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民族大熔爐——古印度文明

印度地區歷史悠久,是世界上較早出現文明的地區之一,而且在這片土地上,發生了一系列的種族文化融合,故

印度歷史是一部民族大融合的歷史,即便現在的印度地區上還遍佈著大量不同文化的民族,並且各民族、各邦之間有著大大小小不同的政治文化衝突。作為五大原生文明之一的古印度,自然而然有著其獨特的歷史演變。接下來就讓我們瞭解下印度的史前文明以及步入封建時代前的印度古代史。

南亞民族大熔爐——古印度文明


在19世紀前,由於史料的匱乏,人們對於印度的史前文明幾乎一無所知,而隨著考古學的發展,以及一些考古證據的出現,這種情況得到改善,印度史前文明逐漸浮出世間。過去人們誤以為印度的歷史就是雅利安人的歷史,但隨著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發現,這一看法被完全否定,雅利安人的到來,已不再被認為是印度文明的開端。據考古,印度在舊石器時代便成為人類的定居之所,到雅利安人入侵的時候,已有許多民族定居於印度,這些居民的成分複雜,他們之中的一些擁有高度發達的文化。關於這些古代居民,只有雅利安人的文獻和早期泰米爾人的文獻保留了一些模糊的記載,其他則完全依賴於考古。

南亞民族大熔爐——古印度文明


南亞民族大熔爐——古印度文明


現在的人們一般認為這些文明是由印度南部的達羅毗荼人建立的。但筆者認為,該文明,甚至世界五個位於北緯30度一帶的原生文明--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古印度、華夏文明和印第安文明皆有可能是由率先進入農耕時代的黃種人創造出來的,並且根據智人遷徙圖,古印度與夏朝之前的中國,必定有著某種程度的關聯,而出土了大量青銅器的三星堆文化的來源至今仍然是個謎。這一切將隨著考古研究的發現而逐漸被世人知曉。下面按照時間順序來大致梳理一下印度在笈多王朝與戒日王朝之間的過渡期內印度社會封建化之前的先前古典印度史。

史前時期

隨著智人的遷徙,印度境內的石器時代的文化也逐漸發展起來。據估計印度的中石器時代最晚結束於距今5000年前。晚期智人在這一時期進入印度次大陸,其時間大約是在1.2萬年前的最後一個冰河時代的末期。

南亞民族大熔爐——古印度文明


大約自公元前6000年以後印度各地相繼進入新石器時代。印度新石器文化總體來講晚於兩河流域的文化。此後在恆河流域與印度河流域之間的地區比印度其他地區率先步入金石並用時代,這從最近的一些考古證據中得以證明。

哈拉帕時期

南亞民族大熔爐——古印度文明


南亞民族大熔爐——古印度文明


已知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在印度河流域被發現的哈拉帕文明。哈拉帕文明的存在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300年--前1750年,哈拉帕文化在達到相當發達和成熟的情況下,由於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於最終徹底消失。1921年--1924年,印度河上游的哈拉帕遺址以及下游的摩亨佐-達羅遺址相繼被發現,兩遺址出土了大量的印章,這些印章有玉石,有銅,刻畫數百個字符圖形,這些文字和中國的甲骨文有許多相似之處,但至今仍然未能解讀成功。

南亞民族大熔爐——古印度文明


西方學者認為留下哈拉帕文明的原住民主要是達羅毗荼人,現在這一地區還有母語屬於達羅毗荼語系的布拉灰人。大量古蹟遺址的發掘充分證明,此古文明的居民與蘇美爾城市的居民做生意,也和印度和中亞部落,甚至緬甸和中國的人做生意,這一地區與蘇美爾人的文明有明顯的相似之處。

吠陀時期

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從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帶來的吠陀文化,這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昌盛於公元前1800年至前600年。早期吠陀時代的雅利安人的主要活動是祭祀、遷徙和對土著居民進行征服。該時期雅利安人主要祭祀對象是代表自然力量的因陀羅、阿耆尼諸神。

南亞民族大熔爐——古印度文明


在吠陀時代晚期,雅利安人的文化相較於之前有了很大的發展,他們從早期主要居住的旁遮普移入恆河流域地區,種姓制度在這時大概已經出現。崇拜梵天、毗溼奴、溼婆三大神的婆羅門教代替了敬奉自然神靈的早期吠陀信仰,這種宗教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抬高祭司階層如婆羅門的地位。

