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秦論:虎狼之師,“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用人之道

古人云:“非成業難,得賢難。非得賢難,用之難。非用之難,任之難。”得賢、用賢、任賢是成就帝業的主要條件。作為“千古一帝”,秦始皇雄才大略,“續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掃六合而一匡天下,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長達數百年諸候割據的局面,開創了國家統一的新紀元,並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驚世創舉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這些彪炳史冊功績的取得,究其原因,除了當時的社會背景之外,更關鍵的乃是秦始皇獨特的用人之道。

過秦論:虎狼之師,“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用人之道

公元前234年,秦王嬴政偶然看到韓非《五蠹》和《孤憤》,立刻被文章深刻的見識、雄辯的文辭所吸引。為了見到韓非,嬴政便急切下令攻打韓國,韓王因此遂派韓非出使秦國。嬴政見到韓非非常高興,但李斯知道韓非的本事比自己大,便詆譭韓非,嬴政信以為然就把韓非交給法官審訊,李斯派人送去毒藥逼韓非自殺。嬴政後來感到懊悔,使人赦免他,但為時已晚。

因喜歡作者所寫之文章而不惜大動干戈以獲取其人,此事在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它充分說明秦王嬴政求賢若渴的迫切心情。雖然韓非子被讒害,沒能直接為秦國出力,但從秦統一戰爭的戰略部署和過程看,嬴政採納了韓非的一些意見,並把韓非的法治思想奉為其統治思想。

嬴政對待人才不僅求賢若渴,而且能做到禮賢下士。他對頓弱的態度可以說是極其謙下的。頓弱富於謀略,長於辯論。嬴政親政後想召見他,以尋求治國方略。頓弱提出了一個苛刻的先決條件:“臣之義不參拜,王能使臣無拜,即可矣。不,即不見也。”嬴政為了國家的利益,居然同意了。

當時秦王剛剛平定嫪毐的叛亂,頓弱進見後,便直言不諱地指責秦王不能威服六國,卻濫施淫威於自己的母親,實不足道。秦王聽了十分不悅,但仍然向他耐心請教兼併六國的策略。頓弱見秦王居然忍住了惡罵,想必氣度非凡,於是就提出了自己的方略:“韓,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王資臣萬金而遊,聽之韓、魏,入其社稷之臣於秦,即韓、魏從,韓、魏從而天下可圖也。”秦王毫不猶豫地同意了。頓弱東遊韓、魏,使他們的將相紛紛投秦;後來又北遊燕、趙,使兩國自相猜疑而殺了名將李牧,自毀長城;再後來就連齊王也來朝拜秦國,從而為秦滅六國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嬴政對尉繚的態度同樣反映了他具有禮賢下士的品格。尉繚,魏國大梁人,其在呂不韋罷相後入秦,他向嬴政建議拿出巨資賄賂六國大臣,從內部瓦解敵人。這種做法表面上看似乎花費巨大,卻能獲得很大的實際利益。嬴政立即實施了這一建議。在接觸一段時間後,尉繚以其敏銳的眼光給秦王相面,然後對同僚說:“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說完就逃走了。秦王得知後,立刻派人把他請回,並不因他謾罵自己而難為他,反而任命他為秦國的國尉。尉繚幫助秦軍建立了一套新的軍制,很見成效,增強了秦國消滅其他六國的軍事實力。

過秦論:虎狼之師,“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用人之道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能否正確對待有缺點錯誤的人才,是能否選準人才的一個大問題。古語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用人應當用其所長而不計其短,要善於容忍他人的短處和缺點,做到寬以待人,不能求全責備,這樣才能有效地發揮人才的作用。秦王政的用人之道就是如此。

公元前233年,燕、趙、吳、楚四國合縱組成一支強大盟軍,計劃進軍秦國。此時,秦國因連年戰爭,國庫空虛,民疲兵弱,盟軍若入侵,對秦國而言無異是一場硬仗。於是嬴政緊急召集群臣及門客商討對策。就在人人面面相覷提不出對策之際,一個叫姚賈的賓客從人群中走向秦王政,毛遂自薦表示,他願意出使四國遏止他們攻打秦國的念頭。秦王政對姚賈寄予厚望,給他車百乘,黃金千斤,並且賜予自已的衣服皇冠寶劍,壯其威儀,以示對他的器重。姚賈出使果然暫時遏止了四國聯手攻秦的主張,不但如此,姚賈還與四國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為秦國爭得了寶貴的喘息機會。嬴政此舉,真可謂不計瑕疵,用人所長。

常言道:“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領導者能否胸襟寬廣,虛懷若谷,海納百川,有極大的勇氣聽取反對意見,是衡量領導者政治素質是否成熟的一個重要標準,也是決定領導者是否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過秦論:虎狼之師,“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用人之道

