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少將六名大佐,若將其俘虜可是大功一件,李雲龍為何放棄了?

凌毅清


不是不想俘虜,而是鬼子不會活著讓你抓住,俘虜一般的士兵都難,何況軍官。

這次戰鬥的原型是韓略村伏擊戰。386旅16團團長王近山率隊回援延安的途中,意外發現的日軍的“戰地觀察團”,當時隊伍中軍官就有少將旅團長服部直臣和6個聯隊長。


王近山決定在韓略村打個伏擊,戰鬥僅僅進行了半個多小時,除了少將服部直臣在幾個親兵掩護下逃脫外,其餘180多人全部被殲,無一人俘虜。

縱觀整個抗日戰爭史,我軍打過無數的戰鬥,想抓個日軍簡直難於登天。


平型關戰役結束後,八路軍一位副營長扛著一名傷兵準備去急救,結果被咬掉半邊耳朵。一名戰士發現一輛汽車下面有名日本兵奄奄一息,身上鮮血直流,準備去給他包紮,不料被日本兵捅了一刀,丟了性命。這一戰殲滅日軍1000多人,愣是沒抓住一個俘虜。

八路軍抓的第一個俘虜,是在廣陽伏擊戰中,由386旅參謀長陳士榘親手抓獲。這場戰鬥殲滅日軍500多人,陳士榘為了完成政治任務---抓獲一名日軍俘虜,在戰鬥即將結束時,親自帶領士兵冒著生命危險,去搜尋活著的日本兵,結果犧牲了好幾名士兵才抓獲一名俘虜。


日本鬼子已經被軍國思想徹底洗腦,對他們來說,戰死是一種光榮,而被俘是一種恥辱。另外在軍國思想裡,一名士兵被俘會讓他的家人蒙羞,在日本會成為恥笑的對象。


在《亮劍》中李雲龍是個不做虧本買賣的主,所以他不會為了抓個俘虜而讓士兵去冒險。



花木童說史


我爺爺參加過冀中游擊隊,有一次伏擊鬼,炸藥炸完扔手榴彈,放土炮,然後直接拼刺刀,沒辦法,我們沒多少子彈,子彈都是上膛以後衝鋒離近了才用的。最後剩下一個扛著沒子彈的歪把子的鬼子,沒跑出去被圍住了,隊長要活的,鬼子可能明白了,把槍摔個稀碎,撿起來一個手雷拉響了就衝過來了,大夥一看不好就全跑開了趴在地上。給隊長氣的用大刀把這個鬼子肢解了。當時八路軍規定活捉一個鬼子獎勵兩箱手榴和一頓肉,後來是五箱手榴彈,但就是這樣,沒人願意冒這個風險去捉活的。我爺爺說幹八路5年了,就活捉了一個十六七歲的學生兵,還是裝死以後自己投降的。


4455886699


在戰場上面想俘虜一個日本士兵是很困難的,更何況要俘虜一個日本的高級軍官呢?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啊,當時八路軍士兵從戰場上面俘虜了一個日本士兵,以後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教育,以後,日本士兵表示我不願意投降,我想回家那八路軍沒辦法,只能夠把他送回去,但是,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日本軍方以為這個日本士兵陣亡了,結果這個士兵回來了,這就讓人很尷尬了。日本是政府立刻認為這個日本士兵是一個叛徒,並且對他的家人進行了迫害來自於民間,個個地方的勢力開始口誅筆伐,這個家庭包括這個日本士兵最後這個日本士兵和他的家人一起不堪重負,全部自殺了。

這就是當時日本的一個真實的現狀,原子彈下無亡魂啊所有人,不僅僅是日本士兵,包括日本人都接受了天皇所謂的洗腦教育。法西斯主義教育,親熱其他的國家殺害其他國家的人民去獲得更多的資源來報效帝國成為了一種榮譽,所有的那些老百姓都在鼓勵自己家裡面的成年男子去戰場上面去搶更多的東西,去替祖國效力,去替天皇效忠。

