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大型風洞只有少數幾個國家能建?

蔣麗琴


所謂“風動試驗”就是人工方式建造的洞裡朝著測試的設備吹出不同速度的風,模擬這個設備運動起來與空氣的相互作用,用來測試不同設備的氣動性能。大型風洞一般用於飛機、導彈、航空發動機等研發,風洞試驗測試是必要環節,實驗數據是設計參數的重要一環!

根據風洞內的風速可以分為低速風動和高速風動,目前速度最快的是美國加利福尼亞的超音速風洞LENS-X,最高能吹出30被音速的風速,用來模擬航天飛機的運動狀態。而我國前幾年10倍音速風洞取得突破,空氣動力研究院研究的10倍音速超燃衝壓發動機風洞JF-12就可以模擬十倍音速,這也是相當難得了,隨著科技研究投入的不斷加大,我們在風洞速度的繼續突破應該只是時間問題。

對於小型的、低速風洞其實難度並不大,用大型風扇就能性能低速氣流,自然建造難度不大,甚至很多航空大學就能擁有好幾臺低速風洞用於教學試驗。但是大的、高速風洞就不是風扇吹風就行的了,要通過一系列各種複雜設備同時作業,將將氣流瞬間加速到那麼高速度,這個就比較複雜也是天價,沒有幾個國家承擔得起。當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要用高速風洞來測試,只有高超音速武器、航天飛機之類才需要用到高超音速風洞,比如下圖就是美國超音速試驗機X-43A的風洞效果。

為什麼大型超高音速風動只有少數幾個國家能建?原因主要以下幾點:

1、絕大多數的國家沒實力、也沒有必要

實際上世界除了少數幾個大國之外,絕大多數的國家是玩不轉高超音速武器的,自然也就沒有必要建設超高音速風洞了。國際環境也不允許,大國之間競爭超高音速武器可以,實力沒上門檻的也想玩會被大國排擠甚至直接碾壓,就像伊朗、朝鮮想介入核武器被制裁是一樣的道理。當然絕大多數國家也玩不起,即使不是超高音速風洞,就是測試大型飛機、大型軍工飛機氣動性能的大型風洞,都不是一般國家能夠玩轉的,就連歐盟國家都吃不消了,開始聯合研發大型風洞,所以說對於絕大部分國家而言,沒有必要建大型風洞。

2,技術難度複雜,消耗驚人,投入就是無底洞

不要以為風洞就是吹吹風,看起來簡單但建起來可真不容易,比如下圖是美國NASA AMES研究中心的風洞群,這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建起來的,需要大量的技術積累完善,才能造就這麼完善的風洞體系,技術門檻高。

另外的本錢就是天文數字,大量的研發成本、大量的設備最終也就建造1~2臺,成本攤銷相當驚人,可能建一個風洞需要花費10億,研發費用也得10億。畢竟一次高超聲速風洞試驗可能就堅持幾毫秒時間,比如中國10倍音速風洞,也就在短短5毫秒,即百分之一的眨眼時間以內,氫燃料在每秒3千米的超高速度之下瞬間點火併穩定燃燒,這一過程的實現,不亞於在龍捲風當中點燃一根火柴的難度,這些設備可不是一般的設備,價格也是貴得驚人的。

而且即使你建起來了,基本也用不起,大型風洞是需要單獨發電站來供電驅動的。大型超音速風洞一開機就相當於中等城市的用電量,這可是實打實的電老虎,所有投入和使用成本堪稱無底洞,真不是一般國家能玩得起的

所以說,想要建大型風洞,必須有技術、有錢、有需求才行,這種設備哪裡是隨便哪個國家就能玩轉的,很多小國家的風洞試驗只能出高價在美國、中國等大型風洞進行測試,當然就沒有什麼氣動技術保密性可言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但對於大國來說,技術保密、科技競爭比什麼都重要,自然是不惜成本的!


