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我們真的有資格嘲笑他嗎?

相信“范進中舉”這個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因為在我們的中學課本上就有,它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儒林外史》中的一篇小說,這篇小說在創作的時候就帶有很濃的諷刺意味在裡面,其實在我國古代封建制度下,科舉考試是唯一能讓尋常讀書子弟烏雞變鳳凰的途徑,那時的讀書人若想有個好前途,參加科舉是唯一的辦法,否則就只能一輩子在家種地從事體力勞動,過著下等人的生活。


《范進中舉》,我們真的有資格嘲笑他嗎?

而文章的主人公范進呢?他是一位在科舉中屢試不第的考生,家境貧寒的他可以說將自己的一生都押在了科舉上,窮困潦倒、寄人籬下的過了大半輩子,無數次的考,換來的是無數次的失望,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54歲這一年終於高中舉人,在這一刻他回想起他不堪的過往,那命運對他的摧殘,所有的辛酸在那一刻幻化成了瘋狂的喜悅徹底爆發了出來!結果瘋癲了。


《范進中舉》,我們真的有資格嘲笑他嗎?

而原著的作者想表達的是對范進這種行為的諷刺以及對當時的社會風氣和科舉制度的諷刺,那今天的我們,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的想想,范進所做的一切合不合理?他身邊那些趨炎附勢的人的行為又是否合理?是否值得我們去諷刺呢?


《范進中舉》,我們真的有資格嘲笑他嗎?

首先,范進用了34年的時間才考上舉人,這種毅力不是我們常人能做到的,他的一次一次的落榜換來的是家人以及身邊人對他的愈加失望,由於一次次的落榜,導致生活水平的每況愈下,鄉里鄉親越來越看不起他,在即將走投無路的時候高中舉人,對於一個正常人的心理衝擊會有多大?(終於熬出頭了!我的家人親戚以及鄉里鄉親終於不再當我是個垃圾了!我終於可以有尊嚴的活在這個世界上了!)這些其實都是他當時的心裡話,這份驚喜來的太晚太晚了,這一刻他的情緒無法承受住這份喜悅,所以變的精神失常了。


《范進中舉》,我們真的有資格嘲笑他嗎?

其次,大家要了解,古代中了舉人的人一般會分配給一個縣丞職位,所謂縣丞,相當於現在的副縣長或縣委副書記,古代正八品官職,聽起來官不大,但是在那個民不聊生的黑暗年代,官員和老百姓的生活可以說是天壤之別,先不說中舉後能享受到的朝廷福利待遇有多好,就說縣裡的那些有錢的鄉紳地主也都會相繼來上供,范進從一個吃飯都需要去岳父那裡低三下四借錢的主,瞬間就會變成有錢有權有地位的人上人,這對於一個平時只能對別人點頭哈腰的范進來說,簡直是想也不敢想的待遇,所以他的發瘋我認為也是有情可原。


《范進中舉》,我們真的有資格嘲笑他嗎?

那麼,文章的最後仔細想想這個問題:我們有資格像原著作者那樣去諷刺他嘲笑他嗎?看人物類的古文時,我最願意使用的方式就是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的去感受人物心理的變化。


《范進中舉》,我們真的有資格嘲笑他嗎?

到這裡我只有三個問題問大家:1.如果是你,家裡已經窮到了揭不開鍋的程度,你還有心去安心讀書嗎?我不能,但范進可以。

2.范進是否真的有才?儒林外史第三回做了個解釋:“這樣文字,連我看一兩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後,才曉得是天地間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這是科舉考官評價范進文章的一段話,說明範進是有真才實學的,只是被科舉這種單一的形式給埋沒了。那麼你比范進有才嗎?

3.一件事情一做就是幾十年,從不放棄,到了終於修成正果的那一天,你的興奮程度一定比范進低嗎?你會平靜如水嗎?


《范進中舉》,我們真的有資格嘲笑他嗎?

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權利,不管過程有多難,都應該堅持!我曾經多次想像過,如果有一天,我奮鬥多年而不可得的夢想得以實現,我可能也會瘋掉,那這樣的我有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