在這樣一種環境之下,即便是被別人給俘虜了,那也是一種可恥的事情,眾口銷金啊!你想想看你被人俘虜了,你的家人會遇到什麼樣的一種情況?你在當地老百姓人的眼裡面,在所有日本人的眼睛裡面,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形象,會被人怎樣詆譭,(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會被人怎樣辱罵,懦夫或者是膽小鬼,這已經算得上是比較輕的,情況嚴重一點兒,祖上18代全給你挖出來一個一個罵一個遍。

整個日本已經陷入了一種狂熱的狀態,美國人威脅說要登陸日本本土,日本人都能喊出1億玉碎的口號,日本人瘋狂到一種什麼樣的情況,而這個時候,作為前線作戰的日本士兵是可惡的同時是可憐的,他們的命運不是他們自己能夠做主的,從他們替日本法西斯賣命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了他們滅亡的結局。

而且這些日本的高級軍官,每個都在日本的國內擁有自己的勢力,擁有自己的家族,對於他們來講,戰死沙場,那是最好的選擇。

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比如說?西漢時期的李陵,李陵死戰到底,贏得了匈奴人的尊重,最後被逼無奈投降,可是迎來的卻是什麼,自己家裡人全部被殺光!最後他都不想回漢朝了。

所以說對於當時的這些日本高級軍官來講,戰死沙場是最好的宿命。不要活著到敵人的手裡面,否則迎接他們的將是生不如死,害死他們的人不是敵人,而是自己人。


漩渦鳴人yy


抗戰連續劇《亮劍》中,李雲龍這廝交了狗屎運,率八路軍第386率獨立團一營,伏擊並全殲了一個日軍軍官戰地觀慕團,包括一名少將旅團長,以及六名大佐聯隊長軍官,本次勝利的含金量相當高,足以讓愛吹牛的李雲龍得意好一陣子了。

劇中的日軍華北方面軍第21旅團少將旅團長服部直臣是戰地觀慕團的團長,率領六名聯隊長大佐級軍官,其餘180名也都是中隊長以上的佐尉級軍官,專門來晉西北戰場參觀所謂“鐵滾掃蕩”新戰法,卻全都被李雲龍率部所擊斃。

由於觀慕團成員除了少將以外,都是佐尉級軍官,是些久經沙場的老手,紛紛和八路軍展開殊死的抵抗,劇中的服部直臣少將旅團長,手持指揮刀,主動提出要和提大刀的李雲龍單挑。

警衛員魏和尚怕團長吃虧,就操起紅櫻槍和服部直臣幹了起來,最終憑藉高超的槍法,刺殺了少將旅團長,其它垂死掙扎的日軍軍官也全都被擊斃。

其實,抗戰期間,侵華日軍極少有投降,俘虜少將級別的日軍軍官門都沒有,受武士道精神的灌輸,日軍軍官包括士兵戰敗時,寧可選擇被對方槍殺,或選擇自殺,也絕不投降,這是歷史的事實。

劇中當李雲龍所部包圍了所剩無幾的幾個鬼子軍官時,其中,有一個日軍中佐軍官站出來,揚言要和獨立團進行一對一的公平對決,直到戰死為止。

為了鼓勵士氣,李雲龍同意和日軍進行一對一的決鬥,理由非常簡單,用李雲龍的話來說,不能讓小鬼子笑話咱不敢拼刺刀,老子以後還要在這一帶混呢!顯示出了硬漢子的錚錚鐵骨。

在決鬥比武過程中,有一名日軍大佐竟然打算拉響腰間掛著的卵形手榴彈,要與一營長張大彪等人同歸於盡,在危機關頭,就只能突突突了,因此獨立團全殲了日軍華北方面軍組織的戰地觀慕團,沒有留下一個活口。

綜上,倘若真能將日軍華北方面軍組織的戰地觀慕團的少將率團長、六位大佐聯隊長活捉,當然是一件幸事了,不是李雲龍不想活捉大魚,而是兇殘的日軍負隅頑抗,寧死不投降,還在決鬥中企圖拉響手榴彈,與八路軍同歸於盡,所以緊急態勢下,只能全殲,沒有留下活口。


國平軍史


因為歷史上沒有可參照的事實。伏擊皇軍戰地參觀團一戰,原型為1943年的韓略村戰鬥。此戰號稱擊斃日軍一名少將服部直臣,但被證明是誤判,所謂參觀團的級別並沒有後世認為的那麼高。


