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史〔22〕:楊馝和管學宣的改革措施


納西族史〔22〕:楊馝和管學宣的改革措施

楊傑宏 攝


第四節 楊馝和管學宣的改革措施

從雍正元年(1723年)改土歸流至宣統三年(1911年),共計188年。在麗江前後共派了流官知府75位,其中影響最大的當推楊馝和管學宣兩人。

楊馝,漢軍正黃旗人,於雍正二年(1724年)春到麗江首任流官知府。據他說:“深識夷情”,“由曲靖調守茲土”。雍正四年(1726年)上調為湖南糧道。管學宣,江西安福人,進士,乾隆元年(1736年)知麗江府事,八年(1743年)“以親老終養辭去”。

楊馝和管學宣的改革措施主要有:

一、廢除木氏土司封建領主莊園

楊馝到麗江以後,對木氏莊園採取了嚴厲措施。據《木氏宦譜》記載,他把木鐘軟禁在劍川,並捉拿為木鐘“掌案之潘朝士”,“將十二里住居祖宅,拆為衙署,以及兵丁營盤,其祖遺典賣之莊田,官給憑據,各處加找未賣莊田,盡數歸官。家人盡數入裡為民,孳牛羊乾地租銀兩,作為閤府公件”。據楊馝自己講:“雍正二年正月抵麗郡視事,城郭廨舍諸務未遑,乃首查民病,除每年苛派萬餘金;次出良民之在莊院為奴者五百餘戶,均平賦役。”[1]

這一改革,直至管學宣任職時才完成。乾隆三年(1738年)六月,乾隆帝旨稱:

朕聞雲南麗江府,原系土府,於雍正二年間,改設流官,此時清查田地戶口時,有土官莊奴、院奴等類,共三千三百四十名。伊等並無田糧,皆願自納丁銀,以比於齊民。每名編為一丁,每年納銀六分六釐,共徵丁銀一百五十四兩七錢零。迨滇省民丁改為隨糧派納。而此項夷丁不得與有糧之戶一例攤派,至今照舊徵收,其中不無貧乏之家,艱於輸納者,著該督撫查明,概予豁免。俾邊地夷民,永無催科之擾。該部即尊諭行。[2]

這在當時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長年在雲南任職的巡撫張允隨“於更易建置之由,得悉其大略”。他說:未改流時“土知府類多朘民以逞,而貪暴淫姿,施之夷民者倍甚,凡玉帛、金珠、子女、狗馬之好誅求者,殆無寧日,稍不遂則刑戮加之,民不聊生久矣,宜其哀籲上請願歸聖化也”[3]。他這段話既說明了改土設流的必要性,也說明了楊馝、管學宣所採取措施的正確。張還盛讚了管學宣等人“用夏變夷”“俗易風移”“變椎魯而進於文明”的景象。

納西族史〔22〕:楊馝和管學宣的改革措施

寶山鄉婦女在織麻布

二、“勸農桑”發展生產

楊馝曾“令人樹榆一年,畝蓄一溝”,“招來勸墾”。麗江各里可開墾者,阿那灣為第一,刺是壩為第二,吳烈為第三,他如橋頭、茨柯、河西、阿喜、樹角、託丁、南山等處,皆可開墾。

雍正五年(1727年),知府元展成二次報墾,新增額外上、中、下三則田地四百七十一頃九十九畝,內官莊報墾三則,田地二百二十五頃八十五畝,民墾下則地二百四十六頃一十四畝。

管學宣也十分注重生產,在乾隆四年(1739年),帶領麗江七河村民趙神保等督修五村渠,“照田出夫,用工三千七百六十五架,灌溉關腳至南甸各村畝田,村民稱便”。

官學宣由內地帶來漢種麥使民試種,改進農業生產,因為麗江僅有“紫麥”,沒有“白麥”,據說白麥系漢族傳種,納西語謂之he³³ze³³,即“漢種麥”也。

管學宣還寫了《課農詩》六章:

萬里邊氓重拊循,

艱難稼穡舊嘗親。

《豳風》讀罷課苗黍,

六穀年年較量頻。

好將耜耒負南郊,

兩木聽揉象益爻。

漫說神農開地力,

風雷有義應推敲。

粒食聖人宵旰憂,

象耕難再鳥耘休。

掀翻高下憑誰力,

丁櫟郭椒念爾牛。

上中中下等殊差,

赤白青黃物土宜。

肥瘠不同耕耨異,

天時人事共周諮。

上農寧異下農田,

五九殊人食共天。

孟氏亦言耕者糞,

莫慚形穢乞豐年。

倬彼甫田我既臧,

我民應得共加梁。

倉盈庾億三農慶,

田祖有神眾賽羊。

作為一個知府,重視糧食生產,因地制宜,多施肥料,“莫慚形穢”,這種態度是很難得的。

納西族史〔22〕:楊馝和管學宣的改革措施

三、“設義學”,推廣文化教育

麗江元代設過學。明永樂十六年(1383年)檢校龐文鬱言,麗江“府及寶山、巨津、通安、蘭州四州歸化日久,請建學校,從之”[4]。但從整個明代看,除木氏文人外,不見他姓文人。據說木氏土司採取的是“愚黔首”政策,不準百姓入學。

