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大一定力量大嗎?武僧力量也大,但是肌肉不明顯,這樣說對嗎?

用戶2287468210835


你好,相對來說肌肉粗壯的人力量比較大,肌肉彈性好的人速度快。但力量有好多種力量,,沒接受訓練的普通人只會用胳膊力和胳擺動的的衝擊力。

散打和拳擊都是用的腰胯的力量,加上胳膊的衝擊力,兩重力量整合後來擊打對方。

還有一種力,是丹田力,像太極拳,和詠春拳,還有少林一些高深的拳種都用的著種力,永春的寸勁,方寸之間就可以擊打對方,很多人以為寸勁,是肌肉的突然收縮,和加速,產生瞬間爆發力來擊打對方,其實是,丹田力瞬間爆炸,再瞬間傳遞到胳膊再到手的一種傳遞過程。所以太極發力時,會自主的出現,哼,哈,的聲音,。

所以肌肉的粗大並不不是絕對就可以力量大,





不老還童


個人觀點,肌肉大並不代表力量大,舉個實際,發生在我身邊的一個實例,我在大學入的一個散打社團開學季我和我們散打社團的朋友在校園納新,來了一位新生,個子也很高,比較強壯,看他身上的肌肉就是經常健身的人,他來加入我們社團,然後一起納新,因為納新也比較無聊,不知道是怎麼提出來的,說完掰手腕,那個新來的身上肌肉比較大的一個同學,和我們社團的一個教練掰手腕,我們教練比他矮了半頭,而且身上的肌肉也沒有他的大,但最後還是我們教練勝了,說實話,我們的那個教練身上肌肉雖然不大,但爆發力非常強,他最喜歡跑步了,每次跑都是五公里,而且不是勻速跑,我們和那個新生相處了一段時間才發現,那個新生,雖然喜歡健身,但不太愛跑步,他平時都是玩啞鈴,單槓,做俯臥撐,怪不得,他把手臂肩膀練的這麼發達,但是他這種肌肉沒有爆發力,換句話說,就是死肌肉啊,我們那個教練也說過,想要讓自己的力量變大,除了要練肌肉,更要想如何才能把自己身上每一塊肌肉的力量發揮出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爆發力,而鍛鍊這種爆發力的途徑之一就是跑步,所以肌肉大的人,並不代表他身上的力量就大!


玄星555


首先不說 所有對抗性運動哪個運動員沒有大塊的肌肉?籃球運動員霍華德接近50分臂圍讓多少健身房大佬望塵莫及 ufc名將鐵血納幹諾 1.93 120公斤 渾身肌肉 我大學同學當兵回來 1.73 走的時候瘦的嚇人100斤 回來140多斤 肌肉塊也很誇張 你竟然還是肌肉無用論 健身房的不說打架牛不牛逼 至少穿衣服比大肚子的有型


長旺梅花鹿養殖場


肌肉塊大不一定力氣就大,但和你本人相比,肌肉塊大了力氣肯定增大。因為你必須不斷重複負重練習,使血流量增多,肌肉纖維才會變粗,從而增大肌肉。但這主要是耐力練習,像健美運動員,你同時還要注意爆發力的鍛鍊,才能增大力氣。

如果肌肉大就力氣大的話那麼健美運動員就可以兼職參加大力士比賽啦~!

增大肌肉塊的14大秘訣:大重量、低次數、多組數、長位移、慢速度、高密度、念動一致、頂峰收縮、持續緊張、組間放鬆、多練大肌群、訓練後進食蛋白質、休息48小時、寧輕勿假。

1. 大重量、低次數:健美理論中用RM表示某個負荷量能連續做的最高重複次數。比如,練習者對一個重量只能連續舉起5次,則該重量就是5RM。研究表明:1- 5RM的負荷訓練能使肌肉增粗,發展力量和速度;6-10RM的負荷訓練能使肌肉粗大,力量速度提高,但耐力增長不明顯;10-15RM的負荷訓練肌纖維 增粗不明顯,但力量、速度、耐力均有長進;30RM的負荷訓練肌肉內毛細血管增多,耐久力提高,但力量、速度提高不明顯。可見,5-10RM的負荷重量適 用於增大肌肉體積的健美訓練。