南亞民族大熔爐——古印度文明

梵天

南亞民族大熔爐——古印度文明

溼婆

南亞民族大熔爐——古印度文明

毗溼奴

敵對的部落集團之間進行頻繁的戰爭,最終形成了為數眾多的早期印度國家,在前600年時,印度已經有不少於20個這樣的國家,吠陀時代到這時通常認為已經結束。這一時期是所謂的列國時期,因為佛教產生於這個時期,所以也常稱為佛陀時期(公元前6——前2世紀)。列國時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躍,出現許多哲學宗教流派,這類似於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

十六雄國時期

十六雄國是十六個強盛的王國或共和國,其範圍涵蓋肥沃的印度河-恆河平原,也有其他較小的國家,散佈在這個範圍上。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國是:迦屍、憍薩羅、鴦伽、摩揭陀、弗慄恃(跋耆)、末羅、支提、跋蹉、俱盧、般遮羅、摩差耶、修羅色那、阿溼波、阿槃底、犍陀羅和甘菩遮(劍洴沙)。在許多印度邦國之中,摩揭陀國逐漸居於優勢地位。印度可信的政治史開始於頻毗娑羅(瓶沙王)統治摩揭陀的時期。古籍證明這位君主的存在,以及他積極的政治活動導致摩揭陀國的實力大大增強。頻毗娑羅之子阿闍世(未生怨王)執行擴張政策,大概在北印度確立某種盟主地位;他支持佛教的發展,使佛教在王舍城舉行第一次結集。大約從前4世紀開始,難陀王朝統治摩揭陀;這個王朝的建立人摩訶坡德摩·難陀是一個比阿闍世還要強大得多的統治者,甚至德干高原的某些地區也要服從他的王權。

南亞民族大熔爐——古印度文明


公元前6世紀末期,在印度的最西邊,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國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河平原一帶,這是有記載以來印度雅利安社會與其他發達文明的第一次政治接觸。大流士一世將印度河平原劃為幾個省。在波斯人之後的是來自歐洲的征服者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亞歷山大對印度西北部地區的侵略在印度文獻中沒有留下記載,然而它可能對孔雀王朝的興起產生推波助瀾的作用。

南亞民族大熔爐——古印度文明


南亞民族大熔爐——古印度文明


孔雀王朝


南亞民族大熔爐——古印度文明


亞歷山大撤出後不久,被稱為月護王的旃陀羅笈多推翻摩揭陀的難陀王室,建立起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帝國式政權孔雀王朝(公元前322——前185年)。他趕走希臘人在旁遮普的殘餘力量,逐漸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在位後期擊退塞琉古一世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期達到巔峰,在阿育王的征服下,除了極南端的一些國家以外整個印度都在孔雀王朝的統治下。阿育王大力支持佛教,但是孔雀王朝的強盛隨著他的去世戛然而止,摩揭陀的力量退縮到它本來的印度東部地區,印度恢復到列國時代的那種分裂狀態。

貴霜王朝


南亞民族大熔爐——古印度文明

從公元前2世紀開始,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後侵入印度,尤其是塞人的侵略,他們在整個西印度建立許多公國。大月氏人成為他們之中最成功的入侵者,他們由西北處進入,擊敗當地勢力,在北印度建立強大的貴霜帝國。貴霜帝國在迦膩色伽一世時期達到鼎盛,這個國家被列舉為古典世界的四大帝國(羅馬帝國、安息帝國、貴霜帝國、大漢帝國)之一。貴霜時代的寶貴產物是大乘佛教和犍陀羅藝術。貴霜帝國在強盛若干個世紀後分裂為大大小小的政治力量,取代他們的是笈多王朝。而夾在笈多王朝以及後期白匈奴入侵時期和後續戒日王朝的過渡時期之間,印度產生封建等級關係,逐漸步入封建社會,這從玄奘所著的印度遊記中得到佐證。

印度古典時期的經濟、文化成就

由於古典時期的印度缺乏史料文獻的記載,對於該時期的印度的瞭解情況主要是從印度宗教書籍以及波斯人、希臘人、塞人、漢人對印度的一些遊記所瞭解。古印度是農耕文明,以農業為主,農業比較發達,主要農作物是小麥和大麥,而且印度河流域還是最早種植棉花用棉花來織布的。印度在哲學、宗教、數學、建築等領域均有突出成就,該時期印度文明的主要文化成就是種姓制度、哲學宗教等領域,其中佛教的傳播遍佈東南亞和中國日本,影響深遠。

南亞民族大熔爐——古印度文明


南亞民族大熔爐——古印度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