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唐朝最好的詩人,為什麼杜甫潦倒困頓,李白卻能一生遊山玩水?

太極星空


在中國古典文學史上有兩座高峰,就是李白和杜甫。李白詩風豪放飄逸、主要表達平民的個性、自豪和反抗;而杜甫的詩歌沉鬱頓挫、主要表達人道主義的關懷和悲天憐憫的情懷。

李白和杜甫的共性。李白和杜甫共同經歷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進程,因為他們兩個人出身、個性、才能和經歷不同,通過詩歌所表達出來的內心世界自然不同。


李白和杜甫早年家境都比較殷實,只是李白更闊綽一些;他們兩個人都有壯遊的經歷,也都沒有能夠考取功名;晚年也都窮困潦倒。

如果只讀他們兩個人的詩,會感覺到李白根本不缺錢,而杜甫又苦又窮。實際上他們兩個最後都席上滾到地上——差不多。

李白不在乎窮,因為我窮我快樂,愛咋地就咋地;杜甫呢,“我窮、我苦,我兒子都餓死了”,把自己的窮和苦都寫在了詩歌裡。

下面分別介紹一下李白和杜甫的不同之處。

先說李白。李白公元701年——762年,出生在甘肅天水。他和李淵、李世民是同族,都是興聖皇帝后裔,與李世民是同輩。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六甲是指唐代的啟蒙認字教材,李白五歲開始學習認字,十五歲就名聲在外,得到許多社會名流推崇和喜愛,可以說是年少有成。


李白的父親叫李客,早年是一名劍客,後來入川經商,頗有成就。這就給李白提供了豐厚的物質條件。

李白大多數時間都在遊歷當中,花錢如糞土。第一次出遠門遊歷,他爹給了他三十萬錢,結果不到半年就揮霍的一乾二淨。李白是個富二代,同時也很敗家,“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看看,有錢就是任性。

相比杜甫,李白無疑是成功的。他為什麼能夠成功呢?

一、李白比杜甫早出生十年,他趕上了好時候,李白青壯年時期正好是唐朝輝煌繁榮的時候,享樂奢靡之風日盛,而李白的詩風正好符合達官貴人的口味。

二,李白娶的老婆有實力,四位老婆竟然有兩位是宰相後人。這種關係自然對李白入仕大有幫助。

三、李白遇到了自己的貴人。在古代,講究“士農工商”,家裡經商,李白無法參加科舉考試,想要成名,想要當官,就要不斷的去幹謁,就是不斷的去獻賦,去推廣自己,讓達官貴人去舉薦自己。

在長安,李白結識了衛蔚張卿,又認識了紅顏粉絲——玉真公主,還結識了賀知章。在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舉薦下,唐玄宗召見了李白,讀到李白的詩篇,大為讚歎,驚為天人,就把李白留在了身邊,成為御用文人。

時間久了,李白厭倦御用文人的這份差事,就開始喝酒,喝醉了就不用上朝了,玄宗經常“呼之不朝”,皇帝也不耐煩了,於是“賜金放還”,把李白趕出了長安城。

雖然被趕出來長安,但是人家的名頭在,走到哪裡都吃香,很多當官的以得到李白的詩句為榮。其中有一個叫汪倫的涇州縣令,家境殷實,酷愛詩句,對李白仰慕已久,就寫信給李白,說我這裡有“千里桃花,萬千酒家”,李白一看,正合口味,去了才知道,啥也沒有。

李白感到不爽,好在人家整日好酒好菜的招待,李白盛情難卻,臨走之前,就給汪倫寫了一首詩——《贈汪倫》送給他。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結果就是汪倫跟著李白出名了上千年。

離開長安後,李白沒有了工作,吃盡了網紅的紅利之後,生活逐漸困頓下來。

上元三年,762年,李白在當塗縣令,他叔父李陽冰家裡養病,不久病逝。

再看一下杜甫。杜甫712年生於河南,名門望族之後,西漢酷吏杜周之後裔。


他的祖父杜審言是唐朝初年進士,著名詩人,做過部級高官。他的父親杜周作奉天縣令母親崔氏也是名門之後。

杜甫自幼接受儒家思想教育,一心想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然而,杜甫的科舉之路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慘。

