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看到自我差距(圖)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每次讀完,都有所收穫。這次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被迫隔離在住處,正好趁此間隙,又認真地重讀了此書。針對書中提出高效能人士具備的七個習慣,進行了多緯度審視,發現習慣來自於思維的改變與延展,思維又來自於習慣的實踐與創造,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沒有積極的思維意識,優秀的習慣就無從談起。

從《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看到自我差距(圖)

習慣一:積極主動——個人願景的原則(我要去做)

主動積極即採取主動,為自己過雲、現在及未來的行為負責,並依據原則及價值觀,而非情緒或外在環境來下決定。

主動積極的人是改變的催生者,他們摒棄被動的受害者角色,不怨懟別人,發揮了人類四項獨特的秉賦——自覺、良知、想象力和自主意志;同時,以由而外的方式來創造改變,積極面對一切。他們選擇自己的生命 ,這也是每個人最基本的決定。

任性的本質是主動而非被動的,人類不僅能針對特定的環境選擇回應的方式,更能主動創造有利的環境。採取主動不等於膽大妄為、惹是生非或是滋事挑釁,而是要讓任命充分認識到自己有責任創造條件。

最令人鼓舞的事實,莫過於人類確實能有能力主動努力,以提升生命價值

——享利 戴維 梭羅

【感悟】:很多事情看起來讓你不得不這樣做,其實認真琢磨起來,會發現是你在推卸責任。人要想從依賴走向獨立, 積極主動是最重要的習慣,不把責任推卸給別人或環境。積極主動,拿回自主選擇權利,減少外部環境的干擾和影響。

弗蘭克爾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裡,提出人類終極自由:自我意識獨立自由——選擇對來自外界刺激的回應態度。在刺激和反應之間,還有選擇如何回應的權利。

選擇態度的自由,是人可以擁有的最後自由。

如何做到積極主動,可以通過:

一、在刺激和回應之間,給自己留30秒時間來思考和選擇;

二、用積極的語言代替消極的語言;

三、減少不能左右的關注圈,專注在個人可以影響的影響圈。比如你不能影響房價的上漲,但可以通過積極努力提高收入,你不能改變一天24小時,但可以通過時間管理來提高效能。

---------------------------------------------------------

習慣二:以終為始——自我領導的原則

所有事情都經過兩次的創造——先是在腦海裡醞釀,其次才是實質的創造。

個人、家庭、團隊或組織在做任何計劃時,均先擬出願景和目標,並據此塑造未來,全心投注於自己最重視的原則、價值觀、關係及目標之上。對個人、家庭或組織而言,使命宣言可以說是願景的最高形式,它是主要的決策,主宰了所有其它的決定。領導工作的核心,就是在共有的使命、願景和價值觀之後,創造出一個文化。太多人成功之後,反而感到空虛,得到名利之後,卻發現犧牲了更寶貴的東西。因此,我們無比盯緊真正重要的願景,然後勇往直前堅持到底,使生活充滿意義。

和內在力量相比,身外之物顯得微不足道

——奧利弗 .溫德爾 .需姆斯

【感悟】:人生的道路有很多條,你在選擇時,一定要先在腦海裡思考一番,你想要什麼,想成為怎樣的人,想實現什麼夢想,這些一定要先弄清楚,最好能寫下來,把目標和願景擬定下來。不能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千萬不能把梯子靠錯了牆,如果那樣,既使你拼命努力向上,得到的結果可能未必是你想要的。

其次,根據目標和願景再梳理出合理的對策與方法,這點非常重要。以1911年英國的斯科特和挪威的阿蒙森衝刺南極極點的故事來說,斯科特最終比阿蒙森晚一個多月達到,除了工具選擇不同 和客觀環境影響外,就是計劃執行進度不具體,斯科特的執行更隨性些,天氣好多走些,天氣不好就少走些,而阿蒙森不論天氣好壞,每天堅持30公里,執行明確,貫徹到底,最終成為第一個到達南極極點的人。

