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上獲得青雲計劃的文章,評論極少過百,這是否反應了深度文缺少互動?

書從文


相信隨著頭條粉絲的增量,關注內容,重視原創的讀者會越來越多。我們幾個培訓師都是才加入頭條,對與論據邏輯清晰,論證系統深刻的好文會收藏起來作為培訓素材在整理。


一禮


青雲計劃獲得者的文章,大多是各領域較有建樹者所寫,專業性較強,往往宏篇大論,站在頭條號的角度講,確實為頭條號增色不少,頭條號給予一定的獎勵也無可厚非。但作為頭條號的讀者來說,持娛樂心理的較多,像一些心靈雞湯、笑話之類,能夠為平淡生活增添快樂的短文較受歡迎,往往點贊評論較多,這是現實。很多青雲計劃創作者苦心伏案寫出來的佳文往往被大眾冷淡,心理會受影響,同時也會影響到創作熱情。頭條號作為大眾平臺,彙集了諸多文人墨客、專家學者,但更多的是圍觀鼓掌的觀眾,面對諸多可供選擇的文章,不可能都一一品評,還是抱平常心,安心創作,不負自己的才氣,寫出有水平、有觀點、有氣勢的文章來,對得起自己,對得起觀眾,對得起頭條平臺,就可以了。


中意245495812


俗話說得好,蘿蔔白菜各有所愛,茄子辣椒各有所挑。如深度好文,可能更多的是對於這篇文章涉及到的領域來說的。


小生不才666


在中國,看完百年孤獨的人肯定沒有看過射鵰英雄傳的人多。

同樣,優質的內容也是挑受眾的。




飯米歷


人的認知是,深度好文,並非定要大眾接受,過人理念,必須驗證,接受並不等於互動,互動需有對等認知。


有形無形448


現在多數人刷頭條只是大概關心一下當時社會發展,當局有什麼政策,其他的都被各種娛樂消息,短視頻佔據了,至於深度文互動,少是必然的。


東城半月


並不是。這其中有很多種情況,就拿個人常看的文化和歷史類的文章來說吧。

其實,個人覺得,頭條應該改一改青雲的評選細節。

一是,讀者群較少。

文化和歷史類的文章,本身的針對閱讀人數就少,如果再細分到每篇文章對應的類型,讀者群更加的少,閱讀人數少是必然的。

這類文章的讀者群,並不是每一個讀者都是強喜好者,很多讀者只是對這類文章感興趣,或者覺得自己相關知識欠缺,希望彌補一下。這在碎片化閱讀的時代,很多這類的讀者其實根本就靜不下心讀完文章,或者根本就看不懂文章的內容,從而會更少的評論。如果仔細觀察,這類文章即便有較高的閱讀量,評論數量和閱讀量完全不成比例。

二是,這類文章有時候並沒意義。

很多青雲的文章都像論文一樣,論點、論據都詳細的要命,甚至從開頭直到提出論點都要寫上幾百個字。

這樣其實很討厭。很多讀者看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看那些長篇大論的論據和論證過程,而是看論點,在對論點有疑問的情況下,才會簡單看幾條論據。很多時候,看完論點、論據發現毫無新意,純粹就是偽標題黨,所以根本不可能評論。

三是,對這類文章的讀者來說,文章內容無意義。

很多時候,個人看這類文章,看了標題就知道內容寫的什麼,大部分都不會點開。即便點開,也是快速瀏覽一下,看有沒有自己所不知道的內容,如果有則細看,如果沒有直接就關了。

要知道,歷史和文化類的讀者,很多都是有一定基礎的。而青雲類的文章,完全像針對小白一樣事無鉅細的講解,實在令人煩。這也就是,大部分的歷史事件點評、詩歌點評,我基本不看的原因,這些東西對我來說早看過了,再看一遍毫無意義。

個人覺得,不同的文章針對不同的讀者,應該有不同的針對性,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全部都像課文、論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