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戰場在哪裡 我就在哪裡

作者:鄭維 重慶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

1月29日開始,鄭維與同事舒坤秀一起,赴黔江定點醫院開展醫療救治和疫情防控的新聞報道。


大年三十,湖北武漢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而封城的消息,讓六百公里外的重慶城也開始瀰漫著緊張的氣氛。身邊的親戚朋友相互提醒注意安全,都忙著搶購生活用品。每天,各種有關疫情的消息鋪天蓋地,每個人都焦慮不安。

1月29日,融媒體新聞中心領導找到我,開門見山地說:“中心成立了特別報道組,安排你到黔江定點醫院採訪疫情,有問題沒有?”其實說實話,那一刻我腦海裡閃過了一絲不安。但僅僅一剎那,這絲不安就被“重回戰場”的責任和興奮所取代。我立即回答:“沒問題,服從組織安排。”就這樣,我成為了一名“逆行者”。

記者手記:戰場在哪裡 我就在哪裡

回家簡單收拾了行裝,給父母打了一個電話,我們連夜驅車趕往黔江。一路上,我思緒萬千。新冠疫情形勢嚴峻,從中央到地方,從醫院到部隊,從社區到每一個百姓,都嚴陣以待,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恍惚間,我彷彿又回到軍營。20年前,我入伍參軍,最難忘的就是參加了“高原風暴1999”和“礪劍2000”兩次軍事演習。嚴格的部隊生活錘鍊了我的意志,也讓我堅信:聽黨指揮,令行禁止,這是打贏每一場戰爭的致勝法寶。現在,我是一名記者,卻也如同一名戰士,即將去往我的戰場。

記者手記:戰場在哪裡 我就在哪裡

到達黔江新冠病毒肺炎集中收治醫院後,我們連夜聽取了有關負責人介紹醫院情況。這家醫院主要收治酉陽、秀山、彭水、黔江、武隆的患者,而我們當時所處的五樓病區,那會兒還住著兩名疑似患者,危險性非常大。那個時候,我們的防護裝備並不齊全,我只戴著一次性普通口罩,連外科口罩都算不上。而市級專家組成員,也只是戴著外科手術口罩。經過商量和權衡,最終一行人撤退到了其他樓層,繼續開展準備工作。

在醫院,我們早出晚歸,拍攝記錄著醫生護士們的工作。他們每天都冒著巨大風險,一不小心就會被感染,這些忙碌的身影讓我們充滿敬意。醫院裡有兩位重症患者,醫生為他們量身制定了治療方案,他們的治療情況牽動著每個人的心。就在我們到達的第三天,終於拍到一個振奮人心的畫面。那是在一次會診中,救治組長在分析完病人的各項檢查指標後,宣佈重症病人的情況明顯好轉,治療方案取得了效果。那一時刻,在場的每個人都很振奮。雖然這只是一個簡單的會議畫面,但我深知,這個鏡頭彌足珍貴,因為在這背後,凝聚著醫護人員太多的付出和心血。


記者手記:戰場在哪裡 我就在哪裡

截止目前,我們報道組已在一線醫院採訪了10天。戰“疫”前線這十個晝夜,我們每天奔波在發熱門診、醫生臨時生活區、檢驗室等處,製作多條報道內容,也用鏡頭記錄下無數個感人的畫面。陸續發回了《渝東南區域首例新冠重症患者治癒出院》等多條有影響力的新聞。

每當我把新聞短視頻發到朋友圈時,都會在親戚朋友中引起不小的反響。他們說,從我做的新聞報道里,看到了醫護人員救治病人的艱辛,也深切感受到了黨和政府採取果斷措施的良苦用心,當然更明白了,每個市民都應該做好防護,不給國家添亂。我相信,這就是鏡頭的力量,這就是一線採訪的價值,這點點滴滴,都在匯聚為我們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信心。


記者手記:戰場在哪裡 我就在哪裡

從一名戰士到成為一名記者,算算也有10多年了。從武到文,從烽火戰場到新聞現場,這樣的跨度看似很大,但我卻越來越清晰地感受到,它們其實也有著共通之處。十幾年新聞記者的生涯,不乏辛苦和驚險。假扮學生家長偷拍補課機構,暗訪調查非法收集加工廢棄化工用品的利益鏈條……每一次,不都也象戰士一樣,第一時間奔赴一線,全力以赴攻下目標。一個個鏡頭、一篇篇報道,就是我們的“戰果”,我們通過自己的方式,傳遞真相、傳遞力量。


記者手記:戰場在哪裡 我就在哪裡

當戰士時,我曾在軍旗前宣誓,戰場在哪裡,我就在哪裡。現在,在抗擊疫情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同樣的誓言依然在我心裡迴響:新聞現場在哪裡,我就在哪裡!


(第1眼-重慶廣電記者 鄭維 編輯 蔣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