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的這部電影,早已預言武漢的困境與轉機


9年前的這部電影,早已預言武漢的困境與轉機

作者 | Nico


2020年的這個春節,註定讓所有中國人刻骨銘心。

這場蔓延全國的疫情,沖淡了今年的年味。

置身這個特殊時期,我們大多隻能待在家裡,通過新聞獲得部分近況。

與此同時,不少聚焦病毒題材拍攝的影視作品,也開始重新走入公眾視野,讓人們通過光影,去重新審視災難的可怕、人類的渺小以及人性的複雜。

比如《流感》,比如《極度恐慌》,比如《感染列島》……

其中我想給大家推薦一部:《傳染病》


9年前的這部電影,早已預言武漢的困境與轉機


它是一部上映於9年前的電影。

片方宣稱,影片的創作靈感,主要來源於非典。

其中有不少故事情節和現實很貼近,也給了我們不少警醒和感動。


9年前的這部電影,早已預言武漢的困境與轉機


01.當電影照進現實


影片故事,主要圍繞一種新型致命病毒在幾天之內快速席捲全球的故事展開。

美國女高管貝絲是人傳人產生的第一例感染者,也就是我們所俗稱的“毒王”。


9年前的這部電影,早已預言武漢的困境與轉機


出差途中,貝絲不小心感染病毒,然後通過直接或間接的肢體接觸,將病毒盡皆傳播了出去。

沒過多久,病毒便通過各種渠道播撒至全世界,引發了可怕的疫情。

人類的社會秩序,由此走向崩壞與瓦解……


9年前的這部電影,早已預言武漢的困境與轉機

9年前的這部電影,早已預言武漢的困境與轉機


全片有不少細節,都與目前現實高度吻合。

病毒的最早發生地,就設定在了中國。

人類被感染之後,一般也會經歷較長的潛伏期(9天左右)。

電影中的病毒感染源,被設定成了蝙蝠。

因人類砍伐森林,一群蝙蝠驚散逃出,其中一隻飛到了豬圈上空。

蝙蝠將啃食一半的香蕉掉落給了豬,然後以豬為介質,將病毒感染給了人類。


9年前的這部電影,早已預言武漢的困境與轉機


疫情發生後,美國疾控中心在病毒爆發地,緊急徵用體育場,改造成臨時醫院。

9年前的這部電影,早已預言武漢的困境與轉機


這一舉動,剛好與前不久出現的一個微博熱搜不謀而合——#武漢連夜開闢三個方艙醫院#。

立春當天,武漢將洪山體育館、武漢客廳、武漢國際會展中心三處場地,連夜改造成臨時醫院,來收治“新冠”病毒感染的輕症患者。


9年前的這部電影,早已預言武漢的困境與轉機


而電影中的警示和感動,也似乎是現實的重現。


02.警示:人性和專業的權衡


看這個電影時,讓我有點驚訝的是:這部電影似乎預料到了“雙黃連哄搶”的鬧劇。

前些天,電影裡的一張截圖,在微博上被瘋狂轉發。


9年前的這部電影,早已預言武漢的困境與轉機


截圖中,說“連翹是解藥”的男性,在電影裡的一位公知大V,名叫艾倫。

早在病毒傳染初期,他便敏銳地覺察到了其中所潛藏的商機。

於是,他利用自己強大的網絡號召力煽動民情,將普通連翹包裝成神藥,靠著炒作股票大發橫財,足足賺了四百多萬美金。


9年前的這部電影,早已預言武漢的困境與轉機

然而,其他聽信謠言的普通民眾,卻因為人群聚集,造成了嚴重的交叉感染。


9年前的這部電影,早已預言武漢的困境與轉機


從這事我們可以看到:在疫情面前,一旦放縱人性的陰暗,放棄恪守所在行業的專業,那後果常常不堪設想。


在現實生活中,搶購藥的事情也有發生。

並且湊巧的是,電影裡所說的“連翹”,正是現實中我們所搶購的藥——雙黃連中的一味必備藥。


9年前的這部電影,早已預言武漢的困境與轉機

1月31日晚,有新聞說,雙黃連可以抑制新型冠狀病毒。於是當晚不少人去排隊買雙黃連,甚至有人因此被推擠摔倒。

好在不少醫療團隊都在第一時間進行了澄清:體外研究可抑制,但沒有臨床研究的成果。

與電影不同的是,這個是非人為的炒作,也因為及時澄清而沒有造成嚴重的感染,但的確也是一次對專業和人性的考驗。


9年前的這部電影,早已預言武漢的困境與轉機


這件事之後網上出現了不少扯皮:大眾覺得專業機構在誤導,有些人說是大家自己太著急、沒判斷力。

但在我看來,事件中處於被動的大眾的確是最無辜、最冤枉的一撥人。

因為在當下這樣極端的環境中,任何信息都可能掀起一陣巨大的波動。

那些買藥的人只是希望保有一線生機罷了。

所以真正重要的,在於每個環節都剋制人性、發揮專業。

不去追求噱頭、科學地考慮到每個舉動對大眾的影響,才能讓社會更積極地運轉。

就像我最近在網上看到的視頻。

居委會的人試圖為隔離的人封門。

從人性角度上看,大家都有被感染的恐慌,不想讓任何風險出現在面前,所以想要進一步地隔離

但是從法律和消防安全層面上,卻是違規且不專業的,萬一發生火災,後果不堪設想。

