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於“兒”

新時代的命題:父母是一種職業,父母更需要學習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三觀裡藏著你的行為和觀念。

己所不欲,勿施於“兒”

1.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前幾天表妹跟我抱怨,因為一部手機,她跟兒子都快“母子成仇”了。孩子的成績又是全班墊底的,她覺得自己真的好失敗。

表妹嫁了一個沒責任心還自以為是的男人,不管愛情還是生活,簡直都是一地雞毛。

每次夫妻吵架,表妹都有離婚的衝動,但一想到孩子,又打消了念頭。這樣長久積壓的委屈和哀怨,不知不覺就宣洩在了孩子身上。


這些年,她白天上班顧不著孩子,下班回家,她這邊把時間貢獻給了手機和電視,那邊還呵斥孩子不要看電視,趕緊去學習。這種情景下,孩子怎能專心讀書?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她經常用“我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對孩子實行打壓式的教育,凡事包辦,孩子都得聽話照做,要是不聽話她就哀怨流淚。兒子不忍見她難過,也就委屈地頻頻點了頭。

孩子已經上高中了,她還經常買東西學校宿舍,生怕他餓著渴著。他一米八多的高中男生,這樣的舉動讓他情何以堪?

這樣的呵護,只能讓他更加自卑懦弱,難以自信,更無法獨立。

現在手機已經變成他唯一的精神寄託,當它被剝奪,我們可想而知,孩子的反應肯定激烈萬分,甚至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我曾經問她兒子,如果晚上回家看到媽媽在看書,你會怎麼樣?他頭也不抬回了我一句,那是不可能的!


父母都做不到的,孩子為什麼就一定能做得到呢?

媽媽整天怨聲載道,得過且過著,孩子怎能載歌載舞,快樂成長呢?

每個剛出生的孩子都是一張白紙,你在紙上畫什麼就會留下什麼,所以不要輕易塗鴉

如果說孩子是複印件,那父母就是原件,如果複印有錯,那就應該找原件的原因!


孩子不需要你為他犧牲幸福,他只要你做他的好榜樣,為他撐起內心對未來人生篤定的那一片天。

己所不欲,勿施於“兒”


2.母親的三觀裡,藏著孩子未來二十年後的樣子。

曾經與鄧麗君同框,和山口百惠同臺過的著名歌星陳美齡,在她當紅之時急流勇退,前往加拿大修讀兒童心理學,後於美國斯坦福大學取得教育學博士學位。

她在育兒方面有自己的主見,她從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天性。

大兒子小時候曾因為不喜歡蒙特梭利幼兒園而天天哭鬧,她覺得自己不應該替孩子做了這個決定。

然後帶他選擇自己喜歡的幼兒園,當兒子去了自己喜歡的幼兒園,變得十分活潑開朗了,連英語也流利了不少。


在她兒子十四歲的時候,自己決定離開家,離開父母,到學校過寄讀的校園生活。

作為父母心中肯定萬般不捨,但最終還是同意他前往,並且後來證明這樣的決定極其正確。


她不主張用物質獎勵孩子,認為獎勵的方式最好是和父母的一種互動,應該注重家庭之間的溝通交流。


在生活中她把教育理念充分運用到實踐中去,每天讓孩子們經歷不一樣的事情,鍛鍊他們的應變能力。

當他們遇到問題時耐心地傾聽,適當地鼓勵,增強孩子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孩子自我肯定,提高自信心!


她在兒子的成長路上,陪著孩子一起學習成長,做到家庭事業兩不誤。

她不但成為知名教育專家,還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亞洲親善大使,與此同時她的三個兒子全都成功考入世界名校斯坦福大學。

她無疑已經成為了傑出女性的代表。但是我相信對於她來說,最感到自豪的應該是作為一個成功媽媽的代表!

己所不欲,勿施於“兒”

3.以身作則地實踐快樂教育


《斯賓塞的快樂教育》一書中有一則這樣的小故事:

三對新婚的年輕人來到教堂祈禱:上帝啊!請賜給我一個孩子吧!



於是上帝將三位天使,變成三個孩子,同時出生在三個家庭中。



二十年後,三對夫婦再次來到教堂。


第一對夫婦說:上帝你為什麼要賜給我們一個暴戾,蠻橫又貪婪的孩子?你為什麼要這樣懲罰我們?



第二對夫婦說:上帝你賜給我們的孩子自卑,膽怯又無能,我們不知道他以後靠什麼生活……



第三對夫婦説:萬能的上帝啊!感謝您賜給我們一個快樂,聰明又有愛心的好孩子,他簡直就是我們快樂的源泉。



上帝說:請省視你們自己吧!



三對夫婦忽然在心中看到了自己——


他們忽然明白了什麼……


上帝說:他身上的,正是你身上的;他心裡的,恰是你心裡的。你將什麼播撒給他,他就會長出什麼果子。

己所不欲,勿施於“兒”


俗話說得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一旦自律,孩子學不會懶散;你在努力堅持,孩子就不敢輕言放棄;你變得優秀,孩子就不甘於落後。

父母的責任,不應止於給孩子關愛,還應成為孩子的榜樣,給孩子以激勵,讓孩子懂得去尊重,去欣賞!


你想讓你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就先努力成為那樣的人吧!

己所不欲,勿施於“兒”

我是 ,一個80後的三娃全職媽媽,陪娃一起讀書寫字,希望一路長情教學相長,也期待與有緣的你共同學習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