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哪個版本好?

肖勁東1


在二十世紀,以通史為題材來寫作深受眾多文史學家的青睞,近代大部分史家都曾撰寫過通史。書名雖不一,但據統計百年之間竟有六七十種版本。

就《中國通史》而言,讀耕認為以呂思勉先生的版本為最好!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顧頡剛曾這樣評價呂思勉的《中國通史》:以豐富的史識和流暢的筆調來寫通史,方為通史寫作開一新的紀元。”

一、呂著《中國通史》

在抗日戰爭時期,上海成為了“孤島”。呂思勉先生為了滿足當時大學教學的需要,所以才創作了這本書。

此書出道即巔峰,深受歡迎,成為民國時期發行量極大的中國通史。直到現在,仍然是廣大歷史愛好者及讀者的入門書。

呂著《中國通史》以時間為序,算是編年體,不過因為它涵蓋了上至三皇五帝,下至民國抗戰,所以不會精講某一時期怎麼樣。但是並不妨礙呂先生鞭辟入裡地洞悉中國曆代王朝的興替變化。



全書脈絡清晰,簡明扼要,行文淺顯,邏輯性強,不僅可以滿足讀者瞭解中國歷史興替的需求,更有助於讀者對社會變遷的宏觀把握。尤其是對每一個王朝制度、經濟、文化分析得一針見血,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另外讀這本書時要注意以下三點:

(1)對歷史的研究可謂是百家爭鳴,呂思勉先生在旁徵博引的同時,也在書中帶去了自己的史觀,可以作為讀者的一種參考。

(2)成書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呂思勉身在上海孤島,面對外族的侵略,他憤慨不已,所以書中難免會有他對歷史上外族的個人意見,民族形態較深。如今,我們要民族大團結,所以閱讀時且讀即可。

(3)保留有當時社會流行的概念、稱謂、術語等,閱讀時可能會有些許不適應。

二、呂思勉的歷史觀

01廣闊

呂思勉先生對歷史方面知識的掌握可謂是學富五車,豐富的知識儲備造就了他廣闊的歷史觀。

呂思勉注重排比史料,分類札記,長於綜合研究和融會貫通,又廣泛閱讀新出報刊和從西方引進的新文化、新思想和研究方法。

史家嚴耕望曾經評價他說:“論方面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並且稱讚呂思勉是“通貫的斷代史家”。



02嚴謹

嚴謹的態度是歷史學家的基本素養,在呂思勉身上尤甚。在寫書時,呂思勉經常證據羅列,然後給出一些暗示;證據不足時,卻不強說出結論,而是留待來者。

呂思勉相信仔細讀古書是可以一定程度的挖掘真相的。

03尊重歷史

呂思勉讀書非常勤快,他把二十四史從頭到尾讀過三遍。由於他寫書有時只列舉證據,不寫結論,也有人批評他寫書有抄書之嫌,但述而不作方才顯示了他對歷史的尊重。

呂思勉研究歷史的態度是:學歷史不是為了可以做前車之鑑。我們從歷史得到的是分析問題的能力。其實略加思考,任何事物,所以如此,莫不有很深遠的原因在內;深求其故,無不可以追溯至極遠之世的。



三、其他版本

除了呂思勉先生的《中國通史》之外,其他版本的也可做些瞭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羅列如下:

(1)十卷本《中國通史》,范文瀾、蔡美彪等著

(2)十二卷本《中國通史》,主編:白壽彝

(3)《中國通史》,戴逸、龔書鐸主編

(4)《中國通史》,黃大受主編

結語

幾千年的流水賬,洋洋灑灑稱斤掂兩,你方唱罷我登場,芝麻西瓜一籮筐。短暫露臉,臨時現眼,投名上榜,衛冕坐莊。臺上閉幕,臺下不散場。

書外博採眾家之所長,不要在書中糾結觀點的是非。讀史還真不能只看一家,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