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故事」病房外,副院長和主任“吵”起來了 網友:你們“爭吵”的樣子真美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彭典)“你是老同志,我們進去就行!”修文縣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劉安元一邊推開副院長陳軍,一邊往病房方向迅速移步。

“我是專家!我進去。”陳軍不肯讓步。

“我年輕,抵抗力要好點。”劉安元說。

“你再不讓我進去,我生氣了!”陳軍推開劉安元。

幾分鐘後,“倔強”的劉安元取得“勝利”。

——這個“搶”著進病房的場景發生修文縣人民醫院,時間是2月3日。

當天,醫院來了兩位新冠肺炎疑似病人,他們是夫妻,女兒是新冠肺炎確診者。醫生們“搶”著進病房給他們檢查的場景被同事隨手一拍,傳到抖音上,點擊量達到1.8萬次,網友感動留言:你們“爭吵”的樣子真美,希望你們平安。

2月10日,多彩貴州網記者採訪了劉安元。

「战疫故事」病房外,副院长和主任“吵”起来了 网友:你们“争吵”的样子真美

劉安元(左)跟同事巡視病房

病房外,副院長和主任“吵”起來了

“劉主任,你在抖音上火起來啦,很多人都在聊你。”2月9日一大早,同事見到劉安元就說。

“怎麼了?”劉安元很疑惑。

同事拿出手機,點開抖音,主角正是副院長陳軍和劉安元。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劉安元說,疫情襲來,修文縣人民醫院承擔著收治發熱留觀病人的重任。醫生們長時間留守醫院,一心撲在抗擊疫情的工作上。

兩位疑似病人住進醫院後,醫院高度重視,馬上給他們量體溫、拍CT、抽血化驗、做核酸檢測。

當天晚上7點多,CT檢驗結果他們肺部有陰影,需要做進一步檢查。

兩位老人的管床醫生是盧立娜和謝俊萍,考慮到兩位醫生比較年輕,劉安元跟副主任凌榮松便打算帶著他們進病房做進一步檢查。

但沒想到,病房外的副院長陳軍也穿好了防護服。於是,就出現了視頻裡的一幕:幾位醫生在“搶”著進病房。

“陳(副)院長,你留在外面主持大局,你是老同志,我們進去就行!”39歲的劉安元一邊推開副院長陳軍,一邊往病房方向迅速移步。

“我是專家!我帶他們進去。”陳軍不肯讓步。

“我年輕,抵抗力要好點。”劉安元說。

“你再不讓我進去,我生氣了!”陳軍推開劉安元。

後來,在劉安元的幾番勸說下,陳軍才放棄進入病房。

“陳副院長50多歲了,這段時間加班太多,我們擔心他的身體,所以才不建議他進去。”劉安元解釋道。

隨後,4名醫護人員分為兩組,劉安雲跟盧立娜一組,檢查男病人;副主任凌榮松跟謝俊萍一組,檢查女病人。

男病人有些緊張,不安地看著劉安元,“醫生,我的病嚴重不?”

劉安元一邊問診,一邊安慰:“老人家,不要擔心,您還沒有確診,請配合我們治療。就算最後確診了,也不要擔心,醫院會給您好好治療。”

「战疫故事」病房外,副院长和主任“吵”起来了 网友:你们“争吵”的样子真美

劉安元(左)和同事們

9歲兒子寫作文,支持爸爸抗“疫”

劉安元和盧立娜仔細地給老人量體溫、聽診,詳細詢問他的病史,並做了一系列體格檢查。

大約15分鐘後,劉安元和盧立娜離開病房。

病房外,李軍還在等著他們。

“病人情況怎麼樣?”陳軍急切地問。

“根據CT結果還有剛才檢查的情況看,是高度疑似病人。”劉安元回答。

2月4日早上7點多,兩位老人的核酸檢測結果出來,陽性。當天中午,他們被送往貴陽將軍山醫院治療。

“說一點都不怕,那是假話。但我是醫生,又是一名黨員,面對疫情,理應衝在第一線,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這是黨員的責任與使命。”劉安元說。

疫情爆發後,劉安元已經20多天沒有回家,就住在離醫院不遠的宿舍裡。

大年三十晚,劉安元跟同事在辦公室吃過年夜飯,晚上8點過趕回家,陪父母匆匆吃了幾口,又趕回了醫院。

「战疫故事」病房外,副院长和主任“吵”起来了 网友:你们“争吵”的样子真美

大年三十,劉安元(右)跟同事在辦公室吃年夜飯

吃飯時,劉安元告訴父母,自己工作忙,最近不能回家。因為父母身體不太好,劉安元並沒有把工作內容說得太過詳細,“怕他們擔心。”劉安元喃喃自語。

母親一聽兒子不能回家,眼淚止不住流了下來。

劉安元趕緊安慰:“媽,沒事,沒事,我過段時間就回來。”

“放心去工作,孫子孫女有我們照顧。你保護好自己,早點回來。”不善言辭的父親在一旁囑咐。

「战疫故事」病房外,副院长和主任“吵”起来了 网友:你们“争吵”的样子真美

兒子寫了篇作文:爸爸,我們支持你共同抗“疫”

劉安元9歲的兒子寫了篇作文,題目是《爸爸,我們支持你共同抗“疫”》。

作文裡,小傢伙寫道:我在家裡可以做倒立、打字等等事情,我很支持爸爸的“抗疫”戰鬥,我會乖乖呆在家裡,不讓您操心,您就安心地上戰場吧,把病毒給消滅掉。

“每次和兒子視頻,他的第一句話總是問我什麼時候回家。”劉安元說,他沒辦法給兒子確切的日期,只能一遍又一遍重複:“快了,快了,等爸爸打了勝‘仗’,就回家陪你,帶你出去玩。”

編審:李蓓

審籤:王幸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