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力提升觀察日記」領導力如何通過好名聲提升影響力?

​愛因斯坦說:我每小聲嘀咕一下,也變成了喇叭的獨奏,

前段時間跟

「領導力提升觀察日記」領導力如何通過好名聲提升影響力?

我朋友聊到:作為一名管理者或者是領導者,是否應該在下屬,或者是公司外部有一個好名聲。

名聲~這是一個很奇怪的東西,真說起來它連屁都不是,也不能當飯吃。可有時候它又能發揮出乎人意料的功效。這個社會上,一個人的名聲好與壞,往往跟他的事業成與敗有著非常大的關係。

好的名聲就好像一塊免死金牌,一個特殊的通行證,可以很輕鬆的解決很多問題。例如人們常說的:“給我一個面子嘛”其實也正是對名聲的運用。

在我當初學習鬼谷子的時候,老師對我說:作為一名領導者,你如果想要在這個社會上真正有所功業的話,那麼你要達到一種“不見其人,卻久聞大名”的效果。

所謂的名不見經傳,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你能夠擁有這樣子的名聲,那麼你就擁有了個人品牌,

可是我們該如何取得好名聲呢?

說到這裡有一個很有意現象:“好名聲,往往不是通過一件大事去建立的,而是通過生活中許多的小事不斷累積的。”

反而那些壞名聲,只要一件事情做得很臭,那麼就會傳上千裡。所謂的“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大概就是指的這個意思,

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呢?

因為我們人類進化到現在幾十萬年,進化出了一個非常獨特體系,這個體系根植在我們的基因裡。它是屬於人性之惡的部分,在鬼谷子當中也被稱之為“獸性”。這種性,就使得我們不太希望別人好,因為我們會認為“你好了,我就不好了”,所以你必須不好,而且這個會有部落效應,個體效應,以及家庭效應。

就是針對於這個人所關聯的個體、家庭、部落,在任何好事情上都會偏向於自己所在的個體,家庭、部落。希望這邊好,另一邊壞的想法。

這個是人性的本質,逃不掉的。你可能會問,為什麼要這樣?

答案是:如果不這樣,那就會死,甚至是被滅族。

所以才會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原因。至於那些什麼道德因素,是我們人類進五千年才進化出來賦予它們的意義。

所以,你只要看網上或者是現實生活當中,一聽到誰好,人們的第一個反應都是質疑、反駁、甚至是否認。但是如果聽到誰做了什麼壞事,那麼人們就會覺得很開心,並且四處宣傳,甚至會覺得這是一件很爽事情。

「領導力提升觀察日記」領導力如何通過好名聲提升影響力?


另外,這個社會上有這麼一個特徵。

對於已經出名的人,社會將賦予他更多的榮譽。反而對於那些正在埋頭苦幹,或者是尚未出名的人,即使他們已經做出了很多貢獻,但依然得不到認可,以及他的勞動成果,也無人問津。甚至,人們會把他們勞動成果歸功於另外一個類似的,更出名的人,

有一幅很有粉刺意義的漫畫,叫做“出名以後”

這幅漫畫展示了兩個現象,一位青年作家,在他出名前與出名後,報社編輯截然不同的狀態。

在作家成名前,這個報社的編輯理都不理會,將他的稿子當做垃圾,丟在了廢紙簍裡。在作家出名了之後,這個報社的編輯指著邊上的廢紙簍說:“這裡面的東西,我們也要一併發表”。

一個人成名之後,他曾經的研究成果,乃至是失敗的作品,垃圾都會變成刺手可熱的物品。

《聖經》中《馬太福音》中,有這麼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一個主人準備要到國外去,於是他把身邊三個僕人給叫過來,把這個錢分成了五千、兩千、與一千共三份。分別給了三位僕人。

主人走了之後,

第一個僕人拿著5000塊錢去做生意,又賺了5000塊,總金額是一萬塊。

第二個僕人,他學著第一個僕人樣子,拿著2000塊錢去做生意,賺了2000塊錢,總共是4000塊。

但是第三個僕人,他把這1000塊錢埋在地下。

幾年後主人回來跟這些僕人開始算賬,

第一個僕人說:“我把錢拿去做生意,一共賺了5000塊錢,總共是一萬塊”

