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病毒和一場科學勝利


瘟疫、病毒和一場科學勝利

淺友們大家好~我是史中,我的日常生活是開撩五湖四海的科技大牛,我會嘗試各種姿勢,把他們的無邊腦洞和溫情故事講給你聽。如果你特別想聽到誰的故事,不妨加微信(微信號:shizhongmini)告訴我。


瘟疫、病毒和一場科學勝利

文 | 史中


2020年1月22日,大年二十八,北京開往山東的列車。


一個女生開著手機熱點,電腦屏幕掀開,噼裡啪啦地敲鍵盤。她的臉藏在厚厚的口罩後面,人們看不清。


我在回家的火車上了,但如果接下來幾天我像一個神經病一樣誰都不理,只對著電腦打字,請大家理解,我在做一件偉大的事情。


王迪敲下回車,把這句話發到了家人的群裡。


瘟疫、病毒和一場科學勝利


(一)2020 —— 一些人病了


多年以後的你,可能正在陽光下暢快地呼吸空氣,刷著手機看到這篇文章,皺著眉頭,一時記不清在2020年春天發生過什麼了。


在那個春天,我們的國家正經歷一場瘟疫流行,罪魁禍首叫做“新型冠狀病毒”。


你可能想起來了,那時我們都躲在屋裡,下棋、畫畫、把食譜上的菜餚從頭到尾做了個遍,我們不得不陪在爸爸媽媽身邊,聽他們在朝暉和夕陽間從頭到尾回憶自己的青春,原來他們也曾是夢想家。


戰場上,醫生們用自己手裡的醫學武器向病毒宣戰。


而在另一座山丘上,還有一群人,他們在用事實、證據和懷疑精神向無知和謬誤宣戰。


2020年1月31日夜裡,手機突然彈出消息:《上海藥物所、武漢病毒所聯合發現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


幾大權威媒體紛紛轉載,這在普通人看起來無疑是“聖喻”。京東商城上的雙黃連口服液十五分鐘內被搶購一空。


這看起來像一波和病毒一樣猛烈的“智商稅”。


不過,就在半小時後,中哥在自己的朋友圈看到了浪潮反轉,平日裡理性的朋友紛紛轉發一篇闢謠文章,點開之後,劈頭蓋臉四個字:暫無證據。


而文章的來源是“騰訊醫典”。


在謠言和恐慌的洪水裡,這篇文章就像一艘諾亞方舟。


騰訊醫典,之前在騰訊的同學那裡聽到過。在他們的描述中,這個部門擁有一群死理性派的“醫療科普小分隊”,日常就是用醫生的嚴苛標準對各種疾病做最全面的科普。


瘟疫、病毒和一場科學勝利

淺友可以搜“騰訊醫典”的小程序


仔細一翻朋友圈,確實能夠找到幾篇醫典對於肺炎疫情的科普文章。


第二天中哥趕緊聯繫到了醫典的小夥伴,想問問這些天他們做了什麼操作。


我聯繫他們的時候,他們仍然在前線,很多人每天只能睡四個小時。有些只能抽出很少的時間和我語音,有人甚至剛剛打過招呼就得告別,繼續回到工作的戰場中。


我決定把他們的故事講給你。


(二)2020.1.21——緊急集合


2020年1月21日,騰訊總裁辦緊急召開會議。鵝廠決定要為這次新冠病毒疫情做些什麼。


幾十分鐘內,指令層層傳達,騰訊醫典的總負責人猛哥緊急成立了“新型肺炎應對小組”,本來忙了一年,準備出國旅遊、回家過年的團隊成員又被緊急召喚,無論在天南海北,幾十人同時切換到了戰鬥狀態。


張添胤臨危受命,擔任“緊急小組”的負責人。


瘟疫、病毒和一場科學勝利

我跟張添胤要了一張在家工作的照片,他說前兩天颳了鬍子(颳了鬍子還這樣。。。)


我們當時就決定,上線一個專題頁面。


但是人們需要在頁面上看到哪些板塊呢?歷史上發生的病毒傳播事件,最典型的就是 SARS,於是我們緊急找來歷史資料,研究了當年 SARS 發展的歷史,發現一次傳染疫情爆發,大概會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1、一開始人們感覺疾病距離自己比較遠,最關心感染數字;


2、大家發現疾病就在自己身邊,關心病毒傳播的原理和醫院的位置;


3、醫院滿負荷運轉後,人們會開始恐慌,這時候謠言就有了市場,需要大量闢謠;


4、每個人情況不同,都會需要具體的幫助,例如自己在家的篩查、診療或者飲食鍛鍊的建議。


那我們就根據這幾方面來設置頁面板塊!