有趣的是,第一個提倡並實行辦學的是孔子六十六代孫孔興詢。他從小就受到孔氏家學的教育,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曾駕臨孔府,授他通判之職和蟒花朝服。但因父母年老,直到三十六年(1697年)孔興詢才到麗江赴任。他到麗江沒有看見孔廟,便感嘆說:“聖主崇儒重道,遍及寰宇,獨至麗江闕如也。麗壤西域,漢語不通,教化難施”,蓋文廟“既拂夷情,又鮮經費”,他奔走三年才蓋成。[5]從此“麗始有學,當是時,酋勢方熾,建學為最拂意事,地勢之不暇擇,規模之不及宏”,因而“地勢俾隘,規模淺陋”[6],因而影響有限,“士不通經”[7]。

改設流官後,為興學創造了較好的政治環境,所以楊、管諸人用力勤而成效顯著。

楊馝重新遷建了“宏敞壯麗,丹漆粉堊,煥然為一郡之偉觀”的麗江府學[8]。還蓋了雪山書院,“閣書籍,資膏火,俾諸生及民之秀者,鹹肄業焉”;又選進士萬鹹燕掌教,而萬“通經術,富於年力,例得謁郎官選,顧迄身學官。其志蓋樂與諸生講求道學也”[9]。萬在麗江“蒞任十餘年,訓誨有方”,“併力栽培學校,士林鹹奉為典型”[10]。此乃後話。半年以後,成效初見,“歲試列優等者五人,補弟員者六人”。提學蔡嵩稱讚其“振興教育之功”,來大理參加考試的麗江學生“文清恬醇謹,與滇西諸郡邑不相上下”。[11]

管學宣時,又在麗江各地分別建立了忠孝、節義、機河、白馬、剌沙、吳烈、七河、九河、巨甸、通甸、江西、樹苗、小川等義學館,並“由裁減鄉約養廉銀一百三十二兩分給各館,永供束脩”,這樣“窮鄉僻壤,廣設義舍,俾有志向學者,得漸次教育之”;此外,他還整頓了府學,“首嚴冒籍”,改變了大理、鶴慶諸地學生充斥,而當地人入學很少的狀況;更重要的是整頓師資,“禮延名宿以操甲乙”,改變“欲以昏昏,使人昭昭”的不合理狀況。[12]以後,他又增建了玉河書院和剌縹、剌是、山後等三所義學。“尤殷於獎進士類,每夜深行察勤讀者,識其門,資以薪米,由是土風日上”[13];同時“有子弟不赴學,嚴懲父兄者,又有百姓不赴學,究責鄉保者”[14],從而造成了一種讀書風氣。

參考文獻及註釋:

[1]《建麗江府治記》,(乾隆)《麗江府志》。

[2]《清實錄有關雲南史料彙編》,雲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6頁。

[3](乾隆)《麗江府志·序》

[4]《明史·雲南土司傳》

[5]孔興詢:《創建文廟碑記》,(乾隆)《麗江府志·藝文》。

[6]楊馝:《遷建麗江府學記》,(乾隆)《麗江府志·藝文》。

[7]楊馝:《雪山書院記》,(乾隆)《麗江府志·藝文》。

[8]楊馝:《遷建麗江府學記》,(乾隆)《麗江府志·藝文》。

[9]楊馝:《雪山書院記》,(乾隆)《麗江府志·藝文》。

[10](光緒)《麗江府志·名宦》。

[11]蔡嵩:《雪山書院記碑並銘》。

[12]管學宣:《下車課士說》。

[13](光緒)《麗江府志·名宦》

[14](乾隆)《麗江府志·義學》。

納西族史〔22〕:楊馝和管學宣的改革措施

玉湖旁峭壁上鐫刻的楊馝所題“玉柱擎天”

納西族史〔22〕:楊馝和管學宣的改革措施


執行主編 和志菊

文章來源 郭大烈、和志武著《納西族史》2015年版

圖片來源 未註明的採自網絡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納西族史〔22〕:楊馝和管學宣的改革措施

免責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與本號無關。

納西族史〔22〕:楊馝和管學宣的改革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