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湛江雷州大事記(清初至鴉片戰爭時期)

1647年至1848年湛江雷州大事記(原海康縣)大事記:

  順治四年(1647年)

  二月,清佟養甲、李成棟師進兵雷州,明參將蔡圭迎降。佟、李軍中多閩人,清軍入城時,官民都到郊外迎接。

  三月,佟養甲令副總兵汪宗宏和隨徵雷州的潮州降盜黃海如鎮守雷州。

  三月,佟養甲改廣州守毛毓祥守雷州,不久升毓祥為海北道。  三月,清將閻可義攻陷瓊州,明瓊州守臣洪天擢坐船逃離時,因風送入雷州港,被海康縣人捉拿送往廣州。

  七月,黃海如叛,殺知府趙最、推官李鎮國,逃歸潮州。

  十一月,南明朱統鉦攻克廉州,遂會合孫時顯兵及義師圍攻雷州,清守將汪宗宏敗逃二百里,仍被捉拿送往南明思恩侯陳邦傅處,陳將汪釋放。

  十二月,潮州總兵郝尚久剿黃海如,黃沿海西逃,復據雷州。


古代湛江雷州大事記(清初至鴉片戰爭時期)

雷州古城南城牆


  順治五年(1648年)

  閏三月,清提督李成棟反清,以廣東歸附南明。

  八月,南明桂王升李明忠都督同知鎮守高、雷。李明忠大加營建衛署。

  順治六年,(1649年)

  二月,南明總兵閻可義在平罔坡擊敗黃海如,黃海如從海路逃遁,覆舟而死。

  順治七年(1650年)

  三月,南明封李明忠為海康伯。

  九月,南明戶部郎中魏光庭到高、雷催糧。

  順治八年(1651年)

  夏,清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師至海康,百姓歸順。初定海康,設協鎮副總兵一員。

  同年,海康大風潮湧,東西洋田無收。

  順治九年(1652年)

  南明義軍王之翰據雷郡西海一帶,清軍征討,不能克。

  六月,清兵自雷州抵廉州,南明高雷瓊巡撫張孝起走避龍門島被俘,絕食7日而死。

  八月,南明安西王李定國道派遣馬寶進兵廣東,攻克海康。

  十月,南明西平王朱聿縛高雷總鎮、海康伯李明忠降清,明忠被殺。

  順治十年(1653年)

  因地方連年戰亂,百姓無法耕種,是歲饑荒疫病流行,民不聊生,餓死、病死者眾。

  六月,南明漳平伯周金湯、東方伯熊兆佐佔據遂溪,進攻雷州府城,被雷州協將先啟玉擊退。

  順治十一年(1654年)

  三月,南明安西王李定國再次進兵廣東,破雷州,清守將先啟玉降。

  十二月,清平南王、靖南王師大敗李定國於新會,李退往廣西、雲南,高、雷、廉復定。

  順治十二年(1655年)

  清政府實行海禁,大船往外貿易者治以重典。

  順治十三年(1656年)

  一月,高州總兵粟養志清剿高、雷、廉三郡山寇。三月,知府陸彪等捐資大修雷州城。

  七月,巡按御史張純禧招撫盤踞西海的原南明義軍王之翰,王之翰率部眾丁口5400餘人降。

  同年,裁撤海康千戶所。

  同年,鄭昌捆綁王之翰之弟王之鑑降清。鄭乃之鑑部屬。

  順治十八年(1661年)

  禁止沿海官兵出界貿易。

  同年,鄭昌復反,被總兵粟養志討平。

  康熙元年(1662年)

  三月,清廷敕令包括海康在內的廣東沿海24州、縣居民內遷50裡,在界外地區不準人民居住,房屋拆毀,田地禁耕,越界者處死。

  八月,颶風大作,東洋田萬頃盡被海水湮沒。

  康熙二年(1663年)