服部直臣少將本人,在1945年戰敗時和八路軍代表談判過投降事宜,但沒有成功。即使是電視劇,也要有歷史真實背景作為依託,否則就會非常彆扭。雖然電視劇拍成了擊斃日軍少將,但也比俘虜一名少將,在邏輯上通順得多。


俘虜一名日軍少將,那可要淪為二戰戰史上的大事了,美軍在太平洋上都沒做到。如果編劇敢於這麼寫,那麼就要準備承擔起“發明二戰特大事件”的責任了。


陶式防務評論


首先說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將軍序列裡你是查不到李雲龍這個名字的,他是都梁小說《亮劍》中集幾名將軍的傳奇於一身的混合體。

其中李雲龍的原型大多來源於著名的戰將王近山,另有他人說還有鍾偉將軍的影響在裡面。

電視劇中李雲龍的職務時代理軍長,和孔捷、丁偉一樣,作為一個軍職幹部按正說應該是中將才對,少將軍銜三人都覺得低了。

王近山將軍也有類似的情況,朝鮮戰爭的上甘嶺戰役打響時他是兵團司令。

而當時作為兵團下轄的15軍軍長是秦基偉將軍,而在1955年授銜時,兩人都同為中將。

因此在電視劇《亮劍》中的李雲龍,其事蹟大多來源於王近山。

其中一則伏擊日本戰地觀摩團的情節,說的就是王近山將軍打的韓略村伏擊戰。

當時的事情是這樣的:1943年,兼任太嶽軍區第二分隊區司令員的王近山,在10月份奉命率領一個團趕赴延安,途經山西省臨汾東北韓略村時,主動捕捉戰機對日軍實施伏擊。

當時他的任務是趕赴延安,沒有另外的其他作戰任務,前方偵查員傳來消息說有一部日軍路經此地人數不多。


於是王近山的瘋勁又上來了,說了一聲打他狗日的!

這是隨行人員提醒她,我們的任務是奉命趕往延安保衛黨中央,如果耽誤了趕赴延安的時間吃罪不起。

但王近山不為所動,命令部隊就地伏擊打了一個漂亮仗。

第一沒有耽誤趕赴延安的時間,第二打了一個漂亮的伏擊戰,並得到了黨中央和毛主席的高度評價。

在這次大的伏擊戰中,沒有想到網到了幾條大魚,他們是以所謂的華北方面軍戰地觀摩團的服部直臣少將和六名大佐聯隊長以及麾下軍官120人。

至於這次的伏擊戰就如電視劇中所說的一樣,都是全部擊殺沒有一個活著的俘虜。


之所以如此是有著多重原因的,第一日本信奉武士道精神,認為投降或者被俘是一種巨大的恥辱,講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第二不僅中上級軍官如此,而且活著的士兵也信奉這種所謂的武士道精神,所以在抗戰中俘獲一名日軍士兵是很不容易的。

大家可以看看馮志寫的小說《敵後武工隊》,在武工隊隊長楊子曾和二小隊長魏強率領武工隊員伏擊了一隊日軍之後,在打掃戰場時發現了一名受傷而未死的日軍士兵,武工隊出於人道主義為他進行了包紮。

當後來日軍的增援部隊趕到此地時,帶隊的美津聯隊長髮現了這名受傷未死的士兵,當時告訴他八路軍為他包紮傷口之後,美津聯隊長認為這是一奇恥大辱,拔出指揮刀捅進這名士兵的身體。


日本的這種武士道精神不僅嚴格要求上級,而且對下級士兵也是嚴格要求。

因此,在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只能將這部日軍就地殲滅,俘虜是幾乎不可能的,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東方評史


這個問題準確點來說,一名少將和六名大佐如果將其俘虜比擊斃更有價值,為何李雲龍會讓部隊把他們全部擊斃!

