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對孩子的溺愛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我們該怎樣合理的管教?

發現周邊有趣的事情


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將經歷四個階段:照顧孩子,保護孩子,讓孩子離開,離開孩子。當然,這簡化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但是基本順序是正確的,因為最終,孩子必須成長為對自己負責的成年人。如果父母過度保護自己的孩子並讓他們的孩子反覆想念生活的脾氣,那麼孩子們就很難在未來的生活中成為獨立而樂觀的人。在成長過程中,孩子需要經歷一些挫折,才能鍛鍊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增強孩子的內在力量,使他們長期成功地應對一系列麻煩,生活並不能令人滿意。 此外,如果父母對自己的成長過於謹慎,他們會過分擔心自己的感受。孩子很容易對做事失去信心。因為不管他們做什麼,父母都會干預。更重要的是,這將使孩子們感覺到一切都可以得到,他們只需要享受自己的成就即可。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個反覆無常的小皇帝出現了。在計劃幫助孩子做事之前,請看一下孩子的做法。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父母是完全無知的。作為負責任的父母,當孩子準備做一些不熟悉的事情時,父母最好去看。不要干預,只看它。 。這主要是為了防止事故發生,其次是在適當的時候幫助孩子。這個幫助不是讓父母直接完成孩子無法完成的任務,而是與孩子討論可行的方法,並指導孩子自己發現和解決問題。簡而言之,善於指導,而不是直接主動代替孩子。當孩子獨立完成某件事時,不要僅僅稱讚孩子的性格,例如聰明,真誠和聽話。最好儘可能地消除這種讚美。因為這些表揚與孩子的行為無關,所以更多的是對孩子某些屬性的判斷。這種判斷只會加深孩子對自己形象的關注,而不會加深自己的行為。父母鼓勵孩子時,他們應特別指出孩子所做的事情,並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受到鼓勵。





易聞


溺愛,不是真的愛孩子,而是大人以自以為是的方式,給了孩子他不需要的東西,實際上不是滿足,只是滿足了大人的心理需求。

真正的愛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然後給予孩子幫助,幫助孩子真正的成長壯大。

舉個例子:

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在玩球,球不小心滾走了,於是,孩子吃力地去撿球。這時候,家長覺得孩子走路都走不穩,心疼孩子,就替孩子把球撿回來了。

結果,孩子大哭起來……

為什麼?孩子需要的是什麼?

替孩子拿球,如果只是偶爾發生,孩子可能很開心,但如果這種事情總髮生,孩子的心中勢必會產生憤怒的情緒。

因為,相比拿到這個球,孩子更重要的需要是獨立完成這個過程。

在跌跌撞撞的走向這個球的過程中,他的手、腳和身體會產生一系列的感覺和體驗。他會感覺到,是他在努力,是他在運動,是他在感受……這樣的過程就是自我成長的過程,順利的拿到了球,他會喜悅,他會切實的感受到自己的成長,切實的體會到自己身體和心靈的力量。

有時,在這個過程中他會摔跤,甚至會跌傷,從而產生受挫感,但畢竟,最後他還是完成了自我探索的過程,這會讓他產生一種信念:儘管我受到了挫折,但我還是靠自己實現了目標!

如果,我們知道了孩子需要的是自己去撿球,成功的撿到球對他來說才是真正的成長和快樂,我們對孩子的愛就是放手和鼓勵,而不是所謂的溺愛式的代替。


童心媽咪


《如何無溺愛地管教孩子》

首先有一點必須明白:任何一個孩子,必須進行有效地管教,否則,很有可能滑入溺愛的泥潭。

如何管教呢?三點很重要:

第一,貴在一個早字,三至六歲是管教孩子的關鍵期。

第二,父母的表率作用很關鍵。

第三,孩子的自我約束能力的培養,是管教成敗的關鍵,就是要培養孩子的良好性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