杜甫早年由他當縣令的爹補貼家用,生活無憂,19歲出遊吳越之地,在24歲那年,在洛陽參加了會試,結果沒考中。

估計是被人坑了,一去11年沒有參加高考,直到天寶六年,747年又重新回到考場,這一次監考的主考官是奸相李林甫,他害怕由高人脫穎而出,威脅自己的相位,於是向玄宗說“野無遺賢,萬邦咸寧”。這一次科考,出的是白榜,一個沒中。

科考不行,那就獻賦吧,杜甫不斷獻賦,就是向高官獻詩,希望得到引薦。經歷了無數次失敗後,終於在755年,玄宗祭祀的時候,看到了杜甫寫的《大禮賦》,杜甫寫得確實不錯,但是玄宗經過了這麼多年的歷練,早就不是李白時期的毛頭小子,有李白的文采比著,杜甫的《大禮賦》自然就大打折扣。

玄宗覺得杜甫還是個人才,就讓他在集賢院等著分配工作,而負責分配的又是李林甫,我發現李林甫就是杜甫的剋星,這一次給了杜甫一個府曹參軍的職位,就是主要看管倉庫鑰匙的職務。杜甫很失望,只能先幹著。

11月,安史之亂爆發,杜甫冒著生命危險追隨肅宗到了陝西鳳翔,被封為左拾遺。回到長安之後,原本杜甫親可以得到更高的職位,可惜,杜甫情商有點低,一個勁的為吃敗仗的房綰說好話,結果觸怒了肅宗,把杜甫貶到了華州。

這種不溫不火的狀態使杜甫十分失望,加上躲避戰亂,杜甫一家人從758年開始四處漂泊。

來到成都後,好在當地官員捐給他了一塊地,杜甫搭建了一座草堂,自己種糧、種菜、栽果樹,算是安頓下來。

漂泊13年後,770年,杜甫卒於江中小舟,享年59歲。

那李白和杜甫有沒有交集呢?有。在744年的夏天,李白談詩會友到了洛陽,是被唐玄宗趕出長安之後的第二年,當時李白名滿天下,在洛陽遇到了風華正茂的杜甫。這一年,李白43歲,杜甫32歲,兩個人談詩論經,喝酒吃肉,好不快活。在這一年秋天,他們二人又共同遊歷了梁宋之地,遇到了大詩人高適,三人縱談天下大事,結下深厚友誼。


品讀春秋001


很簡單:李白是商人之後,按如今的話就是富二代,後來又娶了孔雀女(第一任是名門望族之後許氏,最後一任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孫女),一生算是衣食無憂。而杜甫則是希望科舉改變命運的鳳凰男,並且鳳凰未遂,因為杜甫終身未中舉,為官的父親作為家裡唯一的經濟支柱去世後,杜甫生活更加窘迫困苦。

當然,商人在當時社會地位不高,李白這富二代跟如今比起來是要打折扣的,李白不能參加科舉,也未能在仕途上實現抱負。這一點上,二人一生都可以說同為懷才不遇,並且還是生活中的好朋友,但經濟條件及境遇的差距、性格的差別造就了二人詩歌意境及格調的天壤之別。

先說詩聖。杜甫家世代為官,但到他這一系家道中落。父親杜閒是家裡主要的經濟來源,為官雖小,但俸祿穩定。事實上,杜甫30歲之前過得並不算太拮据,十九歲開始漫遊吳越,二十四歲科舉落榜,繼續遊歷四方。但公元741年,父親病逝,杜甫失去主要經濟支撐,加之之後自己在科舉與官場也均以失敗告終,可以說從此開始了困苦潦倒的一生。

科舉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公元735年),杜甫參加了第一次科舉,落榜。到底是考場有內幕,還是杜甫不是“考場型選手”,或者根本就是當時遊山玩水無心考試?如今已不得而知。可以確認的是,十年後,公元746年,杜甫的第二次科舉失敗,卻屬躺著中槍。因為這一年,布衣之士竟然無一及第。原因便是當時的奸相李林甫暗做手腳,對於當時學識出色的人他非常忌憚,擔心威脅到自己的權勢,所以肆意打壓,最後還向唐玄宗報告說“野無遺賢”。

這次考場失敗之後,杜甫客居長安十年,期間鬱郁不得志。曾任官職左拾遺,但因為營救房琯觸怒肅宗差點蹲大獄,幸虧宰相張鎬出手相救,之後棄官,一直在躲避戰亂而逃,開始了“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的漂泊生活,一家人窘迫至極。公元770年,杜甫病逝舟中,終年59歲。

