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野螟生活習性是怎樣的?種植的豇豆被它蛀花蛀莢,該如何防治?

笠翁話農村


豆野螟也叫豆莢螟,屬於鱗翅目的一種害蟲,常常危害花蕾、豆莢、嫩尖及葉片,以豆莢危害最重。

豆莢螟在山東地區一年可繁殖發生4~5代,7、8、9、10月份危害最重,10月份後越冬為蛹,豆莢螟溫度適應範圍廣,可在7~35度範圍之內活動,成蟲晝伏夜出,產卵在花蕾,豆莢及嫩葉上,豆莢螟產卵後溫度在28度左右3~5天可以孵化為幼蟲鑽入花蕾或豆莢嫩葉中危害,幼蟲也是喜歡背陰處啃食。

農業防治:採取豆類作物和其他作物輪做換茬減少蟲口基數,也可以卵孵化前期灌水減少蛹的數量。

物理防治:可以在豆田架設“黑光燈”誘殺成蟲。

生物防治:可以用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蘇雲金桿菌等在卵孵化盛期噴施,可以取得好的效果。

化學防治:用氯蟲苯甲酰胺,高氯甲維鹽,蟲酰肼,茚蟲威等藥劑噴灑防治,切忌防治豆莢螟強調一個“早治”,一定在孵化盛期防治,一旦幼蟲鑽進花蕾或豆莢後增加防治難度了。




農醫生畢存成


豆野螟的成蟲產卵比較分散,一般常見單卵較多,卵分佈在葉柄,嫩莢,花蕾等整棵植株的幼嫩部位。一般豆野螟在黃淮流域常在5月中旬至11月發生危害,出現集中危害的月份一般是在6月底至9月初。成蟲體長大約12毫米左右,黃褐色,雌蟲體型較肥大,雄蟲體型稍細小尖,蟲卵具有黃綠色,孵化之後,大多危害花為主,幼蟲生長很快,大約三日齡之後,在豆莢上蛀洞之後,鑽進去繼續危害,幼蟲可以轉株危害,具有夜出晝伏的特性。而成蟲則具有趨光性,常常夜間出來朝向帶光的地方遷飛活動,白天陽光下則不多見。

豆野螟的防治方法:

1,消滅成蟲,減少傳染源,徹底清除上一茬的枯蔓,落葉,受害的莢果,在冬季,深翻土地破壞害蟲的越冬場所,在春季整地之前,結合造墒進行灌水,順水衝施0.3%苦參鹼水劑每畝地700毫升,減少成蟲的孵化,降低蟲口基數。

2,安裝黑光燈,利用成蟲具有趨光的性能,進行誘殺成蟲,和適合種植面積較大的加快採取措施。

3,生物防治,進行釋放天敵,可對豆野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4,噴灑農藥防治,在豇豆開花前後,幼蟲的孵化期,採用300~400倍液蘇雲金桿菌進行葉面均勻噴灑。或者是採用20%氯蟲苯甲酰胺,進行葉面噴灑,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使用藥劑應注意,掌握在傍晚前後噴灑農藥效果最佳,在中午噴灑農藥效果不如傍晚。

5,選擇抗蟲害的品種。

使用藥劑噴灑防治豆野螟需要注意的事項,特別是在豇豆等蔬菜上使用,需要特別注意,不能使用高毒劇毒的農藥,儘量選擇生物製劑,更有利於生產綠色蔬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