狼煙火燎


風洞的原理並不複雜,就是用風扇、壓縮機、高壓氣罐等設備,在試驗管道內模擬出接近真實環境的人造氣流,檢驗模型的氣動性能。但原理簡單不等於製造簡單,核潛艇、火箭的原理也很簡單。

什麼東西一旦追求極致,標準就快速提高,難度也迅速加大。就像很多國家能造汽車,但法拉利、保時捷這樣的超級跑車只有少數國家能造。大型風洞就是這樣的高精尖設備。

▲美國 NASA Ames研究中心風洞群

它是一個國家航空航天工業不可缺少的關鍵設備,也在汽車、高鐵、建築、橋樑等領域廣泛應用。

風洞模擬各種極端氣流,材料要求高,能源消耗大,種類眾多。玩一種不行,要玩就得一大堆全上。比如:

按氣流速度不同,分低速風洞(≤0.4馬赫)、亞聲速風洞(0.4~0.7馬赫)、跨聲速風洞(0.5~1.3馬赫)、超聲速風洞(1.5~4.5馬赫)、高超聲速風洞(大於5馬赫)等。

在十幾倍音速氣流吹動下,高強度鋼都被氣動加熱到融化。這正是火箭、彈道導彈、高超音速飛行器在大氣層中遇到的情況。

還有先進的“三聲速風洞”,可以在一個風洞內完成亞聲速、跨聲速、超聲速三種實驗。

高超聲速風洞,按加熱原理和用途不同,又分成:暫衝式常規高超聲速風洞、低密度風洞、激波風洞、電弧風洞、熱衝風洞、長衝風洞、氣體活塞式風洞、炮風洞等。

電弧風洞在千分之一到幾十毫秒內釋放電弧脈衝,瞬間加熱壓縮氣體產生高超聲速氣流,模擬飛行器高溫高速環境,號稱“駕馭閃電的藝術”。其電流高達成千上萬安培,都不能用電線傳輸,得用粗鋼樑才行。

激波風洞用激波壓縮氣體,迅速膨脹產生高超聲速氣流,只獲得5~25毫秒的實驗時間。低密度風洞模擬稀薄氣體環境中氣動特徵,測量難度大,需要很多專用設備。

除了常規風洞,還有一大堆專用風洞。比如:

冰風洞研究飛機表面結冰現象;尾旋風洞研究飛機螺旋形成和改出方法;大氣邊界層風洞模擬氣流速度、湍流結構和溫度等等。

各種各樣的風洞涉及流體力學、固體力學、機械設計、壓力容器、熱結構工程、基礎材料等多門學科,是複雜的綜合工程。

“風洞一響,黃金萬兩”,大型風洞群建設成本很高,使用成本更高。需要高精度模型,海量電力,還有每秒運算萬億次的高速計算機。這需要強大工業體系,和大量科研人員共同努力。

中小國家沒有能力,也沒有需求。其產品單一,就一些飛行器、建築、汽車吹吹風洞,又不搞航天、彈道導彈,用不上大型風洞群。

因此,世界上只有少數國家能建大型風洞群。我們也處於領先水平,這要感謝無數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默默貢獻!


和風漫談


因為大型風洞實在是太花錢了。僅舉幾個風洞的建設費用為例:

美國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的36米*24米低速風洞,2.22億美元。

加拿大國家航空研究院9米*9米低速風洞,2000萬美元。

法國國家航空航天研究院4.5米*3.5米低速風洞,5870萬美元。

荷蘭、德國合作DNW9.5米*9.5米低速風洞,6300萬美元。

所以,如果在航空領域沒有足夠的雄心壯志,沒有幾個國家敢於斥巨資建設這樣的大型風洞。

建設成本已經如此昂貴,運行成本同樣居高不下。艾姆斯巨型低速風洞的電機總功率為10萬千瓦,換算可得每平方米所需功率為140千瓦。而更高的跨音速風洞每平方米所需功率則達到4000千瓦,超音速風洞每平方米所需功率進一步增加到16000千瓦-40000千瓦!所以風洞試驗速度越高,試驗段面積就越小。

由於大型風洞的試驗段足夠寬敞,大尺寸模型所受的洞壁干擾很小甚至可以忽略,反過來又提高了被測參數的精度,因此,航空大國們都不吝於投入巨資建設大型風洞:1934年美國首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可進行整機全尺寸吹風的大型風洞。到了1939年,蘇聯打破山姆的紀錄,建成了當時世界最大的T101低速風洞,試驗段尺寸為24米*14米,並長期保持這一紀錄。美國急起追趕,於1944年在NACA艾姆斯中心建成24米*12米風洞,又於冷戰中進一步擴充風洞實驗能力,終於在1982年建成36米*24米風洞,從蘇聯手中奪回了桂冠。美蘇之所以能在冷戰期間成為主宰天空的兩大霸主,這些大型風洞立下了汗馬功勞。


asiavikin


近日,中國空氣動力研究院放出重磅消息,國產10倍音速超燃衝壓發動機風洞試驗獲得重大突破,在短短5毫秒,即百分之一的眨眼時間以內,氫燃料在每秒3千米的超高速度之下瞬間點火併穩定燃燒,這一過程的實現,不亞於在龍捲風當中點燃一根火柴的難度。