---------------------------------------------------------

習慣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則(反向案例 小貓釣魚)

要事第一即實質的創造,是夢想(你的目標、願意、價值觀及要事處理順序)的組織與實踐。次要的事不必擺在第一,要事也不能放在第二。無論迫切性如何,個人與組織 均針對要事而來,重點是,把要事放在第一位。有效管理是掌握重點式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由領導決定什麼是重點後,再靠自制力掌握重點,時刻把它們

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覺,情緒或衝動所左右。

重要之事決不可受芝麻綠豆小事牽絆

——歌德

【感悟】:悟:人的焦慮,主要表現在你一直在處理重要又緊急的事項,只顧著眼前的事項,而忽視

長期的規劃,這種現象被稱之為稀缺思維。稀缺思維,是由事物稀缺形成的一種稀缺心態,而且這個過程是無意識的。當我們的大腦被稀缺俘獲的時候,我們會專注於解決稀缺狀況,這樣會導致兩個現象:專注紅利和管窺負擔。一是會讓視野變得狹隘,降低洞察力,缺乏前瞻性,忽視其他重要而有價值的因素,“見樹不見林”,造成注意力“帶寬”變窄;二是使人缺乏計劃性,急於求成,容易在忙亂中做出錯誤決定。

所以,建議要養成要事第一的習慣 ,把要處理的事情分為四類(重要不緊急,重要又緊急,緊急不重要,不緊急不重要),在處理重要又緊急的事項同時,要堅持重要不緊急的事項(比如堅持長期的學習與充電),這點很容易讓人忽視掉,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減少不重要事項的干擾(逛網站,看新聞,刷視頻,無意義的閒聊等等),只有這樣規劃與堅持下去,你的重要又緊急的事項才會越來越少,才不會顯得那麼忙,那麼焦慮。凡事要以要事第一,緊盯目標,切不可學小貓釣魚那樣,經不起外界的誘惑與紛擾,導致一事無成。

---------------------------------------------------------

習慣四:雙贏思維——人際領導的原則(朝鮮的改革開放)

雙贏思維是基於一種互敬、互求互惠的思考框架與心意,目的是更豐盛的機會、財富及資源,而非敵對式競爭。雙贏既非損人利己,亦非損己利人。我們的工作夥伴及家庭成員要從互賴式的角度來思考(我們而非我)。雙贏思維鼓勵我們解決問題 ,並協助個人找到互惠的解決辦法,是一種資訊、力量、認可及報酬的分享。

雙贏者把生活看做一個合作的舞臺,而不是一個角鬥場。 一般人看事情多非此即彼,非強即弱,非勝即敗。其實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夠的立足空間,他人之得不必視為自己之失。

金科玉律已深植我們的腦海,現在則是奉行不渝的時刻

——埃德溫 馬卡姆

【感悟】:建立雙贏思維,一定要不斷提升自我境界。境界可分為三種,第一種狹隘匱乏心態,害怕別人贏,希望別人輸的思想超過自己贏,這種匱乏不自信心態,會嚴重影響自身的發展(比如朝鮮的改革開放); 第二種只要我能贏就行, 不管別人怎麼樣(比如把梳子賣給和尚),交易的本質是價值的互換,如果一方利益最大化,另一方損失了,那這種合作關係一定不長久;第三種雙贏境界,我贏,你也要贏,只有這樣,合作才能長久。

---------------------------------------------------------

習慣五:知彼解已——移情溝通的原則(眼科醫生的故事)

當我們捨棄回答心,改以瞭解心去聆聽別人,便能開啟真正的溝通,增進彼此關係。對方獲得瞭解後,會覺得受到尊重與認可,進而卸下防備,坦然而談,雙方對彼此的瞭解也更流暢自然。知彼需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氣,能平衡兩者則可大幅提升溝通的效率。