杜甫的命運是悲劇性的,也正是如此,他適合寫憂傷離亂,他的詩也是一部史,見證興到衰。而他曾寫過的那些抒情、唯美的詩句,被現實主義的光芒掩蓋掉。

話劇《杜甫》,劉佩琦主演杜甫)

再說李白。隋唐時期“士農工商”商排最後, 商人不得參加科舉考試。作為商人之子,加上年少時又有打架滋事的案底,李白並不能參加科舉。

據說開元十三年,25歲的李白辭親遠遊,父母出手闊綽一給給了他三十萬金,他到了揚州到處揮霍,樂善好施到處接濟落魄公子,不到一年便花光三十萬。此軼事的真實性雖然不可考,但李白輕財重施,任俠好客這是公認的。

與當時的宦遊士子一樣,李白也是滿腹為官報國之志,多次投書長吏,即使寫出“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依然未被當時的荊州刺史韓朝宗接納。

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白曾任供奉翰林,實際就是宮廷侍從。但桀驁不馴的他不久便得罪了楊貴妃和高力士,後離開京城,放浪江湖。


李白先後有四位妻子,不能說李白的婚姻有多幸福,因為他似乎沒有家庭觀念,遊山玩水縱情杜康習慣了,應該不是現在意義上的好男人。不過李白幾任太太確實家室不錯,加之自己家境也不錯所以與杜甫不同,生活窘迫這樣的形容離李白還是較遠的。

(北京人藝經典劇目《李白》濮存晰飾演李白)

李白的詩本人甚愛,大抵是因為那股凡人再不曾有的仙氣和霸氣,讀他的詩總有“骨骼清奇非俗流”的感覺。木心說:讀李白,好像世上真有浪漫主義這麼一回事。唐人比西方人還浪漫。歌德說,每個時代的特徵都是浪漫主義。我說,青年人會嚮往各種主義,但是他們要自己提出主義,只能是浪漫主義。


經史通義


我覺得有以下原因:

一.時代原因。李白主要生活在盛唐時期,大唐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百姓富足,他生活也不成問題。杜甫主要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安史之亂,社會動盪,生靈塗炭,人民顛沛流離,朝不保夕,老杜也是吃了上頓愁下頓。

二.家庭原因。李白出生於商人家庭。他出川,下揚州,為人慷慨,出手大方,據說一年散盡錢財三十萬。這說明他家有錢,非常富裕。杜甫雖生於官吏之家,父親做過縣令,但父親一死,他及家人就失去了生活來源。後來入蜀只能靠嚴武的接濟度日。

三.婚姻原因。李白一共娶了三個老婆,其中兩個家境都好,為他帶來豐厚的嫁奩資產,一說他做了上門女婿。杜甫娶一個妻子,沒啥家世背景。

四.任的官職。李白曾入朝為官,任翰林供奉,後被玄宗賜金放還,賜的一大筆錢,一部分用來到山東為兒女買房置產,一部分用於自己遊覽吳越之地的盤纏。杜甫任過左拾遺,工部員外郎,華州司功參軍,最後一個官職是從八品,沒什麼俸祿,也無賞賜,他就辭職了。

五.個人原因。李白在蜀地曾修仙學道,學會了煉丹藥,他買丹藥,可以有收入進賬。杜甫是書生,百無一用,無謀生的技能。這條原因是後人的猜測,不一定可靠可信。

他倆一為詩仙,一為詩聖,前者活得瀟灑快活,後者活得辛苦憋屈,與時代與家庭與個人際遇息息相關。

而今晚,此刻,我彷彿聽到李白的吟唱:仰天大笑出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又同時聽到杜甫的嘆息: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融融118


世間找不出兩片相同的樹葉。我認為使得詩仙和詩聖不同人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第一,家世的原因。李白的血統還是比較高的,能夠和唐朝李家扯上關係。再加上自身無與倫比的才華,通過玉真公主就得到了唐玄宗的賞識。雖然沒有太大的權勢,但作為天子近侍,可謂活得風生水起。杜甫就沒有這麼幸運了,雖然也是官宦世家,自身也是飽讀詩書,但卻沒有李白那樣的捷徑可走,無奈蹉跎歲月。