2. 多組數:什麼時候想起來要鍛鍊了,就做上2~3組,這其實是浪費時間,根本不能長肌肉。必須專門抽出60~90分鐘的時間集中鍛鍊某個部位,每個動作都做 8~10組,才能充分刺激肌肉,同時肌肉需要的恢復時間越長。一直做到肌肉飽和為止,“飽和度”要自我感受,其適度的標準是:酸、脹、發麻、堅實、飽滿、 擴張,以及肌肉外形上的明顯粗壯等。

3. 長位移:不管是划船、臥推、推舉、彎舉,都要首先把啞鈴放得儘量低,以充分拉伸肌肉,再舉得儘量高。這一條與“持續緊張”有時會矛盾,解決方法是快速地通過“鎖定”狀態。不過,我並不否認大重量的半程運動的作用。

4. 慢速度:慢慢地舉起,在慢慢地放下,對肌肉的刺激更深。特別是,在放下啞鈴時,要控制好速度,做退讓性練習,能夠充分刺激肌肉。很多人忽視了退讓性練習,把啞鈴舉起來就算完成了任務,很快地放下,浪費了增大肌肉的大好時機。

5. 高密度:“密度”指的是兩組之間的休息時間,只休息1分鐘或更少時間稱為高密度。要使肌肉塊迅速增大,就要少休息,頻繁地刺激肌肉。“多組數”也是建立在“高密度”的基礎上的。鍛鍊時,要象打仗一樣,全神貫注地投入訓練,不去想別的事。

6. 念動一致:肌肉的工作是受神經支配的,注意力密度集中就能動員更多的肌纖維參加工作。練某一動作時,就應有意識地使意念和動作一致起來,即練什麼就想什麼肌肉工作。例如:練立式彎舉,就要低頭用雙眼注視自已的雙臂,看肱二頭肌在慢慢地收縮。

7. 頂峰收縮:這是使肌肉線條練得十分明顯的一項主要法則。它要求當某個動作做到肌肉收縮最緊張的位置時,保持一下這種收縮最緊張的狀態,做靜力性練習,然後慢慢回覆到動作的開始位置。我的方法是感覺肌肉最緊張時,數1~6,再放下來。

8. 持續緊張:應在整個一組中保持肌肉持續緊張,不論在動作的開頭還是結尾,都不要讓它鬆弛(不處於“鎖定”狀態),總是達到徹底力竭。

9. 組間放鬆:每做完一組動作都要伸展放鬆。這樣能增加肌肉的血流量,還有助於排除沉積在肌肉裡的廢物,加快肌肉的恢復,迅速補充營養。

10. 多練大肌群:多練胸、背、腰臀、腿部的大肌群,不僅能使身體強壯,還能夠促進其他部位肌肉的生長。有的人為了把胳膊練粗,只練胳膊而不練其他部位,反而會 使二頭肌的生長十分緩慢。建議你安排一些使用大重量的大型複合動作練習,如大重量的深蹲練習,它們能促進所有其他部位肌肉的生長。這一點極其重要,可悲的 是至少有90%的人都沒有足夠重視,以致不能達到期望的效果。因此,在訓練計劃裡要多安排硬拉、深蹲、臥推、推舉、引體向上這5個經典複合動作。

11. 訓練後進食蛋白質:在訓練後的30~90分鐘裡,蛋白質的需求達高峰期,此時補充蛋白質效果最佳。但不要訓練完馬上吃東西,至少要隔20分鐘。

12. 休息48小時:局部肌肉訓練一次後需要休息48~72小時才能進行第二次訓練。如果進行高強度力量訓練,則局部肌肉兩次訓練的間隔72小時也不夠,尤其是 大肌肉塊。不過腹肌例外,腹肌不同於其他肌群,必須經常對其進行刺激,每星期至少要練4次,每次約15分鐘;選三個對你最有效的練習,只做3組,每組20 —25次,均做到力竭;每組間隔時間要短,不能超過1分鐘。

