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對待北方的策略——攻心為上,有理有節

趙匡胤(公元927年一公元976年),涿州(今河北涿縣)人。後周時任殿前都點檢、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他發動兵變奪取政權,建立宋朝,結束了自安史之亂以後分裂割據的兩百多年的歷史,完成了統一大業,並制定了防止分裂割據再現的有效措施,為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開創了新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政治家。

他的主要成就是:

“外削藩服而歸之軌道,內操師旅而束以法制。”

分封在外的官吏的權力,受到了限制,不能有越軌的行動;皇帝掌握著軍權,強幹弱枝,內外相維,驕兵悍將難以陰謀得逞。

趙匡胤對待北方的策略——攻心為上,有理有節

我們不能要求趙匡胤,一定要滅遼,才算功德圓滿。趙匡胤在向南方進行統一戰爭中,時刻沒有忘記北方的勁敵,除開寶二年親征北漢外,他對北漢先後做了許多分化瓦解的工作,收到顯著效果。

如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六月,以詔書三百通付河東北、陝西諸州軍,令分遣人送入北漢境,招降其民、吏;同年十月,北漢軍校王興等二十三人來降;兩年後,北漢民二千二百四十八戶來歸。在軍事上,他定有“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原則,表現了他對“攻心”的重視。

那麼,趙匡胤是怎樣進行對北方的攻心戰呢?

第一、友好往還。

開寶八年三月,契丹遣使克妙骨慎思奉書來訪,趙匡胤親自接見贈送大量器幣與名貴衣帶,在長春殿設宴招待。臨行時,再一次召見,又贈送許多禮物。趙匡胤非常重視這種友好交往的關係,他說:

“自五代以來,北敵強盛,蓋由中原衰弱,遂至晉帝蒙塵,亦否之極也。今景慕而至、乃時運使然,非涼德能致。”

為了答謝,趙匡胤派郝崇信等回訪契丹。接著,契丹派遣左衛大將軍耶律霸德等來訪,贈名馬等,趙宋有厚重的回禮。一年之中,雙方友好使者終繹於途。契丹特使為了給趙宋皇帝祝賀新年,恐旅途誤期,特提前於先一年的年底到達,可見交往的良好效果。

趙匡胤對待北方的策略——攻心為上,有理有節

第二,歡迎歸附。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九月,契丹解利歸附,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六月,契丹橫海節度使桑進興來投,被任命為左千牛衛將軍;開寶二年十月,契丹舍利、於魯等十六族來入籍,以其大首領羅美四人為懷德將軍,八人為懷化郎將,次首領諾爾沁旺布十五人為歸德司戈;開寶七年,契丹軍器庫副使石重榮、東頭供奉官劉琮爭取收容,以重榮為茶酒庫副使,劉琮為西頭供奉官。

從契丹歸附於宋的,或官或民,或單槍匹馬而來,或成群結隊而來。趙匡胤爭取少數民族政權統治下的各族人民的工作做得很出色。

第三,有理有節。

這是對契丹所採取的防禦政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十一月,契丹侵易州,略居民。趙匡胤派監軍率兵入其境,俘虜的人數與宋方被俘虜的人數完全相等;契丹釋放俘虜,宋方也釋放俘虜。兩個月以後,契丹又侵易州,被監軍任德義趕走。令關南兵馬都監及雄、霸、瀛等州刺史指揮其部下兵士行獵於幽州境上,以耀武揚威。

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十月,《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

“初,契丹以六萬騎至定州,命判四方館事田欽祚領兵三千御之。”

趙匡胤的指示是:

“敵至即戰,勿與追逐。”

結果,以三千人打敗六萬之眾。開寶四年(公元971年)正月,契丹再犯易州,監軍任德義擊走之。開寶六年六月,易州刺史在易州撫士卒能得其心。

“每乘塞用兵,所向無敵,名震契丹;十餘年不敢擾邊,民皆賴之。”

有理有節的較量,可以看出趙宋完全有力量制服契丹。

趙匡胤對待北方的策略——攻心為上,有理有節

第四,和貴於戰。

趙匡胤為維護統一以及各族人民的利益,求得領土的完整,保障各族人民安居樂業的生活,而不惜支付一定的代價,萬一目的達不到,即訴諸武力。他特別設置封樁庫,嘗密謂近臣,《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

