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要看的50部經典電影(2)——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以青春為載體的影片,它所蘊涵的少年的罪惡是有邊緣性的,自覺的;裡面沒有毒品,沒有性,沒有體驗,但卻有著不成熟卻要做出成熟的樣子來的愛;裡面沒有足夠酷足夠性感的故事與鏡頭,它甚至不是一個關於"成長"或者"墮落"哪怕是"變化"的電影。

一生要看的50部經典電影(2)——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第二十八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原著劇本獎

第四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第三十六屆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

第三十八屆《電影旬報》電影獎最佳外國導演獎

第四屆《中時晚報》電影獎商業映演類評審團大獎

導演楊德昌只是從少年小四的生活中拈出了一段,很是平滑,但就是在這不疾不徐的敘述中,一切都隨著他那刺向女友小明的刀而結束,小四最終走向了極端,他的青春也結束在牯嶺街上。

在影片裡,楊德昌設計的是一種現實的殘酷,一種針刺破氣球的瞬間的停頓,一種把懸在半空的理想剝個一絲不掛的血淋淋。

一生要看的50部經典電影(2)——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所以當他把這幅60年代臺灣的社會圖卷以另一種方式展開的時候,人人都震驚於那灰暗絕望的年代。

楊德昌也許不是故事中的任何一個角色,但那畢竟是他成長過的年代和他深受影響的氛圍,於是透過光影的魔術,他重新去檢視回顧,那政治的、文化的、兩性的、同儕之間的各種壓抑與亟欲突破的掙扎,都在片中重構的世界裡彷彿活了過來。


60年代初的臺灣好像一切都是灰的,渾濁的空氣裡也流動著灰暗的味道,失落和絕望的情緒籠罩在城市上空。來自四面八方的外省人操著他們各自濃重的口音,山東話,上海話,蘇北話,四川話……在這個城市奔波忙碌著。隨軍逃到臺灣的家眷們形成了一個個被人們稱為"眷村"的小村落,在這樣一個城市裡,小四、小明、小馬、老二、小貓王、飛機、滑頭、小虎、小翠……他們成長著,並且拉幫結派地出來混,"小公園幫"和"217眷村幫"逐漸成了勢不兩立的對頭。

一生要看的50部經典電影(2)——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在臺北,建國中學夜間部的男生小四是個置身學校幫派對立之外的好學生,父親是奉公守法的公務員,母親在小學代課,家裡共有5個孩子,大姐為了幫父母承擔家庭重擔,放棄出國的願望;二哥和小四一樣,沉默寡言;三姐是個虔誠的基督徒,謙卑忍耐;張震是家裡的老四,所以被叫做小四;家裡最小的小妹是個發育迅速的小女孩。

一生要看的50部經典電影(2)——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小四與家世不幸的女孩小明十分投緣,暗生情愫,"小公園幫"的老大哈尼也傾心於小明。小明父親早逝,母親把一切希望都寄託在她身上,她過早地成熟,同時周旋於幾個男生之間。

由於幫派之間的紛爭,哈尼一個人去對抗"眷村幫",結果被對方的老大山東推到了火車輪下。小四參與了圍剿"眷村幫"替哈尼復仇的行動,山東被殺。

小四父親涉嫌政治被迫寫交待材料並被解聘,受到迫害,近乎神經質;母親受牽連被免掉了教職。小四因為衝撞校方被勒令退學,轉學日間部。

一生要看的50部經典電影(2)——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小明的母親到馬司令家幫傭,馬司令的兒子小馬是小四的朋友,是一個變形的早熟的少年,小明又移情於小馬。家庭和學校所發生的事件讓小四難以承受,而小明與小馬的交往又使小四陷入友情和愛情的矛盾中,他與小馬吵翻。在牯嶺街的舊書市上,小四看見了小明,再次向她表明心跡,而小明卻斷然拒絕了。失去控制的小四接連向小明捅了7刀,小明當場死去。小四被拘捕,被判了16年徒刑。

小貓王錄了他唱的英文歌《陽光燦爛的夏日》送給小四,卻被警員隨手丟進垃圾桶。

一生要看的50部經典電影(2)——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小公園幫"和"217眷村幫"的矛盾構成了影片的主體框架。主人公小四一開始徘徊在各種爭鬥的邊緣,基本上處於旁觀狀態,在各種力量的左右下,他一步步被動地捲入了矛盾的核心,直至成為最後的殺人者。

影片中的故事看似很偶然,但楊德昌是位極有野心的藝術家,他並不滿足於線性地描寫一起青少年犯罪的偶然事件,而是以此為藉口一刀捅入社會的心臟,鮮血淋漓地刻畫了60年代臺灣轉型期的社會風貌,由此構成了影片的另一主體框架,即以小四一家為代表的自大陸撤退到臺灣的上一代和土生土長的下一代臺灣人。有能力表現這一主題的臺灣影人不止楊德昌一人,但大概只有楊德昌能拍出既熱血奔湧又犀利冷酷的慘烈味道。

一生要看的50部經典電影(2)——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摘自《一生要看的50部經典電影》

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