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短缺的背後藏百億市場,竟還有百倍增長空間待開發

武漢疫情的爆發讓口罩一時間成為全球緊缺的暢銷品,一貨難求的情況一直從春節延續到現在。

你可曾想到,一隻小小口罩的背後隱藏著超百億規模的市場,同時隱含著百倍的需求增長空間。

儘管我國是世界第一的口罩生產國,但是面對突發疫情卻出現供應短缺的情況。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今天,司南君要講講中國口罩的前世、如今短缺的各種緣由、以及未來產業的發展空間。

中國的初代口罩

1910年的冬天似乎比以往更寒冷,尤其是在寒風刺骨的東北。誰也沒想到,一隻“帶病”老鼠的流竄致使鼠疫蔓延至整個東北,6萬多人為此付出了生命。

資料記載,當年11月9日,14世紀蔓延歐洲上百年的“黑死病”——鼠疫徹底爆發,並由中東鐵路經滿洲里傳入哈爾濱,隨後一場大瘟疫席捲整個東北。這場大瘟疫持續了6個多月,席捲半個中國。

1910年12月24號,一輛四輪馬車駛入了哈爾濱的傅家甸,車上乘坐的是一位從南洋馬來西亞歸來的醫生伍連德。他被清朝政府急電召赴哈爾濱,這次的使命是調查處理疫情。

說起伍連德這個人,在醫學上還是很有成就,他祖籍廣東,1879年出生在馬來西亞檳榔嶼,17歲他獲得了女王獎學金前往英國讀書,成為第一個獲得劍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的華人。1907年,伍連德應袁世凱之邀回國服務。

後來大家發現並確定了此次“鼠疫”的傳播方式,是直接通過人與人之間呼吸和飛沫傳播,最直接的防疫方式就是帶上“生命之盾”——口罩。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19世紀初的大清帝國,統治生命已經是風雨飄搖。當時,大清帝國的東北大約有1400萬人口,由於工業基礎十分薄弱,生產力與需求形成了明顯的矛盾,基本無法達到所需口罩的供應量。

面對如此困窘的狀況,伍連德對西方口罩進行了優化,於是就有了中國的初代口罩。

他用“雙層棉紗布夾一塊吸水藥棉”,將紗布往後延長,製成口罩,可以留出耳朵,便於打結固定。雖然這種口罩防護性很差,但是總比整體暴露在外面好了很多。

重要的是,這種“口罩”便宜,每個只需要當時的“國幣”二分半;製作簡單,方便生產。一時間,東北民眾大多能夠購置到口罩作為簡單的護體。

為了紀念伍連德,此後,這種口罩被稱為“伍氏口罩”——這是中國歷史上關於口罩最早的生產說明。


口罩短缺的背後藏百億市場,竟還有百倍增長空間待開發

一隻口罩是這樣生產出來的

當前,口罩的需求量猛增導致出現斷貨的情況。為什麼呢?2月8日,工信部官微說,中國口罩生產秒速僅需0.5秒/只,但是能夠使用的口罩還需要一個解析消毒的標準流程,需要7天到半個月。

好了,這裡我們先了解一下口罩的生產工藝。

其實,口罩的生產流程不復雜,產業鏈不算長,主要環節包括石油—聚丙烯纖維料—無紡布專用料—無紡布—口罩。

根據用途,口罩一般可分為普通紗布口罩、醫用口罩、日用防護型口罩和工業防塵口罩四大類。我們現在急需的是醫用口罩,常見的醫用口罩主要由三層無紡布組成。內層是普通無紡布;外層是做了防水處理的無紡布,主要用於隔絕患者噴出的液體;中間的過濾層用的是經過駐極處理的聚丙烯熔噴無紡布;最後生產完畢後要經過環氧乙烷消毒並靜置7天揮發毒性,經過密封包裝,裝箱運走。

醫用口罩的核心材料,就是駐極處理之後的聚丙烯熔噴無紡布,這是過濾新冠病毒氣溶膠的關鍵。

熔噴法(Melt Blowing)屬於聚合物擠壓法非織造工藝,是1954年美國海軍為了收集核試驗產生的放射性微粒研製的超細過濾效果的過濾材料,然後1965年前後,埃克森、3M等公司製造了第一代熔噴非織造設備。

熔噴材料是靠自身纖維熱熔而成,厚度更厚熔噴法生產的無紡布,纖維的隨機和隔層交叉排列,形成了熔噴材料多彎曲通道結構,這樣顆粒物(新冠病毒氣溶膠)才會與纖維產生碰撞而被滯留。

需要重點注意的是,醫用口罩的過濾機制是布朗擴散、截留、慣性碰撞、重力沉降和靜電吸附。前四種都是物理因素,就是熔噴法生產的無紡布自然具有的特性,過濾性約為35%;這是達不到醫用口罩要求的,我們需要對材料進行駐極處理,讓纖維帶上電荷,用靜電捕獲新冠病毒所在的氣溶膠。

如果是普通口罩,其實是不需要消毒的,但是醫用就需要生產廠家用環氧乙烷(EO)消毒櫃進行消毒了。把口罩放在400mg/L的環氧乙烷環境中,利用烷基化作用於羥基,使微生物大分子失去活性,達到殺菌目的。

