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農民用扁擔挑著幾百斤的稻穀還能健步如飛呢?肩膀不痛嗎?

老梁話三農


首先說“挑著幾百斤的稻穀”有些誇張,能挑200斤就不得了了,怎麼還會挑幾百斤呢?



接下來說說“健步如飛”的事兒。

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人們在“負重”的情況下走路會比較快。為什麼在“負重”的情況下走路會比較快呢?

老胡也是農民,也幹過肩挑背扛的事兒,所以有體會。

在平時走路的時候,老胡會走的比較慢。幹嘛不走的快一些呢?老胡的體會是:如果走的快了會比較累。又不是有什麼急事兒需要辦,幹嘛要走的那麼快呢?難道想“找累”不是?所以,老胡就喜歡慢慢地走。


但是,如果讓老胡“負重前行”的話就會走的比較快了。譬如平時去超市買了東西,老胡就會“健步如飛”。為此,老婆經常很納悶,她問我:你會不會走的慢一些,幹嘛要走的那麼快呢?我回復說:如果你提著東西的話,我就走的慢一些,你讓我提著東西我還怎麼能夠慢下來?

為什麼提著東西就不能慢呢?

道理很簡單。如果走的慢的話,會延長到家的時間,這也就意味著提東西的時間會久一些。如果走的快一些的話,就會早一點兒到家,早一點兒把東西放下,免得手臂受累了。



其實,挑稻穀也是如此。如果慢悠悠地走,擔子就會在肩上放得久一些,如果走的快一些就會快一些到達放下稻穀的地方,從而早一些卸下肩上的擔子,好讓自己的肩膀歇一歇。


另外,你說農民在挑稻穀的時候“健步如飛”似乎也有些誇張。據我的體會:走的會比較快,但不是“健步如飛”,應該用“踉踉蹌蹌”或“跌跌撞撞”去形容比較合適。

至於說“肩膀會不會痛”的問題,我可以告訴你:不但痛,而且很痛,甚至會“腫痛”!但是,還得去挑!因為不去挑的話,就沒有飯吃了。


總之啊!農民的生活很艱難!為了生活,他們不得不忍受著肩膀的疼痛而“負重前行”。但他們又不能把“痛”說出來,因為他們的性格就是“堅忍、堅毅、剛強”!


老胡說三農


大家好!我是挑了半輩子扁擔的農民,我先說說我學習挑扁擔的經過,聽完大家就知道肩膀痛不痛了!

記得那是85年我剛從學校畢業,開始當農民的第一件事是挑著扁擔天天賣菜,最遠的50多里山路,要經過兩個大山才能到集市,第一次上長路賣菜時,父親給我裝了50斤大蔥,並囑咐我說,剛出門一定要小步慢慢走,快到集市了才可以適當的邁開大步子。


剛挑起擔子一試,感覺很輕,走著走著,越走越重,肩膀脊背也越來越痛,好不容易才到集市,到了集市感覺脊背快凸起了,急忙找了個牆角背靠在上面惦了一次又一次,菜賣完回到家時肩膀血紅血紅的,腳底也磨起了幾個大泡。

父親說肩膀紅不要緊,腳底有泡那是開始走路腳步邁的太大的原因,必須得歇幾天,歇了幾天按照父親的說法又挑起了擔子上路了,這一次肩膀脊背雖然有點痛,但腳底再沒有磨起泡,就這樣挑了一次又一次,肩膀脊背慢慢的也不痛了,一次挑的比一次多,最後每次挑120多斤能走30多里山路,這時的肩膀上就有一層厚厚的死肉,也沒有一點疼痛的感覺了。



總的來說,扁擔挑任何東西都一樣,也包括挑幾百斤的稻穀,這不僅是鍛鍊也是學習,起初很痛,以後就不痛了,如果有個彈性好柔軟的好扁擔,挑上東西腳步有節奏的配合上扁擔彈上彈下力量,走起路來自然就大步如飛了!我說的對嗎?請別急著走開,要走加個關注,點個贊評論幾句再走呦!


西北農村哥


誰說不疼呢?那是沒辦法!

