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顏寧中國院士落選,出走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原因為何?

對於科研、學術工作者而言,院士這個頭銜是大家努力奮鬥的目標,不僅象徵著地位、身份,更多的是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認可,為社會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於是,每年的院士評選都是聚集了國內一流的科研學術工作者,優中選優。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能當選,其中部分人難免經歷落選的命運。

清華教授顏寧中國院士落選,出走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原因為何?

近日,美國國家工程院對外發布消息公佈了2020年新當選院士、外籍院士名單。此次共增選了87名新院士以及18名外籍院士。在這18位外籍院士中,華人佔有7席,分別是:李飛飛、劉鎮欽、範欽強、俞久平、曾亮、張捷以及鄧中翰,而鄧中翰唯一一位中國籍學者,被選為國際院士。

其中李飛飛是一名才華與顏值並存的人工智能專家,作為斯坦福大學的紅杉講席教授以及以人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HAI)院長,李飛飛在人工智能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獲得了“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清華教授顏寧中國院士落選,出走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原因為何?

同時,2017年也有一位才華與顏值並存的中國籍科學家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她就是顏寧。說起顏寧大家或許並不陌生,顏寧曾是土生土長的清華人。從清華大學本科畢業後,他便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07年,已經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博士後的她選擇回國,在清華大學擔任教授和博士生導師。這一當,就是10年。10年後,也就是2017年,顏寧成為中科院院士候選人,年僅40歲的她如果順利當選,那麼她將改寫最年輕中科院院士的記錄。

清華教授顏寧中國院士落選,出走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原因為何?

然而事與願違,當年她落選了。同年,他選擇離開清華大學,前往普林斯頓大學擔任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職位 。顏寧的學術能力有多強呢?工作十餘年,累計在《Nature》、《Science》、《Cell》(這些都是國際頂級期刊)發表論文近30篇。要知道普通教授能夠在這種級別雜誌發表一篇都極其不易,而她一發就是近30篇。然而即便是這樣,仍沒有成為中科院院士。

清華教授顏寧中國院士落選,出走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原因為何?

到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之後,工作僅2年,他便獲得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獲選那段時間更是在國內引發劇烈轟動。在國內不被認可,怎麼到了國外就馬上當選了,不少網友好奇原因究竟是什麼?

在分析原因之前,我們得首先搞清楚中國院士和美國院士的區別。搞清楚這個之後就好理解了。

1、性質略有差異

美國國家科學院是一個由傑出科學家組成的非營利性協會,是私立的,而且讓人更為詫異的是每年居然還要交會員費,需要給美國政府提供義務諮詢,和我們所說的“義工”有點類似。但是中科院就不是私立了。成立於1949年11月的中科院,是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諮詢機構、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其上級主管部門是國務院。所以說盡管都是由傑出科學家組成,但是兩者之間的性質還是有一定差異的。

清華教授顏寧中國院士落選,出走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原因為何?

2、評選方式不同

要想成為中科院院士,那兒必須得自己提出申請,而且還需要其他院士推薦,而且還要求了相同學部的院士所佔推薦人數比例,可以說是要求極其嚴格。而對於美國科學院院士的評選就相對簡單一些,不需要個人提出申請,只要能力出眾,學術成果突出,那不用你申請,相關部門自然會注意到你,然後給予你這一崇高榮譽。當時就有一種說法,顏寧教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消息都是從朋友祝賀的信息中得知的。

清華教授顏寧中國院士落選,出走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原因為何?

3、評選衡量方式略有不同

儘管兩種院士對於學術科研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但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似乎除了學術科研能力之外,還比較看中為社會所作出的貢獻,以及一定的資歷。而美國就更注重學術科研能力。

4、院士身份地位不同

在國內院士不僅伴隨著榮譽,還有地位,以及優厚的待遇。但是在美國似乎就沒這麼樂觀。在美國,院士僅是一種榮譽,而這種榮譽在工作上似乎幫助不是很大,待遇沒什麼變化,職稱也沒有明顯的提升,相反,身上的責任和義務倒是增加了不少。但是畢竟是大家對自己的認可,所以能當選當然最好啦。此外,美國科學院院士要繳納會費,後續沒有持續的貢獻還會被取消頭銜。而中科院院士只要沒有犯特別大的錯,就是終身頭銜。

清華教授顏寧中國院士落選,出走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原因為何?

那麼結合以上4點,我們可以發現顏寧教授如果在國內評選院士的話,那麼她當時才40歲,資歷肯定是不夠的。但是她的科研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這也是為何當年中科院院士落選,前往美國後,工作2年便被評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主要原因。

人各有志,希望未來顏寧教授能做出更多突出的貢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