13. 寧輕勿假:這是一個不是秘訣的秘訣。許多初學健美的人特別重視練習重量和動作次數,不太注意動作是否變形。健美訓練的效果不僅僅取決於負重的重量和動作次 數,而且還要看所練肌肉是否直接受力和受刺激的程度。如果動作變形或不到位,要練的肌肉沒有或只是部分受力,訓練效果就不大,甚至出偏差。事實上,在所有 的法則中,動作的正確性永遠是第一重要的。寧可用正確的動作舉起比較輕的重量,也不要用不標準的動作舉起更重的重量。不要與人攀比,也不要把健身房的嘲笑 掛在心上


醉生夢死人定勝天


肌肉大不一定力量大的!人體的骨骼肌纖維主要由紅肌和白肌兩種肌纖維組成。

2、紅肌,由於其富含肌紅蛋白(含鐵),而呈現紅色,主要能量代謝方式是有氧氧化,供能效率低,故又稱慢肌,主要用於長時間中小強度運動時收縮產生能量輸出。而白肌由於其不含或含肌紅蛋白少,而顏色較淺,故為白肌。白肌的主要能量代謝方式是無氧酵解,供能效率高,故又稱快肌,主要用於短時間大強度運動時收縮產生能量輸出。

3、天生每個人肌肉紅白肌比例有較大差異,一些人白肌纖維比例高,故其短跑、跳躍的能力強,但由於相對慢肌纖維含量少,因而耐力往往較差。相反,有些人紅肌纖維比例高,故短跑、跳躍的能力不強,但耐力往往較好。但大多數人紅白肌纖維的比例各佔50%,故速度和耐力比較均衡,都不是很出色。所以如果紅肌比例高的人相對爆發力比較好!





k1逆襲


不對,首先你要了解什麼是”快肌” 和 “慢肌”?

  1.每個人身體的肌肉都是由一束束肌纖維組成,並可分成兩大類別: “慢肌” 和 “快肌”。它們的比例很大程度是是天生的。有人多快肌(短跑運動員),有人多慢肌 (長跑運動員)。正常人就一半半。身體部位也有影響,例如腹部和深層肌肉一般較多慢肌。

  慢肌–> 又稱紅肌。特點是較纖幼,收縮慢,力量小,但耐勞,微血管多(所以叫紅肌),運氧能力強,也能更有效運走廢物。

  快肌–> 又稱白肌。特點是較粗大,收縮快,力量大,但易累,帶氧能力弱。

  2. 訓練可以改變”快肌”和“慢肌”的比例嗎?

  它們的比例主要是天生,這也解釋了為何有些朋友不怎樣練習也很大力、耐力好!長期訓練只能少量地改變比例。因此,天生快肌多的人是較難成為長跑冠軍的。但假如他接受耐力訓練,仍能鍛鍊僅有的慢肌,取得顯著進步。

  3. 健美人士都大隻,一定是”快肌”多?

  非也。研究指頂級健美選手其實每類肌肉同普通人一樣,都是一半半。(你我也有潛質做阿諾!) 因為要得到最佳健美效果 (大+線條),這兩類肌肉都要充分刺激,不能只偏重某一類別,練法上要多元化和針對性!

