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時候,人民發明了哪些奇技淫巧的東西?

不才講史


中國作為東方最古老的國家,有著五千年文明的說法,在歷史長河中發明了許多有趣並且奇怪的東西,最出名的自然是“四大發明”,但有很多卻並不出名同樣實用。


古代馬桶

廁所是一直都有的,但是很多晉景公出現過廁所掉下去淹死的事件之後,王公大族就多少有點畏懼蹲廁了,就改成了馬桶。

在我國,最早出土的馬桶,是在鎮江市諫壁王家山春秋土墩墓,據傳為了避諱唐高祖李淵祖父李虎的名諱,把當時叫法從“虎子”改成了“馬子”,最後逐漸演變成了馬桶。

在清朝可以說馬桶是使用的最為頻繁的,皇宮之中如廁一律使用馬桶,會有專門的人前來清潔,做好衛生。

阿城在一篇散文中有過這麼一段話:

清朝皇帝上廁所是如何解決臭味的?

一位老太監告訴他:用焦棗,把棗烤焦了,在馬桶裡鋪上一層,棗輕,shi砸下去,棗永遠在上面,焦棗又香,遮味兒;皇帝大便完太監把馬桶抬走就OK了。

可見馬桶的歷史悠久,就是不知道到底是哪個機靈鬼發明出來的,蹲著不好非要坐著。

魯班枕

魯班枕據說是2600年前魯班發明的,魯班大家都知道,那是有名的能工巧匠,做出的東西必然是不會差。

魯班枕打開後是一個小板凳,睡覺時收起來可以當做一個枕頭,並且便於攜帶,可以說實用性是非常的強大。

魯班枕是用一塊整板製作而成,結構上比較複雜,需要異常多的工藝,並且要經過“鋸、刨光、磨、鑽、鑿、摳、上漆、打蠟等幾十道工序”,最後才能夠成功製作出來。

在製作完之後,在上面雕刻各種的圖案以及文字,在你睡覺的時候別人數羊,你就數上面的字,自然很容易就睏倦了,可以說當時魯班枕是非常受到歡迎的,就是製作太麻煩了。

由此可以看出,懶不是什麼病,是一直以來的天性。


筆下點史


中國古人的智慧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他們發明出來的東西,也是千奇百怪的。在見識了古人發明的東西后,我們對他們由衷的佩服。

大家看到奇技淫巧幾個字後,一定不要想入非非,因為我們這是在說正經事,奇技淫巧也是正經的詞。

下面我們來看看,古人有哪些奇技淫巧的發明,這些發明在我們後來看來,是不是令我們汗顏的一件事。

馬桶

我們現在用的蹲式馬桶,其實早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就已經被聰明的古人們發明出來了。說來真是令人慚愧呀,我們現在只不過是在老祖宗發明的東西上,進行的創新。

就像下圖這個樣子的馬桶,正是從梁孝王劉武的墓穴中,挖掘出來的。梁孝王劉武,其實就西漢時期漢景帝的弟弟,竇太后十分寵愛的小兒子梁王劉武,這就是他用的坐便。

想想漢朝的時候,距今已經兩千多年的時間了,人家就已經用上這麼先進的馬桶了,你看古人的這個發明是不是很不一般,是不是很顯高大上呀。

春凳

看到了吧,這個東西是不是很像一張床,但是又比床窄小多了吧。現在的人,都已經很少用這種春凳了。估計能見到這個東西的人,也很少了。

但是,在古代的時候,這個東西幾乎是每家必用的產品。

因為古代的時候,屋裡沒有空調,天氣一熱的時候,到晚上人民就可以在戶外乘涼了。但是,在外面乘涼的話,不可能長期站著了,畢竟站時間長了是會累的。

這時候若是有一個能躺的東西,不就能解決所有的事情了嗎?

於是,比床小一點,容易搬進搬出的春凳就這樣誕生了。

當然了這個東西也是可以兩個人在上面一起休息的,至於能在上面幹什麼,你應該懂的。

那麼它為什麼又叫做是春凳呢?