那是一九七八年,我第一次參加集體勞動,挑著兩隻裝滿泥漿的木桶,然後往麥子上澆潑。

一個上午憑著自己倔犟忍著肩膀的劇痛總算堅持了下來。吃飯時,我總是一會便去撫摸那隱隱疼痛並映出血來的肩膀,父親一再囑咐:“不可觸摸,否則會長出肉瘤”。可哪裡禁得住啊!

其實,農民的肩膀,無不是傷了結成疤,疤掉了再磨出血,血止了再結成疤,慢慢適應成為習慣了的呀!

為了生活,為了吃飯,為了改變當初那窮困落後的面貌,我們前面那一班人真是吃盡了苦頭啊!印象最深的是我大姐那一班大姑娘,那是最能吃苦最能吃苦的一幫子人了:她們那是不要命的一群姑娘,學大寨,學郭風蓮。為了掙工分,那是沒日沒夜,挑擔、插秧、挖渠、翻塘那是無所不能。曾記得,一次媽讓我送飯給姐吃,姐讓我幫她抬一下她鏟的溼草,儘管都放在姐的那一頭,我可怎麼也站不起來,後來她直接讓我扶著她挑了,結果一擔稱了七百多斤。後來我告訴爸時,姐被爸罵了一頓……

姐大我六歲,她現在身體很不好,每每想起總有說不出的心酸,當初我們十口之家的維持,她立下了汗馬功勞!


禎石藏山


大家好,農民挑幾百斤穀子這個問題老肖可以回答。因為我們這裡產穀子,而且也用扁擔。

不過說實話幾百斤這個數字有點誇大,上世紀90年代我見過我們這最大的籮篼裝溼穀子也就200斤左右,幹穀子150斤左右。

我是70後,80年代家裡沒讓我做過重活,94年時我15歲才開始挑上百斤的擔子。

我們這裡的田地離家遠點也就一里左右。那時30歲往上的人才能擔200多斤的籮篼,年青的基本都挑不了那麼多。我也見過抗6包水泥,也就是600斤的人,但都是近距離,長距離很少有人受得了。

我挑過最重的擔子也就130斤左右,也是打穀子時和挖紅苕時。但距離也就是1000米內,我們家最近的場填有3500米左右,這種距離我沒挑過100斤以上。家裡有長輩挑過200斤以上的擔子趕場,但不是穀子,幹穀子一挑沒那麼重。

至於說健步如飛,那都是一點點練出來的。我剛挑擔子是挑水桶,一對鐵桶裝水80斤左右。10來歲裝半挑,也能把我壓彎腰,水還要灑不少。那時不喜歡擔挑子,喜歡用手提,手沒肩痛。

再大點了要挑糞桶了,一挑糞大概也是80斤左右,沒法手提只能擔。那時怕糞桶灑出來,用手抓住兩頭的竹條(我們這裡用竹條裝在糞桶上,扁擔挑竹條),還不敢走快了。那時彎著腰,低著頭擔挑被很多長輩笑話。

那時擔挑都是兩邊肩和背輪流擔,四種受力擔法。肩還好點都是肌肉受力,背最煩火,最容易壓到脊椎骨。就這樣慢慢磨,慢慢練,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

能到健步如飛那都是習慣了,還掌握了扁擔起伏帶來的慣性力量才能走那麼快的。還有那時幹農活慢了容易被人笑話,擔挑子也一樣,所以那時的我們必須掌握擔挑快速走路的方法。所以也是被磨練逼出來的。

還是現在的人好,我們這裡好久都沒見人擔過重擔了。基本上都是用雞公車(獨輪車)在田間運輸了,最近還看到電動的雞公車和斗車在農村使用。

以上就是老肖對挑擔子的回憶,你們是不是也和我差不多呀?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普州老肖


我是初心,我來回答。

農民挑幾百斤的稻穀還能健步如飛,肩膀不痛嗎?

首先,幾百斤確實有點誇張了,我從小在農村長大,我爸爸力氣算是比較大的,我見過他挑稻穀,前後各2捆,一捆50斤左右吧,加起來差不多200斤,如果前後再各加一捆,他就挑不動了,所以極限應該介於200-300斤之間,也就是200多斤吧!



