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式謀士的謀身與謀國

崔浩,北魏著名謀士,歷仕道武帝、明元、太武朝三朝。在太武帝拓跋燾時期,用星象和人事判斷攻伐之道,幫助拓跋燾攻必克,戰必取,內修朝政,開疆拓土,將北方勁敵柔然拒於千里之外,攻破赫連夏統萬城,滅亡北涼政權,繼前秦苻堅後,再次統一中國北方。

崔浩才幹出眾,算無遺策,自比張良,官至司徒。此外,他是名門清河崔氏之後,與當時的望族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有親屬關係,在當時的北魏,屬於上層貴族。

崔浩式謀士的謀身與謀國

崔浩備受信任

在輔佐北魏皇帝的過程中,崔浩憑藉其機警聰慧,謀略過人,總能快速辨別出形勢的因果變化,提出最優方案,被拓跋燾稱讚為,胸有甲兵百萬。他在北魏朝廷討論遷都、攻打別國、抵禦侵擾、克服災害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他反對的,皇帝堅持要做,基本都要失敗;他支持的,皇帝沒有去做,基本都要後悔;他支持的或者反對的,皇帝聽從了他,基本都是妥帖的。崔浩在朝的幾十年,讓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燾深為信服和倚重,在歷次檢驗中,崔浩都能以其睿智謀略過人使人歎服。

他在與朝臣辯論中,多會以“力排眾議”收尾,最後都取得了成功,致使拓跋燾經常對王公大臣講,但凡有不決之事,只需請教崔浩。崔浩在劉裕北伐借道,北擊柔然,攻打胡夏,滅掉北燕等重大問題上能夠未卜先知,精準預測,使得其備受皇帝信任,太武帝拓跋燾有時突然到崔浩家裡請教事宜,崔浩來不及準備精美菜餚,倉促間用家常飯菜應對,拓跋燾也不在意。

皇帝對崔浩信任如此,自然也引起他的驕傲之心。

崔浩式謀士的謀身與謀國

拓跋燾是明君

崔浩恃寵而驕。太子拓跋晃監國時,崔浩拒絕了太子的建議,執意將五州郡守更換成自己的親信;崔浩還以漢制重新整理門氏高下,分出尊卑,實質上是否認鮮卑貴族地位,引起鮮卑貴族的極大反感;此外,崔浩還因其崇信道家,力薦拓跋燾滅佛,拓跋燾聽從,殺死僧侶,搗毀佛像,焚燒寺院,使得“一境之內,無復沙門”,朝野官員怨聲載道。

無論是自身才幹謀略,還是皇帝信任,都讓崔浩在朝中的地位尊貴超然。他也從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和議論,朝臣、貴族,哪怕是太子的意見,他都不放在眼裡,更不用說滅佛運動中的普通僧侶和百姓。在史書中,他成為了一個穩如泰山的權臣,地位不可撼動。

可就這麼一個在北魏朝廷舉足輕重的人物,史料中卻緊跟著出現了晴天霹靂的情節,根據《北史》卷三十五記載:“太武怒,召浩責之。浩免冠陳謝得釋。”還有一個,根據《資治通鑑》宋紀七記載:“於是召浩前,臨詰之。浩惶惑不能對。允事事申明,皆有條理。”

崔浩到底做了什麼事情,引得拓跋燾大怒,害怕的脫帽叩頭,不能應答?第一件事,崔浩誇讚自己的侄女婿王慧龍,鼻子長得好看。因為王慧龍是南朝劉宋投誠而來,鮮卑族司徒長孫嵩聽了向拓跋燾告狀,認為崔浩譏笑北魏風尚。第二件事,拓跋燾要求崔浩編纂北魏拓跋發家史,因為要給皇室成員看,學習拓跋氏的歷史,所以要直筆實錄,不要隱瞞。崔浩於是組織人員,歷時十年,編成《國史》,還把《國史》刻在馬路石碑上,供行人觀看。這時鮮卑貴族向拓跋燾告狀,說《國史》將拓跋鮮卑的殺戮、內鬥和不堪都寫出來,是故意“暴揚國惡”。

崔浩式謀士的謀身與謀國

君臣關係十分微妙

可以看出,上面兩件事,都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一個是誇自己家的晚輩親戚長得英俊,一個把自己的作品刻在路邊顯擺一下。但是都被人上綱上線,告狀告到皇帝那裡。按照以往行事風格和道理,崔浩有尊貴地位和皇帝信任,這些事根本不會放在心上,更不會謹慎害怕、進退失據。那為何崔浩出現了上述的惶恐局面,連連叩頭?