因為春末的時候,天氣就開始熱了,天一熱人民就想起它來,所以,就把它叫做春凳了當然了叫做春凳還有另一種意思,你懂的大家都是聰明人,就不用說的那麼明確了吧。

摺疊椅

這個椅子是不是很別出心裁呀,比現在的一些椅子看上去都要高大上,都要使用的多了吧。不但可以坐、躺、還可以按摩,當然了還能做你想做的任何事.......。

這個椅子多功能摺疊椅其實早在宋朝的時候,就已經被古人們製作出來了。看看是不是可以秒殺現在的任何一種你見過的椅子呢?

可以說在古代只要有了它,吃喝拉撒,在這個椅子上,就能完成了。

話說關於古人哪些奇技淫巧的東西,你還知道哪些,歡迎留言,看看水見過的最為新穎,最為時髦。


不才講史


“奇技淫巧”最初為貶義,“作奇技淫巧,以悅婦人”,“昔者,聖王之世,服飾有定製,而作奇技淫巧者有誅。”而今來說,其意為腦洞大開,創新出的神奇的技藝或者歎為觀止的發明。

下面我們就來列舉一些古人偉大的“奇技淫巧”。

1、禽蟲戲

相信很多人看過猴戲,看到過動物園裡的老虎獅子表演,可你們看到過昆蟲表演嗎?比如烏龜、青蛙、螞蚱等等。

據傳在唐朝,就有這樣一類行業,專門訓練一些禽蟲來給人表演,走街串巷,以此獲得營生過日子。

野史記載,唐朝時一個叫韓志和的手藝人就曾給唐穆宗表演過秦蟲戲,他的表演禽蟲是一類叫做蠅虎的蜘蛛,常以丹砂餵養,使得小蜘蛛通體紅色鮮豔異常,甚是好看。當天在宮廷樂隊的鼓樂中,韓志和指揮著自己的小蜘蛛 由空中托盤跳下,拉絲螺旋,然後緩慢盤旋飛舞,組成一些奇特景象,看的唐穆宗是連連稱讚,大為驚奇。

2、能唱歌跳舞的木甲人

如今社會,得益於我們今天發達的信息技術,人們不稀奇有能唱歌跳舞的機器人,可是科技水平落後的古代,你能相信有木頭做的機器人嗎?

史書《列子》中有過記載:周穆王一次崑山狩獵,偶遇一個神秘匠人並送給了他一個自己作品:“木甲藝伶”,這個神奇玩意兒還真是不一般,形狀像人形,能唱會跳,還會和你對話,周穆王深得歡心,打算重賞這位匠人,不料“小機器人”還調戲起了周穆王愛妾,言語輕浮,動作大膽,惹得周穆王大為惱怒,以為是有人假扮而為之,故此命人將其匠人殺害,木頭人被毀壞,散落一地的零件。至此以後,這種技藝失傳,歷史再無這種神奇作品。

3、水傀儡戲子

明朝皇帝朱有校一生不愛江山愛木匠,把治朝大權放給閹黨魏忠賢,自己躲在清淨處只顧做木匠活兒,其技藝精湛,堪比行業大師。

朱有校有看戲的嗜好,然而看得多了也是感覺新不滿意不足,於是一時技癢,打算自己做木人戲子來觀看,最後終於被他研究出了水傀儡戲子。

水傀儡戲子就是在一個一丈多長的木頭池子裡,放上七分滿的水,來觸動水池機關,裡面就會出現跟唱戲戲子一樣的木頭人,形象栩栩如生,動作輕盈曼妙,猶如真人走臺,而且多種木頭人可表演戲曲曲目眾多,實為精妙。