張添胤對我說。


瘟疫、病毒和一場科學勝利

這是2020年1月22日,緊急小組剛成立時,醫典技術團隊在一起討論。


從總裁辦會議,到緊急小組成立,到天南海北的小夥伴拉起了視頻會議,到討論出產品邏輯,到技術同學刷夜趕製“新冠病毒”專題頁面的小程序,直到小程序測試上線,僅僅過去了24個小時。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微信、QQ看點、騰訊視頻這幾個騰訊的明星產品已經準備就緒,為專題頁面敞開了最大的流量接口。


這裡中哥多說一句。像微信、QQ瀏覽器這樣的應用可以覆蓋上億人,一旦為某個頁面開了入口,影響力堪比春晚。在平日裡,這是一個超級了不得的地震級動作,需要反覆論證。但是疫情當前,騰訊的決策非常快,直接讓這個頁面面對全國人民。


不出所料,這個頁面點擊量瞬間達到了幾百萬次每天,並且不斷攀升。


瘟疫、病毒和一場科學勝利

就是這個頁面,入口在小程序的最上面。

實際上,一些普通人並不太知道騰訊有一個龐大的醫療健康事業部,更不知道這個大部門中有一支專門做嚴肅科普的“醫典”團隊。(多說一句,中哥在淺黑之前的文章裡,曾經介紹過一支騰訊的AI醫療團隊,淺友們可以點擊複習: )


第一次大規模“接客”,壓力可想而知。但現在可不是羞澀的時候。還記得文章開頭的王迪嗎?在她回家的路上,剛好小程序上線。所以她給家人做了“高能預警”,她太清楚自己將會投入怎樣一場戰鬥了。


瘟疫、病毒和一場科學勝利

王迪在家,和她的電腦還有她房間裡的地圖


和她狀態完全相同的,還有十幾位同事,他們日常都是醫典的內容編輯,這次他們全部進入了緊急小組。任務很明確,就是為這個專題頁面提供“炮彈”——有關新冠病毒詳細的科普內容。


1月22日,醫典團隊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如何防治?指南來了》推送,所有內容都來自於當時對抗病毒第一線的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那之後的兩個禮拜,有600篇科普文章上線,成為千萬人賴以依靠的“心靈急救包”。


頁面上線,向全國人敞開入口,科普內容按部就班地生產,看起來萬事大吉。實際上,對於緊急小組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他們面臨三個既迫切又重要的抉擇。


瘟疫、病毒和一場科學勝利


(三)2020.1.23——抉擇


第一個抉擇:要幫助別人還是成全自己?


所有互聯網人都得承認,騰訊有全中國最好的產品經理,他們的拿手操作就是通過產品設想+數據反饋,做出讓大家蜂擁的爆款產品。QQ、QQ音樂、微信、王者榮耀、等等,舉不勝舉。


這時,張添胤面前也閃動著實時的數據。微信、騰訊新聞、QQ瀏覽器等等接口導流過來的用戶一浪高過一浪。


數據和經驗都告訴他,如果此時在醫典頁面裡上線一些驚悚或者有趣味的模塊,肯定能夠讓用戶粘性提高,等這次疫情過去之後,會有更多的用戶留在醫典,未來幾年的 KPI 就這麼完成了。。。


如果是在平時,產品經理一定會抓住這波史詩級的曝光。但是在緊急狀況下,如果做這些花哨的內容,肯定會佔用產品和開發資源,對人們最迫切的需求卻幫助甚微。


我們確實討論了半天,最終還是決定放棄掉那些留住用戶的“技巧”,直接開發對用戶最有用的功能。


比如:根據病毒的特徵,老人孩子和孕婦這些免疫力低的人群是最需要防護的,所以我們決定,雖然這是少數人群,但要集中力量先為他們開發一個專區,保證他們能夠直接找到針對自己的治療信息。


張添胤說。


於是,又經過了十幾個小時的開發,“老/幼/孕”模塊緊急上線。畢竟老幼孕的人群是少數,所以點擊量不可能特別大, 但是張添胤他們知道,點進去的人一定是特別需要幫助的人。換句話說,這個模塊是在救命。


瘟疫、病毒和一場科學勝利

瘟疫、病毒和一場科學勝利

第二個抉擇:要快還是要準?


