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的啟示:把握分寸才能壯大實力

春秋末期,晉國國君被四大家族所架空,這四大家族分別是智氏、趙氏、魏氏、韓氏。其中智氏不但勢力強大,而且智氏的家主智瑤文武雙全、聰明果敢、人高馬大、顏值爆表,堪稱高富帥界的楷模。奇怪的是,智瑤的族叔智果卻為了和智瑤劃清界限,連姓氏都改了,

因為智瑤覺得智果雖然才幹出眾、能言善辯、精於算計,但是他做事下手太狠又不善於團結群眾,最終必然招致滅族之禍。智瑤上位後果然如智果所料,沒事就琢磨盤剝其他家族的地盤,誰要是不從,他就以武力相威脅。隨著自己家的地盤越來越大,實力越來越強,智瑤更是志得意滿。當然,別的家族未必都是軟骨頭,趙氏就很強硬,要地沒有,要命一條。智瑤一看有人敢做出頭鳥,那還說啥,抄傢伙幹他丫的。智瑤拉著韓魏兩家的兵卒去圍攻趙氏,把趙氏的晉陽城圍得水洩不通。眼看勝利在望,結果韓魏兩家陣前反水,聯合趙氏反戈一擊,把智瑤打了個全軍覆沒。趙魏韓三家乘勢把智氏連同整個晉國瓜分了個乾乾淨淨,可憐智瑤忙前忙後,結果給他人做了嫁衣裳。


曾國藩曾經說,有才幹的人往往敗在一個“傲”字上。之所以會“傲”,那是因為搞不清楚自己能力的邊界所在,一旦順風順水,就更難把握分寸了。而人類從歷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從不吸取教訓。


戰國的啟示:把握分寸才能壯大實力


智瑤就是因為擴張地太急才翻車的,瓜分其地盤的魏氏不久也走上了智瑤的老路。趙魏韓三家分晉之後,魏國因為舉賢任能,積極變法,團結韓趙二國,成為戰國首強。這個時期的魏國組建了中國第一支由職業軍人組成的軍隊——魏武卒,向西以五萬魏武卒打破秦軍五十萬,佔領了河西地區;向北攻滅了中山國;向東幫著趙國把齊國按在地上一頓摩擦;向南多次KO楚國……就差大喊一聲“還有誰!?”到了魏惠王時,魏國的實力達到了巔峰,同時似乎也殺紅了眼,連以前的盟友都不認了,居然把以前的老弟兄趙國打得鼻青臉腫,差點亡國。然後又把另一個兄弟國家韓國訓練的八萬新軍打得全軍覆沒,阻斷了韓國的變法進程。要不是齊國的齊威王攪局,魏國幾乎可以憑藉以一己之力攻滅趙國和韓國。就在魏國忘乎所以的時候,歷史老人狠狠地在其頭上澆了一盆冷水。先是在進攻邯鄲時被齊國捅了一刀,捎帶著還貢獻了一個成語——圍魏救趙,然後又在馬陵道上中了孫臏的伏擊,主將龐涓被殺。

東邊受挫後又在西邊受到秦國的連續重擊,雖然沒有像智瑤一樣國破家亡,但也是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


“不蹶于山而蹶於垤,則細微宜防也”,意思是經常有人沒有在崎嶇的山間摔倒,反倒摔倒在平坦的大道。當目標超過實力的時候,就會犯下“貪心不足蛇吞象”的錯誤,更通俗的說法是“步子邁得太大而扯著蛋”。

智瑤、魏惠王之後,齊國也飄了起來。“當是時,齊閔王強,南敗楚相唐眛於重丘,西摧三晉於觀津,遂與三晉擊秦,助趙滅中山,破宋,廣地千餘里。與秦昭王爭重為帝,已而復歸之。諸侯皆欲背秦而服於齊”。於是齊國也遭遇了滅國之災,樂毅率領五國聯軍破齊七十二座城池,齊國太子田法章裝扮成傭人才逃過一劫。


拿破崙的外交官塔列朗曾說,“一切超出極限的美好,都是毫無價值的”,東方的聖人也告誡我們“過猶不及”。可見分寸的拿捏是多麼重要。悲哀的是齊國國君始終沒有學會把握分寸,從一個極端跳到了另一個極端。之前的齊國是窮兵黷武,大殺四方,復國後的齊國卻漸漸地保守孤立,消極避戰,眼睜睜地看著秦國把別的國家各個擊破。當其他國家逐次被滅以後,齊國的末代國君田建求五百里封地而不可得,最終餓死在一片樹林裡。


戰國的啟示:把握分寸才能壯大實力


與魏齊兩國相比,秦國就聰明多了。秦國雖然長期蠶食六國,但採取的策略卻是打一巴掌給個甜棗,前期利用魏王四面樹敵的機會一個勁地削弱魏國,弱魏之後又假惺惺歸還一些地方來安撫魏國的情緒,然後忽悠楚王與齊國翻臉,再聯合韓魏去揍楚國,與齊國鬥而不破,對燕趙又拉又打,利用齊國吞宋的機會,策動五國滅齊,使最大的敵手齊國徹底頹廢。除此之外,秦國長期使用重金賄賂六國權臣,使得六國在被日削月割的漫長過程中始終無法有效地合縱抗秦。


戰國的啟示:把握分寸才能壯大實力


秦國雖然是商鞅變法才強大起來的,但是其他國家也沒閒著,大家都在搞變法運動。而且最早變法的國家是魏國,就連秦國變法的人才以及思想都是從魏國引進的。但是秦國在壯大的過程中不急不躁,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不像有些國家想一口吃個胖子,經過七代君王地不懈努力,最終一統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