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練太極心得

  1. 習練太極拳,對於初學者,我們接觸拳法、功法、理論,往往會有一個疑問,天天練拳、天天練功,我們到底求的是什麼呢?通過練拳,我漸漸有個體會,舉個例子:假如把我們練太極看做是修建一個水庫,那麼很多疑問就迎刃而解了。我們練拳是在給水庫修建、擴容、鞏固,站樁練功是在給水庫蓄水,推手是在給水庫設置洩水口。假如你能在水庫的每個位置都能設置有洩水口,你就能明白太極拳的“挨著何處何處擊”的道理。

每個練太極的人,功夫的大小,主要取決於樁拳手三個方面,你的拳打得再好,如果功力,那就等同於健身操,就像水庫沒有蓄水一樣,對別人造不成威脅。如果只練功,不練拳,就相當於水庫的庫容有限,蓄不了那麼多的水,水滿自溢,在跟被人過招時,仍舊對其造不成威脅。如果只練功、練拳,是否就可以呢?其實還不行,這就等同於水庫有了庫容,有了蓄水,但終究不流動,會成為一潭死水。我們平時練推手,就是要在水庫上設置自己的洩水口,哪個地方需要,就隨時可以迅速打開,狂瀉千里。所以學習太極拳,樁拳手三樣缺一不可。

當庫容、蓄水、洩水口都有了,接下來就看你要用來幹什麼,既可以成為一道風景,用來飲用和灌溉農田,即養生,又可以用來發電、洩洪,即與人較技。大家在這三樣都相當的情況下,最終拼的是膽量、技巧和體重。如果企圖用外家拳的理論和力學原理來解釋太極拳,那絕對是種錯誤。我們都清楚,假如大人跟小孩子過招,你會考慮你用什麼招式嗎?會考慮用手還是用腳的問題嗎?只是哪裡方便用哪裡而已,因為在力量和心理上你有絕對的優勢,所以也就不需要去思考,隨心所欲。

太極拳與人對壘,都是一樣的。太極功夫高低,取決於樁拳手練的狀態,即“庫容、蓄水量、洩水口的數量”,如此你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說太極十年不出門。如果你想要江河湖海的容量,那真得需要這些時間來修煉。我們現在練太極,一部分人是為了養生祛病健身,一部分人是由於動作優美而用於表演,大部分人則是想功成名就之後出來賺錢,只有一小部分是純粹追求個人的愛好,希望有所成就。但是在當今的社會,有誰會潛下心來研練十年二十年的,稍稍有點起色,就當師傅去了,多少年過去了,自己的“庫容、蓄水量、洩水口”始終是那樣,沒什麼長進,與常人較量時,靠的僅是一點點所謂的功夫、技巧和蠻力,所以你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太極會輸給搏擊。倘若你是江河湖海的容量,波濤洶湧,一瀉千里,有這種磅礴氣勢,你再與人較量,也許根本不需考慮招式與技巧,靠身體的本能自然反應,就摧枯拉朽般的把對方幹掉了,大家在視頻中都感受過海嘯的震撼吧!

我相信太極能有這個層次,雖然還沒有練到這個境界,但是你可以去感悟。太極拳的很多思想理念,都來自於道家的思想。練拳須從無極始,只有回到你無極的狀態,才能重建你個人的功力。

太極是需要領悟,站樁、練拳、推手的過程,就是讓你逐漸開悟、迴歸無極的過程。如果不開悟,只是死站、死練、玩命式的跟人較技,終究無所獲,有所傷。

現實生活中,太極大師隨處可見,但真正練到爐火純青、超凡脫俗者寥寥無幾,即便有到了那個境界的,也不是我們說見就能見到的,那個需要緣分,而且他們也不會有興致、也無暇來跟世人較量輸贏,早已去享受那個境界的快樂。

俗話說,一人一太極,我們每個人的先天和後天的不同,練太極的感悟和所得是不同的,不要老是拿著一次的成敗來予否定,就像之前對中醫中藥的看法。我們祖國千百年來保留下來的拳種,都有各自的優勢,就看他是不是適合於你。就像我們在登山,目標都是一致的,即到達山頂,可是由於每個人的體力、想法不同,所採取的路線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垂直攀登,有的盤旋繞行,有的另闢蹊徑,林林種種歸根結蒂是要到達山頂。這期間,有的人由於不滿足現在的方式,總試圖更換不同的登山方式,轉來轉去仍是在山腰間徘徊,最終不能到達,很是遺憾。

習練太極,最重要的是跟自己的過去對比,感受、感悟自己每一天的變化,切記爭強鬥狠,與他人較技。太極在健身、去病、養生、技擊等方面產生的成效,這些都不是練太極追求的目標,而是在練習的過程中必經的階段,就像是我們在登山過程中,沿途你所遇到的美景。目標是山頂,不要在期間徘徊。

研練太極更重要的是一種思維方式,瞭解宇宙萬物的發展規律。你把它賦予給誰,誰就會有什麼樣的不同。賦予了拳法,就是太極拳,賦予了劍法,就是太極劍;賦予了生活,就是太極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