王迪告訴我,醫典的所有科普內容要麼是一線醫學專家親自撰寫,要麼就是醫典團隊有醫學背景的編輯團隊經過資料查證寫出初稿,再交由醫學專家審核之後發佈。


這就造成一個問題,所有的內容都要經過專家審核,發佈的速度會變慢。


這樣,一來有可能會讓人覺得醫典的內容稍微滯後,不那麼有衝擊力;二來會稍稍耽誤大眾得到正確信息的時間。


緊急小組剛成立時,王迪也和同事們認真討論過,疫情期間情況緊急,又正好趕上過年,醫學專家有可能忙不過來。


是不是可以臨時降低標準,編輯們自己發佈內容呢?


所有人的答案都是一致的:不能降低標準。


雖然團隊內部很多人都有醫師資格證,甚至很多人曾經就是醫生,但正是因為他們是醫學從業者,他們才知道醫學需要最高級別的精確度,權威的醫學專家審核是科學的底線。


瘟疫、病毒和一場科學勝利

王迪幫我截了一張聊天圖,專家非常認真地逐字逐句在審核。


王迪說,就在大年二十九那天深夜,有一篇文章緊急完成,需要專家審閱。


她把文章發給專家,特別忐忑地發了一大段話,大意是說自己也是為了爭分奪秒教育大眾,耽誤了專家的休息時間,還請費心等等。沒想到,專家的回覆很簡單:“別客氣,沒問題。”


幾個小時之後,第二天早晨,專家極其認真的修改稿就返回給王迪,從始至終沒有提過任何報酬。


瘟疫、病毒和一場科學勝利

審閱專家會出現在文章開頭


第三個抉擇:要開放還是封閉?


醫典上的科普文章,每一篇都是付出了巨大成本得到的權威內容。但是,即便有了微信和QQ瀏覽器等等大流量加持,還是會有很多人看不到這些內容。


這個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開倉放糧”——把這部分文章版權“開源”出去,允許其他平臺自由調用、轉載。


但是,把文章分流出去,很多人就會在其他平臺上閱讀了,這勢必會影響醫典本身的影響力。


提出這個意見之前,我其實挺怕老闆罵我。但是我仔細一想,我們騰訊不是一直在說“科技向善”嗎?關鍵時刻,選擇最能幫助全國人民的方案,而不選擇對騰訊最有利的方案。我賭老闆也跟我想得一樣。


張添胤說。


果然,領導非常支持張添胤的決定。於是,經過一天的籌備,醫典宣佈內容開源,十幾家其他平臺火速轉載醫典的科普文章。


瘟疫、病毒和一場科學勝利

這是醫典文章的配圖,放在這裡也幫大家做個科普吧

以上三個巨大的糾結解決完畢,所有人心裡都有了數。科普的內容被全速生產出來。這些內容大概分為四大塊:


熱門問答:

例如:不得不乘坐公共交通,坐在什麼位置最好?居住的小區出現病例,我該怎麼辦?84消毒液對病毒有效嗎?


預防指南

例如:不敢去醫院,如何在家自測?可以帶著口罩跳廣場舞嗎?水果攤老闆感染了,我買過他的水果有問題嗎?


檢查診斷:

例如:血常規可以查出新冠病毒感染嗎?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是什麼?我發燒了該怎麼辦?


艾滋病藥物“克力芝”對新型肺炎有多大療效?治癒美國首例患者的“瑞德西韋”是什麼藥?


瘟疫、病毒和一場科學勝利

然而,就在十幾名編輯不捨晝夜的時候,他們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三)2020.1.31——闢謠


謠言如虎。


除夕之後,隨著疫情的發展,各大醫院醫療能力漸漸飽和,恐慌開始蔓延,謠言傳播得比疫情還快。


幸好團隊參考 SARS 歷史,早就準備好了“闢謠”模塊。


瘟疫、病毒和一場科學勝利

闢謠模塊(進入“騰訊醫典”小程序,然後點擊上面的新型肺炎頁面,這些功能都在裡面)


闢謠文章的主力撰稿人是老葉。雖然叫老葉,但她其實是個妹子。。。她叫葉小慢,曾經也是醫生,在2018年加入騰訊醫典團隊。作為一個凡事都要較真的死理性派妹子,這可到了她大顯身手的時候了。


燻醋可以防病?