第二,運氣的原因。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和杜甫都同樣選擇避禍。結果李白運氣好不僅逃出去了,還抱上了永王的大腿,雖然因為這個站位問題後遭受流放,但他並沒有受到太多的牢獄之苦。相比之下杜甫就更慘一些,運氣不好竟然被叛軍抓住了並且囚禁了兩年時間,雖然身體上沒有遭受迫害,但是精神上的創傷無疑是巨大。

第三,歷史原因。李白和杜甫分別出生於701年和712年,看似只相差了11年,但是請大家注意,這11年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11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四海來朝。盛極必衰,安史之亂於755年爆發。這時候的李白54歲,閱盡繁華的他早就已經開始尋仙訪道、遊山玩水的生活了。這時候杜甫43歲,才剛剛得到了一個正式但無用的官職,誠所謂生不逢時。

第四,經濟的原因。李白和杜甫從小家境都不錯,成家時也都娶了名門閨秀。不知為何原因,安史之亂的時候,李白還有遊山玩水的經濟條件,但是杜甫卻由於生活窘迫,自己的孩子都餓死了。

我是阿雲,善於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留言必回,感謝支持。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雲天明的視角


這個問題比較難回答,大體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二人的不同人生境遇!李白出生在盛唐時期,當時大唐萬國來朝,出於巔峰期,雖然杜甫出生相差不太久,但是,杜甫盛年時大唐已經無可避免的走下坡路了。李白人生比較平坦,杜甫則是坎坎坷坷,充滿艱辛。



其次,二人的不同性格!李白性格豪邁浪漫,寫下的詩詞也大多激昂澎湃,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這一點很是受到當時達官貴族的推崇,李白在當時就很出名,有很多人類似於追星一樣追李白,很多人把他當做座上客,因此,李白自是不缺人贈予,唐玄宗尚且還有賜金放還故事,何況他人;而杜甫則不一樣,他的性格比較悲天憫人,比較關心時事政治和民生,經常寫些“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類的詩句,怎會討上層貴族歡心呢?因此當時不太被高門大族喜愛,自然是很少會有人贈予他什麼!

第三,交友範圍的限制!李白的個性比較外向,可以說交友遍天下,哪裡都有幾個好朋友,好詩友,到很多地方都會有人接待,很多花費有人出;而杜甫至交好友很少,能有能力給予他援手的就更少了。

第四,李白自身機遇更多!雖說李白官運不旺,但是他也曾數次做官,唐代官員的待遇還是很好的,更別說李白娶媳婦(宗氏)都能有大批陪嫁;杜甫則是一生坎坷,官途艱辛不說,還生活在安史之亂爆發之際,後半生漂泊流離,最終病死於一條小船之上。

當然李白也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瀟灑,他也有困苦時期,也有艱難之時,只是他留下的詩詞大都是積極向上,充滿樂觀和浪漫主義色彩,讓我們不自覺的以為他的人生就是那樣!

個人見解,喜歡還請點贊哦😊!如有好的想法,也可相互探討!


歡子247


唐朝最偉大的詩人,非李白與杜甫莫屬,但是兩人的境遇可謂是的相差甚遠。李白一生雖然遇到行路難的窘迫,但是大部分時間還是比較瀟灑與快活的,非但先後取了4個妻子,而且且還有多名美妙的小妾。而杜甫雖然是宰相之後,但是其一生比較困頓,一生都鬱鬱寡歡。從兩人的詩歌作風來講,李白詩歌大多數是豪邁的,而杜甫的詩歌多數都比較沉悶。那麼同樣都是偉大的詩人,為何兩人境遇相差甚遠呢?

兩人性格不同

李白的性格是比較豪爽的,這並不意味著李白沒有遭遇到痛苦,例如行路難詩中也面臨著的困境,但是基於李白豪邁的性格,在遭遇不幸的時候,常常表現出樂觀豁達的心理特徵,即直掛雲帆濟滄海。這種性格決定著李白給予人民留下樂觀而瀟灑的印象。

而杜甫的性格是比較的沉悶的,在他的雖有詩歌之中,只有《望嶽》比較的豪邁與浪漫,其他的詩歌都是比較現實與低沉。即使他生在盛世,即使他有豐碩的家底,杜甫的性格也決定這給予後世留下沉悶與低落的感覺,就如同自己窮困潦倒。杜甫真的貧窮嗎?至少在其早年期間,家庭是非常不錯的。而在安史之亂之後,其放棄官位、選擇追隨唐朝,其生活陷入了困頓的狀態。當然由於其性格具有不合群,具有消極的態度,因此在官場上也是備受排擠的。