這個問題,作為《亮劍》資深鐵粉,縱橫肯定能給大家解釋的明明白白的。

李雲龍伏擊日本華北觀摩團的情節,是以王近山1943在韓略村伏擊日軍“戰地觀戰團”為背景演繹的,在這次戰鬥記錄中,我方的記載基本跟《亮劍》中的情節差不多,我軍對該觀戰團進行伏擊,除了3個日本人逃跑外,其餘全部被殲滅,包括旅團長服部直臣少將,六個聯隊長,以及一些軍官等。

實際上,縱橫查找了很多資料,關於是否真的擊斃服部直臣是存在爭議的,而且很可能是不成立的,在整理八路軍擊斃日軍將領時,只有六名日軍將軍,分別是中將沼田德重、阿部規秀、飯田泰次郎,少將吉川資、秋山靜太郎、下田宣力。總計是三名中將三名少將,並不包括戰地觀戰團裡的的服部直臣少將。

亮劍是一部比較尊重歷史的影視作品,在一定的歷史基礎上進行了一些藝術加工,從歷史背景上來說,本身就有爭議,但是《亮劍》作為影視作品將其搬上電視上絕對沒有毛病,我軍畢竟是擊斃過日軍少將的。

要說李雲龍俘虜了一名少將,那就真成抗日神劇了。

因為整個抗戰期間中國就沒俘虜過日本少將,甚至連日本士兵都極少俘虜,更不可能一下子俘虜一個少將,六個大佐的(大佐死後一般都會被日方追晉為少將)情況,據相關資料統計,在抗戰期間,我軍俘虜日軍最高長官為大隊長,八路軍俘虜6213人,而國軍還不如八路軍軍,只俘虜了不超過3000多人。

抗日戰爭是一場傷亡巨大的持久戰爭,雙方死傷人數多達百萬之上,然而我軍俘虜人數不過萬人,從側面說明日軍的戰鬥意志之頑強。

林老總在《平型關戰鬥經驗》總結“日本兵至死不肯繳槍,一來是因日本之武士道的教育、法西斯教育,同時也因他們對中國軍民太殘暴,恐怕中國人報復。”

這才是真正的抗日戰爭,日本軍人作戰意志力極其頑強,在很多文章中,縱橫都講過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武士道就是崇尚榮譽,不畏懼死亡,你可以理解為腦殘,但是受到武士道教育的人的確將生死置之度外,簡單來說,生死看淡就是幹。

因此,在日本人的詞典裡,只有死亡,沒有投降,寧願切腹死,不願跪著活,在二戰尾聲,德國投降三個月後,日本在持續接受美軍大轟炸、投放原子彈、蘇聯對關東軍作戰、中國戰場反攻等一系列的毀滅性打擊,最後才投降,意志之頑強,各國軍隊之罕見。

所以,李雲龍的部隊是不可能俘虜日本少將的,在劇中劇情安排是因為一名大佐要拉響手榴彈和我軍同歸於盡,被我軍給突突了,也算符合日軍的一貫作風。

實際上在小說中雙方是白刃戰一直血拼到最後,關東軍和八路軍各傷亡三百多人,場面極為慘烈。

李雲龍在這場戰鬥之後也很佩服日本軍人,在打掃戰場的時候,李雲龍對和尚說“那個中尉的衣服不要扒了,好好把他埋了,這狗日的是條漢子,硬是刺倒了我四個展示。”

李雲龍不是傻子,作為一個有著豐富對日作戰經驗的中高級幹部,他太瞭解日本人了,想要俘虜他,比殺了他都難!


史論縱橫


先就《亮劍》這部電視劇本身來說李雲龍為什麼不直接俘虜戰地觀摩團,而是選擇直接殲滅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當時李雲龍只有一個營的兵力在伏擊觀摩團時,一身損失也不小,並且伏擊的位置離日軍前沿指揮部不遠(這點可以從日軍少將和上尉的對話中可以看出,當時少將要求到前沿指揮部休息),日軍可以隨時增援如果選擇俘虜很有可能連自己一個營全部被圍殲,以這部劇李雲龍的性格絕不可能幹這種賠本的買賣。

第二當時八路軍總部命令李雲龍全團保護總部安全,而李雲龍當時只派了兩個營,一營遲遲沒有到位這屬於戰場抗命,雖然李雲龍戰場抗命也不是一次兩次了,但這次與以往不同,如果總部機關出現差錯誰也保不了他,這一點李雲龍比誰都清楚。如果選擇俘虜會影響整個行軍速度,所以會選擇殲滅。

