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瀘州龍馬潭:鄉村醫生的“疫”線堅守

四川瀘州龍馬潭:鄉村醫生的“疫”線堅守

王希瑞

汪靜 彭小琴 封面新聞記者 徐慶

有這樣一群人,晴天,騎著摩托車,行進在不算寬敞的公路上;陰雨天,揹著藥箱,頂著風雨徒步在鄉間小路,他們沒有精良的設備,沒有響亮的頭銜,但他們有一個最美的名字,叫做“鄉村醫生”!

面對重大疫情,他們冒著可能感染的風險,逆流而上,防疫宣傳、摸排調查;監測體溫、詢問甄別;入戶消毒、心靈疏導,始終堅守在“疫”線。

王莊村王希瑞:73歲老醫生,50年如一日

“作為疫情防控的第一守門人,一定要守住這第一道防線。一旦發現湖北返鄉人員發熱到37.3°,就要立即往上報告。”古銅色的臉上堆滿皺紋,藍色醫護帽子遮不住的兩鬢白髮,73歲的王希瑞正在武漢返鄉人員衛某家裡,為他們一家四口測量體溫。

由於電子體溫計物資緊缺,王希瑞只能用傳統的體溫計,四人測量下來,大約要花去20分鐘左右。等待之際,王希瑞一一向記者介紹他負責的每一戶返鄉人員。雖然已經73歲高齡,但王希瑞卻始終清晰地記得每一戶返鄉人員的返鄉時間、身體狀況。

從1月22日開始,王希瑞就奔走在防疫一線,堅持每日上下午到湖北返鄉人員家中進行醫療監測。

“我們這根本不算什麼,這些都是我的職責而已。”當記者稱王希瑞為白衣天使時,他很反對,他說:“真正的白衣天使是那些堅守在確診病人身邊的醫護人員,他們正冒著生命危險,守護老百姓的健康。”

順江村冷阜遠:村民的“120”,“隨時候命”

2月11日,在萬籟寂靜的石洞街道順江村,遠遠看見一身白衣騎著摩托車緩緩過來。他就是石洞街道順江村村醫冷阜遠,32年,他從赤腳到騎摩托,走過了每一戶順江村人家家裡,也走進了每一個村民的心裡。

新春佳節,疫情來襲,冷阜遠每天騎著摩托車奔跑在鄉村小道,對返鄉人員進行摸排。由於下雨導致路面溼滑,他摔倒在路邊土溝裡,可他卻顧不上自身的疼痛,堅持為返鄉居民監測體溫、宣講知識.....

四川泸州龙马潭:乡村医生的“疫”线坚守

冷阜遠

“冷醫生,再見!謝謝你!”武漢返鄉人員王某一家向剛為他們送來口罩,溫的冷阜遠表示感謝。“雖然他們已經過了14天監測期,但我們還是要繼續堅持再測量3天 ,保障安全。”冷阜遠親切地和他們交代疫情注意事項。 32年櫛風沐雨,32年春華秋實。沒有固定的休息時間,他就是村民的“120”,隨時候命。

在疫情期間,作為順江村衛生計生服務站負責人,當醫院倡議需要人手支援時,冷阜遠毫不猶豫站了出來。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為村裡父老鄉親的健康而四處奔走。他說:“疫情防控,作為鄉村醫生,我們承諾過,所以更要言出必行、有諾必踐,守衛好村民的健康。”

敦和村譚華英:巾幗不讓鬚眉

安撫好才1歲多的孩子後,胡市鎮敦和村村醫譚華英迅速收拾好“裝備”,早早和同事王國全(女)一起前往村民家裡,為他們測量體溫。

四川泸州龙马潭:乡村医生的“疫”线坚守

譚華英和王國全

2月11日,敦和村裡,油菜花開得正旺,譚華英和王國全走在鄉村小路上,一邊談論疫情的情況,一邊往村民家裡趕。在疫情期間,她們兩人共同負責敦和村疫情宣傳以及湖北返鄉人員的體溫測量。

“見多了生老病死,對生命就會有更多的感悟。”譚華英說,她曾是瀘州市某醫院骨科醫生,但是她覺得村裡的老百姓更需要她,所以2005年,她選擇辭職跟隨丈夫唐峰,兩人一起成為了敦和村的村醫,更在2008年汶川地震時,譚華英帶領一家四口前往災區捐獻物資、貢獻力量。

“在農村,新年第一天開門就碰到醫生,村民們會有忌諱。”譚華英說。但是面對疫情,她“利用”她女性獨有的親和性,耐心細緻地反覆做工作,不僅是村民的醫生,還和村民成為了朋友,受到鄉親們的熱情擁護。

為了村民的生命健康,她始終衝鋒在第一線,大年三十至今,從未休息,每天兩次入戶為湖北返鄉人員測量體溫,開展防疫宣傳,幫助大家樹立戰勝疫情的信心,還拿出自己衛生站僅有的少數口罩和溫度計,免費發放給這些返鄉人員。她說:“不論何時,我們都要對得起鄉村醫生這個稱號。”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篤行,彌足珍貴。”王希瑞、冷阜遠、譚華英,他們都只是龍馬潭區87名鄉村醫生的縮影。作為最基層的醫務工作者,他們始終堅守“疫”線,成為鄉親們口中最親切的“赤腳醫生”,也是老百姓最信賴的“白衣戰士”!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