與對飛行器氣動構型進行吹氣的一般風洞不同的是,這次實驗所採用的風洞是專門為10倍音速超燃衝壓發動機而打造的,因而也需要承受高溫燃燒以及高速氣動所造成的影響,其技術含量乃至難度之高,無需多言。

眾所周知,人類目前對於渦輪風扇發動機的探索已經登峰造極了,那麼為什麼還要另闢蹊徑搞什麼超燃衝壓發動機呢?其實根本原因就在於此,2到3倍音速已經是當前的技術瓶頸,再快的話,精密卻又嬌貴的發動機整體結構就會被巨大的離心力拽得分崩離析。

而超燃衝壓發動機則沒有這個問題,它能夠將燃料點燃並壓縮,最後再噴出以形成推力,整個過程就像打氣筒一般直接且粗暴,由於沒有渦輪以及葉片等構件的制約,搭載著這種發動機的飛行器,其最大速度理論上可以達到10倍音速。

在此之前,這個領域有涉獵且有突破的國家無非美國和蘇俄,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美國X43A以及X51A兩型乘波體飛行器,前者早在2004年的時候就已經達到了7倍音速,不過隨後因為燃料無法支持長時間燃燒而中止發展。

後來美國人決定降低速度,於是搞出了速度降低至5.1倍音速的X51A,雖然速度降下來了,但是卻換來了426公里的航程,這也是目前為止高超音速飛行器飛行距離最遠的記錄,但總的來看,美國和蘇俄所取得的成就都不能算作是真正的突破。

事實上,人類在追求速度的道路上所取得的成績遠遠超出了大多人的想象,動輒超過多少倍音速的新聞已經充斥了我們的腦海,想把速度放大其實對於如今的人類而言,並不是什麼天大的難事,即使是最普通的火箭發動機所推動的彈道導彈在末端的速度都可以超過30倍音速了,但是這需要攜帶大量氧氣來供應燃料燃燒,無形中限制了其性能的發揮。

如果能夠利用好大氣層的氧氣,不就可以省去這一環節了嗎?於是,乘波體這種在大氣當中高速翱翔的空天飛行器成了時下的熱門研究課題,超燃衝壓發動機就是研究乘波體的必須前提,而專用的風洞則是更進一步的前提。

在未來,無論是民用還是軍用,無論是空間位移,還是第六代戰鬥機乃至空天軌道轟炸機,亦或者是高超音速打擊武器,都將不可避免地採用超燃衝壓發動機技術,目前,我國和美國均在這方面已經進行了多次試驗,並積累了很多經驗,將是未來該領域的探路者。

目前,擋在人類面前的困難主要有兩點,其一,如何保證氫氣燃料與氧氣在毫秒之美瞬間融合並燃燒,注意,是穩定燃燒,超燃衝壓發動機雖然有其結構先天優勢,但物理性質畢竟是無法違背的,在超高的速度之下,任何物質的表面以及內在屬性都是不穩定的。

其二,在於如何解決燃料燃燒過快的問題,雖然美國X51A已經取得了426公里航程的記錄,但是這對於飛行器實用角度而言,很顯然仍然是遠遠不夠的,關於這個瓶頸,目前只能從飛行器本身體量以及燃料配比方面下手,未來究竟會有何發展,國產超燃衝壓發動機能否彎道超車,目前仍不得而知。

加油吧!中國!加油吧!人類!


