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見濟活著,奪門之變是否合理?

跨越三八線的重逢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卻兵敗被俘,在於謙等大臣的支持和孫太后的同意下,留在京城監國的郕王朱祁鈺即皇帝位,是為明代宗。一年後,明英宗朱祁鎮被放歸京城,但卻被朱祁鈺囚禁於南宮之中長達七年。期間,朱祁鈺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但朱見濟卻不久後夭折。七年之後,明代宗朱祁鈺病重,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朱祁鎮成功復辟。那麼,如果朱見濟還活著,奪門之變還會發生嗎?奪門之變又是否合理呢?

△奪門之變

“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鈺即位,八年後爆發“奪門之變”朱祁鎮復辟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率軍南下犯邊,明英宗朱祁鎮則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之下,不顧群臣反對,命郕王朱祁鈺留京監國,自己親率大軍前去迎戰。結果,在王振的胡亂指揮之下,大軍在土木堡遭遇慘敗,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

大軍戰敗、皇帝被俘的消息傳回京城後,朝廷上下一片慌亂,幸有兵部左侍郎于謙等人力挽狂瀾,抽調各地軍隊和糧草入京備戰的同時,為了防止也先以皇帝朱祁鎮要挾,于謙聯合大臣奏請皇太后同意,郕王朱祁鈺即皇帝位,是為明代宗,同時遙奉朱祁鎮為太上皇。此後,在於謙的指揮下,明軍最終打贏了北京保衛戰,挫敗了也先的南下野心。

北京保衛戰後,也先見無法再從朱祁鎮身上得到好處,再加上瓦剌內部矛盾加劇,他只得被迫與明廷義和,並將朱祁鎮放返京城。其實對於朱祁鎮返京,明代宗打心底是牴觸的,也正因如此,身為太上皇的朱祁鎮返京後不僅沒有享受到相應待遇,反而迅速便被囚禁於南宮之中長達七年。七年裡,朱祁鈺不僅對南宮嚴密封鎖,甚至加派錦衣衛嚴加看管,就連食物都只能通過小洞遞入。

而在此期間,朱祁鈺見皇位穩固之後,便開始想方設法的改立太子。孫太后在扶立朱祁鈺為帝之前,率先立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為太子,此舉的意圖便是保障皇位傳承在朱祁鎮這一脈,而朱祁鈺不過是臨時代為執政罷了。

朱祁鈺自然不願再將皇位交回朱祁鎮這一脈,而為了廢立太子,朱祁鈺甚至不惜賄賂大臣來換取支持,最終於景泰三年(1452年)將朱見深太子之位廢除,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儲君,可惜朱見濟在次年便夭折了。

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突然患病,就此臥床不起,而由於其沒有兒子,一時間朝廷上下人心惶惶。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趁此機會,率兵擁立朱祁鎮復位,史稱“奪門之變”。

如果朱見深仍然在世,“奪門之變”是否還會發生,如果發生又是否合理?

儲君乃是國之根本,朱祁鈺病重之後,之所以會鬧的人心惶惶,主要便是源於太子夭折而他又沒有其他兒子,因而當時甚至傳出了要立襄王朱瞻墡的長子為皇儲的謠言,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才趁機發動了“奪門之變”。

那麼,如果朱見濟仍然在世,“奪門之變”是否還會發生呢?如果仍然發生,那麼又是否合理呢?

1、“奪門之變”大概率不會再發生。如果朱見濟仍然在世,他不僅是名正言順的太子,而且是朱祁鈺唯一的兒子,那麼皇位便已經等於有了合理合法的繼承人,皇帝去世之後新帝繼位便是,根本不會因為朱祁鈺病重而鬧的人心惶惶,更不會有人再想著去扶立朱祁鎮復位。雖然孫太后或許不滿,雖然有大臣曾反對改立太子,但此時名分已定,大家也不會再有其他什麼心思。

2、“奪門之變”即使發生也不會合理。雖說朱祁鎮本是皇帝,雖然他仍然有著太上皇的身份,但正如於謙勸說朱祁鈺迎回朱祁鎮時所說,“天位已定,寧復有他”,意思是說,當朱祁鈺即位的那一刻起,便君臣名分已定,朱祁鎮已經沒有了即位的可能。此時如果再有人擁立他復辟,那麼便等於是在發動兵變,已經與謀反無異。

3、“奪門之變”即使發生也很難成功。作為奪門之變的核心人物,石亨之所以會選擇扶立朱祁鎮復辟,很大程度源於對權力的渴望。如果說朱祁鈺死後真的立襄王朱瞻墡的長子為帝,那麼大學士王文將會成為定鼎之臣,而他無疑將仍然要屈居人下,因此他選擇了放手一搏。然而,如果朱見濟仍然在世,那麼憑藉太子太師的身份,石亨也定然是位極人臣,更何況他還極有可能會成為託孤重臣。因此,如果朱見濟在世,那麼石亨必然會擁立其順利繼位,而石亨不僅是此時武將集團的領軍人物,而且直接掌控著皇城鑰匙,沒有他的支持,曹吉祥、徐有貞等人很難成功。