4、金飛燕

金飛燕顧名思義,純金打造的會飛的外形酷似燕子的一種東西,形態奢華,體態小巧玲瓏,是秦國時期發明出的偉大發明。

金飛燕不但能飛,還能保持一直飛行,永不落地,堪稱奇蹟。據傳秦始皇陵裡就有金飛燕的存在。

史料記載,西楚霸王項羽攻入關內後,就曾命人探尋挖掘秦始皇陵,在挖掘過程中,手下兵士多人就曾看到過一隻金色燕子由內向外飛出,而且還有人想要用手捕捉此物,不過像有靈智一般,飛燕左右上下躲閃,終不能抓,很是遺憾的看著飛燕飛走,不見蹤影。

三國史料也有金飛燕出現的描述,不過那時把“燕”歸為“雁”,有“黃金梟雁”一說。

可見金飛燕確實存在於歷史,只是如今沒有被考古找到,能研究其奧秘罷了,這也側面體現出鑄造它的匠人技藝精湛,堪稱絕世發明。

古人能夠在當時科學水平極低的情況下,發明出那麼多驚世駭俗的產物來,可見中國歷史上古人的偉大智慧,作為今天的我們來講,會更加有動力學習工作,為社會創造價值。

關於中國歷史上的其他奇技淫巧,大家還知道哪些呢?留下評論,我們一起討論。

春朝青牛


先解釋一下奇技淫巧,奇是指新奇,技是指技術,淫不要想歪了,淫在古代是指過度沉迷的意思,巧是指手巧、做工精美。



奇技淫巧雖然是指創新、發明新技術,但在古代大多時候是貶義詞。如果普通百姓搞奇技淫巧,基本等同於不務正業、搞歪門邪道之意。

因此古代的發明一般都是為了宮廷或達官貴人享受,而創造出來的。下面舉幾個例子。

七巧桌

七巧桌算得上稀世珍寶,它是由一件平行四邊形桌面、一件正方形桌面及五件三角形桌面組合而成,據說可以拼湊出100多種造型。

七巧桌有三大特點:1、無論怎麼拼湊都不會有縫隙,不知道古代這位發明這是如何做到的。後世有不少能工巧匠仿製都沒有成功。



2、七巧桌非常牢固,基本看不到縫隙,然而全套傢俱竟然沒有一處使用過粘合物。

3、這件稀世珍寶流傳了上千年,沒有一處掉色,並且沒有上過油漆,不知道如何做到的。

摺疊椅

這是古代朝廷大員出訪的必備用品,雖然京官們出門有轎子坐,但休息的時候咋辦呢?

這時候摺疊椅就發揮作用了,可坐著欣賞風景,可躺著納涼休息,這可比坐在轎子裡睡覺舒服。並且攜帶方便,可以說是古代王公貴族長途跋涉的必備神器。



春椅

這個椅子就牛了,比現代的躺椅還舒服。靠背及坐墊都包裹著柔軟的皮製品,並且中間還有個柔軟的圓筒墊腰。

靠背後面有一根可調節的支柱,使用者可根據需要調整到自己最舒適的姿勢。另外那個放腳的支架也是可以調整的,可以配合支柱使用。

大家注意到沒有,椅子的扶手部分有兩個圓柱體,這應該是兩個把手,方便使用者起身。

那個坐墊設計的也是腦洞大開,這樣上廁所也不用挪位,直接在凳子上可以解決,不得不說古代有錢人、官老爺們真會享受。

當然古代類似的奇巧淫技還不少,都彙集了老祖宗的智慧,不過如果不是受傳統思想抑制,我們後世應該會看到更多奇思妙想的東西。




花木童說史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老祖宗給我們留下很多的寶貴財富,包括物質和精深方面的,讓我們在以後的研究過程中有著神奇的發現,同時也為先輩的智慧感到驚訝。不過這些不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重點,古代人在房間中還是有很多的“奇技淫巧”,這些令我們大開眼界,接下來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在清朝時期曾經出現過一種桌子,古代人稱之為七巧桌,簡單理解和我們現在的七巧板有些類似,因為在古代很多的設施都完善,他們經常用到桌子,為了方便, 他們就將桌子拼湊在一起,如果不用收起來的話就是一個單獨的桌子,不過這樣的東西在古代只有那些富裕的家戶才能用得起,窮人想都不想。