迷彩虎軍事


作為包括飛機高鐵等尖端設計必須的一個重要設備,目前也只有少數幾個國傢俱備建造能力。目前中國和美國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夠同時建成品類齊全的風洞群的國家。

首先,風洞並不是每一個國家必須的,只有那些需要設計建造諸如戰鬥機、高速列車或者超級大橋這些設備的時候,才會需要風洞這種設備,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已經將大多數國家對風洞的建設行列中排除了,畢竟在目前世界上能夠進行這幾項研究的國家已經越來越少了。

第二,具備風洞建設能力的前提,就是擁有強大的資金支持和技術積累,這些又會將俄羅斯這樣的國家給最後排除,畢竟這幾年俄羅斯經濟大滑坡,因此對於風洞這些燒錢同時有很少使用的設備,最後還是出現落後。

最後,對於很多國家而言,風洞這種使用頻次低,但是又有需求,最好的辦法就是抱大腿,比如美國的盟友,如果設計需要使用風洞技術,可以向美國爸爸提出請求,但是這樣也面臨著自己的研發技術洩密的巨大風險,但是對於美國盟友而言,也基本上沒有什麼秘密可言了。

提一嘴,中國最大的風洞群處在西南某地的大山當中,品類相當齊全,該風洞群是中國軍工技術進步的重要助推器之一,目前依然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此外中國還擁有JF12激波風洞這種用以研發高超音速武器的尖端風洞。


墨者善狩


昂貴的成本

大型風洞是吞金巨獸。僅舉幾個風洞的建設費用為例:

美國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的36米*24米低速風洞,2.22億美元;

法國國家航空航天研究院4.5米*3.5米低速風洞,5870萬美元;

荷蘭、德國合作DNW9.5米*9.5米低速風洞,6300萬美元。

不僅建設成本高昂,運行成本也是數額巨大,艾姆斯巨型低速風洞的電機總功率為10萬千瓦,換算可得每平方米所需功率為140千瓦。超音速風洞每平方米所需功率進一步增加到16000千瓦-40000千瓦!為什麼風洞試驗速度越高,試驗段面積就越小?因為一線城市的房價一樣,寸土寸金啊!

試想,若是不是鉚足了勁在航空領域要幹出一番事業,哪些國家會願意斥巨資耗費在這個吸金獸上面呢。

人口、經濟、地域等因素交叉影響

打個比方,天波雷達,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國,美國,俄羅斯有,日本韓國就做不來。是沒錢沒技術嗎?NO,領土不夠大。中國可以一個放新疆,一個放四川,一個放廣東,就可以通過內陸交叉設置,達到無盲區。日本韓國領土縱深就那麼點,辦不到呀。採用多國共享數據,可行是可行,問題是麻煩,歐盟都沒弄,日韓就更不要說了。

再例如造航母,那不是簡簡單單就造一條船的事,造完了要不要配套機場,艦載機?要不要培養飛行員,要不要設置護航編隊?要不要深水港口,旁邊再建造航空港?這辦下來哪一項不是需要龐大的人力物力?

大型風洞也類似,建造是一筆費用,還有投入實驗耗費大量的電力。假如你不自主研發大飛機,四代機五代機,你造大風洞意義也不大呀!

所以說綜合國力很重要,人口和國土面積都是優勢資源,俄羅斯現在人口負增長,經濟很快就要衰落到3流國家了吧,日本即使有技術有經濟實力,也犯不著去研發這個,畢竟美國爸爸的大飛機賣不出去,還得塞給日本幫忙消化呢。


簡視智媒


說到風洞,大家應該會想到成龍大哥《飛鷹計劃》中的經典場景,其中一段對打戲就是在一個風洞裝置中完成的,風力之強足以將人吹起。但是大家知道嗎?那只是一個參數很低的風洞,一些參數很高的風洞足以吹化鋼鐵,人類的血肉之軀根本無法在那種環境下生存。

風洞的原理十分簡單,一個筒狀設備,一端送風,就可以稱其為風洞。不過這樣的設備很粗糙,粗糙到沒有任何實用價值。風洞的應用十分廣泛,航空航天、建築、汽車、高鐵、風力機等行業都對風洞有極大的依賴性。不過雖然風洞原理簡單,但要達到高標準、高要求就很難了。



至於為什麼大型風洞只有少數幾個國家能夠建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技術難度高、投資大、沒必要。