說李白家庭豐盈,杜甫家庭比較貧苦。誠然不符合歷史真實。性格決定人的命運,同時性格也體現在人在歷史上給予後人的印象,因此李白與杜甫不同的性格,決定著他們個人們留下不同的印象。

兩人思想差異

李白雖然也關注國家與人們的命運,但是其性格是豁達的,即使在遭遇困惑的時候,在自己詩歌中也能夠展現出樂觀與豁達的一面。可以說李白比較自我。而杜甫始終以國家與人民為第一位,因此在詩歌中大多數描寫的是國家與民眾不幸的命運。

基於兩者思想存在著巨大差異性,因此李白的詩歌大多數描述讚美祖國的大好河山,而杜甫的詩歌中多數體現出民眾痛苦的生活。基於兩者思想的差異,兩者在其詩歌中描述對象存在著差異性,因此一個在人們的印象中是遊山玩水,一個是貧困潦倒。

兩人境遇不同

雖然兩人都是偉大的詩人,但是兩人在當時的名氣存在著差異是非常巨大的。早年間李白就非常有名氣,這也是李白在很早的時候,就被李隆基召見的重要原因。由於李白的詩歌能夠體現盛唐盛世,與當時的國情是一致的。因此,李白的詩歌更加受到當時民眾的喜歡,他的名氣也被天下人知道。而當李白落難的時候,被眾人救濟。所以李白才有遊山玩水的資本。此外,李白的主要生活年間是在開元盛世,國家政局是比較穩定的。

而杜甫雖然是大官員之後,其詩歌也是比較成熟的。但是其詩歌沒有反應出當時盛世的特徵,而且在早期時候,杜甫的詩歌藝術遠遠比不上李白,所以在和平年代,杜甫的名氣遠遠沒有李白這麼大,所以當杜甫不幸落難的時候,根本沒有人救濟。因此他生活是比較困頓的。

從兩人的年齡上來講,杜甫要比李白小几歲。而當李白天下皆知的時候,杜甫的名氣還是比較小的。此外,杜甫詩歌成就都是在天寶危機與安史之亂之後完成的,此時民眾不可能將心思花費在閱讀詩歌上。綜合來講,在當時李白的名氣要遠遠好於杜甫。

綜上所述,李白的瀟灑與杜甫的窮困潦倒,並不是他們真實的經歷,更主要還是體現在他們的性格、思想等方面,給予人們留下的印象不同罷了。


四方史


他們的性格不同,思想不同,就註定不同的命運。

李白,稱為詩仙,杜甫稱為詩聖。字面上看,仙,給人感覺,不食人間煙火的似的,沒有什麼憂慮的事。過得很開心,活的瀟灑。而聖人,心裡有許多放不下的事,相的多,就不快樂。

李白,他雖然在官場不得意,處處遇到排擠,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感覺太多的失意,在加上他本身就有才學的。離開官場,就四處的遊玩散心,這樣就越來越開心,有了好的心情,做出了這麼多優秀的詩。山水能淨化一個人的心靈。

在李白的詩中,不難看出,他寫的大多都表現出的是環境山水的描寫,詩給人的感覺放蕩不羈,瀟瀟灑灑的。

而杜甫,是那種憂國憂民的人,在加上官場失意,同時他又處在安史之亂前後,身受和眼見這場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痛苦。

從他的很多詩中,不難看出,表現的都是憂國憂民。一句“國破上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處處顯示出到時國家的衰敗給百姓帶來的苦楚。

心裡有事,活著就不那麼痛快,活著很累,就如現在人也一樣,一個人,若心中無事,每天都是開開心心的,一旦有事心裡又放不下,一看臉色就是愁眉苦臉的。

所以他們不同的性格,處事的風格的也就不一樣。


中孚鑑


這個命題說法本身不準確,杜甫潦倒困頓是沒錯,但李白也不是“一生”都在遊山玩水,兩個人生活都窘迫過,仕途都不順,只能說李白的處境與命運要好於杜甫。

杜甫是“詩聖”,李白是“詩仙”。“說起杜甫,他的才華和李白相當,他的思想是光輝的,文學成就是高於李白的。同為唐朝著名詩人,這兩個人的境遇反差大的原因如下:



