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富士康印度工廠停擺?蘋果手機是否只能中國製造?

koppt


富士康印度工廠停擺沒什麼大驚小怪的,從它進入印度市場的那天開始,很多人就早就預料到這一天遲早會到來。

一直以來富士康的主要生產基地都是位於中國內地,截止目前富士康在全國各地有35個廠區,員工總數超過120萬人,這些廠區承擔了富士康絕大部分的代工業務,客戶涵蓋了蘋果,亞馬遜,思科,華為,小米,諾基亞,戴爾,惠普等企業巨頭。

也正因為廠區巨大,提供的就業機會比較多,所以郭臺銘號稱他在大陸開工廠是給大陸賞飯吃。

但是最近幾年隨著中國用工成本的不斷上升,再加上國際貿易爭端不斷升級,包括蘋果等一些外國企業正在考慮把生產基地搬到印度以及東南亞等其他國家,而作為蘋果等大企業的代工工廠,富士康肯定也會跟著蘋果走,蘋果在進軍印度市場之後,富士康也跟著蘋果把工廠開到了印度。

剛開始的時候,富士康在印度設立工廠的理想是很美好的,畢竟目前印度的工人工資比較低,而且印度有13億人口,其潛在的消費市場是非常龐大的,所以一開始的時候,包括郭臺銘在內都比較看好印度業務市場的增長,也希望能夠通過印度工廠來抵消對中國內地工廠的嚴重依賴。

因此在2016年的時候,富士康便計劃投資50億美元在印度開設工廠,並計劃到2020年的時候要開設10~12個工廠。然而正當富士康真正進入印度的時候,實際的發展並沒有他們所想象那麼順利,雖然目前富士康在印度的部分工廠已經投產使用,但其在生產過程當中仍然有各種問題,最後導致部分工廠的計劃只能擱淺。

據有關媒體報道,最近一段時間繼巴西與美國的建廠計劃受阻後,富士康在印度的新廠也不打算開了,2020年1 月 7 日,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工業部長蘇巴什·德賽(Subhash Desai)稱,與富士康在當地合作建立電子產品製造工廠的計劃已經取消。

看到這很多網友可能就不理解了,當初富士康可是豪言壯語要在印度市場大幹一場,跟著蘋果屁股走,但是現在卻把工廠停掉了,這裡葫蘆裡到底賣的是什麼瓜呢?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廠不能正常設立呢?

很多人可能說印度不具備生產蘋果手機的能力,所以富士康乾脆不設立工廠了,實際上並非這麼簡單,要在印度生產蘋果手機,其實也並不是什麼難事,但是如果生產出來的手機效率低,而且收益低,那就沒必要生產了。

實際上富士康之所以把印度的工廠停掉,我覺得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印度的供應鏈不完善。

富士康作為全球最大的代工工廠,它並非所有的零件都是自己生產,大部分零件都需要從外部採購。

雖然印度最近幾年經濟發展非常快,但是從整體來說印度的工業基礎是比較薄弱的,製造業產業鏈也比較薄弱,無論是富士康代工蘋果還是戴爾或者其他企業,很多零部件印度本土都沒法生產,富士康只能從幾千裡外的中國進口,這無形當中會增加產品的成本,降低產品的生產效率。

相對來說,目前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國家,生產製造產業是非常完善,比如富士康代工蘋果手機需要有5000多家廠商提供零部件,而這些廠家在中國境內基本都可以找到。

第二、印度的基礎設施比較落後。

富士康在印度開設工廠遇到的第1個難題就是基礎設施比較落後。無論是交通水電,很多方面都面臨各種難難題,比如有些富士康工廠落地之後,企業要自己鋪路,要自己架設水電,這無形當中會增加了富士康的成本。

第三、印度的工人效率不高。

雖然目前印度的人工成本相對比較低,印度工人平均工資只有1000塊錢到1500塊錢人民幣左右,但是印度的工人效率其實並不是很高,很多人都不願意加班,即便上班了,也是相對比較懶散的那種,而且還有可能經常鬧罷工,因此富士康印度工廠的工人生產效率是比較低的,有可能兩個印度工人的生產效率才能抵得上一個中國工人的生產效率。這樣折算下來之後,實際上中國的人工成本並不比印度高太多。

除此之外,目前印度缺乏一些產業工人,尤其缺乏一些擁有技術的工人,這些因素都不是短期之內能解決的,需要很長的時間,甚至需要通過富士康內部自己培養才能解決,但是富士康不可能有那麼多精力和時間去培養這些工人。