  總兵粟養志督舟出海搜剿楊二、楊三,師旋駐海康所,以原王之翰部黃佔三潛通楊二,將其擒捉。  康熙三年(1664年)

  五月,清廷再次敕令沿海居民再內遷30裡。

  同年,海賊黃明標劫掠西山一帶,協鎮會合化、石共七營兵馬討平後,同知沈珍生招撫難民5千餘戶。

  康熙四年(1665年)

  海康縣學宮因前被先啟玉縱兵拆毀,知府陳允忠籌資重建。同年,重建府治。

  康熙七年(1668年)

  十二月,兩廣總督周有德巡視雷州,瞭解沿海遷民情況。

  康熙八年(1669年)

  十二月,由前廣東總督李率泰、廣東巡撫王來任等多人上疏,請求放寬沿海邊界約束,遷民復業,以利民生。朝廷下詔,部分沿海居民復遷原地。海康界招民復業。

  同年,修海康所城城牆。

  同年,郡東城塌壞數十丈,知府吳盛藻倡捐修築。

  康熙十年(1671年)

  清廷嚴申海禁,不準小艇出海及木筏捕魚。

  康熙十三年(1674年)

  改設雷廉分守道。

  康熙十四年(1675年)

  高州總兵官祖澤清叛附吳三桂,雷州副將譚捷元響應依附。

  十二月,祖澤清引吳三桂馬雄部進廣東,陷高、雷、廉三郡。

  康熙十五年(1676年)

  四月,廣東討寇將軍尚之信叛,總督金光祖、巡撫佟養鉅亦舉兵響應。

  康熙十六年(1677年)

  五月,尚之信降清。七月,祖澤清以高州、雷州歸順。

  康熙十七年(1678年)

  三月,吳三桂進兵廣西,高州總兵祖澤清再次叛清響應吳三桂,雷州副將譚捷元亦隨之附之。

  四月,清將額楚平雷,譚捷元遁入西山,尋歸投誠。

  四月,楊二、冼九等巨船百餘艘泊雙溪、南渡等處,連營拒清。

  五月,都統金榜選、右鎮楊應龍率師戍雷剿楊二。

  十二月,金榜選遣楊應龍會雷協副將潘拱宸、雷州知府馬之馬良破楊二,楊遁去,地方始平。

  同年,復各學教職。

  康熙十九年(1680年)

  六月,海寇謝昌、李積鳳與楊二合夥,據東海,海康戒嚴。

  初秋,旱。

  八月,颶風大作。

  同年,海康黎郭社東嶺村人莫玖率一批華人入越南,定居南部開墾,創河仙鎮。

  康熙二十年(1681年)

  三月,水師總兵蔡璋、副將張瑜舟師平楊二,破其巢,楊二逃走。

  同年,大旱,東西兩洋田禾無收。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十一月,地連震三次,聲響如雷。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十二月,地震。

  同年,裁分巡雷廉道歸分巡瓊州道,改為雷瓊道。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一月,地震。

  春,詔開海禁,被遷人民全部遷復原籍。

  七月,颶風大作,潮溢淹稼。死百餘人,死禽畜不計其數。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颶風大作,禾稼少收。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秋,協鎮會同文武各官捐俸浚疏由山庵至萬金溪河渠,引水灌洋田。

  冬,海康知縣鄭俊捐俸修復平湖書院。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三月,知縣鄭俊撰修首部《海康縣誌》。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一月,裁雷州衛、所歸海康、遂溪、徐聞各縣。

  秋,縣人陳璸倡修東洋堤岸,親赴瓊州會道臺稟求派捐,並上書知府,要求為民大修堤岸,然終因經費不足,未果。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秋,鹹潮漲溢,禾盡淹,發生饑荒。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縣人陳璸以廉、能由古田知縣調任臺灣縣令。


古代湛江雷州大事記(清初至鴉片戰爭時期)