因此,在專業的前提下,去恪守道德底線,去限制自己人性陰暗面的盲目推動,是非常重要的。

而越是這種時候,人性的高光也變得奪目。


03.感動:人性高光閃耀


從電影《傳染病》聯繫到社會現實,其中有苦澀的一面,同樣也有溫暖的一面。

影片在人性方面的呈現,可圈可點,頗具力度。

除了展現艾倫這樣的反面角色之外,還將幾個正面人物刻畫得有血有肉。

也是這些正面人物的人性光輝,給疫情帶來了新的轉機。


9年前的這部電影,早已預言武漢的困境與轉機


醫生梅爾斯,是美國疾控中心派往明尼蘇達州的調查員。

剛到當地,她便著手召集會議,勸解當地政府防微杜漸,及時阻斷疫情。

9年前的這部電影,早已預言武漢的困境與轉機

9年前的這部電影,早已預言武漢的困境與轉機

可當地政府,出於經濟考量,並未採納她的建議,導致最終病毒擴散,連梅爾斯本人,都感染上了病毒。

臨死前,她用盡全身力氣,將自己身上的羽絨服,扔給隔壁喊冷的患者。

這個微小的舉動,成了她生命當中,最後的高光時刻。


9年前的這部電影,早已預言武漢的困境與轉機


看到梅爾斯,我們很容易聯想到最近剛剛去世的李文亮醫生。

作為向外界發出新冠肺炎的最早警示者之一,他的去世對我們來說,無疑是一擊重錘。

去年12月30日下午5點多,他在同學群發消息說:華南市場確診了7例SARS,後來又補充道說最新消息是“冠狀病毒感染確定了,正在進行病毒分型”。

之後他一直正常工作,並在一次出診中被感染了冠狀肺炎。確診後,他很樂觀,說會配合治療,早日出院。

然而從那以後,他卻再也沒能走出醫院。

離世時,年僅34歲,讓人悲痛不已。

而這樣無私奉獻的一線人員,《傳染病》中還刻畫出了很多。

由於病毒本身危險係數極高,政府下達指示,規定只有在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BSL-4)內才能研究。

可當時很多研究一直陷入困境,沒有眉目。

多虧一位病毒學家,不顧個人安危,在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內研究,才終於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9年前的這部電影,早已預言武漢的困境與轉機


經科學研究,他做出了價值連城的科研報告,本可以憑此取得豐厚報酬。

可最終,他卻以一盒雪茄為酬勞,分文不取地將這份報告送給了政府。

此外,為了研製疫苗,片中的科學家還將自己當作臨床實驗對象,冒著生命危險確認了疫苗的有效性。


9年前的這部電影,早已預言武漢的困境與轉機


而疾病控制中心的齊佛醫生,在拿到內部分配的疫苗後,自己沒有使用,而是將珍貴的疫苗讓給了清潔工的小兒子。


9年前的這部電影,早已預言武漢的困境與轉機


這些暖心動人的情節,無不滲透著人性大愛與無私關懷。

面對災難,人性可以扭曲,變得愈發陰暗;也可以崇高,變得愈發閃耀,帶來一些改變和轉機。

電影裡如此,對照現實生活,同樣也是如此。

武漢疫情,隨時牽動著全國上下所有人的心。

確診人數不斷增加,物資不斷送往武漢,而醫生們的任務,也變得越來越艱鉅。

當我們這些普通人“不出門”來隔離疫情傳播的同時,有一群逆行者已經自發請願,坐上了去往武漢的列車。

9年前的這部電影,早已預言武漢的困境與轉機


他們之中,有鍾南山、李蘭娟這樣年事已高,毅然投入一線,和疫情搏鬥的專家學者,

也有無數個衝鋒在戰“疫”一線,不捨晝夜的無名英雄。

是他們的存在,託舉起了我們當下的安穩與幸福。


9年前的這部電影,早已預言武漢的困境與轉機

92年小夥宋英傑因公殉職


9年前的這部電影,早已預言武漢的困境與轉機

深入疫區進行科研攻關的陳薇院士(圖源:中國科學報)


9年前的這部電影,早已預言武漢的困境與轉機

摘下口罩的醫護人員,被勒傷的臉


這些人性之光,被每個普通又不凡的人點亮,也照亮了更多的人。

這兩天,全國各地的醫院員工不斷奔赴武漢,而全國其他省市的人呆在家裡安靜隔離,許多企業推遲上班,鼓勵在家辦公。

多虧了前線和各地的人們努力,目前全國各地的新增病例一天天減少,而湖北的疫情也在慢慢控制中。

相信我們的疫情會在每個英雄和凡人的努力下,像《傳染病》一樣,有個平安的結局。

而這部像極了現實的《傳染病》,既沒有故意抹黑人性,也沒有過度頌揚奉獻。

它不過是透過險情,呈現出了災難面前的眾生相,於光影間,傳遞出了一個深刻又淺顯的道理:


只有經歷過黑暗, 才明白光明的來之不易

正因在黑暗之中,所以更要努力用專業和溫情去尋找光明。


9年前的這部電影,早已預言武漢的困境與轉機

作者簡介:Nico,敬這個莫名其妙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