綜合各種因素之後,富士康把印度的工廠關掉也是情有可原的,事實上不只是富士康,目前有不少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或者印度之後都開始後悔,結果又開始把工廠搬回中國了。


貸款教授


富士康印度50億美元建廠計劃停擺,這不是它海外建廠計劃第一次受挫。2015年,富士康關閉了印度欽奈德分廠,遣散1306名工人;同年,印尼10億美元投資計劃泡湯;2017年巴西分廠裁員降產能;2019年,美國威斯康辛州項目停擺。

富士康海外建廠計劃用一句話概括就是:運作多年,但重心仍然在中國。富士康新任董事長劉揚偉在2019年透露過,富士康的生產能力在中國以外的國家和地區僅有約25%。也就是說,中國仍然承載了富士康75%的生產能力。

題主問蘋果手機是否只能中國製造?當然不是的,不過說蘋果手機目前離不開中國製造倒是千真萬確。我們來看一組數據。2015年,蘋果在中國的供應商比例佔44.9%,4年之後,也就是2019年,這個數據上升到47.6%。別小看了2.7個百分點的升幅,這是在當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大環境下的升幅,說明蘋果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不是在降低,而是在加深。

路透社的調查就發現,富士康在印度和巴西的工廠生產的蘋果產品,只是為了滿足當地市場,和中國的工廠滿足全球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實際上,蘋果到印度和巴西建廠,主要是為了規避關稅。以印度為例,為了發展印度製造,增加就業,印度政府在過去兩年時間裡先是給所有進口手機整機增加10%的基本關稅,然後將基本關稅翻倍到20%,隨後又對手機核心零部件徵收10至15%關稅,避免外資手機廠商以進口零件的方式規避整機關稅。這種情況下,不止蘋果,連小米、華為為了不丟失當地市場,都不得不選擇到印度當地建廠(小米是通過富士康到印度建廠來生產手機的)。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富士康為什麼要海外建廠。

除上面提到的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用關稅手段迫使富士康到印度建廠外,還有一個原因是中國人力成本上升較快。國家統計局的數字,2012年至2017年6年時間內,中國的製造業用工成本上漲了50%,而富士康又是一家人力密集型製造企業,人力成本上漲過快是一個不小的包袱,自然有動力到海外人力成本更低的國家或地區建廠。

但問題是,在全球目前僅有中國的消費電子供應鏈是最完善、成熟度最高的,對每年產量數以億計的蘋果公司來說,這遠比人力成本重要得多。這就是富士康雖然在海外有很多工廠,但蘋果產品的主要生產還是在中國的根本原因。

不過,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如果印度、巴西的產業鏈將來能進一步完善和成熟,同時保有人力成本優勢的話,還是會分流蘋果在中國的部分產能。因此如何降低製造業成本仍然是我們當前的重中之重。這方面的問題,我在頭條號有一篇圖文《富士康敗退印度,爽約美國,iPhone為何仍然離不開中國製造?》做了詳細分析。感興趣的可關注我,到頭條號查看。


魔鐵的世界


富士康在印度工廠的停擺,這反映了一個問題,也釋放出了一個信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何富士康就只能在我們國內地區做工廠代加工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理解的 :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加工製造業便快速發展,如雨後春筍,一路猛長,伴隨著中國人口比率的不斷提升,中國製造已經成為了一個新式的代名詞,已漸漸提升到了中國智造的全新式階段!

之所以富士康代工廠,在中國發展的這麼穩健,主要原因是離不了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再加上富士康是一家大型的中國化企業,又有著非常豐富的中國企業文化,所以員工們對這家公司都很有很強烈的歸屬與認同感!

中國,乃製造大國,也是智造大國,我們中國人,愛好和平,按原則做事,憑良心做事,我們不不惹事、也不怕事,我們自力更生,堅持奮鬥,我們有自己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我們愛自己的同胞,我們自始至終:團結友愛、自強不息!






玉靈山人雅集


    富士康在巴西、美國建廠計劃遇阻後,在印度的新廠也停擺了。這些年,富士康頻頻傳出海外建廠的消息,但是並未像預想的那樣順利落地,都胎死腹中中,這是為什麼呢?

    富士康海外建廠頻繁失利

    2011年,富士康進入巴西,要建成“全世界第二大規模的蘋果手機生產線”,2017年裁員降產能。

    2014年,富士康在印尼投資10億美元建廠,因“土地問題”而終止。

    2018年,富士康在美國建廠,2019年,傳出了停擺的消息。

    總之,富士康的出海大計可以說頻頻受阻,即便是海外的工廠,大多並不生產蘋果公司的產品,或者產量很小,而蘋果的產品是富士康最賺錢的業務。

    富士康為什麼很難在海外“造蘋果”?