很簡單,這兩件事,拓跋燾都有一個反應:大怒。

崔浩曾經因為他的主張和專斷,使得許多人丟了官爵、性命、財產、尊嚴,曾經惹怒了太子、貴族、朝臣、僧侶,被告狀了多次,但他毫髮無損,因為皇帝拓跋燾力保崔浩。但是這兩件小事,崔浩卻顏面盡失、口不能言,甚至還因為《國史》之事,丟掉性命,牽連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等姻親,被夷滅九族。

崔浩從淡然自若到呆若木雞,只差著一個拓跋燾的態度。

崔浩是鷹犬式的能臣,可以匡扶社稷、出謀劃策,但是他的所有榮譽地位都是皇帝一人給的。所以,萬千刀槍奔他而來,並不慌張,皇帝一句責問,他就慌張口不能言。皇帝可以把小功勞大肆宣傳,也可以對大功勞充耳不聞,皇帝可以把大錯誤掩蓋低調處理,自然也可以拿著小錯誤興師問罪。

皇帝的態度是評價朝臣崔浩的唯一標準。

崔浩式謀士的謀身與謀國

對朝臣只有一個衡量標準

崔浩與前秦的王猛一樣,都是可以開國立制的能臣,如果缺少這兩位,可能北魏與前秦根本無法完成北方的統一。可即使如此,他們又脆弱無比,天堂或者地獄,不是取決於他們的本領和聲望,而在於皇帝的一念之間。崔浩一言不慎,惶恐跪地,王猛遭苻堅猜忌,丟下萬千軍馬,跑到苻堅面前解釋。

專制皇權制度下,官員是沒有尊嚴的,他們的榮辱得失都在一瞬間,他們被認為是皇帝的私產和工具。除了本身是世家大族成員,像東晉門閥政治一樣,可以形成對皇權的制約,其他的情況下,臣子在皇帝的絕對權力面前只能誠惶誠恐。

權力只對權力的來源負責。封建社會里的文臣武將,權力來源於皇帝;下級官員,權力名義上來源於朝廷,實際來源於上級官員。無論有什麼樣的異化和脈絡,歷朝歷代官員的權力從沒有來源於民眾,所以,古代社會官員從不在乎民眾的態度和評價。說的客氣點,官員是百姓的父母官,說的不客氣點,官員治理百姓“若驅牛羊”。

崔浩式謀士的謀身與謀國

功勞再大,也架不住皇帝生氣

王權與帝制存活幾千年,民生艱苦就有幾千年。帝制下的官僚體系就是皇帝和貴族搜刮民間的“合法組織”,家天下的各級官員就是皇帝和貴族的工具。作為工具的官員,任是德高望重,還是才略通天,終究還是可以摒棄的工具。沒有尊嚴的工具,自然也就無法判斷是非,就算能判斷是非,也無法按照是非裁度。只要還吃皇糧,就要為皇家做事,做事還得小心翼翼。

魏徵、狄仁傑、包拯、海瑞這樣敢犯顏直諫的人畢竟少數,因為這冒有很大的風險,搞不好丟官掉腦袋,所以一般“聰明”的官員是不會去衝撞皇帝的。又因為皇帝有許多“近臣”,可以探聽官員的言行,官員不光在皇帝面前要謹言慎行,還要對身邊隨時可以告御狀的同事和氣謙讓,日子久了也就形成了利益集團,自然也就官官相護。

崔浩是聰明人,知道朝廷和權力的關鍵所在,可他也太過自信,誰也架不住天天被告狀。太武帝拓跋燾是個明君,但再開明的君主,也有打雷颳風的時候。在民主政體下,受到冤屈或者不公待遇的人,尚且可以等天朗氣清的時候再官復原職。在專制政體下,崔浩式的官員們,無論怎樣的求助哀嚎,一旦 “天顏震怒”,也無濟於事,因為他們唯一依靠的堅石,此時成為了萬丈深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