但是環氧乙烷不但易燃易爆,對人體還有毒,所以殺毒之後需要靜置7天用於解析,在EO殘留量低於要求值之後,才能包裝出廠,供給醫護人員使用。

中國口罩產業已超百億

中國是一個口罩產業大國,生產了全球約50%的口罩。在疫情發生之前,中國口罩最高日產為2000多萬隻。

2015-2019年,中國大陸地區口罩產業產值增長率在10%以上。根據賽迪顧問數據,2019年中國口罩產量超過50億隻,產業規模突破100億元,醫用口罩佔比超過54%。

根據天眼查數據,中國業務包含“口罩”、“呼吸防護”的企業數量高達16625家,並且很可能還會繼續增加。而工信部最新數據也顯示,中國口罩的總體日產量可超2000萬隻,產能之高堪稱全球第一。

根據中信證券的統計,在全國主要的口罩生產地中,湖北穩居第四,佔比10.3%。排在湖北省前面的,只有河南、江蘇和江西。

我國四個無紡布基地,廣東、浙江夏履、湖北仙桃、福建。

值得注意的是湖北仙桃。在仙桃的GDP中,2018年,無紡布及製品佔據了超過35%。這裡有全球最大的無紡布製品加工出口基地,仙桃市的無紡布製品出口佔全國市場份額40%以上,產值佔全國總量的60%,居全國第一。而無紡布,是製作口罩最核心的原料。

從整體來看,醫用口罩生產技術壁壘不高,主要瓶頸在於醫用資質和原材料供應。

為緩解當前市場口罩供應緊張局面,除了原口罩生產企業加速生產保供應外,不少汽車、石化、服裝等行業企業轉產口罩/防護服生產業務,這些公司有的調整生產計劃,有的改造、增設生產線,紛紛轉產緊缺抗疫物資。如,2月6日,五菱汽車在其官微發佈消息稱,通用五菱聯合供應商轉產口罩生產,設置14條口罩生產線以支持一線疫情防控,其中4條為N95口罩生產線、10條為一般醫用防護口罩生產線,日生產量可達170萬隻以上。此前,富士康也宣佈,集團旗下工業富聯在集團龍華園區首次導入口罩生產線,並於2月5日順利實現試產。中國石化也發佈消息稱,旗下電子商務網站中國石化易派客正在尋找口罩機。並表示,公司有熔噴布,若有企業缺此原料,可運輸上門。

因此,口罩短缺的情況只是一時的。

那麼為什麼現在口罩會短缺?

1、化工企業按照每年的固定需求生產聚丙烯纖維,生產多了沒人要;

2、無紡布企業沒必要在過年期間採購一批聚丙烯纖維料積壓庫存;

3、口罩生產企業沒必要在過年期間採購一批高熔指熔噴無紡布放在庫房裡;

4、非疫區地也紛紛封城堵路,去過疫區就要隔離14天,原材料供應受到影響;

5、大部分員工回家過年,無法產能全開;

6、醫用口罩需要經過環氧乙烷消毒(EO),然後需要靜置7天;

所以,只要生產儘快恢復,堵路得到緩解,口罩缺貨的問題馬上就解決了。

市場存在百倍的增長空間

面對14億人的需求,目前的生產量就顯得杯水車薪了。一年50億隻,分到每個人身上也就不到4只,而且要知道在有些高風險的情況下,口罩每4小時就需要更換一次。更關鍵的是,在口罩產業100多億元的產值中,這次大家搶購的醫用口罩只佔54%。

中央赴湖北指導組成員、工信部副部長王江平曾指出,中國口罩每天2000萬的產能是所有口罩的,醫用外科口罩產能是220萬,醫用N95口罩產能僅有約60萬。

加上恰逢春節假期,企業普遍開工不足,這又為產量打了一個折扣。

2月5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截至2月3日,全國22個重點省份口罩產量已達到1480.6萬隻,其中大家關注的N95口罩,日產量是11.6萬隻。

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的子刊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2019年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到,全球變暖,也將大幅增加空氣中的花粉量,這為全球過敏性鼻炎(也稱花粉熱)患者的患病提供了條件,也使得口罩更加必需。

而龐大的過敏性鼻炎患者群將為口罩行業帶來多大的市場呢?根據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張羅教授研究預計,全球過敏性鼻炎患者群超過10億人。而根據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美國過敏性鼻炎患者高達5000萬人次,佔到美國全國人口的六分之一左右。而日本該類患者規模有約2000萬人;中國在2012-2018年這六年間也增加了1億。

此外,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塞7日在日內瓦警告稱,世界正面臨著防護服、口罩、醫用手套和其他防護用品的長期短缺。

譚德塞表示,口罩等個人防護用品的需求量是正常水平的100倍,價格則是正常水平的20倍,而且由於廣泛的、不恰當的使用個人防護用品,這種短缺的情況被進一步加重了。

所以,我們看到的是即便沒有疫情的出現,一隻小小的口罩背後仍然有著如此大的市場需求等待開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