其次,健步如飛倒也是真的,有經驗的人都知道,挑著重物走得快反而比走得慢輕鬆一點,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挑的東西越重,慣性越大,稻穀前後晃盪走慢了容易摔倒,走快了反而越穩當。再就是走得快花的時間就少,人就沒有那麼累。

最後,肩膀肯定是疼的,我小時候和大人一起抬一桶水,一桶水才50斤,兩個人抬也就是一人25斤,我肩膀都疼的要命,只能用手掌墊在肩膀上減輕肩膀的疼痛。你想想,200斤擔子壓在肩膀上,說不痛那是騙人的,但是農村的人們經常挑重物,肩膀上早就磨出了厚厚的繭子,肩胛骨也磨得圓滑了,只能說比一般人疼痛輕一點,不能說不痛。



所以,經常幹農活的人,看起來都很瘦,但是力氣非常大,他們身上沒有多餘的脂肪,在平時幹活時都消耗掉了,他們真的很辛苦!


初心


農民用扁擔挑著幾百斤的稻穀健步如飛有些誇張,一般的男性農民挑150斤左右,女性農民挑100斤左右,還是可以的。

對於從小生長在山區農村的我來說,挑擔子是再熟悉不過的了。所有的農作物都是通過一雙肩膀從崎嶇的山路里挑出來的。

我曾經也挑過擔子,雖然時間不長,但是也能夠挑個一百一二十斤,走上四五里山路。

現在農村的田地幾乎沒有人種了,所以挑擔子也就不多了,現在偶爾回家碰上挑擔子,試了一下,一百斤左右還是能夠挑起來,但是走不了幾步,肩膀壓得生痛。

為什麼以前能挑現在不能挑呢?其實就是沒挑習慣而已。如果為生活所迫,在農村挑一兩個月的擔子,仍然沒有問題。

這其實不是能不能挑的問題,是生存迫不得已。

雖然如此說,任何事情還是有一定訣竅的,就是挑擔子,

一樣有決竅,光有一身蠻力,能夠挑得起來,但是耐力不行,挑不了遠路。

以前的農民能挑起一百多斤的擔子,走幾里山路甚至十幾裡山路都是沒有問題的,就是他們經常挑擔子,掌握了一定的決竅。

挑擔子首先要掌握平衡,就是兩頭一樣重,這個是最省力的,如果兩頭不一樣重,人挑起來就會很吃力,另外步子也有決竅,步子邁得好,可以借扁擔晃悠的勁省力不少。還有就是換肩膀,經常挑擔子的人,兩個肩膀都能挑,從左肩換到右肩,不用放下擔子,直接從頭上就換過去了。

  現在交通發達,需要出力的事情不多了,扁擔已經成了古董了,只留下我們的曾經的回憶。

  感謝我們這個好時代吧!

  一根扁擔,一段歷史,一種回憶,吃水不忘挖井人,致敬勞動人民,致敬曾經走過艱苦歲月的我們的父輩。


十年讀書


八零後的農民用自己的切身經歷來回答一下。

扁擔挑著幾百斤的稻穀還能健步如飛,痛不痛?

最重的挑過兩百多斤,抬過的有三百斤左右。一百二三十斤可以健步如飛,再重就只能穩住腳步一步步走了。

痛那是因為你沒有經受過長期的訓練。手長時間抓握東西會留下老繭,我因為長期挑擔肩膀上至今還留下兩個肉肉的東西,右肩已不太明顯,但左肩還留了個像小鳥蛋一樣的肉球,平常看不出來,但用手一捏就出來了。

我們那有句俗話叫:擔擔冒跑,等於壓狗。吃飯冒坐,等於捱餓【用我們那土話說出來,特別押韻】。[大金牙]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挑擔如果你不跑的話,擔子長時間壓在你肩上,你會越來越吃力。而你一路小跑一來可以減輕你肩膀上的壓力【因為扁擔的特殊設計,你一旦跑起來,腳步跟隨扁擔上下起伏的節奏走人會很舒服】,二來可以更快的到達目的地。人反而會變得輕鬆。

當然了,長時間挑重擔肩膀肯定會痛的,但天底下勞作的農民哪一個不是在苦水裡泡大的呢?那點痛又算得了什麼呢?