雷州古城南關內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

  四月十五日,考放天下試官,陳璸欽取第二名。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

  詔免本年丁糧並歷年舊欠。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禁魚船出海攜帶軍器。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

  十二月一日,康熙皇帝詔見陳璸,稱讚陳璸為“苦行老僧”、“真國家之祥瑞”,賜給御製文集及貂皮褂,並賦餞行詩一首。同年十二月,陳璸由湖南巡撫調任福建巡撫。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

  五月,縣人陳璸疏請修築東洋大堤,清朝廷拔款5300餘兩。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

  嚴禁商船私往南洋貿易,將潛留外國者解回正法。

  是年冬,陳璸捐積俸5000兩,大築雷州東洋堤岸。

  雍正元年(1723年)

  五月,嚴禁運米出洋。

  十二月,疏復特侶塘。

  雍正三年(1725年)

  八月,東洋堤潰,淹田禾廬舍人畜無數。

  雍正四年(1726年)

  二月,復修東洋堤岸。

  同年,招民墾荒。雷屬山荒墝埆,皆給資招墾,並免升科。

  雍正七年(1729年)

  十一月,廣東布政使督修雷州府城。

  雍正八年(1730年)

  五月,改雷瓊道為高雷廉道,駐高州。

  十月,議修雷州府堤閘。

  同年,復設雷州府經歷。遷建雷陽書院於嘉嶺街。

  雍正十二年(1734年)

  端午,海康一龍舟於南渡河的菜園灣沉沒,府縣明令禁止龍舟競渡之風。縣屬麻扶村翌年遂改唱雷州謳歌,為麻扶謳歌賽臺設置之始。

  乾隆三年(1738年)

  析海康歸海南道,復為雷瓊分巡道。

  乾隆十六年(1751年)

  縣東海堤被潮、洪浸潰多處,兩廣總督陳大受興工修復。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

  裁雷州各營歸瓊州管轄。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縣人陳昌齊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

  嘉慶五年(1800年)

  一月,兩廣總督飭將投誠海寇屯田於雷州,知府五泰、教授劉世馨申議,獲免。

  同年,福建同安天地會骨幹陳禮南到海康秘密發展天地會。

  嘉慶六年(1801年)

  七月,海康天地會舉行結盟儀式,眾推林添申為會首。

  八月,天地會林添申等舉事,率會眾千餘夜聚城下,謀攻城不遂,退據雙溪口炮臺,旋敗,數百人被捕。

  是年,烏石二於海上舉反清義旗,自稱“海上天子”。鄭七、吳知青等附之。  十二月,烏石二、鄭七等助越南西山起義首領阮光平之子取安南港,不久失敗,鄭七死,烏石二率起義軍活動於廣東沿海。

  嘉慶十四年(1809年)

  十月,烏石二率海上起義軍船隻七十艘突入南港,戰不利,十餘日後撤離。

  嘉慶十五年(1810年)

  五月,兩廣總督張百齡率師至雷圍剿烏石二,遣起義軍叛徒張保仔誘烏等人至雙溪口,起義軍陷入清軍包圍,烏石二、烏石大等數十人被俘犧牲,餘眾數千盡遭遣散。

  八月,雷州三縣人士敦請前翰林院編修陳昌齊為總纂,修《雷州府志》,次年十二月功竣。

  嘉慶十六年(1811年)

  陳昌齊主纂修編《海康縣誌》,次年完稿刻印。

  同年,縣屬錢糧議設糧店代徵。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

  七月,兩廣總督阮元巡視海康。

  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

  十二月,陳昌齊應兩廣總督阮元之邀,赴省主持《廣東通志》修纂。

  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

  知縣謝邦基於平湖書院舊址重建濬元書院。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

  九月,颶風害稼,米價騰貴。

  道光三年(1823年)

  七月,暴雨驟至,特侶塘附近村莊因關水與放水事發生械鬥,死3人。


(感謝雷州文史整理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