如上所述,如果太子朱見濟在世,那麼他將會順利登上皇位。“奪門之變”不僅大概率不會發生,就算髮生也很難取得成功,而且將會變得極不合理。


香茗史館


如果朱見濟活著,奪門之變很難發生,也難以成功,既不合情,也不合理。

一個沒有後代的皇帝是不會有人效忠的,特別是在南宮還有一個正宗的有繼承人的皇帝的情況下。英宗有兒子,景帝沒有,投機者當然能看到機會,但如果景帝的太子沒死,那麼帝國就依然有繼承人,即便有陰謀家行奪門之事,不論禁中還是外朝,都不會支持,事變也不可能成功。


牧荑


如果朱見濟活著奪門之變,不會變的合理。第一點因為朱祁鈺就有一個保險存在,朝廷的大臣們知道有太子在,血脈延續,皇統不變石亨等人也不會有其他想法,斷絕了一些人趁機撈取擁力之功。第二點如果奪門之變還是發生了,那就標誌著他們是屬於造反,其他大臣就可以名正言順的討伐石亨等人,到時候又將是一場戰爭勝負未可知。第三朱祁鈺的身體也是因為兒子的死和皇儲的問題弄得越來越差,如果兒子不死這些問題就不會發生,那麼朝廷有于謙等一批文官輔佐,朱祁鈺身體就不會垮,這樣這個事件發生的可能都沒有。當然歷史有各種解讀,我的也是一種解讀。


大道汜兮2020


如果朱見濟活著,可能就沒有朱祁鎮了,他弟弟會想辦法讓他消失的,所以就不存在奪門之變了,當然如果有合理性肯定會下降很多!


啟航六號


無論朱見濟活著還是死了,於禮法而言,奪門之變都不合理。正常的政權交替不是這樣子的。但話又說回來,當初朱祁鈺的皇帝之位,也不是依據禮法得來,而是事急從權。

朱祁鈺的皇位都不是那麼正,他兒子朱見濟的太子之位就更不正了。但就算如此,在朱祁鈺已經當上皇帝的情況下,朱祁鎮通過政變復辟登基都於禮不合。

當然啦,歷史由勝利者書寫,存在即合理。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朱見濟活著,奪門之變不會這麼順利。

大家肯定會發現一件事兒,和歷史上別的政變比起來,“奪門之變”簡單得不可思議。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打開南宮的大門,放出被囚禁七年的朱祁鎮,這事基本就成了。

後面都沒怎麼用到奪門“功臣”,朱祁鎮到了君臣們上班的大殿,直接坐上龍椅,來上朝的大臣們面面相覷一陣,也就認同了,跪下山呼萬歲。政變成功。

很多人都不明白,朱祁鈺當了這麼多年皇帝,難道沒有一個心腹嗎?怎麼就沒有一個人出來保他?

其實朱祁鈺是個不錯的皇帝,對大臣們並不嚴苛,忠於他的大臣很多。可他有個很嚴重的問題:沒有兒子。

自打唯一的兒子朱見濟去世後,朱祁鈺想盡各種辦法都沒能再生下兒子,如果他身體好,大臣們還有指望,值得一博。但他已經快一病不起了。

大臣們就算此時保下他,後繼無人,皇位還是要回到朱祁鎮一脈。那此時又何必與朱祁鎮作對?

能走到朝堂上的,誰不是一顆圓滑世故的心?只要稍加思量,就知道放棄朱祁鈺才是最合適的。就連朱祁鈺自己,大概也是這種想法,所以得知此事後很平靜,說:“哥哥做,好!”

但如果朱見濟活著,大臣們就有了另一種選擇。忠於朱祁鈺的人會為了忠誠而保他們父子,投機政客會為了擁立之功而保朱見濟。

正如徐有貞、石亨等人,如果沒有他們的多此一舉,朱祁鈺死後最有可能登基的是朱見深,而朱見深此時還小,攝政的必然是其父朱祁鎮,除了沒有皇帝的名號,朱祁鎮依然有實權。

但他們為了博個擁立之功,發動了奪門之變,讓朱祁鎮復辟為皇。這件事情中最得利的其實不是朱祁鎮,而是“功臣們”。

而朝中像他們這樣想當“功臣”的肯定還有很多,富貴險中求,朱祁鎮父子被選了,他們就只能選與之相對的朱祁鈺父子。

如此一來,勝負就不一定了。

總之,不管朱見濟活還是死,奪門之變都不合理。但他要是活著,奪門之變不一定能成功。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不僅不合理而且壓根不會發生,朱見濟是明代宗朱祁鈺獨子,於1452年立為太子,次年病故。說到奪門之變就不得不說明英宗朱祁鎮的土木堡之變,在土木堡事變中,大明皇帝朱祁鎮御駕親征,兵敗被俘。為防止蒙古人挾持天子,要挾大明,明朝庭內部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皇帝,也就是之後的景泰帝明代宗,在朱祁鈺領導下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挫敗了蒙古人的意圖。挽大明於狂瀾之既倒,有再造大明之功!後來蒙古人看明英宗沒什麼用了,便將其放回大明,朱祁鈺尊英宗為太上皇,幽禁深宮之中。於1452年廢掉太子朱見深,改立獨子朱見濟為太子,可惜天不遂人願,朱見濟於次年病故,導致朱祁鈺無後。國不可一日無君亦不可無儲君,及至朱祁鈺病重,當初擁立朱祁鈺為帝的人中,心中不安,怕到時候權利回到朱祁鎮那邊,自己遭到清算,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發動奪門之變以有功之臣的身份迎立朱祁鎮復位。倘若朱見濟不死,倘若朱祁鈺還有後人,亦或者朱祁鈺身體康健,奪門之變都不會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