抽菸喝酒可以抗病毒?

衛生巾可以當口罩?

溢乳貼也可以當口罩?

吃板藍根?

吃藿香正氣?

喝童子尿??


有的謠言看上去就吐槽不能,有的謠言卻要仔細求證方可定論。問題在於,謠言就像天上的雪片鋪天蓋地。一個一個闢謠,恨不得要寫到明年春節。。。。


我冷靜了一下,發現謠言是有規律的。


比如大家傳謠ABCDEFG各種東西都可以當口罩,本質上是不知道究竟什麼樣的口罩可以防病毒,我可以把這些謠言歸為一類,開頭有針對性地闢謠,後面再加入同樣的科學選用口罩的內容,就成為了一組很有針對性很有力的闢謠文章。


葉小慢說。


瘟疫、病毒和一場科學勝利

葉小慢在家沒有化妝,讓她的貓代替出境了。。。。


她確實是這樣做的。


例如在做治療藥品的闢謠時,她挨個梳理了網上傳播最廣的“神藥”:維生素C、病毒靈、阿奇黴素、頭孢、藿香正氣水、雙黃連等等,然後依次去查詢期刊文獻,有理有據地闢謠,最後專家把關審核,滴水不漏。


2020年1月31日,意想不到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那一天,醫典團隊正準備發佈一篇“雙黃連無效”的文章,結果當天中午,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發佈了一個完全相反的研究:雙黃連對新冠病毒有效。


經過再次審核,醫典團隊根據證據,決定不改變論斷:沒有證據表明雙黃連對病毒有效。


當天晚上,這篇文章完成最後審核流程,在各個平臺上依次發佈。也就是在這時,人民日報突然發佈了上海藥物所有關雙黃連的消息。。。。


團隊所有人立刻腦袋嗡的一聲。


事發突然,負責人張添胤首先要決定:是不是要暫停《雙黃連無效》文章發佈的流程,並且在已經發布了的平臺撤稿。


他之所以猶豫,不是對於團隊的科學論斷沒有信心,而是擔心和人民日報“做對”,引發不可控的輿論結果。。。


要是醫典產品因為這篇文章出了什麼事,那我肯定是罪人啊。。。


張添胤對我說。


當時,原地攥著拳頭思考半天,張添胤深吸幾口氣,尊重科學,做對的事情。他在群裡說:“不停!”


瘟疫、病毒和一場科學勝利


30分鐘內,這篇“不合時宜”的闢謠文章的閱讀量超過3000萬,張添胤甚至一度擔心醫典的服務器被沖垮。


直到兩個小時以後,我確信自己安全了。因為網絡上其他科學機構的闢謠文章也出現了,而且很多網友是站在尊重科學證據的立場上的。


張添胤回憶。


這次正確的決定,為騰訊醫典帶來了超乎想象的巨大影響力。


張添胤記得很清楚,第二天,自己所在的各個同學群、家人群、朋友圈都開始自發地轉載騰訊醫典的科普文章。


那時,他才意識到一個問題:“我們可能火了。”


從2020年1月18日到2月6日,累計有5億人次訪問了騰訊醫典的內容。


騰訊固然有天才產品經理的勝利,騰訊固然有巨大的流量支持。但在我看來,騰訊醫典被無數人接受,依靠的卻是循證、嚴謹、批判和自由。


這是一次在這片土地上久違的科學精神的勝利。


瘟疫、病毒和一場科學勝利

這是他們專門為科普文章畫的配圖


(四)2020.2.4——醫生和AI醫生


科普文章像是人們的“心靈急救包”,然而,對於疫區的人們,他們更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醫生。