還有一種發明,現在基本上是家家戶戶都有,那就是馬桶,其實這種東西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那個時候的馬桐是用石頭做的,有些富裕的家庭為了追求舒適度,他們會在上面鋪上一層絲綢,這樣坐上去既舒服在冬天的時候又不會太冷。當年,袁世凱為了討好慈禧,曾經給她定做了一個馬桶,不過這個馬桶出了正常的作用之外,還會有淡淡的香味,這就使得在方便的時候不會出現異味。袁世凱也是憑藉這個在仕途上有了很大的發展。

另外一種發明就是凳子,在古代時候他們有一種“春凳”,因為那個時候人們在吃飯的時候都市蹲著或者跪著,極為不便,於是就有人研究出來這種凳子,這樣人們再吃飯的時候就可以坐下來,除此之外,還可以坐在上面乘涼,和現代的沙發功用很類似,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思想的 進步,他們就將這作為嫁妝,在女兒出嫁的時候,一塊陪嫁過去,這種發明在古代有著很高的地位。

所有的這些都是古代人智慧的結晶,當然還有很多的發明遠不止以上所列舉的這三個,總之看了之後不禁讓我們對古代人產生一種深深的佩服之情,不知道各位還知道有其它的什麼發明,歡迎留言討論。


冰消水寒


中國歷史上令人震驚的奇技淫巧發明,當屬機器人。而我國古代製造的機器人,竟然比191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的科幻小說中提到的機器人(波蘭文Robota. Robotnik)一詞,還要早出至少2500年以上。不得不說,我們的祖先實在是太偉大了,在機器人研究這一領域不知甩出歐美、東洋人多少條街。

《墨子·魯問篇》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

春秋時期的魯班,製造出的一隻木鳥,全靠機械助力,就可以在天上連飛三天三夜也不會掉落。

挑逗周穆王妃嬪的機械人

《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十四年(公元前962年),西極之國(中亞地區)有化人(魔術師)來見,能入水火,貫金石,變化多端,穆王為其所惑,遂西遊。途中得能工巧匠偃師,制木偶人肖似真人,能合樂拍歌舞。穆王攜其同歸宗周。《列子·湯問》記載:周穆王西巡狩,越崑崙,不至弇山……穆王驚視之,趨步俯仰,信人也,巧夫!領其顱,則歌合律;捧其手,則舞應節……王試廢其心,則口不能言;廢其肝,則目不能視;廢其腎,則足不能步。穆王始悅而嘆曰:“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詔貳車載之以歸。

公元前3世紀,周穆王到國家的西方去巡查,經過崑崙,還未登上弇山,便打算返回。這時,遇到一個名叫偃師的工匠,欲向穆王獻其技藝。因此,穆王問他:“你有什麼本事?” 偃師回:“小人制造了一件奇物,希望大王能看一看。”穆王道“明天你把那件奇物帶來吧!”次日,偃師求見周穆王。穆王召見他,好奇問道:“跟在你旁邊的是什麼人?” 偃師回:“這就是我親手製造的奇物,是個假人,欲獻給大王。”穆王驚奇細觀,只見這個假人亦步亦趨,行動自如,簡直就是個真人。巧妙到什麼程度?不但會唱歌旋律節奏合拍,抬起雙手就會隨著歌聲節奏跳起舞來,而且動作千變萬化,活靈活現。