    1)基礎設施缺乏,沒有完整的生態鏈

    以印度為例,印度雖然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但是,缺少供應鏈和基礎設施。

    在我國大陸,蘋果的供應鏈幾乎可以在24小時車程內,但是富士康的印度工廠,許多零件依賴5800多公里外的中國廣東,此外,印度富士康工廠地區嚴重缺水,基礎設施不完善。

    如果是google pixel之類的智能手機訂單,印度工廠是可以完成的,但是對於出貨量要求很高的蘋果手機、電腦,就很難應付了。

    2)缺少廉價的勞動力

    製造業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美國的勞動力平均年薪5.3萬美元,人民幣3萬一個月,而中國普通一線工人的月薪只有3000元左右。

    越南的勞動力便宜,但是不夠多,整個東南亞國家的總人口為9554萬,而河南省總人口為10906萬。


如果覺得對你有幫助,可以多多點贊哦,也可以隨手點個關注哦,謝謝。

Geek視界


感謝您的閱讀!

印度富士康的工廠停擺,讓我想到了之前郭臺銘的一句話“給中國飯吃”,這句話在令我們感覺氣憤的同時,又覺得好笑。郭臺銘的“大言不慚”,何嘗不是一種對於富士康的絕對的自信呢?

之前,蘋果因為考慮到在中國市場手機銷量的銳減,準備將工廠轉移到印度,郭臺銘自然是“緊追不捨”了。不僅僅,因為印度市場相比我們國內市場而言,工人的薪資低廉;另一方面,也在於印度政府承諾降低15%企業稅。

然而,印度的工人們寧願工資低點,也不願意加班,因為不滿加班,所以停擺。

並且,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工業部長蘇巴什·德賽宣佈,之前,富士康承諾的50億美元投資沒到位,所以,與富士康科技集團簽署協議、建立電子設備製造工廠的計劃也被擱淺。

這筆50億美元的來源是在2015年富士康與政府簽署的諒解備忘錄顯示,富士康將向該邦投資約50億美元。但是,富士康並沒有履行這筆費用,所以才出現了停擺罷工情況。

看來,富士康還是必須在國內進行生產,這裡的生產也說明了蘋果印度建立工廠的想法被擱淺,在國內市場,富士康還是必須依賴中國市場。

  1. 富士康追蘋果的想法無疾而終,只能選擇在中國繼續發展
  2. 蘋果國內市場份額下降,如果富士康不更好的去尋求華為,小米等手機廠商,富士康的代工也將備受挑戰
  3. 不要小瞧中國代工,也不要小看中國消費市場

LeoGo科技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理解的 :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加工製造業便快速發展,如雨後春筍,一路猛長,伴隨著中國人口比率的不斷提升,中國製造已經成為了一個新式的代名詞,已漸漸提升到了中國智造的全新式階段!

之所以富士康代工廠,在中國發展的這麼穩健,主要原因是離不了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再加上富士康是一家大型的中國化企業,又有著非常豐富的中國企業文化,所以員工們對這家公司都很有很強烈的歸屬與認同感!

中國,乃製造大國,也是智造大國,我們中國人,愛好和平,按原則做事,憑良心做事,我們不不惹事、也不怕事,我們自力更生,堅持奮鬥,我們有自己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我們愛自己的同胞,我們自始至終:團結友愛、自強不息!


家在西部


只要蘋果願意,iPhone手機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制造,但如果想要穩定的製造質量達標,並且能獲得較高利潤的iPhone手機那隻能在中國製造,為什麼這麼說呢?

1、中國擁有完善的產業鏈

iPhone手機所使用的核心配件供應仍舊掌握在海外企業中,但iPhone整體配件有近4成左右是由中國廠商生產,其中大陸佔比10%左右,臺灣廠商佔比28%。而在全部所有的iPhone配件供應商中,在中國設立子公司的比例達到了44.2%,雖然部分核心供應商在中國並未直接生產,僅僅是設立的組裝廠,但也足以讓iPhone生產更為便捷方便。

早前曾傳言庫克將生產線部分搬回美國後,發現Mac Pro上所需要的部分螺絲釘美國廠商生產不出來,或者說產量根本不夠,結果導致這一機型整整斷貨半年,而在之前由中國生產時,根本就不可能擔心螺絲釘的採購,國內有完整的生產鏈,並且能持續穩定的供貨。