“石晉苟利於己,割幽薊以賂契丹,使一方之人獨限外境,朕甚憫之。欲俟斯庠所蓄滿三五十萬,即遣使與契丹約,苟能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宜。如同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

作了和與戰的兩手準備,他雖來不及實現這一計劃就離開了人間,卻反映了“和為貴”的思想,以和平方式解決問題列於前;不得已而訴諸武力。正如王旦謂:

“祖宗平宇內,每謂興師動眾,皆非獲已。”

以上四點措施,積極合理,不是屈膝投降,這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因而得到各族人民的擁護。其後民族矛盾處理不當,這不能責怪趙匡胤。趙匡胤選賢用能:

“委任專而聽斷明,豪傑之,得盡其智力以赴功,故養士少而形勢強。當此之時,疆場泰然,無北顧之忱。”

正因為有這種局面,對方於是“叩關請吏修書幣之使”。如果形勢不強,力不足以制敵,契丹就不會遣使來訪,吏民歸附,就不可能有“疆場泰然”的和平環境。契丹庇護下的北漢,其太原也並非固若金湯。不能因一城一池的得失而論定人物。

趙匡胤對待西夏,對党項貴族優禮有加。任定難節度使的李彝興,有一次,遣使貢馬三百匹,趙匡胤親自過問回賜的禮物,

“上方命玉工治帶,親臨視之,召其使問彝興腹圍幾何,使言彝興大腰腹。上曰,汝帥真福人。”

特為打造“大如合抱之木”的玉帶。宋軍進攻北漢時,多得其支援。

趙匡胤對待北方的策略——攻心為上,有理有節

為了保持邊境安寧,凡不能照他的意圖辦事的邊臣,即進行調換。

如高防知秦州,闢地數百里,歲獲大木萬本,《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

“於是西戎酋長尚波于帥眾來爭,頗殺傷戍卒。”

趙匡胤不願邊境生事,調樞密使吳廷祚代高防。趙匡胤非常重視邊事,採取許多辦法獎勵邊臣“安邊御眾”,他向近臣說:

“安邊御眾,須是得人。若分邊寄者能稟朕意,則必優恤其家屬,厚其爵祿,多與公錢及屬州課利,使之回圖,特免稅算,聽其召募驍勇,以為爪牙。苟財用豐盈,必能集事。朕雖減後宮之數,極於儉約,以備邊費,亦無所惜也。”

靈武節度使馮繼業,“時出兵略奪羌夷羊馬,戎人不服”。趙匡胤改以段思恭知靈州,“思恭既視事,矯繼業之失,悉心綏撫,夷落安靜。”所謂“安靜”的民族關係,必須通過“恐心綏撫”才能實現。趙匡胤為“綏撫”費盡心血,勞苦功高。

趙匡胤對待北方的策略——攻心為上,有理有節

在勝利進軍中,趙匡胤對待少數民族也能持節制態度。

趙匡胤平蜀以後,他主動提出不取南詔和契丹。

不取契丹,這是他一貫的思想作風與工作規範。從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時就顯露出來了,入京前戒部下不得加害後周皇室、臣僚、士庶之家;王全斌平蜀殺人較多,他深感不安;曹彬圍金陵時,三番五次派人諭曹彬“勿傷城中人”。金陵城破,曹彬嚴格遵守命令,士大夫賴以保全身家性命,各得其所,親屬為軍士所掠者,即時遣還之。平江南,凡得州十九、軍三、縣一百有八、戶六十五萬五千六十有五,這一勝利消息傳到朝廷,群臣欣喜不已,連聲稱賀,趙匡胤泣謂左右:

“宇縣分割,民受其禍,恩布聲教以撫養之。攻城之際,必有橫罹鋒刃者,此實可哀也。”

這不是花言巧語,不僅有想而且有行動,當時屠城的事經常發生,周世宗圍攻楚州,久不下,破城後,把全城的人殺光。趙匡胤對這種慘事是極力避免的。

趙匡胤對待北方的策略——攻心為上,有理有節

總結:趙匡胤的思想、言論、行動,是他得以實現統一,取得各族廣大群眾支持的重要因素。反映在政治上的就是與民休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