周穆王越看越高興,遂將最寵愛的盛姬以及其它妃嬪們一同召來觀看。表演即將結束時,這個歌舞假人竟然挑逗起了穆王的一眾妃嬪們,一會眨巴幾下眼睛,一會勾勾手指,惹得妃嬪們一個個花枝亂顫。這下,可惹怒了穆王,當場就要處死這個假人和偃師。雖然偃師很是緊張,但他知道穆王誤會了,將這個假人當成了真人。所以,他當場將這個假人拆開,全是用木頭、皮革、漆、樹脂、白堊、丹砂、黑炭、青藤等物料拼湊而成。同時,穆王也是一臉的好奇,湊上前仔細進行觀察,發現假人肚內置有肝膽、心肺、脾腎、腸胃等器官,其它部位輔有皮毛、筋骨、齒髮、肢節等身體構造。當偃師將這些部位全部裝好後,假人又恢復了原狀。當穆王試著拆下假人的心臟,嘴巴就不能言;拆下肝臟,眼睛就不會動;拆下脾腎,雙腳就會行走。穆王驚歎不已:“人的技能竟然達到了巧奪天工的地步!”接著,穆王重賞偃師,並令兩乘馬車將假人和偃師一同送回了王宮。

中國古代3000年前的機器人技術,幾乎達到了現代的機器人水平,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卻沒能傳承下來。

驚退匈奴的女機器人

公元前200年冬,漢高祖劉邦率32萬大軍親征匈奴,結果卻被匈奴的誘敵深入之計困於平城外白登山上七日七夜。謀士陳平通過與冒頓大單于王妃閼氏進行談判,漢高祖最終得以脫困。

對此,《史記》記載:其計秘,世莫得聞。

意為沒有人知道是怎麼回事,但是唐代太原司法書佐段安節的《樂府雜錄》中寫道:陳平令人制造了一個美女機器人,在城牆上跳了一段舞,素來妒忌心重的閼氏聞知後,深怕冒頓單于喜歡上漢人女子,從此自己失寵,因此規勸冒頓單于網開一面。

其實,還有另一證據可以證明當時的機器人技術之高。1987年,在山東萊西縣出土了一座西漢墓葬,發掘出了13具木偶,全身骨節可靈活做站立、坐、跪、蹲等動作。研究人員還發現,這些木偶頭中的髮際線處佈滿了凹槽,他們認為應該是放置假髮用的。

同時,《禮記》中稱木偶為俑,用於陪葬。漢代木偶製作精巧,內設機關,活動自如,同真人相似。

可見,段安節所言未必為虛。

會當女招待的機器人

據唐朝張鷟撰寫的《朝野僉載》記載:洛州殷文亮為縣令,性巧好酒。刻木為人,衣為繒採。酌酒行觴,皆有次第。又作妓女,唱歌吹笙,皆能應節。飲不盡,即木小兒不肯把;飲未竟,則木妓女歌管連催,此亦莫測其神妙也。

唐朝時期,洛州(即洛陽)縣令殷文亮,平時既喜歡飲酒,又好交友,更是心靈手巧。有一次,一眾好友來殷府飲宴。期間,殷文亮將自己製作的一個木人拿出來,給其穿上鮮豔的衣裳,令其依次為大家斟酒。關鍵是這個“女招待”還會唱歌吹笙,並且與樂律合拍。同時,如果發現那位客人的酒沒有喝乾,“女招待”就不會再斟酒;如果那位客人沒有喝高興,“女招待”便會歌舞助興,並鼓動客人暢飲。

由此可見,該機器人的內部機關有多麼的奧妙了。

為何在春秋戰國、漢初時期,中國的發明創造會如此輝煌呢?不正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結果嗎。英國科技史學家李約瑟曾言:“中國在15世紀以前,科學知識水平遠超同時代的歐洲,西方文明望塵莫及。”但是,令人遺憾的是,自從漢武帝之開始,歷朝歷代獨尊儒術後,便將這些科技文明打入了下九流的“奇技淫巧”行列。雖然有利於朝政對社會的管控,但是卻阻礙了整個中國科技的發展。真應了那句古話:“收之桑榆,失之東隅。”


祥子談歷史


很多人在第一眼看到“奇技淫巧”這個詞的時候,可能會產生一點誤解,會認為有些少兒不宜。“奇機淫巧”這個詞一般指的是那些主流思想認為沒用,華而不實的雕蟲小技,是一個確確實實的貶義詞。