  反之,舉重和健力運動員多著重大重量,以刺激最多快肌。但他們往往未必像健美選手一樣大隻。


我愛健身不要命的小雷


不一定

“肌肉塊大不一定力氣就大,但和你本人相比,肌肉塊大了力氣肯定增大。因為你必須不斷重複負重練習,使血流量增多,肌肉纖維才會變粗,從而增大肌肉。但這主要是耐力練習,像健美運動員,你同時還要注意爆發力的鍛鍊,才能增大力氣。”

很多人以為肌肉多的人力量就一定大,那麼這個說法是正確的嗎?其實並不是完全正確的,肌肉多的人們力量不一定大,但是通常來說,肌肉多的人力量比沒有肌肉的人擁有更多的力量。不過呢這也不是絕對的事情。

不過,肌肉確實帶給人更大的反彈能力,但是,這具體也要取決於我們的神經系統。所以,不一定肌肉大的人就是力量大的人。這一點要清楚明白。





別名陳超華


肌肉大不一定力量也大。

影響力量大小的因素包括: 肌肉的數量和強度,骨骼的強度,攝入的能量,發力的方法。肌肉量只是其中一個影響因素,肌肉的大小並不能直接決定力量的大小。

舉個簡單的例子,對比下健美運動員和體操運動員,需要超強力量的體操運動動作(比如俄式挺身,倒立撐,吊環水平支撐等),對肌肉健碩的大塊頭來說,可能很難做的起來。

[靈光一閃][靈光一閃]



徒手健身SKer


你問的這個問題涉及兩個概念,力量素質分為絕對力量和相對力量

絕對力量

肌肉進行隨意收縮所能產生的最大力量,稱為絕對力量

相對力量

單位橫截面積內肌肉所能產生的力量稱為相對力量

力量素質的影響因素

一,肌源性因素

1,肌肉的生理橫截面積

一般正常人每平方釐米的肌肉能產生3~8Kg的力。所以生理橫截面積越大,肌肉力量也越大。

2,肌纖維類型

快肌纖維(白肌)收縮力比慢肌纖維(紅肌)更大,但耐力差,易疲勞。

3,肌肉收縮時的初始長度

在一定範圍內,肌肉收縮前的初長度越長,收縮時產生的力量就越大。主要原因是在最適初長度時被活化的橫橋數目增多,牽張反射引起肌肉力量增加,被拉長的肌肉具有彈性勢能

二,神經源性因素

1,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狀態

2,運動中樞對肌肉活動的協調和控制能力

等等等等

所以肌肉大體重大的人,理論上絕對力量是越大的,但相對力量會更小。往往更瘦小的體操武術運動員相對力量更大,單位體重裡能克服更大的重量,是因為他們的神經控制能力更好,雖然肌肉維度不大,但能控制更多的肌纖維,神經協調能力好,所以能控制更多的肌肉,健身房裡的大塊頭為什麼都是木木的,也是這個原因,功能差,神經協調能力差導致的。


糾正訓練


肌肉大力量不一定大,力量也分為絕對力量和相對力量。一個60公斤的人和一個80公斤的人,從力量的角度來說,80公斤的人絕對力量更大一些。

但是讓他們做單槓引體向上,60公斤的人能夠做10個,80公斤的人只能做5個,相對力量來說,60公斤的人力量更大一些。

所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說,力量是不一樣的。

靜態力量和動態力量也是不匹配的。很明顯的一個例子,讓我們做好準備打沙袋,沙袋靜止不動,我們打沙袋的力量會很大。但讓沙袋運動起來,再去打擊沙袋,這個打擊力量就會明顯的減弱。

在鍛鍊身體增強力量練習的時候,從實用的角度來講,還是運用自然的全身性練習的方法更可靠一些。

那些在健身房裡的肌肉男,他們的肌肉塊很明顯,給人一種擁有強大力量的感覺。他們做固定部位的力量練習可能力量很大,那些徒手健身的人比不過他們,但要是在自然的狀態下運用自己力量抬舉某一重物的情況下,健身房裡的肌肉男們並不佔優勢。

原因在於,徒手健身更注重全身肌肉的協調性力量,健身房裡的鍛鍊只是鍛鍊身體的某一部位,其它部位是固定不發力得不到鍛鍊的。

出拳打擊力量,有兩種因素決定:一種是出拳的速度,另一種是肌纖維的多少。體重相同,肌肉塊一樣大的人,一個出拳速度慢,另一個出拳速度快,其結果一定是出拳速度快的人力量更大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