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不少朋友在不同場合下不約而同地問了我同樣的問題:“古代的文人如何度過漫漫長夜?”有趣的是,我的回答每次都不盡相同。
記得比較清楚的一次是,我沉吟良久,想到了千載之下那一次次饒有溫情的畫面,比如“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比如“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比如“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比如“厭讀群書尋野徑,閒收落葉煮山茶”。
於是我借明代大文豪徐渭的話,回答道:“雲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鳥間,清泉白石,綠鮮蒼苔。素於汲泉,紅妝掃雪,船頭吹火,竹裡飄煙。”
古代的文人大多時候都是不滿於自身現狀的,當他們滿腹才學無法施展,當他們報國理念無法推行時,他們就開始糾結於“遇與不遇”的生存問題。
早在漢代,大文豪司馬遷揮筆寫下的《悲士不遇賦》,便道盡了千百年間文人騷客的憤懣情懷。對於這些文人來說,必須要有足夠的時間去接受、去消化命運帶來的不公。
雖說長夜最是熬人,但長夜漫漫,恰利於思索自身的何去何從。這個時候,“綠蘚蒼苔”——茶,就是文人在這個時間段之下進行沉思不可或缺的夥伴了。
面對漫漫長夜,他們無心睡眠,自會需要找點事情做,藉以打發時間。這個時候,泡茶,就是他們鍾愛的娛樂了,茶的社交功能也由此得以體現。
唐代詩人元稹概括了這種時候茶的功能:“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試想,茫茫夜空,長星幾點,明月流光,詩情滿懷的文人怎麼捨得輕易辜負?
於是茶的陪伴使得文人間的雅集變得越發名副其實,他們心中那種或寂寥,或憤懣,或孤傲的紛繁情緒,藉助縈繞周遭的茶香,得以宣洩和疏導。茶自然而然成了促進文人詩文創作的絕好工具。所以元稹繼續說道:“洗盡古今人不倦”,而茶也早已有了“不夜侯”的雅稱。
今晚恰是明月夜,如此良辰,如果我們依舊像以往那樣,一遍遍刷著無聊的頭條,玩著不見新意的手機遊戲,是否會覺得辜負了清風明月呢?所以,叫上二三好友,泡上一壺清茶,在氤氳茶香中,聊聊我們的過去,聊聊我們的將來。
同樣是大文豪,錢鍾書曾將那種“望對岸而伸手嚮往”的情懷概括為“企慕情境”。文人如何度過漫漫長夜?在茶香中捕捉到自身的“企慕情境”,生活處處可見詩意,你我皆可成為“文人”,妙哉!
圖文部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喝茶不是一種盲目的喜好,你懂茶,茶也會自然的懂你。知茶,懂生活。
【一片茶葉的故事】為您解答茶葉保存、沖泡、選購等問題,每天分享實用茶知識,歡迎關注我們哦!
閱讀更多 一片茶葉的故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