新朝的青銅卡尺

如今我們在生活中偶爾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坐長途火車,但是卻因為沒有提前購票而買了站票,這種時候往往就非常需要一件東西——摺疊椅。摺疊椅產生於中國古代,其本身形狀和其他材質方面和現在相差無幾,但有一點卻是例外,如今我們司空見慣的東西,在古代確實有錢人家的家居物品,並不是人人都有。

前些年的時候,考古學家在進行挖掘活動時,找到了距今2000多年前新朝的一把青銅卡尺,經研究發現:這把卡尺除了精度上的絲毫差距之外,其他的形狀等方面幾乎跟現在的遊標卡尺沒有任何區別。雖然如今的我們花一些錢就可以隨便買到,但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誕生的青銅卡尺確實罕見,不得不令人驚歎。



歷史上最早的煤氣灶

最讓人覺得耳目一新的是出土於商朝遺址中的一些食器,考古學家在商王武丁皇后婦好之墓中曾發現了一些擺放有序的食器。這些食器形狀不同,有碗狀、方格子狀,以及其他一些形狀,並且用泥土連接在一塊,形成了一個原始粗糙的“煤氣灶臺”。3000多年前的商王朝就能有這樣的物件,屬實讓人佩服。


除此之外,咱們老祖宗還有很多有趣的發明,不過在當時看來並無大用,便被稱作了奇技淫巧的東西。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說到老祖宗發明的奇技淫巧的東西,那真的是太多了。我們都知道,老祖宗的智慧是無窮的,他們發明的東西,確實讓我們今天為之汗顏。不可否認,他們很多巧奪天工的發明,截至今天已經流失了很多。

下面我們選最為主要的來盤點一下吧。

摺疊椅

這麼高大尚的摺疊椅是不是很現代化,看上去很舒服。事實上這個椅子,在宋朝的時候,就已經很普遍了。

你可以說坐在上面休息,也可以在上面睡覺,還可以在上面方便,當然了你若是想在上面做其它的動作,也不是不可以。

總之,有了這一把椅子,你想幹什麼就可以幹什麼,想在什麼地方,就可以在什麼地方。

冰鑑(冰箱+空調)

這個冰鑑是20世紀70年代,曾侯乙墓裡出土的。他的功能有兩個,一個就是儲藏東西,相當於冰箱。另一個就是空調的功能,因為他的蓋子上有小孔,從小孔裡可以散發出冷氣來,這樣還就可以調節室內的溫度。

你看看我們的老祖宗是不是很聰明呀。可以說現在我們享受的一切現代化成果,都是從老祖宗哪裡得來的啟發。

當然了這個材質為青銅的笨重東西,都是貴族才能用的起的,一般普通的老百姓是消費不起的,也沒有地方能買得到。

是不是很高大上的一種存在。

春凳

聽名字我們就知道這個凳子是在春天裡用的,大家都知道春天一到天氣轉暖,老百姓又沒有降溫的東西。

所以,大部分就會帶上一個這種凳子,既可以在上面坐著,又可以在上面躺著。是不是用起來很方便。

這種春凳現在已經很少見了,主要是我們有了取代品。

再說了現在若是帶上這樣的凳子出門,容易交不到朋友的,是不是?

但是,想想古人,他們在用這個的時候,是不是很帥?

木牛流馬

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的,主要是用來運送糧食的。

據說這個木牛流馬自己就能夠走,每天還能走20裡地。只不過它的製作工藝和原理,我們現在已經搞不懂了。

馬桶

這個蹲式馬桶,是不是現代感十足。我們現在的馬桶設計,估計也是受它的啟發。可能你不知道,這個馬桶春秋戰國時期,貴族們就開始使用了。

圖片上的這個馬桶,就是從漢代梁孝王劉武的墓室裡拍攝到的。你看古代人的生活,是不是早就很現代化了。

對了你還知道哪些,古人發明的奇技淫巧的東西?