一、首先,兩人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境遇不同。

李白生於公元701年,卒於762年,享歲61年,李白大部分時間是在唐朝鼎盛時期度過的。在經歷唐太宗貞觀之治後,國力日漸興盛。這一局面在唐玄宗時達到鼎盛,這一時期國家統一,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對外交流廣泛,社會充滿自信,不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期。這樣的盛世社會環境,自然人們就會各得其所,生活富裕而幸福,李白作為知識分子大詩人也有著追求較高水平生活的願望,“遊山玩水”之事也順理成章。

而杜甫出生於712年年,卒於770年,享年58年,處在大唐由盛轉衰的時代,杜甫比李白小11歲。“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遭遇“安史之亂”,流離失所,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平明跨驢出,未知適誰門。權門多噂杳,且復尋諸孫。”“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一家人餓的皮包骨頭,哭哭啼啼的事情常有。“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的喜悅也就更在夢境中了。最後因為飢餓疾病客死湖南耒陽。所以,杜甫沒有李白那麼幸運。



二、兩個人身世、經歷不同,導致人生軌跡不同。

李白的家世身世在歷史學界上一直有爭議。據《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記載:“約而計之,涼武昭王九代孫也。隋末多難,一房被竄於碎葉,流離散落,隱易姓名。故自國朝已來,漏於屬籍。神龍初,潛還廣漢。因僑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為名。高臥雲林,不求祿仕。”由此而知李白是武昭王李暠的九代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屬於貴族出身。李白二十四歲離開故鄉而踏上遠遊的征途中直到735年,有11年時間是在“遊山玩水”,實際也是在流浪。這一年,李白來到長安,向唐玄宗乘機獻上《大獵賦》,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引薦,唐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入仕在翰林院任職,起草詔告,侍奉皇帝。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李白與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難,過著半是官員半是民的生活,到處流浪,後病死於安徽當塗縣。李白後來的“遊山玩水”也是出於無奈。

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漫遊生活。杜甫的父親曾任兗州等地官吏,後來,他的父親早逝,隨著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天寶十年(751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於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先後任河西尉等小官,後投奔唐肅宗任左拾遺等小官。安史之亂後杜甫帶妻兒家口就在四川、湖南一帶一直流浪。



三、兩人的思想、性格、詩詞風格不同,也影響著他們的生活。

杜甫信仰儒家思想,有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抱負,所以他為人正直忠實,不懂得察言觀色,不會見風使舵,後來好不容易當上了'左拾遺',卻又因為營救房琯觸怒了唐肅宗。另外時運不濟,因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結果導致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

杜甫一生寫了很多的詩,都客觀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戰亂的災難,老百姓的疾苦情況。然而,詩不能給他帶來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他的大半生都是在窮困潦倒度過,他的兒子就是被餓死的,自己也是在貧困交加中鬱悶而死。這與他的性格、“憂國憂民”的思想是分不開的。杜甫的顛沛流離的生活與其思想、詩歌一樣是相互印證的。他的詩是“史詩 ”,是山是水,是人是愛,也是生活的揭示,是快樂與痛苦的矛盾體!

 李白信奉道家思想,崇尚豪俠與自由,為人豪爽仗義,也喜歡到處結交朋友,年輕時也曾持劍跨馬,遊山玩水,“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表面來看,李白似乎很有錢,揮金如土。實際情況但從詩詞中解讀多為誇張渲染之能事。  

但也有傳說李白的父親是川蜀一代的鹽鐵商人,大家都知道在古代鹽鐵生意有多賺錢,所以李白的錢很多,可以大肆揮霍。二來,據說李白一生先後娶了四個妻子,其中兩個是宰相的女兒,兩個是家財萬貫大商人的女兒。再加上皇帝也給過一筆錢財賜金還山,同時因為名人效應,李白可是在皇帝身邊寫過詩的,遊歷沿途自然會有朋友和崇拜者饋贈,或許比杜甫的生活要好。他的詩是天是地,是夢想,當夢想失敗後,他依然浪漫,給人一種信心。



因此,李白的名聲在唐朝就很紅火,浪漫主義色彩鮮明,受到當時及後世人的追捧。杜甫出名是宋朝以後,現實主義思想以及高超的詩歌藝術對後世影響很大。兩大詩人都曾經“遊山玩水”,有主動的遊歷、有被動的流浪,至於“題目”中在對“遊山玩水”是褒是貶,要尊重歷史事實,尊重詩人。