這就是中國的優勢之一。

2、產業鏈帶來的成本優勢

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這些年我國的人工成本早就漲了,怎麼還會有成本優勢呢?其實這裡的成本優勢更多的是指物流成本。

由於中國自身產業鏈較為完整,因此各種配件之間的運輸相對比較省事,近點同省就能完成配送,遠點也就是跨個省,這運輸成本遠比從中國境內運到印度要省成本。

同時,從上述的供應商分佈中,我們還能發現日韓廠商不少,而中日韓三國之間的貿易往來較為頻繁,並且地理距離上也都比較接近,這也意味著中日韓三國之間構成了較為完善的上下游,相互之間的物流成本也會相對較低。

反觀設在印度的生產工廠,同樣的配件運輸距離顯然超過往中國境內運送,這物流成本必定會較高。況且日韓企業還有不少直接在中國設立組裝廠,這運輸就等於是國內物流了,更省成本。

3、中國勞動力仍然具有優勢

我國的勞動人民在吃苦耐勞上可以說非常凸出,這種勤奮的性格放眼全球絕對世界第一,印度勞動力根本就不具備我國的這種優勢。

印度人整體接受的教育程度較差,至今有三億文盲,這樣的人雖然可以作為勞動力使用,但和接受過基礎教育的我國勞動人民相比那差距不是一點點。也因為教育問題,印度勞動力的整體素質較低,不僅工作懶散且僅多數只能進行機械的簡單勞動。

因此,我國勞動力人工成本雖然近年不斷提升,但就工作效率上來說絕對物所超值,整體算起來仍然具有優勢。

其實,這塊的效率看看特斯拉上海工廠的建設速度就能明白,僅僅一年時間特斯拉就完成了工廠建設、設備安裝生產,以及車輛下線上市開售。

Lscssh科技官觀點:

綜合以上內容,可以說中國目前仍舊是世界工廠,雖然人工成本逐年上升,但當前仍具備較完整的優勢,想要高效率的生產價格合適的iPhone手機就只能在中國。其他地區雖然你的生產成本可能會下降,但必然會在產品、品質等方面受到困擾。



Lscssh科技官


富士康近日發佈了2019年第四季度和2019年全年財報。該公司去年第四季度實現營收約合577.96億美元創歷史第二高紀錄;2019年全年,該公司實現營收約合1780.65億美元,同比增長0.82%,創歷史新高。

不得不說,在過去的2019年,富士康雖然遇到了很多困難,但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業績。

富士康,從2002年起位居中國內地企業出口200強榜首,2018年進出口總額佔大陸進出口總額的4.1%。富士康在巴西、墨西哥、日本、越南、印尼、捷克、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國都設有工廠。

一、富士康回應:印度工廠未停擺,還在按計劃推進

富士康目前有75%的產能在中國大陸,但是因為印度政府要求國內銷售的手機必須國產,加上印度手機銷量已經僅次於中國,所以富士康不斷加大在印度的手機產能,特別是用印度工廠來滿足蘋果在中國大陸之外生產iPhone的需求。

2015年,富士康曾與印度達成協議,計劃投資50億美元,到2020年在印度建立10-12個工廠,用於消費電子產品的生產。但2020年1月7日,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工業部長蘇巴什·德賽稱,與富士康在當地合作建立電子產品製造工廠的計劃已經取消。

但富士康隨後回應稱,“與蘋果產生‘內部糾紛’的報道是不實,印度的生產計劃正在向前推進。”

除了印度,2011 年富士康進入巴西,建成了“全世界第二大規模的蘋果手機生產線”。

二、中國擁有最完備的產業鏈,但不是蘋果手機只能中國造

中國已經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世界工廠,2010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自此以後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2017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世界的份額高達27.0%,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

中國在手機和相關電子零部件領域擁有全球最完備的產業鏈,還有全世界數量最為龐大的工程師和技工群體,水電、交通、物流等完善的基礎設施。

在中國生產蘋果手機生產效率世界領先,雖然近年來工人工資有所上漲,但綜合成本還是世界最低的。

但顯然蘋果手機不是隻能中國生產,美國、巴西、印度等地也有蘋果手機的生產。印度手機產業發展目標,到2025年將智能手機出口額從2019年的30億美元增加到1100億美元(翻37倍)。“印度製造”計劃也是旨在將該國發展成為為跨國公司的電子製造中心。