嬴政不僅愛惜人才、尊重人才,而且善於納諫,這也是他的人才政策得以順利實施的基礎。戰國後期,六國對秦國的攻勢已漸漸擋不住了,韓國為了消耗秦國力量,推遲秦對韓的進攻,把水利專家鄭國作為間諜派遣入秦,以實施“疲秦”之計。鄭國通過遊說秦王,在關中興建了浩大的水利工程———鄭國渠。當工程尚在進行中,鄭國的間諜身份暴露。由此嬴政對外來人產生了很大的疑心,懷疑其中間諜大有人在,便在宗室大臣的煽動下籤發了“逐客令”,驅逐國中一切客籍人。李斯行至途中,給秦王上了一封措辭慷慨激昂的諫書,列舉了客卿對秦國曆史的巨大貢獻,指出了客卿對秦國統一事業的重要作用。這封上書言辭懇切,精闢入理,深深打動了嬴政,乃收回成命,重新確立了秦國人才開放的政策。

伐楚時,嬴政問李信需用多少兵,李信說:不過二十萬人。問王翦,王翦卻說:非六十萬人不可。嬴政認為王翦老了,膽怯;李信年青,壯勇。便命李信、蒙恬將二十萬眾伐楚。開始時,李信、蒙恬兩路並進,節節勝利。但不久便被楚軍打敗,秦軍傷亡慘重。嬴政後悔輕信李信的話,親自到頻陽向王翦謝罪,說:“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今聞荊兵日進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嬴政一再謝罪,請王翦出來。王翦提出,若一定要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嬴政不僅答應了王翦的要求,出發時還親自到灞上為王翦送行。從對王翦在滅楚問題上前後態度的變比,顯示了嬴政所具備的知錯就改的品性,這使他再次贏得部下的信任,肯為之賣命。王翦不負重託,經過一年的苦戰終於滅了楚國。

古語說得好:知錯必改,善莫大焉。正是由於秦王嬴政能以一個政治家的廣闊胸懷廣納善言,及時糾正了一些不恰當的言行,從而使統一大業得以順利完成。劉向在《戰國策》中指出:“始皇因四塞之固,據崤、函之阻,跨隴、蜀之饒,聽眾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蠶食六國,兼諸侯,並有天下。”把能“聽眾人之策”作為秦得以兼併諸侯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很有道理的。

用人之道,不僅在於知人善任,而且貴在用人不疑。秦王嬴政對於已選定的人才,總能以寬容的態度重用不疑。這從他對李斯、尉繚、姚賈等人的安排上以及對他們行動的大力支持上可看得非常清楚——嬴政對每個大將也都非常放心,對戰爭隨便指手畫腳的情況是很少出現的。

正是秦始皇在用人方面有出色表現,使得一大批傑出人才聚集在他的身邊,盡心竭力地為其服務。嬴政知道要實現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併吞八荒的目標,從而達到權力的頂峰,就必須藉助人才的力量。所以他特別注意廣攬人才,唯才是用,用人不疑,吸引各國的有識之士,終於在人才引進上成功地搶在了其他六國的前面,從而為建立一統王朝奠定了人才基礎。

戰國後期秦的統一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秦僅用了很短的時間就實現了“滅諸侯、並六國”的目標,這與秦王嬴政實行重視人才、任人惟賢、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的人才政策有著極大的關係。在統一前夕,秦國聚集了幾乎是全中國所有的第一流的軍事家、政治家。這裡有王翦、王賁、尉繚、李斯、姚賈、頓弱等等,他們大都並非秦國人,卻在盡心地為秦效力,一切克敵制勝的軍事進攻和政治策略計劃,都是由他們制定和實現的。公元前221年秦軍攻下齊國,至此,歷時10年的統一戰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長達450年之久的諸侯割據混戰的分裂時代結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建立了。

過秦論:虎狼之師,“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用人之道

秦始皇為了鞏固統一,在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李斯、王綰、馮劫、蒙恬等人為這些措施的制定和貫徹落實,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如李斯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嬴政為皇帝,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他建議秦始皇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之後又在統一法律、貨幣、度量衡和車軌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李斯還向秦始皇提出了統一文字的建議,並親自主持這一工作。他以秦國文字為基礎,廢除異體字,簡化字形,整理部首,形成了筆畫比較簡單、形體較為規範,而且便於書寫的小篆,作為標準文字。

總之,秦始皇從親政起,到統一初期的20多年間,在用人問題上,他做到了任人惟賢,不拘一格,納言不記其辭,從而使秦王朝呈現出了人才濟濟、群星燦爛的繁盛局面。正是得力於眾多賢才的佐助,秦始皇才得以“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帝國,並使一統王朝得到了初步的鞏固。

不過,秦始皇在其統治後期,驕奢之心日盛,“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博士形同虛設,眾大臣只能“受成事,倚辦於上”。群臣為了保官,不敢說真話,“謾欺以取容”。他喜歡聽頌歌,不願意聽批評之詞,失去了納諫的“雅量”。日漸走上了“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的歧途。

從秦始皇用人政策的前後變化,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這就是: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因此,在當今社會,國與國間,地區與地區間,其競爭最終將表現在人才的較量上。如何用事業凝聚人才,用機制培養人才,用制度激勵人才,用真情感動人才,用環境留住人才,這是值得我們高度重視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