疫區所有實體醫院都已經滿負荷運轉的情況下,火力支援來自互聯網。


楊皓曾經是解放軍302醫院的醫生,三年前他加入騰訊,現在他負責的正是醫典的“在線診療”版塊。在這個版塊裡,有很多大醫院的優秀醫生在線問診。


瘟疫、病毒和一場科學勝利

楊皓這兩天也在家辦公,他給我發來了這張工作照


楊皓告訴我,這次疫情到來的時候,很多外地的醫生已經馳援武漢,但是,還有更多經驗豐富的醫生需要留在當地待命,他們的時間正好可以用來在線上幫助人們。


就在2月初,醫典團隊做出了一個大決定——對於重點疫區的患者開放“義診”。


當然,義診的意思是騰訊為醫生付費,但是騰訊不向用戶收診費。自始至終,醫生的勞動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回報。


除了騰訊醫典平臺上的醫生,騰訊還拉來了另外五個在線醫療平臺一起開展義診。如果你對於自己的身體狀況有些懷疑和焦慮,別忘了在醫典上還有許多醫生,他們等待在那裡,時刻準備著幫助你。


瘟疫、病毒和一場科學勝利

瘟疫、病毒和一場科學勝利


不過,即使再多醫生參加義診,人數畢竟有限,他們還需要更多的火力支援。


楊皓說:根據經驗,真正需要醫生幫助的人,佔據總人口比例並不大。更多的人只需要一種幫助:對你的身體狀況進行核查,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就醫。


這個時候,騰訊作為科技公司的拿手好戲——人工智能——就派上了用場。


根據國家疾控中心發佈的指南,騰訊醫典的人工智能實驗室做出了一個“機器人醫生”


這個AI醫生用起來還挺簡單,就是他問,你答。他再問,你再答。


這麼往復幾次對話,就能幫你做出初步篩查,決定是需要日常保健,還是自我隔離觀察,還是需要進一步就醫。


瘟疫、病毒和一場科學勝利

我拍了一張自診自查的問答樣式。張添胤告訴我,這兩天大概20%左右的人都會使用這個功能。


由於嚴格遵循了國家指南,所以這個 AI 醫生的建議是完全符合標準的。很多時候,它可以讓很多人放下心裡的疑慮,積極地投身,嗯,你們熱愛的工作。。。


感覺到輕微不適或者疑神疑鬼的的淺友們,不妨試一試。


其實,在我寫這篇文章的2020年2月初,每天仍有幾千例新增病例報告,所以我難以預測疫情究竟何時結束。


不過,我可以告訴未來的讀者:我所見的是醫生的不捨晝夜,科普人的奮筆疾書,大多數人的堅忍和樂觀,這像極了一場勝利的開端。


(五)《十萬個為什麼》照耀的一代人


不是每一個英雄都穿著披風,他們有可能戴著口罩。


今天的這些科普大牛們,他們雖然供職於商業公司騰訊,但是他們的初心確是單純地傳播醫學的真諦。偶然的病毒肆虐,把這些醫學科普人猛地推上風口浪尖。未來的某一天,病毒退潮,他們又將回到高樓大廈的格子中去。


就像一部驚險的遊戲,劇情總會衝出主線。但是支線任務過後,我們終將回歸故事本身。


我倒是想用幾行字,表達一下個人的敬意。


縱使科學永遠比神鬼來得無趣,謠言永遠比闢謠來得驚悚,但總人固執地喜歡事實和證據。


就像張添胤說的,我們是看《十萬個為什麼》長大的一代人,我們只是想讓大家在互聯網時代多沐浴一些科學的精神。


據我瞭解,騰訊醫典目前為止都是公益的,沒有進行商業化運作。但事實證明,公益和商業化一定不是對立的。只有商業化才會讓科普走得更遠。就像那些在線問診的醫生們,只有得到足夠的榮譽和報酬,才能讓他們有機會正確評估自己的價值,堅定自己為他人服務的信念。


我輩所相信的是,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真理”,因為“真理”可能會隨著新證據的發現而被改寫。但追求真理的衝動,卻讓我們面對未知心存敬畏,面對瘟疫如如不動,面對權威報以坦然,面對謊言巋然不動。


我身處一個偉大時代的開端,我要親眼看到它的降臨。


瘟疫、病毒和一場科學勝利

*尾圖來自漫威電影概念御用設計師 Ryan Meinerding


瘟疫、病毒和一場科學勝利


再自我介紹一下吧。我叫史中,是一個傾心故事的科技記者。我的日常是和各路大神聊天。如果想和我做朋友,

可以搜索微信:shizhongmini


如果你身陷地獄

那就請繼續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