第三當時楚雲飛部到李雲龍團部觀摩,雖然當時屬於國共合作期間,但是這場伏擊站可以是李雲龍表演給國軍看的,以證明八路軍實力。雖然是表演但現場上槍彈無眼,他還必須得保護楚雲飛部的安全,所以選擇殲滅最合適。

第四李雲龍選擇殲滅觀摩團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明知調自己去保護總部安全,說明總部隨時可能會遇到襲擊,觀摩團6名佐官一名少將遇襲必會影響日軍的整個作戰計劃,從當時山本特戰隊從電臺中得知消息撤退的情況就可以看出。如果不是李雲龍殲滅觀摩團李雲龍的兩個營要堵住山本特戰隊似乎有點難度。






醫生大叔


《亮劍》有這麼一段,晉綏軍的358團團長楚雲飛到訪李雲龍的獨立團,正巧趕上李雲龍準備拔掉日軍的虎亭據點,楚雲飛提議跟著李雲龍一起去,觀摩觀摩李雲龍的戰術,而更巧合的是日軍這一天組織了一場觀摩活動,筱冢義男讓山本一木展示特種作戰襲擊八路軍指揮部,並派遣了軍官觀摩團,包括一名少將和六個大佐。


虎亭據點日軍增多,而且服飾也大不相同,讓李雲龍不敢輕舉妄動,覺得事情必有蹊蹺,直到天色暗淡下來後,從虎亭據點開出了3輛卡車,車上坐了不少的軍官,讓李雲龍喜出望外,直接下令攻擊,消滅了所有的日軍士兵,只留了日軍軍官,一個少將和六個大佐。

日軍垂死掙扎,要求一對一的決鬥,最終的結果也顯而易見少將和六個大佐身死。

再回到提中為何李雲龍不直接俘虜這些軍官,交給上級記一大功呢?

這跟李雲龍的性格有關,日軍自侵華以來,燒殺強擄無惡不作,人人得而誅之,李雲龍作為軍人對這些日軍恨的牙癢癢,而李雲龍性格又很血性,不殺他們就著過年嗎?其次,八路軍優待俘虜,抓了他們最終的結果只能是釋放回國,犯下的罪行得不到嚴懲。

日軍不甘當俘虜,日軍信奉的是武士道精神,而武士道精神的特點就是忠,擴展開來就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對天皇忠心,不願做羞辱天皇的事情,而當時日軍被李雲龍包圍之後就提出一對一決鬥的要求,即便李雲龍不同意,他們也會進行自殺式衝鋒,或者剖腹自殺,所以俘虜不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為了貼合李雲龍的原型王近山,李雲龍伏擊日軍觀摩團的原型就是出自王近山之手,1943年(也就是民國三十二年),王近山帶勁1個團趕赴延安,途經山西臨汾東北韓略村時,主動捕捉戰機對日軍實施伏擊,一舉殲滅日軍華北方面軍“戰地觀戰團”服部直臣少將旅團長、6名大佐聯隊長及以下軍官120餘人。


湯裡放藥


有時候俘虜敵人並不是最好的選擇

李雲龍是小說《亮劍》中的人物,其形象是作家根據新中國各開國將軍的性格和事蹟綜合而來,這也是為何老李兼有豪爽大氣和錙銖必較,膽大心細的原因了。老李在抗戰的高光時刻除了攻破平安城,應該就是在楚雲飛面前打死日軍觀摩團的時刻了,當時的觀摩團由服部將軍帶隊,一名少將六名大佐可謂是華北日軍的精華了

那麼老李為何不拿他們去請功而是直接殺了呢?理由很簡單

首先,不一定要俘虜日軍軍官才算是戰功,對於這些小鬼子,打死了也是功勞。而且日軍高級軍官一般在最後都會自殺以謝天皇,在很早以前,日本當局就開始向國民灌輸為天皇效忠的理念,他們不斷把窮兵黷武、對外擴張的軍國主義思維刻在每一位日本國民的心中。 一般日軍士兵尚且如此,更不用說日軍中的高級軍官了,既然俘虜代價太大,何必呢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