主人答道:“太棒了,我要把許多多事情交給你管理,讓你今後可以享受做主人的快樂”。

第二個僕人彙報道:“我拿了兩千塊去做生意,賺了2000,一共是4000塊錢”

主人非常高興的說:“好,我要派你管理更多的事情,讓你享受做主人的快樂”。

第三個僕人做說道:“主人,我把你給的錢全部都埋在了地下,一分錢都沒有少”。

主人聽完之後大罵了這個僕人,並且收走了他1000塊錢,將這1000塊錢給了那個有一萬塊錢的僕人。

故事的結尾有這麼幾行詩: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這個故事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道理:好的越好,壞的越壞;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的。

有一位美國的研究者叫做羅伯特莫頓,他的社會心理學研究總結出了一個結論: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能夠獲得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也會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

並且他給了這種現象取名為“馬太效應”

「領導力提升觀察日記」領導力如何通過好名聲提升影響力?


其實在我們人類社會當中,很多地方都存在著馬太效應,《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在她寫第四部《哈利波特》的時候。還沒有開始起稿,甚至連名字還沒有想好,就已經獲得了1000多萬的預稿酬。

另外,在我們人際交往當中也有著馬太效應,一個人身邊的朋友質量越高,以及他認識人越多,他往往會遇到更多、以及質量的朋友。相反,那些朋友質量低,以及缺少朋友的人則會一直孤獨下去,

正是因為馬太效應的存在,這就使得很多小人物得不到重視,從而成為這個社會發展史上的憾事。

例如偉大的科學幻想小說家凡爾納,他在34歲的時候,寫完了人生第一部科幻小說《氣球上的星期五》,他一共向出版社投稿15次都慘遭拒絕,直到第16次才得以發表。

這個結果不僅僅使凡爾納的作品問世被推遲,以及他所開闢的對科學技術發展有著重要啟示意義的領域,遭受了災難。

其實我們不必感嘆這些,或者是痛擊什麼人性之惡等等。因為馬太效應隨時隨地都存在,包括你自己隨時處在馬太效應當中。如果你懂得運用馬太效應,那麼你就可以在這個社會,建立屬於你自己的好名聲。

歷史上運用馬太效應比較好的一個人,那就不得不提到畢加索。

畢加索年輕的時候可以說是窮困潦倒,他根本就沒有名氣,而且連畫都賣不出去,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於是,畢加索找到了一位畫商,請他出主意。

鬼谷子中說: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我相信這個畫商肯定沒有讀過鬼谷子,但是他卻深諳此道。

他一開始就到市區裡面各個畫廊去問這些畫廊老闆:“你有沒有畢加索的畫,我要買。”而且他還跟這些畫廊老闆說畢加索的畫,在其他地方是多麼多麼的搶手,而且想買到不容易,他是走了好多地方都沒有找到畢加索的畫。

一來二去,許多畫廊老闆都知道了,畢加索這個人。但就是沒有見過畢加索的畫。他為了進一步擴大影響力,這位畫商還在報紙上面刊登了一則廣告:“重金求購畢加索畫”。不久,畢加索就成為了風雲人物,當畢加索向外兜售畫時,立刻就成為了搶手的貨物,人們都開始爭相的購買。

由於購買的人越多,人們就逐漸知道了畢加索畫的藝術價值。以此,畢加索得以在巴黎藝術界站腳跟,擁有了屬於他的聲望。

其實這個就是典型的使用馬太效應的案例,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兩點

①要想建立足夠的好名聲,要一步一步的來,而不是一蹴而就急於求成;

②你首先要有真才實學,畢加索首先是有真才實學,畫商也才會同意這麼做的。

正如現在你在看我這個文章,或者是聽到了我的音頻、視頻,也正式我在建立屬於我自己聲望的一個過程。

回到我們開篇的那個問題:“作為一名管理者或者領導者,您是否應該在員工手下,或者是公司外部建立一個好名聲呢?”

答案是:這不是是否的問題,而是你必須要去做的問題。除非你不想在這個世界上建立屬於你自己的功績,那就另當別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