若要用一句話歸納我在人際關係方面學到的一個最終的原則,那就是知彼解已,首先尋求瞭解對方,然後再爭取讓對方瞭解自己。這一原則是進行有效人際交流的關鍵。

心靈世界自有其理,非理智所能企及。

——帕斯卡

【感悟】:不要指望別人理解你,應該你要主動去了解別人,通過你的積極主動來影響,讓對方感受到來自你的關注時,對方才會試著反過去關注留意你。知彼解己,主動的態度是關鍵,先了解對方, 將心比心地去傾聽,來了解對方說這話的背後感受和情感出發點,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尊重,對方才會願意與你溝通交流。要放棄自我式的回應,不要隨意下價值判決,要減少以自我為中心的溝通方式,才能保證溝通渠道的暢通。

---------------------------------------------------------

習慣六:統合綜效——創造性合作的原則(目標:1+1〉2)

(1. 大雁呈人字形或一字形飛行可比單獨飛行更省力,飛行的距離會多73%;2.兩根木頭所能承提的重力要大於單根木頭所能承受的2倍;3.多種植物生長在一起,它們的根纏繞在一起,它們的長勢往往比較茂盛。反向事例 動物學校鴨子練跑步,兔子練游泳,老鷹練爬樹,一定要尊重差異)

統合綜效談的是創造第三種選擇——即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的方式,而是

第三種遠勝過個人之見的辦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不但是瞭解彼此,甚至是

稱許彼此的差異,欣賞對方解決問題及掌握機會手法。

個人的力量是團隊和家庭統合綜效的利基,使整體獲得一加一大於二的成效。實踐統合綜效

的人際關係和團隊摒棄敵對的態度,不以妥協為目標,也不僅止於合作,他們要的是創造式的合作。與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情緒與智能,集個人所見到的不同世界。與所見略見的人溝通,益處不大,要有分歧才有收穫。

(盲人和瘸子的配合能發揮超過個體的能力)

我的聖者的期望自勉

對關鍵事務——團結

對重大事務——求變

對所有事務——寬大

——喬治 布什

【感悟】:每個人都有優點和長處。 要善於發現,懂得利用。要學會接受不同的聲音,尊重個體差異,才能形成良好的團隊氛圍,才有可能達到積思廣益的效果。教育也是一樣,不能像動物學校那樣搞一刀切模式,不管是什麼動物,都採取同樣的標準和方式來教育考核,忽視個體差異,造成的結果肯定是顧此失彼,得不償失。

---------------------------------------------------------

習慣七 :不斷更新——平衡的自我提升原則 (小故事:磨刀不誤砍柴功)

不斷更新談的是,如何在四個基本生活面向(身體(堅持鍛鍊,加強營養,保持心情愉悅)、精神(勤思考,保持精神活躍),智力(加強學習充電),社會人脈情感(拓展認可你的人))

中,不斷更新自已,這個習慣提升了其他六個習慣的實施效率。

對組織而言,習慣七提供了願景,更新及不斷的改善,使組織不致呈現老化疲態,並邁向新的成長之徑。對家庭而言,習慣七透過固定的個人及家庭活動,使家庭效能升級,就像建立傳統,使家庭日新月異,即是一例。

工作本身並不能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和適應能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擁有財富,並不代表經濟獨立,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會引發驚人的結果。

每念及此,我就認為世上無小事——布魯斯 巴登

【感悟】:堅持每天學習與積累,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讓自我不斷更新,給自己賦予迭代的能力,以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很多人也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但往往是三分鐘的熱情。忍受不了學習過程那份長期堅守。互聯網時代,信息氾濫,學習過程中會受到外界多重誘惑和干擾,沒有十分定力,是很難保有那份激情與鬥志。從現在開始,就給自己做份人生規劃吧, 告訴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人, 併為此附上詳細的執行流程與計劃。不忘初心,默默加油吧。期待下一個高效人士就是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