倒是用力過猛會留下一些後遺症,主要是腰部。我們村老一輩有很多力氣大得神一樣的人物,說出來你們也不會信【有的我也是半信半疑】。

但有一位現在還健在的大叔他平常走路都是佝僂著腰,應該跟他年輕時用力過猛有關係。多年前我跟他抬打年糕的石槽【大概三百斤上下】,他一臉輕鬆。

他年輕時力氣大得就像一個傳說。

當然了,這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平哥風語


,我是農民幾百斤有點誇張,但乾地農民工挑二包水泥大有人在,二十年前在工地我和一個感冒了三天人打賭如果他一口氣挑二包水泥(2○0斤)到七樓我給他五十元錢,結果我輸了,那時我們幹一天才8元,這隻要是我們農民從小就開始肩挑背扛慢慢煅煉了,近年了我也很少挑擔估那大籮一擔稻穀(150斤〉我也是挑不起了再說我們扁擔大部分是竹子,挑起來一蕩蕩的重擔壓著你不走快才怪呢


快樂12248


題主有點言過其實吧,哪怕扁擔能夠承受幾百斤的重量,畢竟人力有限,幾百斤的重擔也是挑不起的。在我們農村老家,扁擔和揹簍是常用的生產工具,而扁擔的使用常常搭配著兩個籮筐,我們這邊籮筐的計重方式是按照一籮筐裝多少斤穀子計算的,一個籮筐最多能夠裝下80斤穀子,而兩個籮筐能夠裝下160斤穀子。當然,體力確實很好的,能夠挑起更大的重量。

至於挑扁擔肩膀是否痛,根據我的親身體驗來說,肯定是痛的,舉個簡單的例子,苦瓜是苦的,為什麼人們還喜歡吃呢,同樣的道理,農民生活,就得幹活。不過對於長期挑扁擔的人來說,肩膀其實已經麻木了,並且磨出了許多老繭,因為長期習慣了這種疼痛,也就習慣了。另外,扁擔的設計也是很合理的,屬於扁平設計,接觸面更大,可以減輕許多不適。

扁擔最大的優勢還是在於其柔韌性,大有四兩撥千斤之意。挑扁擔的時候,要掌握一個技巧,那就是要隨著扁擔承重後的上下彎曲擺動而身體上下襬動,看著有點像又蹦又跳的,這樣一來,扁擔能夠承擔更多的重量而減輕人體本身承擔的重量。


Power泡兒


農民用扁擔挑幾百斤的稻穀,這句話有點誇張。一般挑到150斤左右都算可以了。健步如飛說的應該是跟著扁擔的節奏起起落落的快步行走,不然的話走得慢後面會越來越重。還有就是肩膀不痛。那都是練出來的。也是生活所逼出來的。

一,首先,在我們老家農村有很多的山,沒有通公路,收稻穀的話就靠肩膀挑,如果是扛的話就只有扛一袋,所以用那個籮筐來挑,可以挑個兩袋左右,一個籮筐可以裝一袋稻穀。大概有150斤左右。像我們的父輩就是靠這種原始的工具才使得生活能夠堅持下去。我們現在山裡面的田已經種上了鉤藤。現在很少用肩膀那挑東西。現在我們的話最多就挑個幾十斤。



二,用扁擔挑東西健步如飛,那也是逼不得已的,也是練就出來的。說的健步如飛是根據扁擔的彈性一起一落。這樣的話起到省力的作用。在我們老家農村。割牛草用那個尖的扁擔挑是最累的。因為那樣的扁擔彈性要差一些。所以要比較吃力一點。



三,肩膀不痛這個問題,之前挑的話,一定是很累的,在生活的壓力下。練就出來。也就沒那麼痛了。我們這裡有一個景區,在半山上開了一個小店,很多東西都是靠挑著上去的。挑上山是最累的,因為他一般都沒有靠扁擔的節奏。因為他不是走的平路。所以在景區的半山上面買到東西肯定是要貴一些。

綜上所述,農民用扁擔挑重物能夠健步如飛,靠的是扁擔的彈性起起落落,能夠起到省力的作用,因為農民做慣了,所以能夠快速的行走,肩膀不痛是不可能的。也是要時不時的換個受力的地方。個人觀點,如有不對之處請指正,可以關注並評論。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