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白髮聽眾文



「語音版」白髮聽眾文/陳長吟

週末,是一個舒適的日子,人們可以有範圍有限度地選擇自己的行為。

西安南郊的小寨生活圈,這一天,街上人特別多。這裡的圖書售場更是增加了小寨生活圈的文化重量。

應友人邀請,我去做一個關於閱讀與寫作話題的講座。事前心想,在紛繁雜亂的商業氣息充盈的社會,還有多少人會來聽文化講座呢?於是做好準備:人多了我就主講,如果只來了那麼區區幾個人,就大家一起座談吧。記得從一篇文章中看到,國外有次文學講座,最後只來了一箇中年女人,於是,主講者就與這唯一的聽眾喝茶聊天。無論怎樣,道場還要做下去。文學本來就是個孤獨的事業,不會因熱鬧或寂寞減輕分量。

走進書城三樓南側的音樂廳,沒想到,可以容納五六十人的空間已經基本坐滿。尤其讓人驚奇的是,其中有不少系白髮蒼蒼的老者。

我和主持人坐在前邊,面對這些誠懇的聽眾。環境小,距離近,不需要擴音器,彼此說話都能聽清。以前講座,大多是坐在高高的主席臺或者講壇上,面對話筒,完全是一種授課方式。今天呢,我感覺特別溫馨,可能文學就是談心,就是對話,就是說身邊事,或許它與讀者之間的間隙越小越好吧。

主持人的介紹及導入簡短清晰,下來的時間交給了主講嘉賓。面對今天的聽眾,我說的第一個話題是:我們寫作的目的什麼?

這個話題各有其說,概括起來,大約有四:一是成名成家。丁玲有一本書主義,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但成名成家的概率極少。二是豐厚報酬。在多年前,也的確有靠稿費致富的,魯迅先生養活一大家人,從維熙當年出一本書,在北京買了一座四合院,可是今天要靠稿費生存,很難。三是文以載道。這是中國的傳統,把文學做工具,不過現在是多元化時代,有人說文學就是遊戲,有人說我只寫給自己看。四是精神寄託。這才是普羅大眾寫作的目的,有話說,想表達,排除寂寞,就與跳舞和打牌一樣,不妨視為一種休閒的方式。然這種方式高雅多了,無害而有益。

然後,我又講了什麼文體適合我們操作,什麼才是好散文,怎樣寫好散文等幾個話題。一個多小時,很快就完了。

接下來是一個小時的問答互動環節,提問最多的,是那些老者。可以聽出,他們關心文學形勢,關心時代生活。除了這兒的講座,還去圖書館等處聽講,把老年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簽名的時候,我瞭解到,這些老人退休前有的在工廠,有的在學校,有的在社區,有的在政府機關。他們一個個精神飽滿,氣質優雅,這是文化涵養的外現。

過去,我們常常把身處的城市呼為文化古都,好像有多少名勝古蹟、樓堂劇院、歌廳展館來證明,其實那都是外在的可以打造出來的,而這些來自城市各個角落的、白髮蒼蒼的、發乎內心的、自覺的文化愛好者、追求者、熱心人,才是文化古都的有力佐證。

向白髮聽眾致敬。

走出書城,抬頭遠望,天空澄淨如洗,這是一個好天氣。街上行人穿梭,編織著熱鬧的生活。

我抖抖肩,投入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