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悶兩星期,把病毒悶死”:關於疫情的3種結局,他為什麼敢說


“再悶兩星期,把病毒悶死”:關於疫情的3種結局,他為什麼敢說

作者 | 五花鹿


最近幾天,周圍的朋友經常處於分裂的狀態。

一般大家都不出門,在家找點事情做,例如看視頻、陪家人、學習、運動、遠程上班,利用這難得的假期修身養性,可一旦閒下來刷微博,情緒就會非常起伏。

“再悶兩星期,把病毒悶死”:關於疫情的3種結局,他為什麼敢說


一會兒是心疼,為那些不幸被感染的人們、物資緊缺即將失去保護的一線醫務人員而落淚;

一會兒是憤怒,怒罵各種低效率、沒有共情、甚至沒有智慧的行為,例如黃岡衛健委主任的不知情、某有些人把貓貓狗狗摔死、不戴口罩出門.....


當然也有一些時候,心中湧上了一股暖流。

特別是看到了一些畫面:

物資通過直升飛機到達了醫務人員手中,

在線求助的患者有了床位,

社會企業一直在不斷資助......

而其中,有一些人的出現,更是讓人感到踏實。

例如河南省四川省領導人、杭州紅十字會組織者,還有一些醫學專家,鍾南山、張文宏、李蘭娟等等.....

他們是來自各個行業的專家,無論在管理、慈善還是在醫學上,都各有過硬的成就。

比起某些讓人憤怒的、捅婁子的“專家”而言,他們踏踏實實地盡己所能,做著真正有用的事情。

他們才是我們這個社會所真正需要的。

在他們身上,我們也看到了一個專家必備的能力。

專:在領域上深耕細作;

家:懷有大家之氣、大情懷和大格局。

其中最近默默火起來的上海市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就是其中一個典型。


“再悶兩星期,把病毒悶死”:關於疫情的3種結局,他為什麼敢說


01.


許多人第一次知道病情的客觀走向,就是從張文宏主任的訪談中得到。

在這個訪談出來之前,大家對疫情是驚慌而迷茫。

一邊是新聞上對於未來的疫情發展,呈現了一片朦朧的正能量,大概的意思是一切很快會變好;

而另一邊微博上不斷更新著一些殘酷的現實,確診數字也在不斷飆升.......

這兩極讓人不知道怎麼看待這件事,甚至還害怕是否有一些不知情的問題沒有被公佈出來,一時情緒混亂。

此時張主任的發言,讓人清晰而安心。

他沒有籠統地說未來會好起來,而是客觀、專業、嚴謹地呈現了現在的狀態和未來的方向。

先是坦誠地表示:

疫情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並說出了現在的工作重點——

不知道疫情什麼時候結束,最好的情況是兩三個月,但關鍵還是要看兩點:

① 元宵節前,武漢的疫情能不能完全控制。

② 各大省市從社區到醫院,能否快速針對輸入型的病例進行快速確診、及時隔離和治療。

這些發言充分解釋了我們現有的一些措施,例如武漢封城隔離,各大地方不斷篩查外地來的居民等等。

使得大家對現在發生的一切更加有把握。

心理掌控感上去了,人們的焦慮就下降了。

接著,他提出了疫情發展的三種可能,其中包括最壞的。


勝利:2-3月內全國的疫情都得到控制

膠著:半年-1年,疫情得到部分控制,病人數平緩增長,就像SARS。

失敗:蔓延全世界,就像墨西哥豬流感。


最後,再告訴大家現在不算很好,但也不算糟糕,相信通過努力可以對病情進行控制。

在我看來,這次發言非常大膽和重要。

大膽之處很明顯,在於告訴外界客觀情況,甚至包括最差的結果。

而重要之處在於,在這個關鍵的時期,真實的信息比單純的正能量更有信服力,讓大家心裡有底,反而不那麼好恐慌了。

如果沒有幾十年專業領域的工作經驗、理論實踐知識,很難做這個判斷和決定。

而事實上,這只是他所做的一小部分事情。

02.


真正的專業,非一日而成。

在這次疫情中,真正能在關鍵時候發揮作用的人,往往都有專業上的深耕。

就像四川省省長尹力。

在疫情在四川剛有一名疑似病例時,就火速指導省內展開防控工作。

1月22日,前一天湖北省還在舉辦大型聚會,但這一天開始,四川省已經制定了一系列方案:

停止發往武漢的客運、

對武漢到達的航班體溫測試、

教育系統日報跟進疫情等等。

後來大家才知道,原來他是衛生經濟與衛生事業管理博士。

張文宏主任也是如此。

多年的專業投入,讓他可以在此刻做更多的輸出。

在疫情發展的這些天,除了公開發言安撫大家、一線查房安撫醫生之外,他還堅持為公眾號輸出內容。

因此幫大家及時地掃清了很多困惑。

翻看“華山感染”的公眾號,近期幾乎每篇都由他撰寫或審核。

每一篇內容緊跟當下的局勢,有見解、有判斷、有數據。

在武漢封城的時候,他站了出來。

通過對比SARS分析了新型肺炎的傳播能力、預測了不干預的後果,解釋了封城措施的必要性,告訴我們封城之後該怎麼做。

在世衛組織將疫情列為PHEIC時,他做了充分解讀:

這件事雖然讓人堵心,但的確也是道理的。

因為他們對我國控制疫情有信心。

而他們此時更關心的是,除中國以外面臨巨大威脅而無法自己控制疫情的國家。

幫助大家從世界格局上,去理解這個決定的目的:為了避免其他國家失控,從而導致全世界失控。

除此之外,他近日的文章更是圍繞著返工、隔離、糞口傳播等話題,進行解讀,並提出了各種日常措施,例如安排心理疏導、馬桶使用方式等等。

從理性層面上為我們及時解惑,提供出路。

用專業知識,給我們帶來的巨大的社會價值,這是作為一名專家的他實實在在做到的。


03.