史學達人


在古人的用法當中,“奇技淫巧”並不是一個正面的詞彙,這一類發明的目的,通常是為了“以悅婦人”“以諮耳目之欲”。當然也不能否認,其中的某些創造、發明對於後世也有一定的正面啟發和引領,但這其實並不是發明者的初衷。

舉幾個奇技的例子:

水傀儡

這種東西在隋唐時代就有,稱為“水戲”。宋、明時代在宮中有表演,一般是使用輕質的木材雕刻出各種人形,但只有上半身,高度大約在二尺左右,表面用油漆彩繪,如同生人一般。人形傀儡安裝在三尺長短的竹板之上,下面藏有機關。

表演的舞臺其實是一個很大的木製水池,一丈多長,三四尺寬,二尺深,四周不會透水,池中加入七分水,水傀儡就浮在水面上。水池的四邊垂下紗屏,藝人藏身在圍屏下面,推動竹板,同時操控傀儡表演各種姿態,另外有人負責奏樂配詞。這種東西,整體制作工藝十分複雜,花費昂貴,表演時也需要多人一起操作,難度不小。

鴛鴦褲

不太清楚是什麼時代的發明。清代乾隆年間有一位王亶望,山西人,做過甘肅布政使,後來改任浙江巡撫。王亶望身邊有一個小妾,是個江蘇女子,名為吳卿憐,色藝出眾,極有才情。

王亶望對吳卿憐極為寵愛,在兩個人的臥房中書寫一聯:色即是空空即色,卿須憐我我憐卿,又特製了這種四足褲,用絲線在上面繡出“鴛鴦褲”幾個字。至於褲子具體是什麼樣子,不太好說。

乾隆四十六年,王亶望因為貪汙被抄家斬首,抄家時搜出這條鴛鴦褲。據說,乾隆帝聽說之後,大惡之,恨道:“公卿宣淫,一至於此!”

禽蟲戲

古代的市井當中,有些藝人會訓練一些禽蟲進行表演,以此謀生。表演的禽蟲包括龜、蛙等,文獻中描寫得繪聲繪色,難辨真假。

其中最不可思議的是一種蠅虎表演。蠅虎又名蠅狐、蠅虎子,是一種小蜘蛛,顏色灰白,善長捕捉蒼蠅,因此得名。唐代時,一個名叫韓志和的倭人給唐穆宗表演過,據說他用丹砂餵養蠅虎子,把它們的身體變成紅色。一二百隻蠅虎被分成幾隊,在樂聲中盤旋迴轉。

有一位襄州隱士姓王,也會訓練蠅虎表演,他的蠅虎裝在一隻細竹筒中,放出來幾十只,分為兩隊。隱士擊打一隻小鼓,蠅虎“如對陣式,每擊鼓,或三或五,隨鼓音變陣。”

據說這些蠅虎可以變換幾十種陣法,表演結束,再一隻接一隻爬回竹筒中去,頗為神奇。


於左


什麼是奇技巧淫?也叫做是奇技淫巧,古書《尚書·泰誓下》記載:“作奇技淫巧,以悅婦人。”大致意思是說發明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專門用來愉悅女人。今天就來講一下慈禧太后發明的兩個核桃。


想當年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太后為了保住小命,來了一場庚子西狩,說白了就是往西邊逃命。不過慈禧畢竟是太后,就算是逃命,也得講究排場,也得帶上大大小小的東西。