秀口吐大唐,詩歌萬古流。

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

李白雄奇豪放成就了“詩仙”,杜甫沉鬱頓挫成就了“詩聖”,他們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兩座高峰,值得後人學習。至於其他噱頭,任由評說,閒談之資罷了。


大漠雄鷹51775718998


天性,際遇,時代,環境造就了詩仙和詩聖的不同。

太白天性浪漫,生來如此,你有什麼辦法?再加上家裡有錢,曾一年散財三十餘萬,你受得了嗎?而且打架又厲害,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你敢嗎?所以李白其實是富二代,自己又能文能武,寫詩寫得好,打架打得好,大唐古惑仔,一路呼朋喚友,在齊魯燕趙,九州大地盪來盪去,頗為得意。

一路結交的又是達官貴人,賀知章官做得不小了吧,一見李白大為傾心,金龜換酒,天下知名。謫仙人從此降落人間。相傳的力士脫靴,貴妃捧硯,即便只是傳說,這事也就只會發生在李白身上才會讓人相信。只看一首李白早年間的留別詩: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諸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俊逸之氣,蓬勃之情,令人神往。

杜甫其實早年間也不是如此沉鬱之人,早期的杜甫也曾豪情萬丈,有段時間他和李白,高適三人一起結伴同遊,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一起在齊魯之間飄來飄去,好不灑脫。著名的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你可曾看到一絲一毫的潦倒困頓之情?

只是後來遭逢鉅變。安史之亂爆發,盛唐從此走下神壇。極盛的開元盛世從此成為傳說,杜甫親眼目睹了大唐從巍巍高山一下跌到深淵谷底的一切,從此畫風鉅變。三吏三別,如果沒有親身經歷,是寫不出後世尊為“史詩”的詩句的。後期的杜甫四投靠別人,好友嚴武曾極力照顧杜甫,有名的杜甫草堂就築於此時。後來嚴武去世,杜甫只得又四處飄蕩罷了,還能想起那句: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嗎?

縱如此,杜甫也是大唐那些無數星光璀璨的詩人中間最最明亮的兩顆之一,另一顆當然就是李白。


小新9293


一句話,選擇使然

首先看出身,李白生於商人世家,無法從科舉入朝,還好趕上一個熱愛附庸風雅的唐明皇,李白才混個官當。不過唐玄宗沒打算重用他,李白只不過是個翰林,也就六品吧。官場不得志,李白縱情于山水(當然人家也有錢),揮灑出無數耀眼詩篇。再看杜甫,杜甫出身也不差,祖父杜審言進士出身,家庭環境比較優越,雖比不上李白這種富幾代,但也吃喝不愁。

再看人生際遇,這兩人基本都屬於仕途不順類型的,杜甫最高也就做到工部員外郎,五品吧(比李白還強點,呵呵),不過李白要比杜甫大11歲左右,這關鍵的11年,讓李白的絕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盛唐時期,見到了開元盛世:酒放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余光中詩),安史之亂時,李白已進入暮年,沒幾年便去世。而杜甫親眼見到了大唐帝國從開元盛世到天寶危機的巨大震動,從盛唐到中唐的社會震盪。李白與杜甫的晚年都比較淒涼,算是殊途同歸吧。

如果說兩人真正的不同,那就是人生的選擇吧,小學課本里就介紹,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這就是對這兩個人的真實人生的寫照,讀讀李白的詩:《蜀道難》《將進酒》《夢遊天姥吟留別》《行路難》等等,無不慷慨激昂,酒與月光是李白人生的寫照。在看看杜甫的詩:《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處處是對人生的感悟和現實社會的痛斥。李白看到自己仕途沒有發展,便遊覽天下,而杜甫身負報國之心,一直跟隨著平定叛亂的步伐,步履維艱。就是這兩種不同的選擇,讓兩人詩作風格截然不同。

另外,很多人吐槽杜甫寫給李白的詩很多,但李白寫給杜甫的卻甚少。其實,按年齡說,李白大杜甫11歲,在古代社會成婚較早的情況下,李白可以算是杜甫的長輩了,李白覺得象徵性的回覆一下晚輩也就不錯了,哈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