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當有為

宅當有為

宅在家時,你會做什麼?2月3日,微信名為“時間主人”的一個人曬出了自己因疫情而居家隔離1周來的收穫清單:讀書43.6小時、書法練習16.4小時、力量訓練10.5小時。在一臺跑步機上揮汗如雨的照片下方,“時間主人”勉勵自己並告訴大家:“宅著,但別讓時光虛度。”

人的一生中,都會有一些時間因為某種原因而宅著。足不出戶的日子裡,有的人過得充實而有意義:加緊學習、刻苦鍛鍊、彌補親情……而有的人過得頹廢而無聊:睡懶覺、打遊戲、追網劇,勸他做點有意義的事,他還振振有詞:“難得閒著,還不讓人歇幾天?”

宅家時選擇忙還是閒、幹還是躺?屬於個人選擇,但哪個更有意義,答案不言自明。宅著的時候,讓平日緊繃的神經放鬆一下無可厚非,但需要警惕的是,當怠惰懶散一旦成為習慣,人很容易陷入舒適的陷阱 ,從而喪失進取的鬥志。正如一名居家隔離的幹部所說,隔離觀察是組織關愛,人員隔離但工作不能隔離,隔離期間也應利用電話、網絡等幹好工作。

去年10月20日,在武漢軍運會軍事特色項目軍事五項500米障礙跑比賽中,我國選手潘玉程以2分09秒05的成績打破該項目男子世界紀錄,併成為該項目第一個跑進2分10秒的運動員。對於潘玉程的成功,他的領導曾這樣告訴記者,這更多得益於他的自律和自強,有段日子陰雨不停,大家都宅起來了,可他不一樣,訓練時間、內容不變,只是挪到了室內,“他奪冠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把宅著的日子用好了”。

“歲不我與,時若奔駟,有來無反,難得易失。”時間,雖無聲無息,無相無形,卻關係著事業成敗。時間只負責流動,不負責成長。“天下事以難而廢者十之一 , 以惰而廢者十之九。”一個人能有多大出息,關鍵看你怎樣對待自己的獨處時間。誰讓時間更有價值,時間也會讓他更有價值。

我們都知道宋朝文學家蘇軾的文章很厲害。為什麼厲害,宋人陳鵠在《東坡抄》中記載的這個故事,或許是一個答案。書中寫到,政閒的日子蘇軾反而很忙。一次蘇軾讀《漢書》,他連抄三遍,直到全部背誦,無一字差錯。陳鵠感嘆:“東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可不勤讀書耶?”由此可見,蘇軾文章厲害,是因為他把空閒時間利用得厲害。

李大釗說:“要時間不辜負你,首先你要不辜負時間,拋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拋棄他。”珍惜生命,就應珍惜時間,尤其是珍惜宅著時的時間。因為這段日子裡,誰對時間越吝嗇,時間對誰越慷慨,誰的生命也越精彩。

漢朝時,董仲舒宅家3年,不論是“夏木陰陰正可人”,還是“北風吹雁雪紛紛”,他都目不窺園,這才成為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大學問家。錢鍾書過年期間既很少給人拜年,也不受人拜年 ,全在讀書寫作中度過。魯迅在一個個“別人喝咖啡”的時間裡奮筆疾書,為我們留下了幾百萬字的文學瑰寶。雨果拒絕一切社交活動,把身上所穿的內衣和毛衣以外的其他華貴衣物全部鎖在櫃子裡,然後把鑰匙丟進小湖深處,宅家5個月創作出一部世界文學經典鉅著——《巴黎聖母院》。這些都告訴我們,在宅著的時間裡奮發有為,才不會在聞聽“時間都去哪兒了”時感到驚心和不安,因為“辛勤的蜜蜂永遠沒有時間悲哀”。

收藏超過10億詞條的牛津英語詞庫曾統計,在當今人類最常用的100個詞的歷次統計中,排名第一的始終是“時間”。某人對世界上1萬名成功人物的時間利用情況分析後得出結論:他們都用好了自己的獨處時間。愛因斯坦有這樣一句名言:人的差異在於業餘時間,誰利用得好,誰就會有出息。宅著的日子,抓住了就是黃金,抓不住就是流水。時間的開關,握在我們每個人自己手裡,讓我們握緊時間的水龍頭,別讓它“跑冒滴漏”。

(作者單位:32710部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