在張文宏身上,我還看到:

真正的專家,除了“專”之外,還要有“大家之氣”。

也就是溫度、情懷和格局

最近這段時間,醫務人員受了挺多委屈:

物資不夠用,四處求助;

人手不夠,缺乏休息,

被病患脫口罩咳嗽,有了感染風險.....

讓人看了非常憤怒。

對此,他公開強調了幾點:


第一,對醫務人員的情緒安撫


其實華山醫院不需要我查房,我查房的主要原因只有一點:要消除我們醫生的恐懼。

——在他看來,如果主任總不直接和病人親身接觸,而是讓醫生在第一線,這會讓醫生難以接受。


“再悶兩星期,把病毒悶死”:關於疫情的3種結局,他為什麼敢說


第二,對他們的關心:防護、疲勞、工作環境


如果關心沒有跟上,就說明沒有把醫務人員當人,只是當機器。一年365天都要關心。


並且,醫生應該有一個免於受傷害的權利,不能再看到打打殺殺了。

——在他看來,外界需要多關注和保護一線醫生,他們的衝勁和熱情才能長期維持下去。


第三,提倡普通人為醫生做出一些支持


在大街馬路上很多人戴著N95口罩,我覺得有什麼必要呢。


戴外科口罩就足夠了,這種口罩可以幾億級的生產,全國人民帶這個就行,(N95口罩)給醫生用。

——呼籲大家合理採購物資,把醫生需要的物資儘量留給醫生。


“再悶兩星期,把病毒悶死”:關於疫情的3種結局,他為什麼敢說

從他身上我看到了專家的溫度和格局。

不站在高處指示,不怕擔責而退縮,更不拿著權力去欺壓老實的人。

而是而去對領域內的人有溫度和共情,並且自願去做服務領域內的人,讓整個領域發展更好,服務更多的人。


04.


除了領域裡面的人文情懷,“大家之氣”也體現在他對大自然的敬畏感。

也許你會認為,感染科醫生是最無畏的。

而作為感染科專家,張文宏的情緒反而是:焦慮。

他甚至說過自己不是人格高尚,而是不做這個事情,就焦慮得睡不著。


在2018年他曾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講了整個病毒的由來

病毒的由來,是從我們開啟農業社會開始。


農業社會一誕生以後,人類就開始聚集。


從那個時候,我們生活得更加美好,但是我們也更加艱難,為什麼?

人類只要聚集,所有的傳染病,很多野生世界,跟我們一起存在的病毒細菌,就有可能成為一種爆發的態勢去發展。


然後再講到了人類歷史上和天花、黑死病的戰鬥過程,包括和非典的過程,極其慘烈

我們中國當時那一年,這日子很難過,難過到什麼程度,我們只能靠隔離,讓這個病人死去或者活下來。


那麼我們用最原始的,傳染病隔離的方法,讓這幫人活下來了,有些人死掉了。


再到我們防控的現狀,給大家提個醒

從2003年到現在,中國的衛生界已經準備好了,但是你說百分之百嗎,沒有,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是什麼。

比如說有人去美國的沙漠去旅遊,旅遊回來以後,身體裡就是這樣或者那樣,到處都是病灶,我們給它照出來,那這是什麼菌,是美國沙漠獨有的播散性粗球孢子菌。

你如果找不到,這個病人就死掉了,但是我們把它找到了。

最後他得出的方法,不是征服大自然,馴服所有動物,更不是像現在大家一樣,一出事情就摔貓扔狗。

而是:敬畏。

人類社會很美好,但是我們的危險,一直是存在的。


而且很多東西,可能是我們人類自己產生的。


他勸大家不要肆無忌憚地接近那些被汙染的水源和地區。

從自身做起,去減少危險,這才是防疫重重之中。

而回到我們這次疫情,則是從前期的不吃野味、到現在的做好防護、少出門。

就像前天在網絡上,他又爆了金句:

你在家不是隔離,是戰鬥!

如果只靠醫生戰鬥,這個戰是打不贏的,肯定完蛋。

現在開始每一位都是戰士。

我們只要悶兩個星期,就把病毒悶死了。

把這個病毒悶死,抗疫就成功了。


“再悶兩星期,把病毒悶死”:關於疫情的3種結局,他為什麼敢說


激勵大家,讓人穩住。

這專業、這格局,才是我們這個時代專家的樣子。


寫在最後


疫情發展到現在,大家都看到了人間百態。

我們沒辦法說清,是什麼讓這些事情變糟糕。

但我們很清楚,這個時代需要什麼樣的人來引導。

除了張文宏教授之外,還有許多專家在各行各業與疫情做鬥爭,無論是管理上、防疫上,還是在治療上、生活裡。

謹此文,向各個領域的專家致謝。

並希望這個社會能讓更多真正的專家被看見、被重用,讓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好。


“再悶兩星期,把病毒悶死”:關於疫情的3種結局,他為什麼敢說

作者簡介:五花鹿。心理學科班出身,滿腔的少女情愫,都用來追求真實和擁抱未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