印度已成為僅次於中國的智能手機市場,加上印度對手機國產化的要求,未來蘋果手機必然會有相當比例轉移到印度進行生產。

今年第三季度印度智能手機出貨量4900萬部,同比增長10%。雖然同期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高達9890萬部,但同比下滑了3.6%。印度將成為世界手機企業的必爭之地和有待開發的金礦。


上林院


富士康曾與印度達成協議,計劃到 2020 年在印度建立 10-12 個工廠,用於消費電子產品的生產。但據德賽所說,“富士康當初做出的投資承諾沒有兌現,將來也不會兌現。”富士康隨後回應稱,“與蘋果產生‘內部糾紛’的報道是不真實的,印度的生產計劃正在向前推進。”但並沒有否認新廠不打算開了的說法。這兩年富士康頻頻傳出去海外建廠的消息,但很多備受矚目的項目並沒有像預期中的那樣順利落地,而是胎死腹中。雖然困難重重,但富士康的出海大計並非全盤皆輸。根據給投資者的簡報,富士康在巴西、墨西哥、日本、越南、印尼、捷克、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國都設有工廠。

只不過這些工廠大多並不生產蘋果公司的產品,或者產量非常小。而蘋果的生意恰恰是富士康最賺錢的業務。


局思想


感謝邀請

如何看待富士康印度工廠停擺?蘋果手機是否只能中國製造?

題主的問題核心是如何看待富士康印度工廠停擺?蘋果手能否只能中國製造?確實根據相關報道,我們知道富士康確實曾經的的計劃到 2020 年在印度建立 10-12 個工廠,用於消費電子產品的生產。但是現在又有出現了變故,其中的原因不得不說確實很多,其中包括電子產品雖然沒有達到瓶頸,但是確實銳減了很多,再者就是印度的條件確實不如中國,而且富士康的新任董事長劉揚偉也說過,富士康雖然牽扯到行業很多,但是僅僅只有25%生產力位於中國之外的地方,這些確實不得不說,富士康的重心還是在中國,而且通過這些,確實證明著蘋果這樣的產品,確實只能說中國來製造:


那麼中國的優勢在哪裡呢? 我們來說說:

首先我們要知道為什麼要在其他國家建廠,那就是成本的問題,因為根據統計中國製造業工人的平均年薪在 2012 至 2017 年期間,上漲了 50%。而印度的工人薪金比中國便宜約三分一,這也是最初的目的,而且蘋果手機我們知道為了保證足夠的利潤,雖然手機價格不算是很高,甚至還出來廉價版本,我們知道他是在供應鏈方面節省了資金,手機的價格不能再有大的漲幅,要不然人們確實不買賬,而這也是富士康為什麼當初準備在印度建廠的原因,但是現在來看我們發現不僅僅是富士康,很多工廠又有開始慢慢迴歸,這樣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1.相對來說市場穩定。中國政府方面對於在中國建廠的企業來增加就業率確實有很好的政策,而且我們知道中國對於企業的管理確實有著自己的一套方式和方法,所以很少像出現暴亂,或者是像其他國家那樣的暴亂出現,雖然說相比之下成本更高,但是更加穩定。


2.強大的供應鏈。蘋果之前為什麼找富士康合作就是因為供應鏈相對來說齊全,配件方面甚至完全可以實現自主化,當然不是說中國很強大,而是說因為中國人口眾多,包括我們知道產業聚集地很多,所以現在基本上從下游到上游的配合確實相對完美。

就像印度一樣,其實到現在供電的問題也還沒有解決,而且我們知道有些零件確實還需要從 5800 多公里外的中國廣東供應,包括在解決用餐問題方面,印度很多地方缺水,確實要養活一大批的員工,供水的問題也是一個方面。


3.中國對於電子產品這些已經習以為常,因為前前後後來中國建廠的企業很多。所以對於這種上班制度,夜班也好,白班也好已經習慣。而且我們知道培訓方面中國也做的很好,而且相對來說熟練度以及上手程度,確實相比其他國家要更有優勢,而且我們知道不管是工程師還是技術員這類人群,中國確實有著強大的優勢,以及員工的配合度,以及穩定係數確實要更高。


總結:

其實中國電子廠這個名號,基本上算是人人皆知的,不管是富士康也好還是其他品牌也好,其實人們的積極性很高,不會去挑剔。而且確實對於加班這些,已經習以為常,包括我們知道對於我們很多人而言賺錢是首要的,所以加班這些也沒有抱怨。當然從企業的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方式,穩定性,以及中國電子廠的發展確實由來已久,形成的穩定的產業鏈,這都是其他國家相比不了的。


回答完畢

歡迎留言發表不同的看法和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