先說第一點,風洞發展到今天,早已不是當初的樣子了。現在的風洞需要模擬的環境太多了,速度區間從低速一直到超高音速,有的需要低密度介質來模擬外太空環境,有的需要不同溫度介質來模擬不同工作環境等等,此外,為了儘可能接近現實情況,對風速、風向、穩定性等等都有極高的要求,一些配套的設施也需要很高的技術。這些想來不難,但需要面對的技術難點實在是太多太多了,一些小國家根本不具備這些技術儲備。



再說第二點,風洞不僅僅是一個風洞,需要配套的東西很多,譬如大功率電機、大型計算機、影音設備等,一些特殊的風洞還需要對介質、洞內溫度、氣壓等等進行較大的改動,這些東西需要花費鉅額資金。風洞特別是風洞群的能耗也是巨大的,或許修建一個風洞實驗室還需要配套的修建一個甚至多個發電廠,需要花多少錢不言而喻了吧。

第三點,風洞是用來研究一些高新技術設備的,而一些小國家可能根本沒有這些體系,他們一般通過購買直接獲得大國的研究成果轉化為的設備,而不會花費巨大的投入去親自研究。畢竟對於一些小國家來說這樣有點得不償失。一個很小的國家沒有必要自己研究這些,相比較花錢請其他國家幫忙,這樣的投資更大。權衡利弊,建造大型風洞是沒有必要的。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如有批評建議,歡迎留言交流溝通。

歡迎關注"張家小智兒"看更多科學知識的交流溝通。


張家小智兒


大家好,我是小葉。首先,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風洞。風洞,又名風洞實驗室,是以人工的方式產生並且控制氣流,用來模擬飛行器或實體周圍氣體的流動情況,並可量度氣流對實體的作用效果以及觀察物理現象的一種管道狀實驗設備,它是進行空氣動力實驗最常用、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為什麼只有幾個國家能夠建造大型風洞?我覺得有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有技術沒錢,二是有錢沒技術,三是有錢有技術但是國家發展不需要。

風洞是一個體系,為了能夠拿到足夠完整的的實驗數據,必須擁有一個較為完整的風洞體系,換句話說就是要有各種類型的風洞,說白了一個國家只建設幾個或者單一種類的大型風洞,根本起不了太大的作用。此外,大型風洞的運營也是一筆非常大的開銷,需要長年累月的風洞試驗來大量的積累數據,這些數據是試驗的“寶物”,是以後分析、模擬、對比的參照物,但是大量的試驗工作很可能90%以上都是白做的,真正有用的數據可能不到10%,這運營成本可想而知。大型風洞要成體系的存在,即使一些國家建的起,可能也用不起。例如:大型風洞是用電大戶,一些風洞必須專門配套發電站,此外風洞裡面的易損件、以及各種照相和測量設備,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燒錢程度可想而知。這也是為何歐洲幾個大國要聯合起來搞風洞體系的原因,單個國家真的是耗不起。

大型風洞建造技術難度高這也把一部分國家給擋在了門外。大型風洞技術之所以難,主要是它涉及面太廣了,有前期的籌劃,設計,理論計算,後期建造本身看上去就不簡單。如何設計就是一個技術難題,其實它的施工又是另外一種特別複雜的工程建設,不是一般建築公司可以做成的,此外使用的許多設備都是特殊設備,在國際上是買不到的,只能自己設計與生產。例如建造一座大型超音速風洞,不僅需要前期的理論計算,後期建造時需要大功率能源支持風扇製造氣流,還需要通過形狀設計,以求在局部達到超音速。這樣大型工程的建設需要大量的技術積累,這也是印度雖然一直志向不小,卻一直搞不起來的原因。

另外,對於大型風洞這種東西,或許只有大國或者有志向成為大國的國家才需要,這個世界上,沒有幾個國家需要或者能夠建造戰鬥機、客機及高鐵等。比如韓國,有技術有錢,他也搞不起來。

我國位於川西山區的中國空氣動力發展與研究中心裝備有亞洲最大風洞群,群山連綿,植被茂密的大山深處,從外表來看,很難想象山裡有人工開鑿綿延數公里的風洞群。其中包含了從低速、高速到超高速的各類大型風洞。


小葉談軍事


風洞是個好東西啊。往小的說,這是技術積澱的成績。往大說,這是國家地位的象徵。

風洞這個好東西對大部分國家來說是多餘的,他們只需要購買現成的產品,享受優質的服務就可以了。

剛才我查了一下資料,在1871年,弗朗西斯·赫伯特·韋納姆和約翰·布朗寧(這倆名字很繞嘴)設計並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風洞,知道這個風洞造就了誰麼?不錯,就是萊特兄弟。