這其中,光是專門給慈禧用的東西,就有十幾個車馬廂。慈禧太后在前面跑,後面這些車馬相跟著。而這十幾個車馬廂當中,有幾個還專門用黃布蓋著。

不僅如此,這幾個黃布蓋著的車馬廂,可謂是守衛森嚴,旁邊站著幾個士兵左右不離。這裡面不是別的東西,是慈禧太后平時在閨房裡的東西。

要知道當時慈禧太后年齡不小了,正所謂人老珠黃,想要留住昔日狀態,只能靠著化妝來支撐。不過,越害怕什麼,越來什麼。這走著走著,就突然出現意外。

原來剛從北京跑出去的時候,因為擔心八國聯軍的人追上來,所以經常是走小路不走大路。結果遇到一條河,河上面有一座橋,這座橋年老失修,但是勉強能夠通過去。


不過西逃的人太多,慈禧太后先行通過沒什麼問題,但是等到這一隊車馬過去的時候,只聽嘩啦一聲,這座年久失修的橋塌了一小部分,車馬直接歪到了一邊。

再加上週圍的侍衛都是大內高手,可謂是眼疾手快,伸手一拖,倒是沒有讓這些車馬全部掉下去。不過,手忙腳亂之下,有一個抽屜沒有蓋嚴,從車馬上滑了下去。

“哎呀呀,這可如何是好,會不會丟了什麼東西呢?”專門看著這輛車的侍衛瓦喜一臉的害怕,因為如果丟了什麼東西,他的小命不保。

聽到後面的動靜,整個車隊的負責人貝勒薩博哈走了過來。知道了事情的前因後果之後,他也嚇得不輕,一腳就把瓦喜踹在水裡:“要是真出了問題,我們這一個車隊的人都要跟著你受罪。”

隨後,薩博哈騎馬跑到前面,追到了一位大內太監的身邊,低聲問道:“勞駕問一下,太后後面那塊黃布蓋著的車廂,裡面有沒有什麼貴重東西,剛才掉下去一個抽屜。”


“哎呀呀,你們這群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最近幾天,太后心情都不好,我看你們是直接往槍口上撞。”老太監毫不客氣的罵著薩博哈。“在這給我好好等著,我去問一下。”

沒過多久,老太監回來了,滿臉愁容的問道:“我問你,抽屜裡面的兩個核桃還在不在?”

薩博哈回答道:“核桃?整個抽屜都掉進去了,哪裡見到什麼核桃?”

“完嘍,完嘍,趕緊回去給我找,如果今天晚上找不到,等著殺腦袋吧。”沒有等到薩博哈回話,老太監轉身就走。

看到事態的嚴重性,薩博哈轉身騎馬回去,張羅周圍所有的人,立刻下河去摸。當時已經10月份了,山溝裡面的河水刺骨的寒冷,但是沒辦法,總比腦袋搬家好。


這從中午一直摸到晚上,終於在下游挺遠的地方,摸到了兩顆核桃。不過拿在手裡面,感覺有點不對勁。兩個核桃光滑無比,似乎用了很久,但是並不知道用處是什麼。

在水裡洗了洗,薩博哈小心翼翼的捧著送給了老太監:“您看看這核桃對不對,是不是太后丟的。”

只見老太監沒好氣的說道:“你在這等著,我去給你問問。”沒有一會的功夫,老太監從裡面出來了。“剛才給你問了太后的貼身宮女,算你們運氣好,這次小命保住了。”

又輾轉了一段時間,慈禧太后終於來到了西安。來到西安之後,慈禧太后的心情大好,決定論功欣賞。而這其中,還有一份薩博哈的功勞。

由於薩博哈找核桃有功,慈禧太后就把自己的貼身宮女賞賜給了薩博哈。新婚之夜,薩博哈也顧不著床笫之歡,非要問個明白:“那個核桃到底是幹嘛的,為何這麼重要?”


宮女本來不想說,畢竟是閨房私事,而且還是太后的閨房私事。然而轉念一想,現在嫁都嫁過來了,有什麼不好說的?

只見宮女說道:“這核桃來的不容易,雖說是普通核桃不假,但是這核桃的外皮,是我和幾個姐妹輪流用肚皮磨出來的。因為太后老佛爺老了,兩個腮幫子都已經凹下去了,平時不好化妝。化妝的時候,只能塞上這兩個核桃。”

“聽說你還把這個核桃丟了,可把我們幾個姐妹嚇壞了。當初為了磨出這兩個核桃,我們姐妹花了幾個月時間,肚皮都磨破了好幾次。”

聽完了這些,薩博哈內心感慨道:“大清不亡,天理難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