實力在那裡,容易度過難關。而中小企業想融資就太難了,這個“難”體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銀行並不喜歡雪中送碳,對經營困難的中小企業而言,幾乎是不可能的,加上一些企業因發展困難,本身信用就存在汙點,就在銀行那兒掛了號了;其二,民間融資也很貴,應當10%左右的年息是有及格線。

當然,實體經濟所遇到困難是多重的,除了市場與融資的因素外,還有稅負高與房價高等問題,這裡就不展開分析了。

也許,挺住,意味著一切。這話是里爾克說的。


波士財經


不要再找什麼“規律”了,“規律”是騙人的鬼話!因為,你永遠也無法用同一個圓規在同一個地點畫出同一個像樣的圓,因為,宇宙中沒有相同的兩個座標點!因為,實體和虛擬總在不同的時段進行著不同的變化!人的思維應該與時俱進同步走才跟得上節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