萊特兄弟通過這個小小的風洞進行上千次的實驗,最終在1903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帶有動力的載人飛行器——萊特飛行器。

好了,現在說說現代的風洞吧,建設風洞的成本和技術就不說了,只說運行風洞吧,這需要長年累月的風洞實驗來積累數據,這些數據可是寶貝中的寶貝,通過這些數據才能為以後的實驗建立分析、模擬、對比的基礎,但是大量的模擬分析試驗可能有90%都是白做,真正有用的數據可能都不到10%,想象一下這試驗成本有多高?

風洞是一個體系,有很多種,很有可能是你建的起,用不起,沒有一個強大國家力量的支撐,根本玩兒不轉。

有人說,既然這麼費錢費力的,用美國現成的不行嗎?還真不行,戰略級別的風洞實驗你能拿到國外去實驗嗎?簡直就是給敵人送人頭。所以在我們有技術,有力量,有財力的情況下,我們還是自己玩兒。一個字:穩!


頭上有條的喵


航空航天專業的同學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如下圖所示,就是所謂的風洞,就是用人工的方式在一個洞裡面朝著要測試的設備吹出來風,來模擬這個設備運動起來與空氣之間的相互作用、測試這個設備的性能【專業術語叫做氣動性能】。一般來說,像飛機、航空發動機、導彈,甚至於汽車都需要放在風洞中來測試性能——這是設計過程中必要的一環。

而根據吹風的速度,可以分成低速風洞和高速風洞。速度最高的風洞甚至於可以吹出30倍音速的風速,來模擬航天飛機的運動情況。

比如說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的超音速風洞LENS-X,它是目前唯一能讓風速達到30馬赫的風洞,而目前中國最大的風洞是位於北京郊區的JF-12風洞,可以模擬十倍音速。

小的、低速風洞很容易建,但是大的、高速風洞很難建。

小的、低速風洞用風扇吹吹就可以形成低速氣流了,所以很好建,甚至於很多大學裡面都有一兩個風洞【我們學校應該有三個還是四個吧】,但是大的、高速風洞可不是隨便用電扇吹吹風就行了,而是要有一系列的複雜設備來把氣流加速到那麼高的速度,而且不是什麼東西都需要放到這麼高級的風洞裡面來吹的,只有高超聲速武器、航天飛機之類的才需要這樣的高超聲速風洞【如下圖所示,是美國的高超聲速試驗器X-43A】。

所以說為什麼大型的超高速風洞很少有國家建呢?有以下幾個原因:

1,對於絕大多數國家沒有必要。

實際上除了少數幾個大國之外,已經很少有國家能夠玩轉得起高超聲速飛行器了,而且國際環境也只允許少數幾個國家擁有高超聲速武器。就算不是高速風洞,普通的大型風洞也是給大型飛機、尤其是大型軍用飛機和相關設測試氣動性能用的,這些裝備也不是一般國家玩得起的。

所以說對於絕大部分國家而言,沒有必要建大型風洞。

2,技術複雜、耗能巨大、維護耗錢。

不要以為風洞就是吹吹風,技術很簡單,但是你想要建起來還真的不容易,比如說下圖的風洞,全長達到了265米,而且其中通過的可是超高速氣流,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建起來的。

而且你就是建起來了,還不一定能夠用得起,一些大型風洞,需要單獨的水電站來進行供電才能夠驅使這樣的風洞運轉,一開機就相當於一個幾十萬人口的城市在用電,簡直就是可怕的電老虎。

另外,風洞本身花錢還不是大頭,大頭是大量的測試設備,特別是高超聲速風洞,可能你建風洞十個億,研發、購買測試設備也得十個億,畢竟一次高超聲速風洞試驗可能就堅持幾毫秒,而且是特別惡劣的高溫、高壓、高速環境,要在這麼短的時間、這麼惡劣的條件下進行測量,那樣的設備可不是一般的設備。

所以說,想要建大型風洞,真的是要有需求、要有技術、要有錢,缺一不可,但是大部分國家是又沒需求、又沒技術、又沒錢,那就自然建不起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